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流水回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55093阅读:1102来源:国知局
溢流水回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处理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溢流水回用装置。



背景技术:

出于对环境保护的需要,国内地下金属矿矿山均采用充填采矿法,配套有充填工艺。填充工艺设备主要由立式砂仓、水泥仓和搅拌桶共同组成,选矿主厂排放尾砂浓度为20-50%,浓度波动无规律,流量为200m3/h,全尾砂进入立式砂仓内,尾砂与水形成自重沉降浓缩至70-72%,充填时,通过风水造浆后全尾砂进入搅拌桶,与胶凝材料一起强力搅拌,形成75%充填料浆。在此过程中,立式砂仓上部环槽溢流出水(简称溢流水),排放至选矿厂进行回水利用。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溢流水浑浊,达不到选矿厂利用的标准,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对溢流水进行处理,增加了成本,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溢流水回用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能够快速澄清溢流水,满足选矿厂的使用要求。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所述的溢流水回用装置,包括沉淀池、溢流水输入管和污泥输出管,沉淀池侧壁上从上向下设多个溢流口,所述溢流水输入管穿过沉淀池顶板伸入至沉淀池底部,伸入至沉淀池的溢流水输入管内腔设有多个挡流板,溢流水输入管下端安装有向下开口的伞形罩体,溢流水输入管下方设向上开口的半球形罩体,半球形罩体通过支架固定在沉淀池内壁上,溢流水输入管上安装有流量计和絮凝剂加入装置,所述污泥输出管安装在沉淀池底端,污泥输出管上安装有控制阀。

所述伞形罩体包括骨架和筛网,筛网缝合在骨架上。

所述沉淀池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直柱形,下部为锥形,所述伞形罩体的边缘卡合在直柱形与锥形的连接处。

所述挡流板交错设置。

所述溢流水输入管的直径为250mm。

所述半球形罩体的直径为500mm。

所述溢流口每隔1米设置一个,便于不同水量的处理。

使用时,立式砂仓的溢流水进入溢流水输入管,根据测得的流量调整絮凝剂的加入量,加入絮凝剂后的溢流水通过溢流水输入管进入沉淀池内,挡流板的设置一方面扰动水流对水流起到搅拌作用,加速了絮凝物的下沉;另一方面,减缓了水的流动速度,絮凝时间相应加长,絮凝效果更好。

进入沉淀池的水先向下流动,然后再向上流动,最后从溢流口流出,使得絮凝沉淀更加充分,对污水的处理效果更好。

固定在溢流水输入管下端伞形罩体能够对絮凝物进一步过滤,进一步降低水的浑浊程度。

半球形罩体设置在溢流水输入管的正下方,能够防止水流扰动底部的絮凝物,防止絮凝物被冲带起来影响絮凝效果。进而通过沉淀池底端的污泥输出管对絮凝物进行收集外排,这样在外排絮凝物期间,可以尽可能的实现污物外排,而减少液体流出带来的浪费。可以实现絮凝和排污的同时进行,确保溢流水的絮凝过程可以连续不断,使得上清液可以从溢流口流出外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伸入至沉淀池的溢流水输入管内腔设有多个挡流板,增强了絮凝效果,对溢流水的絮凝效果好,污水处理能力强,能够快速澄清溢流水,满足选矿厂的使用要求,并且能够实现絮凝和排污同时进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伞形罩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沉淀池;2、溢流水输入管;3、污泥输出管;4、溢流口;5、挡流板;6、伞形罩体;7、半球形罩体;8、支架;9、流量计;10、絮凝剂加入装置;11、控制阀;12、骨架;13、筛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如图1-2所示,所述的溢流水回用装置,包括沉淀池1、溢流水输入管2和污泥输出管3,沉淀池1侧壁上从上向下设多个溢流口4,所述溢流水输入管2穿过沉淀池1顶板伸入至沉淀池1底部,伸入至沉淀池1的溢流水输入管2内腔设有多个挡流板5,溢流水输入管2下端安装有向下开口的伞形罩体6,溢流水输入管2下方设向上开口的半球形罩体7,半球形罩体7通过支架8固定在沉淀池1内壁上,溢流水输入管2上安装有流量计9和絮凝剂加入装置10,所述污泥输出管3安装在沉淀池1底端,污泥输出管3上安装有控制阀11。

所述伞形罩体6包括骨架12和筛网13,筛网13缝合在骨架12上。

所述沉淀池1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直柱形,下部为锥形,所述伞形罩体6的边缘卡合在直柱形与锥形的连接处。

所述挡流板5交错设置。

所述溢流水输入管2的直径为250mm。

所述半球形罩体7的直径为500mm。

所述溢流口4每隔1米设置一个,便于不同水量的处理。

使用时,立式砂仓的溢流水进入溢流水输入管2,根据测得的流量调整絮凝剂的加入量,加入絮凝剂后的溢流水通过溢流水输入管2进入沉淀池1内,挡流板5的设置一方面扰动水流对水流起到搅拌作用,加速了絮凝物的下沉;另一方面,减缓了水的流动速度,絮凝时间相应加长,絮凝效果更好。

进入沉淀池1的水先向下流动,然后再向上流动,最后从溢流口4流出,使得絮凝沉淀更加充分,对污水的处理效果更好。

固定在溢流水输入管2下端伞形罩体6能够对絮凝物进一步过滤,进一步降低水的浑浊程度。

半球形罩体7设置在溢流水输入管2的正下方,能够防止水流扰动底部的絮凝物,防止絮凝物被冲带起来影响絮凝效果。进而通过沉淀池1底端的污泥输出管3对絮凝物进行收集外排,这样在外排絮凝物期间,可以尽可能的实现污物外排,而减少液体流出带来的浪费。可以实现絮凝和排污的同时进行,确保溢流水的絮凝过程可以连续不断,使得上清液可以从溢流口4流出外存。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处理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溢流水回用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沉淀池、溢流水输入管和污泥输出管,沉淀池侧壁上从上向下设多个溢流口,所述溢流水输入管穿过沉淀池顶板伸入至沉淀池底部,伸入至沉淀池的溢流水输入管内腔设有多个挡流板,溢流水输入管下端安装有向下开口的伞形罩体,溢流水输入管下方设向上开口的半球形罩体,半球形罩体通过支架固定在沉淀池内壁上,溢流水输入管上安装有流量计和絮凝剂加入装置,所述污泥输出管安装在沉淀池底端,污泥输出管上安装有控制阀。本发明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对溢流水的絮凝效果好,污水处理能力强,能够快速澄清溢流水,满足选矿厂的使用要求,并且能够实现絮凝和排污同时进行。

技术研发人员:齐新;王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华联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8.18
技术公布日:2017.11.0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