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圆型水池液面的排渣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07193发布日期:2018-07-24 21:32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中心进水周边出水的圆型水池(罐)液面的排渣装置。



背景技术:

在水处理领域经常会对原水进行适当的预处理,如油水分离罐、气浮等。这些工艺主要是采用物理的方式,利用其比重差,将污染物从水中分离出来,并浮在液面,然后通过排渣(油)设施将它们及时排出,最大限度地减少水中污染物的浓度,降低水处理系统的运行费用。

目前中心进水周边出水的圆型水池(罐)液面浮渣(油)的排出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采用刮渣的方式将浮在液面的浮渣(油)刮进渣斗,然后排出池外,刮渣的排渣方式缺点是容易对浮渣产生扰动,导致浮渣返回到水体中,降低设备去除污染物的效果;另一种是采用浮油收集器,将浮在液面的浮油自流进入收集器排出的方式,浮油收集器收集的方式主要缺点是排出的浮油含水率较高,还需要进行第二次分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型水池液面的排渣装置,主要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该圆型水池液面的排渣装置通过将吸渣鸭嘴置于液面和浮渣的交界处,工作时采用负压吸渣的方式将浮渣排除,它不会对浮渣(油)产生扰动而导致浮渣(油)返回水体中,从而能够提高浮渣(油)的排除效率,也能够降低排除的浮渣(油)的含水量,避免浮渣(油)与水的二次分离,有效地提供排除浮渣(油)的工作效率。本实用新型也适用于圆型气浮装置液面浮渣排除,含油污水的除油罐浮油的排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圆型水池液面的排渣装置,主要包括中心转动设施、转动管接头、转动支架、吸渣鸭嘴、吸渣管、排渣管和排渣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中心转动设施上端通过转动管接头连接排渣管的一端,排渣管的另一端与排渣设备相连接;

所述的中心转动设施下端连接吸渣管的一端,吸渣管的另一端连接吸渣鸭嘴的上端,吸渣鸭嘴朝下;

所述的中心转动设施下端连接转动支架的一端,吸渣管固定在转动支架上,转动支架带动吸渣管和吸渣鸭嘴同时转动。

鉴于上述技术特征,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主要由中心转动设施、转动管接头、转动支架、吸渣鸭嘴、吸渣管、排渣管和排渣设备组成。其中,中心转动设施上端通过转动管接头连接排渣管的一端,下端连接吸渣管的一端和转动支架的一端。中心转动设施能够带动吸渣管和转动支架以中心转动设施为圆心同步转动,且转动速度可以根据进水的水质进行调节,而且排渣的时间可以根据进水水质的不同,选择间歇运行的方式。

中心转动设施在转动时,通过转动管接头确保排渣管不转动,使得排渣管能够与排渣设备连接不动。排渣设备可以是水泵,也可以是真空设施,由排渣设备的入口产生的负压或由真空设施产生的真空度,使得处在液面和浮渣交界处的吸渣鸭嘴将浮在液面的泥渣(油)吸入,再通过吸渣管、排渣管、排渣设备将浮在液面的泥渣(油)排到污泥处理系统进一步后续处理。

转动支架部分置于吸渣管下方,起到支撑固定吸渣管的作用。吸渣管与转动支架在中心转动设施的带动下同步转动,同时吸渣管带动吸渣鸭嘴同步转动。

吸渣鸭嘴的上端和吸渣管连接,下端处于处在液面和浮渣的交界处(吸渣鸭嘴与液面成适当的角度,具体角度可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调节),便于将浮在液面的泥渣(油)吸入,避免对浮渣(油)产生较大扰动而导致浮渣(油)返回水体中,从而能够提高浮渣(油)的排除效率,也能够降低排除的浮渣(油)的含水量,避免浮渣(油)与水的二次分离,有效地提供排除浮渣(油)的工作效率。

吸渣鸭嘴、转动管接头和吸渣管、排渣管、排渣设备均可以根据处理水量、进水水质不同而设计。

进一步,所述的中心转动设施固定在圆型池体圆心位置的正上方对应的廊桥上。

进一步,所述的转动支架靠近池体的另一端加设滚轮,并将滚轮放置在池体周边的轨道上。

进一步,所述的转动支架为T型转动支架,中间凸出一端与中心转动设施下端连接,两侧末端加设滚轮,并将滚轮放置在池体周边的轨道上。

进一步,所述的吸渣鸭嘴的过流面积与吸渣管的截面积相当。

鉴于上述技术特征,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适用于中心进水周边出水的圆型水池液面进行排渣,水池的池体可以是混泥土池体、也可以是钢制罐体。本实用新型采用径向方向的廊桥来固定中心转动设施在圆型池体圆心位置的正上方,然后将排渣装置与中心转动设施固定,通过中心转动设施带动吸渣管和转动支架转动,从而带动吸渣鸭嘴在圆型池体内的周边转动,吸取浮渣(油)。

2、当排渣装置需要在较大直径的池体上作业时,转动支架靠近吸池体的另一端加设滚轮,并将滚轮放置在池体周边的轨道上。该滚轮和中心转动设施分别连接转动支架两端,对转动支架起到支撑固定作用,能够确保转动支架在转动过程中保持平稳转动,同时也有利于减轻廊桥悬挂的负荷(重量),保证排渣装置平稳运行。转动支架对于置于其上的吸渣管起到加强支撑和固定的作用,确保与吸渣管连接的吸渣鸭嘴能够在转动过程中一直稳定地处于液面和浮渣的交界处。

3、当排渣装置需要在特大直径的池体上作业时,转动支架为T型转动支架,中间凸出一端与中心转动设施下端连接,两侧末端加设滚轮,并将滚轮放置在池体周边的轨道上。中心转动设施和该滚轮分别连接转动支架中间和两端,对转动支架起到支撑固定作用,能够确保转动支架在转动过程中保持平稳转动,同时也有利于减轻廊桥悬挂的负荷(重量),保证排渣装置平稳运行。转动支架对于置于其上的吸渣管起到加强支撑和固定的作用,确保与吸渣管连接的吸渣鸭嘴能够在转动过程中一直稳定地处于液面和浮渣的交界处。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一般圆型水池(罐)是中间进水、周边出水,浮在液面的浮渣(油)会随水流聚集在池体的周边。

本实用新型通过中心转动设施带动转动支架和固定其上的吸渣管同时转动,进而带动吸渣鸭嘴沿池体的周边按一定的速度转动,吸渣鸭嘴与液面的浮渣(油)接触。排渣设备产生的负压或真空使得吸渣鸭嘴在转动过程中不断地将聚集在池体周边且浮在液面的浮渣(油)吸离液面,通过吸渣鸭嘴、吸渣管、排渣管进入排渣设备,再由排渣设备排入污泥处理系统进一步后续处理。

对于较大直径的圆形池体,为了保证排渣装置转动平稳,可在转动支架靠近池体的一端设置滚轮,滚轮放置在池体圆周的轨道上,并能够在轨道上滚动。对于特大直径的圆形池体,为了保证排渣装置转动平稳,可在T型转动支架靠近池体的两端设置滚轮,滚轮放置在池体圆周的轨道上,并能够在轨道上滚动。圆型池体可以是混凝土结构,也可以是钢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尺寸,以满足不同直径的圆型水池排渣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中:1.中心转动设施、2.转动管接头、3.转动支架、4.吸渣鸭嘴、5.吸渣管、6.滚轮、7.轨道、8.排渣管、9.排渣设备、10.廊桥、11.池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参见图1至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圆型水池液面的排渣装置,主要包括中心转动设施1、转动管接头2、转动支架3、吸渣鸭嘴4、吸渣管5、排渣管8和排渣设备9;

所述的中心转动设施1上端通过转动管接头2连接排渣管8的一端,排渣管8的另一端与排渣设备9相连接;

所述的中心转动设施1下端连接吸渣管5的一端,吸渣管5的另一端连接吸渣鸭嘴4的上端,吸渣鸭嘴4朝下;

所述的中心转动设施1下端连接转动支架3的一端,吸渣管5固定在转动支架3上;

所述的中心转动设施1固定在圆型池体圆心位置的正上方对应的廊桥10上,转动支架带动吸渣管和吸渣鸭嘴同时转动;

所述的转动支架3靠近池体11的另一端加设滚轮6,并将滚轮6放置在池体11周边的轨道7上;

所述的吸渣鸭嘴4的过流面积与吸渣管5的截面积相当。

实施例1,单套的处理水量为1250 m³/h中心进水、周边出水的圆形气浮的排渣装置。

本实施例的采用气浮去除进水的悬浮物,采用中心转动的排渣装置对浮到液面的浮渣进行排除。

本实施例的圆型气浮罐直径15500mm,根据进水的水质,可以得出去除水中干固量为100~240kg/h,按照排出浮渣含水率为97%~99%计算,需要排除泥水为10~24m³/h。选用一台出力为24m³/h的排渣设置,排渣设施可以是有一定吸上高度的水泵,也可以是真空设施。

吸渣管和排渣管道合适流速的口径管道,所选的管道直径为DN100(公称直径是100mm);吸渣鸭嘴的过流面积与吸渣管道截面积相当。

吸渣装置的旋转半径约为7200mm,在池体周边的液面上方设置排渣轨道,在吸渣支架的末端安装滚轮,滚轮在轨道上转动。

中心旋转装置的转速可以按2~5r/h(转/小时)设计,它可以根据进水的水质可以无级调速,它与中心转动设施与排渣设施连锁运行。排渣装置也可以根据进水水质间歇运行。

排渣设施排除的浮渣直接送到污泥脱水装置进行脱水。

实施例2、处理水量为250m³/h中心进水、周边出水的圆形气浮的排渣装置。

本实施例采用气浮去除进水的油类物质,采用中心转动的排渣装置对浮到液面的浮油进行排除。

本实例的圆形气浮罐直径7600mm,主要是用于去除污水生化出水带出的悬浮物。根据进水的水质,可以得出去除水中油类物质为2~5kg/h,按照排出浮渣含水率为97%~99%计算,需要排除泥水为2~5m³/h。选用一台出力为5m³/h的排渣设置,排渣设施可以是有一定吸上高度的水泵,也可以是真空设施。

吸渣管和排渣管道合适流速的口径管道,所选的管道直径为DN50(公称直径是50mm);吸渣鸭嘴的过流面积与吸渣管道截面积相当。

吸渣装置的旋转半径约为4500mm,在池体周边的液面上方设置排泥轨道,在吸渣支架的末端安装滚轮,滚轮在轨道上转动。

中心旋转装置的转速可以按1~5r/h(转/小时)设计,并且可以根据进水的水质可以无级调速,它与中心转动设施与排渣设施连锁运行。排泥装置也可以根据进水水质间歇运行。

排渣设施排除的浮渣直接送到污泥脱水装置进行脱水。

实施例3、处理水量为100m³/h中心进水、周边出水的圆形气浮的排渣装置。

本实施例采用气浮去除进水的悬浮物,采用中心转动的排渣装置对浮到液面的浮渣进行排除。

本实例的圆形气浮罐直径4800mm,主要是用于去除澄清池排泥污水污泥浓缩和水的回收在利用。根据进水的水质,可以得出去除水中干固量为50~100kg/h,按照排出浮渣含水率为97%~98%计算,需要排除泥水为3~5m³/h。选用一台出力为5m³/h的排渣设置,排渣设施可以是有一定吸上高度的水泵,也可以是真空设施。

吸渣管和排渣管道合适流速的口径管道,所选的管道直径为DN50(公称直径是50mm);吸渣鸭嘴的过流面积与吸渣管道截面积相当。

吸渣装置的旋转半径约为4500mm。排泥装置中心旋转装置的转速可以按3~8r/h(转/小时)设计,并且可以根据进水的水质可以无级调速,它与中心转动设施与排渣设施连锁运行。排渣装置也可以根据进水水质间歇运行。

排渣设施排除的浮渣直接送到污泥脱水装置进行脱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