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实验通风设备领域,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实验室通风柜。
背景技术:
通风柜的功能中最主要的是排出实验中产生的有害气体,保护实验人员的健康。在实验室中,实验操作时产生各种有害气体、臭气、湿气以及易燃、易爆、腐蚀性物质,为了保护使用者的安全,防止实验中的污染物质向实验室扩散。通风柜往往采用上下结构,在通风柜中部设有操作台,操作台将通风柜分为上下柜体,在上柜体的顶部设有出风口并安装风机疏导通风柜内的空气,上柜前端设有钢化玻璃制成的透视窗,下柜体采用实验台样式,操作台面一般由实芯理化板、不锈钢、PVC、陶瓷材料等耐腐蚀材料组成。在使用通风柜进行试验时,由于存在很多意外因素可能造成操作台面上泄露或飞溅大量废液,在废液中包含有毒有害物质,有毒有害物质难以清理,而且有毒有害物质的挥发又会进一步对操作者产生伤害。
目前,授权公告号为CN203972439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具有废液自动收集和预处理功能的CIT通风柜,工作台面将柜体分为上柜体和下柜体;在上柜体前部安装透视窗,在上柜体顶部设有出风口,在上柜体内设有风机,风机的出口对准出风口;在工作台面上设有暗格槽,在暗格槽底部设有用于将进入暗格槽中的废液流出的多个微孔;在下柜体中设有用于收集废液的漏斗状废液收集器和用于对废液进行预处理的密封预处理箱,废液收集器的上部开口对准多个微孔,废液收集器的下部连接至密封预处理箱。该实用新型虽然可以清理工作台面上的废液,防止废液中气味的扩散和有毒有害物质的挥发,但是操作台面上仍会残留有废液干燥后的污渍,需要操作者将身体探入上柜体内才能进行清洗,不方便清理的同时身体探入上柜体内容易吸入废液挥发的有毒气体,对操作者造成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验室通风柜,其在清理操作台面不需要身体探入柜体内,便于清理的同时防止操作者吸入有毒气体对身体造成伤害。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实验室通风柜,包括柜体,所述柜体中部设置有将柜体分为上柜体和下柜体的操作台,所述上柜体前部设置有透视窗,所述柜体的内壁处设置有用于实现操作台活动的滑槽,所述操作台与所述柜体连接处的端部设置有与所述滑槽相互适配的滑动组件,所述操作台的边缘处设置有向上凸起的挡边,所述操作台靠近所述透视窗的一端设置有支撑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清理操作台时,拉动操作台使滑动组件沿滑槽滑动,操作台从柜体内伸出,操作台远离柜体一侧由支撑件支撑,使操作台始终保持水平而避免操作台上的设备、仪器倾倒或掉落而增加清理的工作量,挡边防止废液流到操作台与柜体内壁的连接处而造成清理时仍然需要将身体探入柜体内,从而可以在柜体外对操作台进行清理,便于清理的同时防止操作者探入柜体而吸入有害气体对身体造成伤害。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动组件包括若干上转轮和若干下转轮,所述上转轮和所述下转轮在所述操作台与所述柜体连接处的端部呈上下两排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转轮和下转轮分别与滑槽上下两侧的内壁紧贴,使操作台与柜体的连接更加稳固,防止操作台上下晃动而影响实验过程和清理过程的进行,当操作台滑动时,上转轮和下转轮均沿滑槽内壁转动,减小操作台移动时与滑槽之间的摩擦力,从而便于操作台的移动,进一步便于在柜体外对操作台的清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转轮和所述下转轮设置有上履带和下履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履带和下履带分别与滑槽的上下两侧的内壁紧贴,当操作台滑动时,上履带和下履带均沿滑槽的内壁转动,上转轮和下转轮分别在上履带和下履带内转动,增加了滑动组件与滑槽的接触面积,是操作台与柜体的连接更加稳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边设置有卡槽,所述卡槽上插接有与所述上柜体内壁相互平行的挡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止废液飞溅到上柜体的内壁上,且在操作台移动到柜体外时,可将挡板拆卸下来,便于清洗,进一步避免了操作者将身体探入柜体内进行清洗工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槽靠近所述透视窗的一端设置有防止所述操作台与所述柜体完全分离的挡块,所述操作台远离所述透视窗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挡块相互配合的凸台。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止滑动组件从滑槽内完全脱出,即防止操作台与柜体完全分离而失去支撑使操作台上的设备或仪器掉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柜体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支撑件的容纳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不需要操作台伸出柜体时,支撑件位于容纳腔,防止支撑件受到磕碰而引起操作台晃动而影响操作台内的工作进行或者造成反应液的飞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容纳腔处设置有限制所述支撑件活动的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与所述下柜体活动连接的限位件以及与限位件相互配合的定位件,所述定位件固定设置在所述下柜体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不需要操作台伸出柜体时,支撑件位于容纳腔,活动限位件使其抵住支撑件,定位件固定限位件,从而将支撑件固定在容纳腔内,防止支撑件从容纳腔内滑出而使操作台晃动甚至从柜体内伸出,而影响操作台内的工作进行或者造成反应液的飞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件靠近底面一端设置有轮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了支撑件的移动,即方便了操作台的活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件通过转轴与所述柜体转动连接,所述定位件设置在所述转轴与所述容纳腔之间且截面呈L型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限位件到L型定位件与下柜体外壁形成的槽体内,从而限制限位件不能沿平行地面方向活动,进而将支撑件挡住在容纳腔内,该结构简单便于操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位件的截面呈C设置,所述定位件与所述下柜体的外壁形成用于插接所述限位件插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限位件插入插槽内使限位件抵住支撑件同时定位件抵住限位件,从而以简单的结构实现对支撑件的固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可将操作台从柜体内拉出进行清理,便于清理的同时防止操作者吸入有毒气体对身体造成伤害;防止废液飞溅到上柜体的内壁上;操作台与柜体的连接稳固,防止操作台上下晃动而影响实验过程和清理过程的进行;在需要操作台伸出柜体时,将支撑件固定在容纳腔内,防止支撑件从容纳腔内滑出而使操作台晃动甚至从柜体内伸出,而影响操作台内的工作进行或者造成反应液的飞溅。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B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的A-A线剖视图;
图4为图3中的C部放大图;
图5为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上柜体;2、下柜体;21、容纳腔;22、第一限位板;23、第一定位板;24、第二限位板;25、第二定位板;26、转轴;3、透视窗;4、操作台;41、凸台;42、上转轮;43、上履带;44、下转轮;45、下履带;46、挡边;47、卡槽;48、挡板;5、滑槽;51、挡块;6、支撑杆;61、轮子。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实验室通风柜,如图1-4所示,包括柜体,柜体中部设置有将柜体分为上柜体1和下柜体2的操作台4,上柜体1前部设置有透视窗3,柜体的内壁中部处设置有滑槽5,操作台4远离透视窗3的一端设置有凸台41,滑槽5靠近透视窗3的一端设置有与凸台41相互配合的挡块51,操作台4与柜体连接处的端部设置有与滑槽5相互适配的滑动组件,滑动组件包括若干上转轮42和若干下转轮44,上转轮42和下转轮44在操作台4与柜体连接处的端部呈上下两排设置,上转轮42和下转轮44设置有上履带43和下履带45,上履带43和下履带45分别与滑槽5的上下两侧的内壁紧贴,操作台4的边缘处设置有向上凸起的挡边46,挡边46设置有卡槽47,卡槽47上插接有与上柜体1内壁相互平行的挡板48,操作台4靠近透视窗3的一端设置有支撑杆6,支撑杆6靠近底面一端设置有轮子61,下柜体2设置有用于容纳支撑杆6的容纳腔21,靠近容纳腔21处设置有通过转轴26与下柜体2转动连接的第一限位板22,第一限位板22与容纳腔21之间设置有截面呈L型设置的第一定位板23。
当需要清理操作台4时,拉动操作台4使上履带43和下履带45均沿滑槽5的内壁转动,上转轮42和下转轮44分别在上履带43和下履带45内转动,支撑杆6同步向远离柜体方向滑动,操作台4从柜体内伸出,挡块51抵住凸台41而防止操作台4与柜体完全分离而失去支撑使操作台4上的设备或仪器掉落,操作台4远离柜体一侧由支撑杆6支撑,从而可以在柜体外对操作台4进行清理,同时可将挡板48从卡槽47处拆卸下来清洗,清洗完毕后,推动操作台4使其进入柜体内,同时支撑杆6滑入容纳腔21内,转动第一限位板22到L型第一定位板23与下柜体2外壁形成的槽体内,从而限制第一限位板22不能沿平行地面方向活动,进而将支撑杆6挡住在容纳腔21内。
实施例二:实验室通风柜,如图5所示,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靠近容纳腔21处设置有截面呈C设置的第二定位板25,定位板与下柜体2的外壁形成用于插接第二限位板24插槽,将第二限位板24插入插槽内使第二限位板24抵住支撑杆6同时第二定位板25抵住第二限位板24,从而以简单的结构实现对支撑杆6的固定。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