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体循环及自动监测升降MBR污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19965阅读:321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体循环及自动监测升降MBR污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污染控制处理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体循环及自动监测升降MBR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加剧的情况日趋严峻,污水处理与回用的要求日益迫切,而且污染物排放控制越来越严格。目前一体化生活污水治理有多种处理工艺,其中MBR污水处理工艺是其中一种,MBR污水处理工艺利用膜分离技术与传统活性污泥法相结合的新型高效污水处理工艺,利用这种工艺,开发出现了一体化MBR生活污水处理设备。但大部分的MBR生活污水设备内部产生的废气未进行处理就直接释放到空气,可能会对环境进行污染;当MBR膜组件出现故障或者需要进行零件更换时,需要将罐体内部的污水及其他物质清除后,维护人员才能进行维护工作,因罐体内部空间有限,维护难度大,维护费用高;现在的一体化MBR生活污水处理设备直接利用外界的资源,未设有空气循环装置,资源利用率低。在控制监测装置方面,大部分污水处理设备存在着操作装置简单,在部分位置加装传感器进行监测,且监测报警范围少,需要人员在现场记录,增加日常巡检工作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项实用新型是针对现在的技术不足,提供一种气体循环及自动监测升降MBR污水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气体循环及自动监测升降MBR污水处理装置,所述污水处理装置整体为一罐体,所述罐体分成厌氧区、好氧区及MBR膜污水处理区,所述厌氧区设置在罐体内左侧,所述MBR膜污水处理区设置在罐体内右侧,所述好氧区设置在厌氧区与MBR膜污水处理区之间,所述罐体上方设控制电箱,控制电箱设有通讯模块,所述通讯模块与远程管理中心的声光报警器连接,所述厌氧区左侧设有进水口,所述罐体底部设有两个排水口,所述MBR膜污水处理区内设有MBR膜组件,所述MBR膜组件底部设有曝气装置,所述曝气装置包括微孔曝气管及风机一,所述风机一与微孔曝气管之间设有控制阀及压力表,所述微孔曝气管设在MBR膜污水处理区底部,所述罐体外右侧设有废气处理及循环装置,所述风机一设置在废气处理及循环装置下方,所述MBR膜污水处理区上方设有升降机构,所述好氧区设有浮球液位控制器,所述罐体内设有溢流回水管。

作进一步改进,所述升降机构包括两电机、放置平台及钢丝绳,所述电机与钢丝绳连接,所述钢丝绳与放置平台连接,所述罐体外设有电机固定架,所述电机固定架设置在MBR膜组件上方,两所述电机对称设置电机固定架两边,所述放置平台设置在MBR膜组件下方,两所述电机设有过载传感器。

作进一步改进,所述放置平台由多个直角扣金属块构成,其中设置在MBR膜组件四角的直角扣的侧面设有凸块,所述直角扣都设有吊环。

作进一步改进,所述废气处理及循环装置包括风机二及废气处理组件,所述废气处理组件设置在罐体右侧,所述风机一与风机二设置在废气处理组件下方。

作进一步改进,所述废气处理组件内部包括两层颗粒杂质去除层、两吸水层及净化处理反应层,两所述吸水层设置在两颗粒杂质去除层之间,所述净化处理反应层设置在两戏吸水层之间。

作进一步改进,所述放置平台下方设有缓冲组件,所述缓冲组件由多个弹簧组成,所述多个弹簧之间间距一段距离。

作进一步改进,所述放置平台及缓冲组件的表面都涂有保护涂层。

本实用型新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分成厌氧区、好氧区及MBR膜区三部分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加快污水处理的速率,且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高,所述升降机构可以带动MBR膜组件升起进行维护及部分零件的更换,减少传统的维护步骤,且方便维护人员进行组件的维护,在保证人身安全同时降低维护费用;所述废气处理及循环装置对内部产生的气体进行净化处理,减少直接排放到空气可能造成的污染,处理完后的气体可以进入到微孔曝气管向MBR膜组件充当介质的作用,大大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所述液位控制器、通讯模块以及远程管理中心的声光报警器,实现远程控制及监测的作用,减少人员日常巡检工作量,优化设备管理,所述溢流回水管当液位控制器失效时的第二保护装置,防止生活污水不会外流到外界,对外界造成污染。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气体循环及自动监测升降MBR污水处理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的废气处理及循环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的A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1.气体循环及自动监测升降MBR污水处理装置整体,2.罐体,3.控制电箱,4.声光报警器,5.曝气装置,6.废气处理及循环装置,7.升降机构,8.缓冲组件,20.厌氧区,21.好氧区,22.MBR膜污水处理区,23.进水口,24.排水口,25.溢流回水管,26.电机固定架,30.通讯模块,50.微孔曝气管,51.风机一,52.控制阀,53.压力表,60.风机二,61.废气处理组件,70.电机,71.放置平台,72.钢丝绳,210.浮球液位控制器,220.MBR膜组件,610.颗粒杂质去除层,611.吸水层,612.净化处理反应层,710.直角扣金属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实体新型的保护范围。

参见附图1~3,一种气体循环及自动监测升降MBR污水处理装置整体1为一罐体2,所述罐体2分成厌氧区20、好氧区21及MBR膜污水处理区22,所述厌氧区20设置在罐体2内左侧,所述MBR膜污水处理区22设置在罐体2内右侧,所述好氧区21设置在厌氧区20与MBR膜污水处理区22之间,所述罐体2上方设控制电箱3,控制电箱3设有通讯模块30,所述通讯模块30与远程管理中心的声光报警器4连接,所述厌氧区20左侧设有进水口23,所述罐体2底部设有两个排水口24,所述MBR膜污水处理区22内设有MBR膜组件220,所述MBR膜组件220底部设有曝气装置5,所述曝气装置5包括微孔曝气管50及风机一51,所述风机一51与微孔曝气管50之间设有控制阀52及压力表53,所述微孔曝气管50用于内部反应的催化作用,所述控制阀52防止污水倒流。

所述微孔曝气管50设在MBR膜污水处理区22底部,所述罐体2外右侧设有废气处理及循环装置6,所述风机一51设置在废气处理及循环装置6下方,所述MBR膜污水处理区22上方设有升降机构7,所述好氧区21设有浮球液位控制器210,所述液位控制器510用于罐体2内部水位的监测;所述罐体2设有溢流回水管25,所述溢流回水管25起当液位控制器210出故障的而成保护作用,防止污水泄漏到外界造成污染。

所述升降机构7包括两电机70、放置平台71及钢丝绳72,所述电机70与钢丝绳71连接,所述钢丝绳72与放置平台71连接,所述罐体2外设有电机固定架26,所述电机固定架26设置在MBR膜组件220上方,两所述电机70对称设置电机固定架26两边,所述放置平台71设置在MBR膜组件220下方,两所述电机70设有过载传感器,所述升降机构7用于MBR膜组件220的升降作用。

所述放置平台71由多个直角扣金属块710构成,其中设置在MBR膜组件220四角的直角扣金属块710的侧面设有凸块,所述直角扣金属块710都设有吊环,所述直角扣金属块710用于MBR膜组件的固定,所述凸块防止MBR膜组件在升降时出现偏移及放置效果差等问题出现。

所述废气处理及循环装置6包括风机二60及废气处理组件61,所述废气处理组件61设置在罐体2右侧,所述风机一51与风机二60设置在废气处理组件61下方,所述风机一51实现罐体2内部气体循环的作用,所述风机二60用于协助作用,风机一51不使用时将净化后的气体排出,当内部循环气体不够时提供外界的空气摄取。

所述废气处理组件61内部包括两层颗粒杂质去除层610、两吸水层611及净化处理反应层612,两所述吸水层611设置在两颗粒杂质去除层610之间,所述净化处理反应层612设置在两戏吸水层611之间,所述颗粒杂质去除层610用于杂质的粗过滤,所述吸水层611进行水份的去除作用,所述净化处理反应层612的作用是用于罐体2内的气体进行净化处理。

所述放置平台71下方设有缓冲组件8,所述缓冲组件8由多个弹簧组成,所述多个弹簧之间间距一段距离,所述缓冲组件8用于MBR膜组件220在降下放置的缓冲作用,减少对罐体2的损坏;所述放置平台71及缓冲组件8的表面都涂有保护涂层,所述保护涂层放置放置平台71及缓冲组件8不受腐蚀的侵害,延长组件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通过分成厌氧区、好氧区及MBR膜区三部分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加快污水处理的速率,且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高,所述升降机构可以带动MBR膜组件升起进行维护及部分零件的更换,减少传统的维护步骤,且方便维护人员进行组件的维护,在保证人身安全同时降低维护费用;所述废气处理及循环装置对内部产生的气体进行净化处理,减少直接排放到空气可能造成的污染,处理完后的气体可以进入到微孔曝气管向MBR膜组件充当介质的作用,大大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所述液位控制器、通讯模块以及远程管理中心的声光报警器,实现远程控制及监测的作用,减少人员日常巡检工作量,优化设备管理,所述溢流回水管当液位控制器失效时的第二保护装置,防止生活污水不会外流到外界,对外界造成污染。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工作时,生活污水从进水口进入到罐体内,通过厌氧区、好氧区及MBR膜污水处理区进行污水处理,内部产生的气体通过风机一带动到废气净化装置进行气体的净化处理,在输送到微孔曝气管进入到罐体内,当液位低时,液位控制器控制进水口进水。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采用与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相同或近似结构或装置,而得到的其他用于气体循环及自动监测升降MBR污水处理装置,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