一种水体治理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1020561阅读:439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体治理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体治理装置,涉及水体治理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在治理水体时反而加剧了水质劣化的问题而发明。本实用新型的水体治理装置,包括框架,所述框架内固定有微藻吸附载体,所述微藻吸附载体上附着有微藻,所述框架连接有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可带动所述框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当所述框架运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微藻可进入所述水体,当所述框架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微藻可离开所述水体,所述框架上还设有保水件,当所述框架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保水件可使所述微藻处于湿润状态。本实用新型的水体治理装置用于治理水体。
【专利说明】
一种水体治理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体治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体治理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由于人类的活动,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农田径流中的植物营养物质排入湖泊、水库、河道、海湾等水体后,会使水体遭受有机污染成为富营养水体。富营养水体中的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会使水生生物大量繁殖,导致水体中的死细胞越来越多,鱼类活动空间也越来越小;同时死细胞和有机污染物被好痒微生物分解,会消耗水体中大量的溶解氧,造成水体缺氧,进而导致鱼类死亡;水体缺氧之后,有机污染物被厌氧分解,形成黑色的硫化铁、硫化锰等悬浮颗粒,同时有机污染物被微生物转化,产生大量硫化氢等气态污染物,导致水体发黑发臭。
[0003]为了治理水体,现有技术中通常是在水体中养殖微藻,白天通过微藻的光合作用来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同时向水体中释放氧气,从而一方面减小了水体中植物营养物质的浓度,避免水生生物的大量繁殖,另一方面提高了水体中溶解氧的浓度,使好氧微生物能够不间断的分解有机污染物,通过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最终达到治理水体的目的;
[0004]但是,由于夜晚没有光能量,即夜晚时微藻不能继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放出氧气,而是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因此会造成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急剧下降,导致微藻和微生物细胞缺氧死亡,进而导致水体中死细胞等有机物的浓度升高,使得分解有机物所需的氧气量进一步加大,最终导致恶性循环,反而加剧了水质的劣化。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水体治理装置,可解决现有技术中在治理水体时反而加剧了水质劣化的问题。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体治理装置,包括框架,所述框架内固定有微藻吸附载体,所述微藻吸附载体上附着有微藻,所述框架连接有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可带动所述框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当所述框架运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微藻可进入所述水体,当所述框架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微藻可离开所述水体,所述框架上还设有保水件,当所述框架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保水件可使所述微藻处于湿润状态。
[0007]进一步的,还包括基座,所述框架与所述基座通过铰接轴铰接,所述驱动单元可带动所述框架绕所述铰接轴转动,以使所述框架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摆动。
[0008]进一步的,所述驱动单元包括拉绳,所述拉绳的一端与所述框架远离所述铰接轴的一端连接,所述拉绳的另一端与设置于所述基座上的第一绕线辊连接;随着所述第一绕线辊的转动,所述拉绳与所述第一绕线辊连接的一端可逐渐缠绕于所述第一绕线辊上,所述拉绳与所述框架连接的一端可拉动所述框架绕所述铰接轴转动。
[0009]进一步的,所述框架上设有吊环,所述驱动单元包括支架和设置于所述支架上的吊臂,所述吊臂一端与所述支架连接,另一端设有互相配合的第一滑轮和吊绳,所述吊绳的一端连接有吊钩,所述吊钩与所述框架上的所述吊环勾连;所述吊绳可在所述第一滑轮上滑动,随着所述吊绳的滑动,所述吊钩可带动所述框架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还包括限位件,当所述框架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限位件可对所述框架进行限位。
[0010]进一步的,所述驱动单元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支架上的第二绕线辊,所述吊绳远离所述吊钩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绕线辊连接;随着所述第二绕线辊的转动,所述吊绳与所述第二绕线辊连接的一端可逐渐缠绕于所述第二绕线辊上,从而带动所述吊绳在所述第一滑轮上滑动。
[0011]进一步的,所述支架包括支柱,所述支柱的顶端连接有所述吊臂,所述支柱的底端连接有底座,所述第二绕线辊设置于所述底座上。
[0012]进一步的,所述吊臂可绕所述支柱转动。
[0013]进一步的,所述吊臂固定于所述支柱上,所述支柱可绕自身轴线转动,从而带动所述吊臂绕所述支柱转动。
[0014]进一步的,所述吊臂为伸缩杆。
[0015]进一步的,所述框架内设有多个互相平行的支撑条,多个所述支撑条均匀分布于所述框架内,每个所述支撑条上均匀固定有多个所述微藻吸附载体。
[0016]进一步的,所述保水件为储水箱,所述框架为环形,所述储水箱的顶部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框架的底端对接,所述微藻或所述微藻吸附载体与所述储水箱内的水接触。
[0017]进一步的,所述储水箱的箱壁上设有第一通孔和门体,所述门体可将所述第一通孔打开或关闭。
[0018]进一步的,所述门体与所述箱壁贴合,所述门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对接的第二通孔,所述门体可沿所述箱壁滑动,随着所述门体的滑动,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可互相错开。
[001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体治理装置,由于所述框架内固定有微藻吸附载体,所述微藻吸附载体上附着有微藻,所述框架连接有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可带动所述框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当所述框架运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微藻可进入所述水体,当所述框架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微藻可离开所述水体,因此,白天时可通过所述驱动单元带动所述框架运动至所述第一位置,以使所述微藻进入水体,从而使所述微藻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所述水体中的植物营养物质,并向所述水体中释放氧气,进而达到治理水体的目的;夜晚时可通过所述驱动单元带动所述框架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以使所述微藻离开水体,从而可防止所述微藻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所述水体中的氧气,进而避免了水体中溶解氧浓度急剧下降造成的死细胞等有机物浓度升高、恶性循环的问题,也就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治理水体时反而加剧了水质劣化的问题;
[0020]另外,由于所述框架上还设有保水件,当所述框架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保水件可使所述微藻处于湿润状态,从而可防止微藻离开水体之后变干,进而保证了微藻的正常生长。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水体治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水体治理装置中第一绕线辊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水体治理装置中框架上设置吊环的示意图;
[0025]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水体治理装置中支架和吊臂的示意图;
[0026]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水体治理装置中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水体治理装置中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错开时的示意图;
[0028]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水体治理装置中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对接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31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3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33]图1和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水体治理装置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水体治理装置,包括框架11,框架11内固定有微藻吸附载体12,微藻吸附载体12上附着有微藻,框架11连接有驱动单元3,驱动单元3可带动框架1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当框架11运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微藻可进入水体2,当框架11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微藻可离开水体2,框架11上还设有保水件8,当框架11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保水件8可使所述微藻处于湿润状态。
[003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体治理装置,由于框架11内固定有微藻吸附载体12,微藻吸附载体12上附着有微藻,框架11连接有驱动单元3,驱动单元3可带动框架1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当框架11运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微藻可进入水体2,当框架11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微藻可离开水体2,框架11上还设有保水件8,当框架11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保水件8可使所述微藻处于湿润状态,因此,白天时可通过驱动单元3带动框架11运动至所述第一位置,以使所述微藻进入水体2,从而使所述微藻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水体2中的植物营养物质,并向水体2中释放氧气,进而达到治理水体的目的;夜晚时可通过驱动单元3带动框架11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以使所述微藻离开水体2,从而可防止所述微藻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水体2中的氧气,进而避免了水体2中溶解氧浓度急剧下降造成的死细胞等有机物浓度升高、恶性循环的问题,也就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治理水体2时反而加剧了水质劣化的问题;
[0035]另外,由于所述框架11上还设有保水件8,当所述框架11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保水件8可使所述微藻处于湿润状态,从而可防止微藻离开水体2之后变干,进而保证了微藻的正常生长。
[0036]需要说明的是,水体2可以是湖泊、水库、河道、海湾等中任何需要治理的水体,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定。当水体2为河道中的水体时,框架11可设置于河道支流中,所述河道支流与主河道能够形成回路,这里的河道支流可以是自然形成的,也可以是人工引流形成的。框架11可单独使用,也可多个组合使用,在实际使用中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0037]另外,框架11这种结构可减小对微藻吸附载体12的遮挡,从而使微藻吸附载体12上的微藻细胞能够吸收周围更大面积水体中的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并向周围更大面积的水体中释放氧气,进而对水体的治理效果更好;
[0038]微藻吸附载体12的外形可以为规则形状,例如球状,也可以为不规则形,例如辫子状,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定;微藻吸附载体12的表面和内部结构可实施的方式较多,只要使微藻细胞能够附着即可,例如可以呈平行或交叉的束状,也可以呈类似于海绵、沸石的多孔状结构;微藻吸附载体12的材质可以是聚合物类、化纤类、无机材料,也可以是由多种材质构成的复合材料,只要保证能够将微藻有效的固定在微藻吸附载体12上均可。框架11优选由硬质材质制成,例如金属、塑料或木质材料。
[0039]为了方便管理,本实施例中的水体治理装置还包括基座4,框架11与基座4通过铰接轴5铰接,驱动单元3可带动框架11绕铰接轴5转动,以使框架11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摆动,由此使得框架11不会随水流动,即框架11在水体2中的位置固定,从而方便了管理。
[0040]参照图2,驱动单元3包括拉绳31,拉绳31的一端与框架11远离铰接轴5的一端连接,拉绳31的另一端与设置于基座4上的第一绕线辊32连接;驱动第一绕线辊32转动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可在第一绕线辊32上设置把手(图中未示出),手握把手即可驱动第一绕线辊32转动,当然,也可使第一绕线辊32连接电机(图中未示出),电机启动即可驱动第一绕线辊32转动;随着第一绕线辊32沿箭头a所示方向的转动,拉绳31与第一绕线辊32连接的一端可逐渐缠绕于第一绕线辊32上,拉绳31与框架11连接的一端即可拉动框架11绕铰接轴5转动,由此使得拉绳31的拉力在框架11上的作用点距离铰接轴5最远,因此使用较小的拉力即可轻松拉动框架11绕铰接轴5转动,从而降低了对驱动力大小的要求,当手握把手驱动第一绕线辊32转动时可使人的操作更方便,当通过电机驱动第一绕线辊32转动时可降低对电机性能的要求,节省成本。
[004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参照图3,框架11上设有吊环6,驱动单元3为吊车(图中未示出),所述吊车上的吊钩(图中未示出)与框架11上的吊环6勾连,随着所述吊钩的升降,所述吊钩即可带动框架11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0042]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中,参照图4,框架11上设有吊环6,驱动单元3包括支架33和设置于支架33上的吊臂34,吊臂34—端与支架33连接,另一端设有互相配合的第一滑轮35和吊绳36,吊绳36的一端连接有吊钩(图中未示出),吊钩与框架11上的吊环6勾连;吊绳36可在第一滑轮35上滑动,随着吊绳36的滑动,吊钩即可带动框架11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还包括限位件(图中未示出),当框架11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限位件可对框架11进行限位,以使框架11停留在所述第二位置;
[0043]上述两种实施例中,框架11均无需与基座固定,从而节省了与基座固定这一操作步骤,进而使水体治理装置的使用更加方便。
[0044]这里的吊环6可直接与框架11连接,也可通过连接绳61与框架11连接。
[0045]为了使吊绳36在第一滑轮35上滑动,可以人工拉动吊绳36远离吊钩的一端,此时则需要操作人员用手接触吊绳36,然而吊绳36通常较细,很容易将操作人员的手勒伤,为了避免上述问题,本实施例中的驱动单元3还包括设置于支架33上的第二绕线辊37,吊绳36远离吊钩的一端与第二绕线辊37连接;随着第二绕线辊37沿箭头b所示方向的转动,吊绳36与第二绕线辊37连接的一端可逐渐缠绕于第二绕线辊37上,从而带动吊绳36在第一滑轮35上滑动,由此可避免操作人员用手接触吊绳36,从而避免了吊绳36将操作人员的手勒伤的问题;
[0046]驱动第二绕线辊37转动的方式也有多种,例如,可在第二绕线辊37上设置把手(图中未示出),手握把手即可驱动第二绕线辊37转动,当然,也可使第二绕线辊37连接电机(图中未示出),电机启动即可驱动第二绕线辊37转动。
[0047]具体的,参照图4,本实施例中的支架33包括支柱331,支柱331的顶端连接有吊臂34,支柱331的底端连接有底座332,第二绕线辊37设置于底座332上,底座332的设置可提高支柱331的稳定性,防止支柱331偏离原来的位置,从而避免吊臂34上设有第一滑轮35的一端距离水体2过近,进而保证了吊钩能够带动框架11移动至第二位置,以保证所述微藻离开水体2。
[0048]为了延长吊绳36的使用寿命,本实施例中吊臂34远离第一滑轮35的一端设有第二滑轮38,第二滑轮38用于支撑吊绳36,以防止吊绳36与吊臂34或支柱331接触,由此可避免吊绳36在滑动的过程中与吊臂34或支柱331摩擦,从而延长了吊绳36的使用寿命。
[0049]底座332可以包括设置于支柱331—周的多个支撑筋(图中未示出)以及固定于所述支撑筋上的底板,当然也可以包括套设于支柱331底端的空心柱3321以及固定于空心柱3321上的底板3322,第二绕线辊37设置于底板3322上,相比多个设置于支柱331—周的支撑筋,空心柱3321的整体性更高,结构更简单,与支柱331的连接也更方便,因此本实施例中底座332优选包括套设于支柱331底端的空心柱3321以及固定于空心柱3321上的底板3322。
[0050]上述实施例中,当支柱331可绕自身轴线转动时,设置于支柱331底端的空心柱3321以及固定于空心柱3321上的底板3322均会跟随支柱331 —同转动,此时,可在底板3322与地面7之间留出空间,以避免底板3322与地面7摩擦,从而使支柱331的转动更方便。
[0051]同样参照图4,底板3322上设有用于支撑第二绕线辊37的凸出部(图中未示出),第二绕线辊37的回转面与底板3322之间留有间隙(图中未示出),所述限位件为楔子,当框架11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楔子配合插入所述间隙内,以阻止第二绕线辊37的转动,从而对框架11进行限位;本实施例中由于楔子是插入所述间隙内使用的,因此可将间隙内原本浪费的空间合理利用,从而避免了占用额外的空间,进而减小了水体治理装置的体积。
[0052]为了将水体2中的框架11放置于存放场所9,本实施例中的吊臂34可绕支柱331转动,由此使得吊钩可绕支柱331转动,从而带动框架11绕支柱331转动,进而可将框架11放置于存放场所9。
[0053]进一步的,吊臂34固定于支柱331上,支柱331可绕自身轴线转动,从而带动吊臂34绕支柱331转动,由此可直接驱动支柱331转动即可带动吊臂34转动,从而避免了驱动位置较高的吊臂34,进而使操作更方便。具体的,支柱331的底端与地面7可通过轴承或螺纹连接,以使支柱331可绕自身轴线转动。
[0054]吊臂34优选为伸缩杆,由此可通过伸缩杆的伸缩来调整吊钩的位置,从而使吊钩可与不同位置的框架11上的吊环6勾连,进而可将水体2中不同位置的多个框架11放置于存放场所9。
[0055]将水体2中不同位置的多个框架11放置于存放场所9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0056]a、支柱331转动,使吊臂34朝向水体2中任意一个框架11 ;
[0057]b、伸缩杆伸缩,使吊钩位于该框架11的上方;
[0058]C、第二绕线辊37转动,使吊绳36从第二绕线辊37上逐渐解开,从而使吊绳36上的吊钩逐渐下降,直至吊钩与该框架11上的吊环6勾连;
[0059]d、第二绕线辊37反向转动,使吊绳36与第二绕线辊37连接的一端逐渐缠绕于第二绕线辊37上,从而带动吊钩逐渐上升,直至该框架11离开水体2;
[0060]e、支柱331转动,使吊臂34和吊钩转至存放场所9的上方;
[0061 ] f、第二绕线辊37转动,使吊绳36再次从第二绕线辊37上逐渐解开,从而使吊绳36上的吊钩逐渐下降,直至吊钩与该框架11上的吊环6脱离。
[0062]重复上述步骤,即可将水体2中不同位置的多个框架11放置于存放场所9,优选的,多个框架11层叠摆放,由此可减小占地面积,便于集中管理。存放场所9可以设置在岸边,如图4所示,也可以设置在河道中。
[0063]为了进一步提升对水体的治理效果,本实施例中框架11内设有多个互相平行的支撑条13,多个支撑条13均匀分布于框架11内,每个支撑条13上均匀固定有多个微藻吸附载体12,支撑条13的设置使得框架11内能够固定微藻吸附载体12的位置增多,从而使框架11内能够设置的微藻吸附载体12的个数增多,进而提高了微藻的养殖量,同时使多个微藻吸附载体12在框架11内均匀分布,从而使框架11不同位置对水体的治理效果相当,通过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进一步提升了对水体的治理效果。
[0064]微藻吸附载体12可通过丝线(图中未示出)绑在支撑条13上,也可以在微藻吸附载体12上设置通孔,支撑条13依次穿过多个微藻吸附载体12上的通孔,从而将多个微藻吸附载体12串联在一起,此时,可在支撑条13上位于每个微藻吸附载体12的两侧分别设置定位结(图中未示出),用以对微藻吸附载体12进行定位,这里的支撑条13优选为绳子。
[006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保水件8为覆盖层,例如薄膜、布等,当框架11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可将所述覆盖层覆盖于微藻吸附载体12上,由此可降低微藻吸附载体12上水的蒸发量,从而使微藻吸附载体12处于湿润状态,进而使微藻处于湿润状态。
[0066]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中,保水件8为海绵,所述微藻或微藻吸附载体12与所述海绵接触,当框架11运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海绵与水体2接触,从而进行吸水,当框架11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海绵内的水即可使微藻处于湿润状态。
[0067]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施例中,保水件8为储水箱,框架11为环形,所述储水箱的顶部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框架11的底端对接,所述微藻或微藻吸附载体12与所述储水箱内的水接触,当框架11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储水箱内的水即可使微藻处于湿润状态。
[0068]参照图6和图7,本实施例中所述储水箱的箱壁81上设有第一通孔82和门体83,门体83可将第一通孔82打开或关闭,由此,白天微藻进入水体2时,通过门体83将第一通孔82打开,从而使水通过第一通孔82进入储水箱,夜晚需要微藻离开水体2时,通过门体83将第一通孔82关闭,从而防止水通过第一通孔82流出,进而使储水箱内的水能够使微藻处于湿润状态,第二天白天时,微藻再次进入水体2,此时再将第一通孔82打开,从而使储水箱内的水能够与水体2通畅置换,进而提升了对水体的治理效果。
[0069]具体的,门体83可与储水箱的箱壁81通过铰接轴(图中未示出)铰接,门体83可绕铰接轴转动,随着门体83的转动,门体83即可将第一通孔82打开或关闭,此时需要设置锁紧结构,以使当门体83将第一通孔82关闭时能够将门体83锁紧,由于需要设置锁紧结构,导致水体治理装置的制作难度增大,成本增多。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参照图6和图7,本实施例中优选门体83与箱壁81贴合,门体83上设有与第一通孔82对接的第二通孔84,门体83可沿箱壁81滑动,随着门体83的滑动,第一通孔82和第二通孔84可互相错开;当第一通孔82和第二通孔84对接时,门体83即可将第一通孔82打开,当第一通孔82和第二通孔84错开时,门体83即可将第一通孔82关闭,由此,无需设置锁紧结构,从而降低了水体治理装置的制作难度和成本。
[0070]所述储水箱的底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优选为小于或等于30°,由此可防止储水箱内的水倒出,从而避免了储水箱内的水量过少,保证了微藻或微藻吸附载体12能够与所述储水箱内的水接触,进而保证了储水箱内的水能够使微藻处于湿润状态。
[007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主权项】
1.一种水体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所述框架内固定有微藻吸附载体,所述微藻吸附载体上附着有微藻,所述框架连接有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可带动所述框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当所述框架运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微藻可进入所述水体,当所述框架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微藻可离开所述水体,所述框架上还设有保水件,当所述框架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保水件可使所述微藻处于湿润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基座,所述框架与所述基座通过铰接轴铰接,所述驱动单元可带动所述框架绕所述铰接轴转动,以使所述框架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摆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体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包括拉绳,所述拉绳的一端与所述框架远离所述铰接轴的一端连接,所述拉绳的另一端与设置于所述基座上的第一绕线辊连接; 随着所述第一绕线辊的转动,所述拉绳与所述第一绕线辊连接的一端可逐渐缠绕于所述第一绕线辊上,所述拉绳与所述框架连接的一端可拉动所述框架绕所述铰接轴转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上设有吊环,所述驱动单元包括支架和设置于所述支架上的吊臂,所述吊臂一端与所述支架连接,另一端设有互相配合的第一滑轮和吊绳,所述吊绳的一端连接有吊钩,所述吊钩与所述框架上的所述吊环勾连; 所述吊绳可在所述第一滑轮上滑动,随着所述吊绳的滑动,所述吊钩可带动所述框架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还包括限位件,当所述框架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限位件可对所述框架进行限位。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体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支架上的第二绕线辊,所述吊绳远离所述吊钩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绕线辊连接; 随着所述第二绕线辊的转动,所述吊绳与所述第二绕线辊连接的一端可逐渐缠绕于所述第二绕线辊上,从而带动所述吊绳在所述第一滑轮上滑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体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支柱,所述支柱的顶端连接有所述吊臂,所述支柱的底端连接有底座,所述第二绕线辊设置于所述底座上。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体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臂可绕所述支柱转动。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体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臂固定于所述支柱上,所述支柱可绕自身轴线转动,从而带动所述吊臂绕所述支柱转动。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水体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臂为伸缩杆。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内设有多个互相平行的支撑条,多个所述支撑条均匀分布于所述框架内,每个所述支撑条上均匀固定有多个所述微藻吸附载体。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水件为储水箱,所述框架为环形,所述储水箱的顶部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框架的底端对接,所述微藻或所述微藻吸附载体与所述储水箱内的水接触。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水体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箱的箱壁上设有第一通孔和门体,所述门体可将所述第一通孔打开或关闭。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水体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门体与所述箱壁贴合,所述门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对接的第二通孔,所述门体可沿所述箱壁滑动,随着所述门体的滑动,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可互相错开。
【文档编号】C02F3/34GK205710111SQ201620664588
【公开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请日】2016年6月29日
【发明人】钱为强, 张凯, 耿金峰, 程小雪
【申请人】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