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密闭式绿色生态循环污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07799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全密闭式绿色生态循环污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等领域,具体的说,是全密闭式绿色生态循环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污水处理 (sewage treatment,wastewater treatment):为使污水达到排水某一水体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对其进行净化的过程。污水处理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农业,交通、能源、石化、环保、城市景观、医疗、餐饮等各个领域,也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按污水来源分类,污水处理一般分为生产污水处理和生活污水处理。生产污水包括工业污水、农业污水以及医疗污水等;而生活污水就是日常生活产生的污水,是指各种形式的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复杂混合物,包括:①漂浮和悬浮的大小固体颗粒;②胶状和凝胶状扩散物;③纯溶液。

按水污的质性来分,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污染物主要有:⑴未经处理而排放的工业废水;⑵未经处理而排放的生活污水;⑶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的农田污水;⑷堆放在河边的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⑸水土流失;⑹矿山污水。

污水处理按照其作用可分为物理法、生物法和化学法三种。

①物理法:主要利用物理作用分离污水中的非溶解性物质,在处理过程中不改变化学性质。常用的有重力分离、离心分离、反渗透、气浮等。物理法处理构筑物较简单、经济,用于村镇水体容量大、自净能力强、污水处理程度要求不高的情况。

②生物法: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功能,将污水中呈溶解或胶体状态的有机物分解氧化为稳定的无机物质,使污水得到净化。常用的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生物法处理程度比物理法要高。

③化学法:是利用化学反应作用来处理或回收污水的溶解物质或胶体物质的方法,多用于工业废水。常用的有混凝法、中和法、氧化还原法、离子交换法等。化学处理法处理效果好、费用高,多用作生化处理后的出水,作进一步的处理,提高出水水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出全密闭式绿色生态循环污水处理系统,采用全密闭式生态处理模式进行污水处理,能够达到在净化污水的同时,去除臭味,避免臭味外泄,影响周围环境的情况发生;整个系统遵循绿色生态的环保理念,使得污水处理系统与周围建筑物协调性达到最优。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全密闭式绿色生态循环污水处理系统,设置有调节池单元、厌氧池、好氧池、浊物处理单元、生物除臭滤池及控制室,所述调节池单元近厌氧池设置,所述厌氧池近好氧池设置,所述好氧池近浊物处理单元设置,所述生物除臭滤池)和控制室互邻且近浊物处理单元设置;在所述厌氧池、好氧池及浊物处理单元上方分别设置有阳光屋结构,且阳光屋结构分别与厌氧池、好氧池及浊物处理单元呈整体设置。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能够利用阳光屋进行植物种植,而后利用植物吸附污水处理时产生的臭气,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阳光屋结构包括设置在厌氧池、好氧池及浊物处理单元上的阳光屋顶,在阳光屋顶上设置有屋顶风机,厌氧池的阳光屋顶、好氧池上的阳光屋顶及浊物处理单元上的阳光屋顶三者之间的内部相通。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能够在阳光屋结构内种植水培植物,从而更好的实现全密闭绿色生态循环污水处理的目的,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在所述好氧池及浊物处理单元的阳光屋结构内设置有水培植物,在水培植物的上方设置有喷淋管。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浊物处理单元包括沉淀池、生物滤池及清水池,所述沉淀池的进水口连接好氧池的出水口,沉淀池的出水口连接生物滤池的进水口,生物滤池的出水口连接清水池的进水口,在所述清水池内设置有喷淋水泵,且喷淋水泵连接喷淋管。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生物滤池设置在沉淀池和清水池之间,且沉淀池、生物滤池及清水池皆与好氧池相近。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在所述清水池上设置有用于将清水池内的水体排除的出水管。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调节池单元包括调节池,在调节池的进水侧设置有格栅通道,在格栅通道内设置有格栅,在格栅通道的进水口处连接有进水管,在调节池内设置有提升泵,所述提升泵通过管道连接到厌氧池的进水口。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在所述厌氧池内设置有至少一台潜水搅拌机。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在所述好氧池内设置有曝气管,且曝气管与设置在好氧池外部的鼓风机相连接。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在浊物处理单元的阳光屋结构内设置有通风机,且通风机通过管道与生物除臭滤池相连接。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能够利用控制室对提升泵、潜水搅拌机、通风机、鼓风机、屋顶风机及喷淋水泵的着动进行有效控制,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控制室分别控制连接提升泵、潜水搅拌机、通风机、鼓风机、屋顶风机及喷淋水泵。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采用全密闭式生态处理模式进行污水处理,能够达到在净化污水的同时,去除臭味,避免臭味外泄,影响周围环境的情况发生;整个系统遵循绿色生态的环保理念,使得污水处理系统与周围建筑物协调性达到最优。

(2)本实用新型采用净化后的水体对水培植物进行培养,并利用水培植物去除污水处理时产生的臭气,从而达到生态循环的目的。

(3)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设置协调统一,并能够最优化的实现污水处理生态循环,从而实现生态循环式的污水处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平面示意图。

其中,1-进水管;2-格栅;3-调节池;4-提升泵;5-厌氧池;6-潜水搅拌机;7-曝气管;8-好氧池;9-清水池;10-通风机;11-生物除臭滤池;12-鼓风机;13-沉淀池;14-出水管;15-阳光屋顶;16-屋顶风机;17-水培植物;18-喷淋管;19-喷淋水泵;20-控制室;21-生物滤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全密闭式绿色生态循环污水处理系统,采用全密闭式生态处理模式进行污水处理,能够达到在净化污水的同时,去除臭味,避免臭味外泄,影响周围环境的情况发生;整个系统遵循绿色生态的环保理念,使得污水处理系统与周围建筑物协调性达到最优,如图1、图2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设置有调节池单元、厌氧池5、好氧池8、浊物处理单元、生物除臭滤池11及控制室20,所述调节池单元近厌氧池5设置,所述厌氧池5近好氧池8设置,所述好氧池8近浊物处理单元设置,所述生物除臭滤池11和控制室20互邻且近浊物处理单元设置;在所述厌氧池5、好氧池8及浊物处理单元上方分别设置有阳光屋结构,且阳光屋结构分别与厌氧池5、好氧池8及浊物处理单元呈整体设置。

在设置时,调节池单元为一个单独单元;厌氧池5、好氧池8、浊物处理单元结合阳光屋结构构成一个单独单元,生物除臭滤池11及控制室20构成一个单独单元;污水首先在调节池单元内进行调节,完成滤渣、水质及水量调节后进入到厌氧池5内进行厌氧发酵处理,而后利用好氧池8进行好氧水质处理,而后利用浊物处理单元进行诸如沉淀、生物分解处理后得到清水,同时在厌氧处理环节、好氧处理环节及沉淀、生物分解处理环节中所产生的臭气将被收集到生物除臭滤池11内进行除臭处理,同时所设置的阳光屋结构内所设置的植物也能够将臭气进行吸附处理。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能够利用阳光屋进行植物种植,而后利用植物吸附污水处理时产生的臭气,如图1、图2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阳光屋结构包括设置在厌氧池5、好氧池8及浊物处理单元上的阳光屋顶15,在阳光屋顶15上设置有屋顶风机16,厌氧池5的阳光屋顶15、好氧池8上的阳光屋顶15及浊物处理单元上的阳光屋顶15三者之间的内部相通;在设置时,优选的在厌氧池5、好氧池8及浊物处理单元上皆设置主要有阳光屋顶15构成的阳光屋结构,阳光屋顶15采用透明结构以便使阳光照射到阳光屋结构内,同时在阳光屋顶15上设置屋顶风机16,使得阳光屋结构内的空气能够与外界进行交换;并且在设置时,将厌氧池5上的阳光屋顶15、好氧池8上的阳光屋顶15和浊物处理单元上的阳光屋顶15三者内部之间进行相通,从而能够实现阳光屋结构内的臭气全流通,以此达到臭气最大化的被吸附和滤除的目的。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能够在阳光屋结构内种植水培植物,从而更好的实现全密闭绿色生态循环污水处理的目的,如图1、图2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在所述好氧池8及浊物处理单元的阳光屋结构内设置有水培植物17,在水培植物17的上方设置有喷淋管18,所设置的水培植物17能够进一步的实现臭气吸附处理,喷淋管18能够对水培植物进行喷淋浇灌。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如图1、图2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浊物处理单元包括沉淀池13、生物滤池21及清水池9,所述沉淀池13的进水口连接好氧池8的出水口,沉淀池13的出水口连接生物滤池21的进水口,生物滤池21的出水口连接清水池9的进水口,在所述清水池9内设置有喷淋水泵19,且喷淋水泵19连接喷淋管18;在设置时,优选的将好氧池8的出水口与沉淀池13的进水口连接,沉淀池13的出水口与生物滤池21的进水口相连接,生物滤池21的出水口与清水池9的进水口连接,在进行污水处理时,经过好氧池8处理后的水体将利用沉淀池13进行沉淀处理,而后所得的上清液将被输送至生物滤池21内进行生物分解处理,生物分解处理后的水体就爱那个排放到清水池9内,而后从清水池9内排出,或利用清水池9内的喷淋水泵19提升到喷淋管18内对水培植物17进行浇灌。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如图1、图2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生物滤池21设置在沉淀池13和清水池9之间,且沉淀池13、生物滤池21及清水池9皆与好氧池8相近;在设置时,优选的将沉淀池13设置在控制室20与好氧池8之间,将清水池9和生物滤池21设置在生物除臭滤池11与好氧池8之间,且生物滤池21设置在沉淀池13和清水池9之间。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如图1、图2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在所述清水池9上设置有用于将清水池9内的水体排除的出水管14。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如图1、图2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调节池单元包括调节池3,在调节池3的进水侧设置有格栅通道,在格栅通道内设置有格栅2,在格栅通道的进水口处连接有进水管1,在调节池3内设置有提升泵4,所述提升泵4通过管道连接到厌氧池5的进水口。

实施例8: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如图1、图2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在所述厌氧池5内设置有至少一台潜水搅拌机6,优选的厌氧池5并排设置两个水池,好氧池8亦并排设置2个水池,在一个厌氧池5内设置一台潜水搅拌机6。

实施例9: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如图1、图2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在所述好氧池8内设置有曝气管7,且曝气管7与设置在好氧池8外部的鼓风机12相连接。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如图1、图2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在浊物处理单元的阳光屋结构内设置有通风机10,且通风机10通过管道与生物除臭滤池11相连接。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能够利用控制室对提升泵、潜水搅拌机、通风机、鼓风机、屋顶风机及喷淋水泵的着动进行有效控制,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控制室20分别控制连接提升泵4、潜水搅拌机6、通风机10、鼓风机12、屋顶风机16及喷淋水泵19。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一个优化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为:污水通过进水管1经过格栅2后除渣后进入调节池3,在调节池3调节水质和水量后,通过提升泵4提升到厌氧池5,厌氧池5内设有潜水搅拌机6,然后污水进入好氧池8,启动鼓风机12通过曝气管7向好氧池8鼓入空气,通过好氧池8后污水进入沉淀池13,然后通过生物滤池21过滤后进入清水池9。通风机10收集阳光屋顶15与水池之间的空气,通风机10连接生物除臭滤池11,净化污水处理系统内臭气。清水池9内设有喷淋水泵19,喷淋水泵19连接喷淋管18,对水培植物17进行浇灌,水培植物17吸收一部分臭气,同时可以进一步净化清水池9中余下的污染物;上述全封闭循环,污水处理系统具有绿色生态式的特点。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