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地下过滤沙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50114发布日期:2018-09-14 23:53阅读:127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绵城市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地下过滤沙床。



背景技术:

海绵城市是当下我国力推,以此来解决城市洪涝灾害的新建设模式。顾名思义,海绵城市借用海绵的物理特性来形容城市应对雨水具有良好的弹性。降雨时城市吸水,缺水时释放蓄积的雨水并加以利用。

近几年,相关的学者和企业紧紧围绕海绵城市建设开发出一系列装置和系统,取得了显著的实际应用效果。CN106830575A公开了一种补水过滤型人工湿地系统及其处理方法,主要包括进水预处理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依次包括植被层砂土层微生物固定层混合滤料层和砾石层,该装置实现了雨水的收集净化,同时满足景观性。但该装置雨水无法达到回用的目的,而且维修清理比较麻烦。CN106759789A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海绵城市的道路排水沟结构,包括上端开口的U型基底层,U型基底层上端开口面上覆盖有雨箅子,过滤层依次包括过滤沙层、透水布层、透水混凝土板。该装置一定程度上净化了雨水,可蓄积部分雨水加以利用,但该装置无法应对较大的降雨冲击,毕竟装置渗透雨水能力有限。 CN105887609A公开了一种海绵城市生态渗滤地面的构建方法,主要包括底基层基层渗滤层透水路面组成。该构建绿色环保,提高了路面及周围土壤的蓄水能力和污染物净化能力。同样该装置无法适用降雨量高的情况,而且雨水均下渗,无法再次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可储存雨水、渗透性好、用于海绵城市的地下过滤沙床。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地下过滤沙床,包括设置于顶部地面下方的槽体,槽体上部开口,顶部地面封盖槽体的上部开口,槽体的中部设置有沿垂直方向设置的分隔墙,分隔墙将槽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位于左侧的储水槽和位于右侧的过滤槽,分隔墙的垂直方向的中部位置处设置有连通储水槽和过滤槽的第一进水口,位于储水槽正上方的顶部地面为将顶部地面上部的水渗入储水槽内的多孔渗水部,位于过滤槽正上方的顶部地面为不具有渗水功能的非渗水部,所述的储水槽的槽底为将储水槽内的水渗入地下的下渗层,所述的过滤槽的槽底沿从上到下的方向依次设置有砂滤层和砾石层,所述的砾石层内设置有排水管道,排水管道的另一端穿过过滤槽的侧壁连通过滤槽外部。

储水槽对应的顶部路面渗透性较好,顶部路面的雨水、积水通过多孔渗水部渗入储水槽,暂存于储水槽内,通过下渗面补充地下水,当储水槽里的水满之后,从第一进水口进入过滤槽,经过砂滤层和砾石层过滤之后进入排水管道外排。

长期使用后,所述的多孔渗水部的多孔结构会被堵死,可采用吸尘装置吸出多孔结构内的垃圾杂质,进行清洁。本实用新型的首要目的是水质控制,而不是减缓水量。

优选的,所述的砂滤层采用石英砂和细纱组成,厚度20-30cm。

优选的,所述的砾石层采用鹅卵石,粒径为2-5cm,厚度10-20cm。

优选的,排水管位于砾石层内的部分的表面布设有均匀空隙,用以收集过滤雨水。

优选的,所述的储水槽的任意一侧壁的上部的外侧设置有格栅渠道,该侧壁的上部设置有连通所述格栅渠道的第二进水口。若降雨量增大,下渗不足以应对雨量时,雨水从旁侧的格栅渠道通过第二进水口进入储水槽,储水槽水满后,水通过第一进水口进入过滤槽,雨水随之进行砂滤和砾石过滤,最后雨水经过排水管道外排利用。格栅渠道的垃圾同样可以采用吸尘装置进行清理。

优选的,所述的顶部地面设置于道路的两旁。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可放置于“第一波雨水冲刷”到过滤设施的水流控制装置的下游,可储存雨水,渗透性好,可适用于降雨量较高的地下过滤沙床。弥补了高密度城市核心区可渗透排水面积不足的空间限制,有效去除城市暴雨水流中的许多常见污染物。尤其是某些特殊形式的污染物;该装置储存的雨水不仅补充了地下水,而且经过滤的雨水经排水管道外排可再次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顶部地面,2-槽体,3-分隔墙,4-储水槽,5-过滤槽,6-第一进水口,7-多孔渗水部,8-非渗水部,9-下渗层,10-砂滤层,11-砾石层,12-排水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图2所示,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地下过滤沙床,包括设置于顶部地面1下方的槽体2,槽体2上部开口,顶部地面1封盖槽体2的上部开口,槽体2的中部设置有沿垂直方向设置的分隔墙3,分隔墙3将槽体2的内部空间分隔为位于左侧的储水槽4和位于右侧的过滤槽5,分隔墙3的垂直方向的中部位置处设置有连通储水槽4和过滤槽5的第一进水口6,位于储水槽4正上方的顶部地面1为将顶部地面1上部的水渗入储水槽4内的多孔渗水部7,位于过滤槽5正上方的顶部地面1为不具有渗水功能的非渗水部8,所述的储水槽4 的槽底为将储水槽4内的水渗入地下的下渗层9,所述的过滤槽5的槽底沿从上到下的方向依次设置有砂滤层10和砾石层11,所述的砾石层11内设置有排水管道12,排水管道12的另一端穿过过滤槽5的侧壁连通过滤槽5外部。本实施例中槽体2的侧壁的厚度为5-10cm,槽体2的宽度为1-1.5m,槽体2的高度为1-1.5m。储水槽4和过滤槽5的体积大小相当,分隔墙3的厚度为0.1-0.3m,进水口的高度为0.8-1.3m。砂滤层10采用石英砂和细纱组成,厚度20-30cm。砾石层11采用鹅卵石,粒径为2-5cm,厚度10-20cm。排水管道12为PVC材质。直径在10-15cm。

储水槽4对应的顶部路面渗透性较好,顶部路面的雨水、积水通过多孔渗水部7渗入储水槽4,暂存于储水槽4内,通过下渗面补充地下水,当储水槽4里的水满之后,从第一进水口6进入过滤槽5,经过砂滤层10和砾石层11过滤之后进入排水管道12外排。

长期使用后,所述的多孔渗水部7的多孔结构会被堵死,可采用吸尘装置吸出多孔结构内的垃圾杂质,进行清洁。如,定期采用大功率公路吸尘器进行装置的清洗,防止堵死。本实用新型的首要目的是水质控制,而不是减缓水量。

优选的,排水管位于砾石层11内的部分的表面布设有均匀空隙,用以收集过滤雨水。

优选的,所述的储水槽4的任意一侧壁的上部的外侧设置有格栅渠道(图中未示出),该侧壁的上部设置有连通所述格栅渠道的第二进水口(图中未示出)。若降雨量增大,下渗不足以应对雨量时,雨水从旁侧的格栅渠道通过第二进水口进入储水槽4,储水槽4水满后,水通过第一进水口6进入过滤槽5,雨水随之进行砂滤和砾石过滤,最后雨水经过排水管道12 外排利用。格栅渠道的垃圾同样可以采用吸尘装置进行清理。

优选的,所述的顶部地面1设置于道路的两旁。

本实用新型可放置于“第一波雨水冲刷”到过滤设施的水流控制装置的下游,可储存雨水,渗透性好,可适用于降雨量较高的地下过滤沙床。弥补了高密度城市核心区可渗透排水面积不足的空间限制,有效去除城市暴雨水流中的许多常见污染物。尤其是某些特殊形式的污染物;该装置储存的雨水不仅补充了地下水,而且经过滤的雨水经排水管道12外排可再次利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