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卷帘式滑板自动控制改良CASS排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25784阅读:395来源:国知局
一种卷帘式滑板自动控制改良CASS排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排泥装置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卷帘式滑板自动控制改良CASS排泥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我国的各行各业的企业制造了越来越多的环境污染,污水就是诸多污染中的一种,为了构筑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也是为了节约宝贵的水资源,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污水进行处理。在污水处理过程中,SBR工艺运用较为广泛,SBR工艺的所有工序都在一个池子内完成,所需设备少、占地面积小、运行和基建费用相对较低。但是由于其交替间歇运行,整体利用率低,因此在此基础上发展起了循环式活性污泥系统,即CASS工艺。通过在池子的进水端增加一个生物选择器,同时在主反应区向生物选择区增加回流系统,实现了设备的连续循环进水,使工艺流程布局紧凑,提升了对进水水质和水量波动的抗负荷能力。但是在实际CASS工艺运用中,沉积在CASS池中的污泥会因积累而过量导致污泥沉降性能下降、供氧不足等问题,降低了实际的生产效率。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卷帘式滑板自动控制改良CASS排泥装置,将自动控制设备与CASS工艺结合到一起,保证了污泥得到及时的清理,避免了污泥过量不能得到及时清理的问题,极大的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卷帘式滑板自动控制改良CASS排泥装置,创造性的将自动控制设备与CASS工艺结合到一起,解决了以往的CASS工艺设备无法解决的污泥过量的问题,结构合理,实用性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卷帘式滑板自动控制改良CASS排泥装置,主要包括生物选择区、兼氧区、主反应区、污泥回流管、超声波泥水界面仪、曝气装置、风机房、曝气管、滑板、底板、污泥收集斗、污泥收集管、混凝沉淀池、污泥贮池、污泥排出管、中心浓缩机、出水口、传动轮、履带组成;其特征在于:生物选择区、兼氧区、主反应区从左至右依次排布,生物选择区与兼氧区底部连通,生物选择区与主反应区通过底部的污泥回流管连通,兼氧区与主反应区隔断,超声波泥水界面仪位于主反应区顶部右侧,曝气装置分布于主反应区下部,风机房通过曝气管与曝气装置相连接,滑板位于主反应区底部,底板位于滑板下方,污泥收集斗位于底板下方,混凝沉淀池与污泥贮池通过污泥收集管与污泥收集斗相连接,中心浓缩机通过污泥排出管与污泥收集斗相连接,出水口位于主反应区右侧,传动轮分布于主反应区的正面外侧及背面外侧,履带位于传动轮上,履带与滑板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超声波泥水界面仪为LM61-CHL10超声波泥水界面仪。

进一步的,所述曝气装置为鼓风式曝气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滑板为卷帘式滑板。

进一步的,所述底板凿有分布密集,孔径合适的圆孔。

进一步的,所述中心浓缩机为TNZ-6型中心传动浓缩机。

进一步的,所述履带的大小与底板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装置创造性的将自动控制设备与CASS工艺结合到一起,利用可靠的超声波回波检测原理,实现了污泥厚度的实时监测,为相关工艺的工程控制提供可靠数据,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滑板开启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滑板关闭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滑板开启时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滑板关闭时的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滑板开启时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滑板关闭时的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超声波泥水界面仪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生物选择区,2、兼氧区,3、主反应区,4、污泥回流管,5、超声波泥水界面仪,6、曝气装置,7、风机房,8、曝气管,9、滑板,10、底板,11、污泥收集斗,12、污泥收集管,13、混凝沉淀池,14、污泥贮池,15、污泥排出管,16、中心浓缩机,17、出水口,18、传动轮,19、履带,20、水面,21、泥水分界面,22、池底,23、参考零点,24、量程,25、污泥厚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参阅图1-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一种卷帘式滑板自动控制改良CASS排泥装置,主要包括生物选择区1、兼氧区2、主反应区3、污泥回流管4、超声波泥水界面仪5、曝气装置6、风机房7、曝气管8、滑板9、底板10、污泥收集斗11、污泥收集管12、混凝沉淀池13、污泥贮池14、污泥排出管15、中心浓缩机16、出水口17、传动轮18、履带19组成;其特征在于:生物选择区1、兼氧区2、主反应区3从左至右依次排布,生物选择区1与兼氧区2底部连通,生物选择区1与主反应区3通过底部的污泥回流管4连通,兼氧区2与主反应区3隔断,超声波泥水界面仪位5于主反应区3顶部右侧,曝气装置6分布于主反应区下部,风机房7通过曝气管8与曝气装置6相连接,滑板9位于主反应区3底部,底板10位于滑板9下方,污泥收集斗11位于底板10下方,混凝沉淀池13与污泥贮池14通过污泥收集管12与污泥收集斗11相连接,中心浓缩机16通过污泥排出管15与污泥收集斗11相连接,出水口17位于主反应区3右侧,传动轮18分布于主反应区3的正面外侧及背面外侧,履带19位于传动轮18上,履带19与滑板9相连接。

所述超声波泥水界面仪5为LM61-CHL10超声波泥水界面仪,用于检测主反应区内部的污泥的厚度。

所述曝气装置6为鼓风式曝气装置,为主反应区输送空气。

所述滑板9为卷帘式滑板,方便进行收起与打开。

所述底板10凿有分布密集,孔径合适的圆孔,用于将污泥排出主反应区。

所述中心浓缩机16为TNZ-6型中心传动浓缩机。

所述履带19的大小与底板相同,保证在污泥厚度未超标时圆孔不会暴露。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在本实用新型工作时,超声波泥水界面仪会向主反应区底部的污泥发出超声波,然后利用反射回来的回波探测主反应区底部的污泥的厚度,当超声波泥水界面仪检测到污泥的厚度超标时,超声波泥水界面仪会控制传动轮开始转动,由于传动轮连接到履带,因此履带也将随之转动,传动轮将履带全部收缩到主反应区下部,带动滑板从底板上移开,暴露出底板上的圆孔,这样污泥将会从圆孔落下,落到污泥收集斗中。

由于混凝沉淀池与污泥贮池通过污泥收集管与污泥收集斗相连接,中心浓缩机通过污泥排出管与污泥收集斗相连接,因此污泥在漏到污泥收集斗中后,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将污泥运送到混凝沉淀池内,或者污泥贮池中,或者中心浓缩机中。出水口位于主反应区右侧,主反应区的水可以通过出水口排出,避免主反应区的水过量。曝气装置位于主反应区内,曝气装置可以为主反应区提供足够的空气,避免了主反应区内的供氧不足。主反应区通过污泥回流管与生物选择区连通,由于曝气装置为主反应区提供空气,也保证了生物选择区内的生物正常生存,实现了设备的连续循环进水,使工艺流程布局紧凑,提升了应对进水水质变化和水量波动的能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