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池加热器的水路控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06881阅读:751来源:国知局
水池加热器的水路控制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池加热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池加热器的水路控制结构。



背景技术:

为了保证水池的清洁度,人们需要定时对水池内的水进行过滤,过滤操作通常是利用水泵将水池内的水抽到过滤器内,待水流过过滤器被过滤之后,再由水泵送回水池内。

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冬天游泳慢慢也成为一种可能,为了让水池中的水能具有较舒适的温度,一般会使用水池加热器对池水进行加热。池水的加热操作一般也要利用水泵将水池内的水抽到水池加热器中,待水在水池加热器中加热之后,再送回水池内。

一般水池进行过滤操作和加热操作时需要形成两个独立的水路,造成了水泵、水管以及能源的浪费。所以,目前通常将水池加热其与过滤装置结合起来,在水池的过滤管中增加设置水池加热器,并通过该水池加热器对水进行持续加热。

但是,这种结合方式人存在一定的问题,当池水不需要加热而停止水池加热器的工作时,过滤装置的过滤工作也会随之被停止,使得人们不能根据需要选择性地使用水池加热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池加热器的水路控制结构,其可以使人们在不影响水池过滤或者其他工作的前提下,选择性地使用水池加热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水池加热器的水路控制结构,其包括外管,所述外管上管路进水口、管路出水口、加热进水口以及加热出水口,管路进水口和管路出水口设置在加热进水口与加热出水口之间,管路进水口对应加热进水口,管路出水口对应加热出水口;所述外管内设有一可相对外管转动的旋转杆,该旋转杆外周套设有可阻断管路进水口与加热进水口连通的第一挡片以及可阻断管路出水口与加热出水口连通的第二挡片。

所述第一挡片和第二挡片倾斜套设在旋转杆上,所述第一挡片和第二挡片的外周压抵在外管的内侧壁上。

所述第一挡片和第二挡片外周均设有凹槽,该凹槽上设有密封圈。

所述第一挡片设置在管路进水口处,第一挡片在管路进水口方向上的投影面积大于管路进水口的横截面积,且该第一挡片在管路进水口方向上的投影面能够覆盖住管路进水口。

所述第一挡片设置在加热进水口处,第一挡片在加热进水口方向上的投影面积大于加热进水口的横截面积,且该第一挡片在加热进水口方向上的投影面能够覆盖住加热进水口。

所述第二挡片设置在管路出水口处,第二挡片在管路出水口方向上的投影面积大于管路出水口的横截面积,且该第一挡片在管路出水口方向上的投影面能够覆盖住管路出水口。

所述第一挡片设置在加热出水口处,第一挡片在加热出水口方向上的投影面积大于加热出水口的横截面积,且该第一挡片在加热出水口方向上的投影面能够覆盖住加热出水口。

所述旋转杆的一端延伸至外管外连接一旋旋转手柄。

所述旋转杆为管状结构,该旋转杆一端延伸至外管外连接旋转手柄,而另一端设置在外管内并为密封设置。

所述旋转杆密封设置的一端设有管塞,该管塞和旋转杆之间设有一密封圈。

所述旋动旋转手柄与旋转杆之间通过连接轴连接。

本实用新型水池加热器的水路控制结构可以控制连接池水加热器的进水管路和出水管路是否需要经由水池加热器连通,使人们在不影响水池过滤或者其他工作的前提下,选择性地使用水池加热器。当池水加热器对池水加热时,第一挡块将管路进水口与加热进水口连通,第二挡块将管路出水口与加热出水口连通,管路进水口和管路出水口断开,池水由进水管路经管路进水口和加热进水口进入池水加热器中加热,加热后的池水经由加热出水口和管路出水口进入出水管路,然后流入水池内。当不需要使用水池加热器,但仍需要使用过滤装置或者与水池加热器连接在同一回路中的其他装置时,转动旋转杆,使第一挡块将管路进水口与加热进水口断开,第二挡块将管路出水口与加热出水口断开,管路进水口和管路出水口连通,池水由进水管路经管路进水口进入外管内,然后由管路出水口进入出水管路,然后流入水池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状态下使用水池加热器时的水路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状态下不使用水池加热器时的水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述。

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水池加热器的水路控制结构,其包括外管10,外管10上设有管路进水口11、管路出水口12、加热进水口13以及加热出水口14,管路进水口11和管路出水口12设置在加热进水口13和加热出水口14之间,管路进水口11对应加热进水口13,管路出水口12对应加热出水口14;在外管10内设有一可相对外管10转动的旋转杆20,该旋转杆20外周套设有可阻断管路进水口11与加热进水口13连通的第一挡片21以及可阻断管路出水口12与加热出水口14连通的第二挡片22。

上述第一挡片21和第二挡片22倾斜连接在旋转杆20上,该第一挡片21和第二挡片22的外周压抵在外管10的内侧壁上。

其中,第一挡片21可以设置在管路进水口11处或者加热进水口13处,当第一挡片21设置在管路进水口11处时,第一挡片21在管路进水口11方向上的投影面积大于管路进水口11的横截面积,且该第一挡片21在管路进水口11方向上的投影面能覆盖住管路进水口11;当第一挡片21设置在加热进水口13处时,第一挡片21在加热进水口13方向上的投影面积大于加热进水口13的横截面积,且该第一挡片21在加热进水口13方向上的投影面能覆盖住加热进水口13。

第二挡片22可以设置在管路出水口12处或者加热出水口14处,当第二挡片22设置在管路出水口12处时,第二挡片22在管路出水口12方向上的投影面积大于管路出水口12的横截面积,且该第二挡片22在管路出水口12方向上的投影面能覆盖住管路出水口12;当第二挡片22设置在加热出水口14处时,第二挡片22在加热出水口14方向上的投影面积大于加热出水口14的横截面积,且该第二挡片22在加热出水口14方向上的投影面能覆盖住加热出水口14。

上述旋转杆20的一端可以延伸至外管10外连接一旋旋转手柄30。旋动旋转手柄30可以带动旋转杆20一起旋转,该旋转手柄30与旋转杆20之间可以通过连接轴31连接。

上述旋转杆20可以为管状结构,此时,旋转杆20一端延伸至外管10外连接旋转手柄30,而另一端设置在外管10内并为密封设置,该端可以设置一管塞23,该管塞23可以插入旋转杆20内,为了保证管塞23与旋转杆20之间连接的密封性,防止水进入旋转杆20内,在管塞23和旋转杆20之间可以设置一密封圈231。

参照图2所示,水池加热器上设有进水口41和出水口42,其中,进水口41连接有进水管路51,出水口42连接有出水管路52,池水由进水管路51和进水口41进入水池加热器40加热,加热后的池水由出水口42和出水管路52流回池内。本实用新型的水池加热器的水路控制结构设置在水池加热器40与进水管路51和出水管路52之间,该水路控制结构可以控制进水管路51和出水管路52是否经由池水加热器40连通。具体地,该水路控制结构加热进水口13连接池水加热器40的进水口41,加热出水口14连接池水加热器40的出水口42,管路进水口11连接进水管路51,管路出水口12连接出水管路52。

如图3所示,将旋转手柄30调节至使用池水加热器40的档位,此时,第一挡块21将管路进水口11与加热进水口13连通,第二挡块22将管路出水口12与加热出水口14连通,管路进水口11和管路出水口12断开,池水由进水管路51经管路进水口11和加热进水口13进入池水加热器40中加热,加热后的池水经由加热出水口14和管路出水口12进入出水管路52,然后流入水池内。

如图4所示,不需要使用水池加热器40,但仍需要使用过滤装置或者与水池加热器连接在同一回路中的其他装置时,将旋转手柄30转动180度,旋转杆30也随着转动180度。此时,第一挡块21将管路进水口11与加热进水口13断开,第二挡块22将管路出水口12与加热出水口14断开,管路进水口11和管路出水口12连通,池水由进水管路51经管路进水口11进入外管10内,然后由管路出水口12进入出水管路52,然后流入水池内。

当使用池水加热器40加热池水后,池水温度满人们的使用需求时,无需继续对池水进行加热时,将旋转手柄30调节至相应档位,使池水不经过池水加热器40,然后关闭池水加热器40即可。

上述第一挡片21外周设有一凹槽211,该凹槽211上可以设置密封圈212,以保证第一挡片21能够有效断开管路进水口11和加热进水口13或者管路进水口11和管路出水口12。同样地,第二挡片22的外周也设有一凹槽221,该凹槽221可以设置密封圈222,以保证第二挡片22能够有效断开管路出水口12和加热出水口14或者管路出水口12和管路进水口11。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