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消除河流型黑臭水体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095081阅读:777来源:国知局
一种消除河流型黑臭水体的方法与制造工艺
本发明涉及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消除河流型黑臭水体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要求,加快城市黑臭水体整治,2015年,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农业部组织制定了《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该指南工作目标:2015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应完成水体排查,公布黑臭水体名称、责任人及达标期限;2017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应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2020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根据2016年第三季度环保部住建部联合设立全国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数据显示,目前在全国29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218个发现了黑臭水体,黑臭率约为74%。黑臭水体数量1945个,其中河流1664条,占85.7%;湖、塘281个,占14.3%。因此全国各地级以上城市将黑臭水体治理提上环境质量改善的优先日程。城市黑臭水体是指城市建成区内,呈现令人不悦的颜色和(或)散发令人不适气味的水体的统称。水体发生黑臭主要是由于水体缺氧造成的,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外源有机物和氨氮消耗水中氧气;第二,内源底泥中释放污染;第三,水体不流动和水温升高带来水体溶氧降低。当水体中的溶解氧下降到一个过低水平时,有机物在厌氧菌的作用下进一步分解,产生硫化氢、氨、硫醇和其他带异味易挥发的小分子化合物,从而散发出臭味;同时,厌氧条件下,沉积物中的铁、锰等金属物质与硫生成难溶硫化物,使水体发黑。技术实现要素: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消除河流型黑臭水体的方法,以消除黑臭水体。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消除河流型黑臭水体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流域划分为若干个控制单元;计算各个控制单元的入河负荷量和流域的入河负荷总量;计算各个控制单元的水环境容量和流域的水环境总容量;计算各个控制单元的污染负荷拟定削减量和流域的污染负荷拟定削减总量;以流域的污染负荷拟定削减总量为核心,先对点源、内源进行控制,实现控源减排,然后对面源进行控制,持续过程减排的水陆一体化工程系统设计原则,实施5大类工程;通过以上5个步骤实现水体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溶解氧和河流流量的指标达标。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将流域划分为若干个控制单元的步骤包括:根据流域管理主体、水系结构、污染源分布和产流汇流过程,确定影响河流水质的污染源分布区域,将污染源分布区域划分为若干个控制单元。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计算各个控制单元的入河负荷量和流域的入河负荷总量的步骤包括:通过现场监测排污口与污染源调查的方法,计算各个控制单元的入河负荷量,以及流域的入河负荷总量。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入河负荷量包括入河点源和入河面源的负荷总量。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在非冰期,在所述计算各个控制单元的水环境容量和流域的水环境总容量的步骤中,采用模型估算方法计算各个控制单元的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如下:其中,Cs为水质目标,C0为断面起始浓度,C0为河流流量,u为平均流速,K为综合降解系数,x为第m个污染源距控制断面的距离,qm为第m个污染源的流量。一般地,NH3-N降解系数为0.5,COD降解系数为0.3。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在冰期,在所述计算各个控制单元的水环境容量和流域的水环境总容量的步骤中,采用模型估算方法计算各个控制单元的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如下:其中,Cs为水质目标,C0为断面起始浓度,C0为河流流量,u为平均流速,K为综合降解系数,x为第m个污染源距控制断面的距离,qm为第m个污染源的流量。一般地,NH3-N降解系数为0.1,COD降解系数为0.1。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计算各个控制单元的污染负荷拟定削减量和流域的污染负荷拟定削减总量的步骤中,通过各个控制单元的污染负荷总量减去各个控制单元的水环境容量得到各个控制单元的污染负荷拟定削减量。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计算各个控制单元的污染负荷拟定削减量和流域的污染负荷拟定削减总量的步骤中,将计算得到的污染负荷拟定削减总量乘以安全系数,作为最终的污染负荷拟定削减总量,所述安全系数为115-120%。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5大类工程包括:城市点源控制工程(截污管网构建与污水厂提标改造)、内源污染控制工程、面源工程(海绵城市建设与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工程)、库-塘-湿地工程与生态治理工程(在高温期重点突出库-塘-湿地工程,充分发挥该工程的末端净化作用,实现入河污染物的原位消减)和流域稳定运行管理工程。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1)城市点源控制工程:以流域点源污水直排口控制为目标,结合城市污水管网规划,因地制宜的构建截污管网将直排污水通过支干、主干网络全部收集进入管网系统,收集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置。污水处理厂的布置工程应兼顾2个方面,分别是污水处理标准要提高,一般建议选择北京地标B排放标准,经济欠发达地区要保障一级A排放标准,其次污水处理厂建设选址不建议放置在流域下游建设一个大型污水处理厂,建议在流域上、中、下游分散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厂,可保障流域河道存在稳定生态需水量。该截污管网构建与污水厂提标改造工程可实现污染负荷消减70-80%的能力,属重点部署工程。(2)内源污染控制工程:以流域河道淤积的底泥为控制目标,开展底泥清淤与无害化处置工程,清淤前需评估淤泥中重金属风险,建议底泥清淤深度约30-50cm即可,清理的淤泥现场实施脱水减容工程并对存在重金属风险的淤泥采用添加重金属钝化剂的方法将重金属固定消除其生态风险。(3)面源工程:该工程包括城市面源与农村面源控制工程,在城市面源污染工程中以步行街道、建筑屋顶与公共空间为目标,构建雨水的源头控制工程即海绵城市建工程,突出雨水的渗、蓄、净;在农村面源污染工程中以农村生活污水与农田排水为目标,构建农村污水的分散化处置与农田排水渠道的植草沟工程,突出农村污水的低成本、生态化处置。面源污染控制工程可实现污染负荷消减10-15%的能力。(4)库-塘-湿地与生态治理工程:该工程以构建水域健康生态系统为目标,在河岸及两侧的绿线范围内建设具有净化功能的表流、潜流等湿地系统,发挥对污染物的过滤、吸附、植物吸收与微生物分解的作用,库-塘-湿地与生态治理工程可实现污染负荷消减5-10%的能力。在高温期重点突出库-塘-湿地工程,充分发挥该工程的末端净化作用,实现入河污染物的原位消减。(5)流域稳定运行管理工程:该工程实施后以稳定运行与高效管理为目标,构建关键节点的水质-水量监控网络、河道维护管理平台,保障该流域水质稳定达标。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在非冰期,直至化学需氧量、氨氮、溶解氧和河流流量达到以下参数要求:化学需氧量<30mg/L;氨氮<2mg/L;溶解氧>5mg/L;河流流量≥0.4m3/s。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在冰期,直至化学需氧量、氨氮、溶解氧和河流流量达到以下参数要求:化学需氧量<40mg/L;氨氮<3mg/L;溶解氧>5mg/L;河流流量≥0.3m3/s。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用于消除河流型黑臭水体的方法,通过对各个控制单元和流域的污染负荷拟定削减总量的计算以及工程整体布局,从而控制多项指标,以达到消除黑臭水体的目的,也可为黑臭水体治理提供较强的理论支撑。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各个控制单元的划分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黑臭消除工程整体布局的具体工程措施。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提供的消除河流型黑臭水体的方法以河流型黑臭水体为主要目标,并考虑季节性变化影响因素,分别控制各项核心指标的参数,以提高黑臭水体的消除效果。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对于高温下(≥8℃)的河流型黑臭水体(非冰期),本发明提供的消除河流型黑臭水体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流域划分为若干个控制单元具体地,根据流域管理主体、水系结构、污染源分布和产流汇流过程,确定影响河流水质的污染源分布区域,将污染源分布区域划分为若干个控制单元。一般划分一级控制单元3-5个,在每个一级控制单元中划分二级控制单元,二级控制单元总共5-12个。将所述流域划分为一级控制单元和二级控制单元以利于对整个流域进行准确计算和准确控制,从而提高对流域的治理效果。2)计算各个控制单元的入河负荷量和流域的入河负荷总量具体地,可以通过现场监测排污口与污染源调查等方法,计算各个控制单元的入河负荷量,以及流域的入河负荷总量。其中,入河负荷量可以包括入河点源和入河面源的负荷总量。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流域的入河负荷总量是指各个一级控制单元或者二级控制单元的入河负荷量之和。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入河负荷量是指污染物的入河负荷量,其可以包括COD入河负荷量和氨氮入河负荷量。在本发明中,所述点源是指大、中企业和大、中居民点在小范围内的大量污水经管渠输送到明显的排污口,所述面源是指分散的小企业和分散的居民在大面积上的少量水污染的分散排放。在该步骤中,可以先计算二级控制单元的入河负荷量,继而求得二流域的入河负荷总量。3)计算各个控制单元的水环境容量和流域的水环境总容量所述水环境容量是指在黑臭消除的水质目标条件下各个控制单元可容纳的污染物量。可选地,可以采用模型估算方法计算各个控制单元的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如下:其中,Cs为水质目标,C0为断面起始浓度,C0为河流流量,u为平均流速,K为综合降解系数,x为第m个污染源距控制断面的距离,qm为第m个污染源的流量。一般地,NH3-N降解系数为0.5,COD降解系数为0.3。4)计算各个控制单元的污染负荷拟定削减量和流域的污染负荷拟定削减总量通过各个控制单元的污染负荷总量(入河点源负荷量与入河面源负荷量的总和)减去各个控制单元的水环境容量得到各个控制单元的污染负荷拟定削减量。优选地,为保障黑臭消除的可靠性,消除污染监测与负荷模型计算的偏差以及其他不确定性,需增加污染负荷拟定削减总量,提高水质目标的安全系数,可以将上述计算得到的污染负荷拟定削减总量乘以安全系数,作为最终的污染负荷拟定削减总量。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该安全系统一般可以选择为15-20%,将上述计算得到的污染负荷拟定削减总量乘以115-120%,作为最终得到拟定消减总量,从而完成各个控制单元和流域的污染负荷拟定削减总量的计算。5)工程整体布局以流域的污染负荷拟定削减总量为核心,先对点源、内源进行控制,实现控源减排,然后对面源进行控制,持续过程减排的水陆一体化工程系统设计原则,实施5大类工程。其中,所述5大类工程可以包括:城市点源控制工程、内源污染控制工程、面源工程、库-塘-湿地与生态治理工程、流域稳定运行管理工程。具体地,(1)城市点源控制工程:以流域点源污水直排口控制为目标,结合城市污水管网规划,因地制宜的构建截污管网将直排污水通过支干、主干网络全部收集进入管网系统,收集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置。污水处理厂的布置工程应兼顾2个方面,分别是污水处理标准要提高,一般建议选择北京地标B排放标准,经济欠发达地区要保障一级A排放标准,其次污水处理厂建设选址不建议放置在流域下游建设一个大型污水处理厂,建议在流域上、中、下游分散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厂,可保障流域河道存在稳定生态需水量。该截污管网构建与污水厂提标改造工程可实现污染负荷消减70-80%的能力,属重点部署工程。(2)内源污染控制工程:以流域河道淤积的底泥为控制目标,开展底泥清淤与无害化处置工程,清淤前需评估淤泥中重金属风险,建议底泥清淤深度约30-50cm即可,清理的淤泥现场实施脱水减容工程并对存在重金属风险的淤泥采用添加重金属钝化剂的方法将重金属固定消除其生态风险。(3)面源工程:该工程包括城市面源与农村面源控制工程,在城市面源污染工程中以步行街道、建筑屋顶与公共空间为目标,构建雨水的源头控制工程即海绵城市建工程,突出雨水的渗、蓄、净;在农村面源污染工程中以农村生活污水与农田排水为目标,构建农村污水的分散化处置与农田排水渠道的植草沟工程,突出农村污水的低成本、生态化处置。面源污染控制工程可实现污染负荷消减10-15%的能力。(4)库-塘-湿地与生态治理工程:该工程以构建水域健康生态系统为目标,在河岸及两侧的绿线范围内建设具有净化功能的表流、潜流等湿地系统,发挥对污染物的过滤、吸附、植物吸收与微生物分解的作用,库-塘-湿地与生态治理工程可实现污染负荷消减5-10%的能力。在高温期重点突出库-塘-湿地工程,充分发挥该工程的末端净化作用,实现入河污染物的原位消减。(5)流域稳定运行管理工程:该工程实施后以稳定运行与高效管理为目标,构建关键节点的水质-水量监控网络、河道维护管理平台,保障该流域水质稳定达标。6)工程评估通过以上5个步骤实现水体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溶解氧和河流流量等核心控制指标达标,直至化学需氧量、氨氮、溶解氧和河流流量达到以下参数要求,具体参数控制如下:控制指标名称控制指标阈值化学需氧量(COD)<30mg/L氨氮(NH3-N)<2mg/L溶解氧(DO)>5mg/L河流流量≥0.4m3/s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达到的黑臭水体的治理效果:第1阶段(初效阶段):1)河流水质达到一般景观水体标准,主要水质指标上覆水DO≥5;COD≤40mg/L;氨氮≤2mg/L。2)保障河流水安全及基本流量,无垃圾、无漂浮物,基本消除黑臭。3)透明度适中,浅水区域(水深≤1米)透明度见底,深水区域透明度达到1米左右。第2阶段(达标阶段):1)河流水质达到地表水IV~V类标准,上覆水DO≥5mg/L;COD≤30mg/L;氨氮≤1.5mg/L。2)保障河流水安全及基本流量,彻底消除黑臭,河道生态景观良好。3)水体清澈,浅水区域(水深≤1米)透明度见底,深水区域透明度达到1米以上。第3阶段(巩固阶段):1)河流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上覆水DO≥6mg/L;COD≤30mg/L;氨氮≤1.5mg/L。2)保障河流水安全及基本流量,河流、湖泊生态服务功能健全,生态景观优美。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对于低温下(<8℃)的河流型黑臭水体(冰期),本发明提供的消除河流型黑臭水体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流域划分为若干个控制单元具体地,根据流域管理主体、水系结构、污染源分布和产流汇流过程,确定影响河流水质的污染源分布区域,将污染源分布区域划分为若干个控制单元。一般划分一级控制单元3-5个,在每个一级控制单元中划分二级控制单元,二级控制单元总共5-12个。将所述流域划分为一级控制单元和二级控制单元以利于对整个流域进行准确计算和准确控制,从而提高对流域的治理效率。2)计算各个控制单元的入河负荷量和流域的入河负荷总量具体地,可以通过现场监测排污口与污染源调查等方法,计算各个控制单元的各个控制单元的入河负荷量,以及流域的入河负荷总量。其中,入河负荷量可以包括入河点源和入河面源的负荷总量。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流域的入河负荷总量是指各个一级控制单元或者二级控制单元的入河负荷量之和。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入河负荷量是指污染物的入河负荷量,其可以包括COD入河负荷量和氨氮入河负荷量。在本发明中,所述点源是指大、中企业和大、中居民点在小范围内的大量污水经管渠输送到明显的排污口,所述面源是指分散的小企业和分散的居民在大面积上的少量水污染的分散排放在该步骤中,可以先计算二级控制单元的入河负荷量,继而流域的入河负荷总量。3)计算各个控制单元的水环境容量和流域的水环境总容量所述水环境容量是指在黑臭消除的水质目标条件下各个控制单元可容纳的污染物量。可选地,可以采用模型估算方法计算各个控制单元的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如下:其中,Cs为水质目标,C0为断面起始浓度,C0为河流流量,u为平均流速,K为综合降解系数,x为第m个污染源距控制断面的距离,qm为第m个污染源的流量。一般地,NH3-N降解系数为0.1,COD降解系数为0.1。4)计算各个控制单元的污染负荷拟定削减量和流域的污染负荷拟定削减总量:通过各个控制单元的污染负荷总量(入河点源负荷量与入河面源负荷量的总和)减去各个控制单元的水环境容量得到各个控制单元的污染负荷拟定削减量。优选地,为保障黑臭消除的可靠性,消除污染监测与负荷模型计算的偏差以及其他不确定性,需增加污染负荷拟定削减总量,提高水质目标的安全系数,可以将上述计算得到的污染负荷拟定削减总量乘以安全系数,作为最终的污染负荷拟定削减总量。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该安全系统一般可以选择为15-20%,将上述计算得到的污染负荷拟定削减总量乘以115-120%,作为最终得到拟定消减总量,从而完成各个控制单元和流域的污染负荷拟定削减总量的计算。5)工程整体布局以流域的污染负荷拟定削减总量为核心,先对点源、内源进行控制,实现控源减排,然后对面源进行控制,持续过程减排的水陆一体化工程系统设计原则,实施5大类工程。其中,所述5大类工程可以包括:城市点源控制工程、内源污染控制工程、面源工程、库-塘-湿地与生态治理工程、流域稳定运行管理工程。具体地,(1)城市点源控制工程:以流域点源污水直排口控制为目标,结合城市污水管网规划,因地制宜的构建截污管网将直排污水通过支干、主干网络全部收集进入管网系统,收集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置。污水处理厂的布置工程应兼顾2个方面分别是污水处理标准要提高,一般建议选择北京地标B排放标准,经济欠发达地区要保障一级A排放标准,其次污水处理厂建设选址不建议放置在流域下游建设一个大型污水处理厂,建议在流域上、中、下游分散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厂,可保障流域河道存在稳定生态需水量。该截污管网构建与污水厂提标改造工程可实现污染负荷消减70-80%的能力,属重点部署工程。(2)内源污染控制工程:以流域河道淤积的底泥为控制目标,开展底泥清淤与无害化处置工程,清淤前需评估淤泥中重金属风险,建议底泥清淤深度约30-50cm即可,清理的淤泥现场实施脱水减容工程并对存在重金属风险的淤泥采用添加重金属钝化剂的方法将重金属固定消除其生态风险。(3)面源工程:该工程包括城市面源与农村面源控制工程,在城市面源污染工程中以步行街道、建筑屋顶与公共空间为目标,构建雨水的源头控制工程即海绵城市建工程,突出雨水的渗、蓄、净;在农村面源污染工程中以农村生活污水与农田排水为目标,构建农村污水的分散化处置与农田排水渠道的植草沟工程,突出农村污水的低成本、生态化处置。面源污染控制工程可实现污染负荷消减10-15%的能力。(4)库-塘-湿地与生态治理工程:该工程以构建水域健康生态系统为目标,在河岸及两侧的绿线范围内建设具有净化功能的表流、潜流等湿地系统,发挥对污染物的过滤、吸附、植物吸收与微生物分解的作用,库-塘-湿地与生态治理工程可实现污染负荷消减5-10%的能力。在高温期重点突出库-塘-湿地工程,充分发挥该工程的末端净化作用,实现入河污染物的原位消减。(5)流域稳定运行管理工程:该工程实施后以稳定运行与高效管理为目标,构建关键节点的水质-水量监控网络、河道维护管理平台,保障该流域水质稳定达标。优选地,在低温期重点突出污水厂提标改造工程、弱化库-塘-湿地工程,建议通过添加小分子碳源与增加微生物膜系统等措施提高污水厂出水水质标准。6)工程评估通过以上5个步骤实现水体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溶解氧和河流流量等核心控制指标达标,直至化学需氧量、氨氮、溶解氧和河流流量达到以下参数要求,具体参数控制如下:控制指标名称控制指标阈值化学需氧量(COD)<40mg/L氨氮(NH3-N)<3mg/L溶解氧(DO)>5mg/L河流流量≥0.3m3/s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达到的黑臭水体的治理效果:第1阶段(初效阶段):1)河流水质达到一般景观水体标准,主要水质指标上覆水DO≥5;COD≤40mg/L;氨氮≤3mg/L。2)保障河流水安全及基本流量,无垃圾、无漂浮物,基本消除黑臭。3)透明度适中,浅水区域(水深≤1米)透明度见底,深水区域透明度达到1米左右。第2阶段(达标阶段):1)河流水质达到地表水IV~V类标准,上覆水DO≥5mg/L;COD≤30mg/L;氨氮≤2)mg/L。2)保障河流水安全及基本流量,彻底消除黑臭,河道生态景观良好。3)水体清澈,浅水区域(水深≤1米)透明度见底,深水区域透明度达到1米以上。第3阶段(巩固阶段):1)河流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上覆水DO≥6mg/L;COD≤30mg/L;氨氮≤1.5mg/L。2)保障河流水安全及基本流量,河流、湖泊生态服务功能健全,生态景观优美。实施例:长春市西新河流域黑臭水体治理工程(河流型黑臭水体)长春市西新河流域主要由西新水库、民丰沟、西新河等支流组成,属于典型的城市河流型水体,河道总长约31.2km,其中民丰沟长约6km,河宽10~15m,西新河长约11km,河宽10~45m,河深约0.3~0.5m,流域总面积66.3km2,其中城市建筑用地约38.73km2,占流域总面积的58.41%。根据现场监测数据显示:流域水体中COD范围为13~490mg/L,平均含量为96mg/L,全流域有96%的样点比例超过了V类标准。与此同时,两条入西新水库河流水体的氨氮平均含量为15mg/L,分别有71%和95%的样点超V类,因此COD、氨氮耗氧物质的严重超标造成全流域氧亏严重,平均氧亏量为17.7mg/L,民丰沟、大刘沟等成为严重氧亏域。水体溶氧不足引起FeS、MnS等黑色沉积、产生了大量H2S、硫醇、氨等恶臭物质造成全流域黑臭问题突出,因此西新河流域黑臭水体的消除纳入《长春市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具体地,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消除河流型黑臭水体的方法对长春市西新河流域进行黑臭水体的消除。一、将流域划分为若干个控制单元:西新河流域划分成3个一级控制单元,8个二级控制单元,其中,一级控制单元包括西新河控制单元、民丰沟控制单元、西湖核心区,二级控制单元包括锦江公园、雷家沟等,参见图1。各个控制单元的面积详见表1。表1各个单元的面积二、计算流域的入河负荷总量和各个控制单元的入河负荷总量:在控制单元划分的基础上,通过现场监测与模型估算计算出各个控制单元的入河负荷量。经计算,入河点源COD负荷量主要集中在二级控制单元中西新河上游、民丰沟、西湖核心区,COD负荷量分别为2477t/a(吨/年)、1976t/a、1178t/a;入河点源氨氮负荷量主要集中在兴隆沟、西新河上游、民丰沟,氨氮负荷量分别为118.7t/a、264.9t/a、253.4t/a。在入河面源污染负荷方面,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有降雨的丰水期,COD和氨氮负荷量分别为2830t/a和28.8t/a。具体到空间尺度上,入河面源负荷量主要集中在二级控制单元中的西湖建成区和西新河上游,COD负荷量分别为1071t/a和1134t/a,氨氮负荷量分别为8.3t/a和9.7t/a。具体参见表2和表3。表2各个控制单元的入河点源负荷量表3各个控制单元的入河面源负荷量三、计算各个控制单元的水环境容量和流域的水环境总容量:计算在黑臭消除的水质目标条件下该流域可容纳的污染物量,利用模型计算出各个控制单元的水环境容量和流域的水环境总容量(总计COD6953t/a,氨氮234t/a)。各个控制单元的水环境容量参见表4。表4各个控制单元的水环境容量四、计算各个控制单元的污染负荷拟定削减量和流域的污染负荷拟定削减总量:通过各个控制单元的污染负荷总量(入河点源负荷量与入河面源负荷量的总和)减去各个控制单元的水环境容量得到各个控制单元的污染负荷拟定削减量。为实现黑臭消除的水质目标,西湖流域至少需削减COD4591t/a,氨氮630.4t/a。具体地,经计算,各个控制单元的负荷拟定消减量参见表5。流域负荷总量COD11543t/a,氨氮864.7t/a。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黑臭消除工程整体布局的具体工程措施。表5各个控制单元的负荷拟定消减量本发明提供的用于消除河流型黑臭水体的治理方法,通过对各个控制单元和流域的污染负荷拟定削减总量的计算以及工程整体布局,从而控制多项指标,以达到消除黑臭水体的目的,也可为黑臭水体治理提供较强的理论支撑。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任何实施例的讨论仅为示例性的,并非旨在暗示本公开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被限于这些例子;在本发明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因此,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