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57705发布日期:2018-07-31 20:26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污水生物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在人们日常生活当中,会产生很多的废水以及垃圾,很多地方都没有规范的污水处理系统,污水渗入地底容易污染水资源以及土壤的土质;同时,生活垃圾随意堆放,暴雨来临后污水以及生活垃圾随着雨水流入河流或者农田,造成了白色污染,不仅影响水质,还影响了环境卫生。现有的污水处理大多采用物理法和化学法,这两种处理方式成本较高,而且处理效果都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水生物处理系统,其结构简单,污水处理效果好,能够较好的改善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污水生物处理系统,包括蓄水池、第一沉降池、生物处理池、第二沉降池和清液池,所述蓄水池与所述第一沉降池通过管道连通且管道上设有第一水泵,所述第一水泵用于将所述蓄水池内的污水输送至所述第一沉降池内,所述第一沉降池与所述生物处理池通过管道连通且管道上设有第二水泵,所述第二水泵用于将所述第一沉降池内的污水输送至所述生物处理池内,所述第一沉降池的底部设有第一排泥口,所述第一排泥口处设有第一排泥泵,所述生物处理池与所述第二沉降池通过管道连通且管道上设有第三水泵,所述第三水泵用于将所述生物处理池内的污水输送至所述第二沉降池内,所述第二沉降池与所述清液池通过管道连通且管道上设有第四水泵,所述第四水泵用于将所述第二沉降池内的上层清液输送至所述清液池内,所述第二沉降池的底部设有第二排泥口,所述第二排泥口处设有第二排泥泵。

可选地,所述污水生物处理系统还包括第一污泥浓缩脱水装置和第一泥水池,所述第一排泥泵与所述第一污泥浓缩脱水装置通过管道连通,所述第一污泥浓缩脱水装置的排液口与所述第一泥水池通过管道连通,所述第一泥水池与所述生物处理池通过管道连通且管道上设有第五水泵,所述第五水泵用于将所述第一泥水池内的污水输送至所述生物处理池内。

可选地,所述污水生物处理系统还包括第二污泥浓缩脱水装置和第二泥水池,所述第二排泥泵与所述第二污泥浓缩脱水装置通过管道连通,所述第二污泥浓缩脱水装置的排液口与所述第二泥水池通过管道连通,所述第二泥水池与所述第二沉降池通过管道连通且管道上设有第六水泵,所述第六水泵用于将所述第二泥水池内的污水输送至所述第二沉降池内。

可选地,所述第一污泥浓缩脱水装置和所述第二污泥浓缩脱水装置均采用带式压滤机、离心脱水机或板框压滤机。

可选地,所述第一沉降池内设有第一搅拌器。

可选地,所述第二沉降池内设有第二搅拌器。

可选地,所述生物处理池内设有第三搅拌器。

可选地,所述蓄水池内设有格栅机。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污水生物处理系统,其结构简单,第一沉降池能够对生物处理前的污水进行初步沉降处理,去除污水中的大部分污泥,以使得生物处理池对污水的处理效果更好,同时也能够避免造成管道和水泵的堵塞,第二沉降池用于对生物处理池处理过的污水进行沉降处理,使得固液分离,第二沉降池的上层清液可以通过清液池收集起来,然后供到需要用清水的地方;该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的污水处理效果好,能够充分去除污水中的有害成分,而且成本较低,具有较好的市场推广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蓄水池;101-格栅机;102-第一水泵;20-第一沉降池;201- 第一搅拌器;202-第二水泵;203-第一排泥泵;30-生物处理池;301-第三搅拌器;302-第三水泵;40-第二沉降池;401-第二搅拌器;402-第四水泵; 403-第二排泥泵;50-清液池;60-第一污泥浓缩脱水装置;601-第一泥水池;602-第五水泵;70-第二污泥浓缩脱水装置;701-第二泥水池;702-第六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参考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污水生物处理系统,包括蓄水池10、第一沉降池20、生物处理池30、第二沉降池40和清液池 50。

蓄水池10用于储存需要处理的污水。蓄水池10内设有格栅机101,格栅机101能够过滤掉污水中较大的漂浮物,防止堵塞水泵或管道。

蓄水池10与第一沉降池20通过管道连通且管道上设有第一水泵102,第一水泵102能够将蓄水池10内的污水输送至第一沉降池20内,第一沉降池20能够对污水进行沉降处理,以减少污水中的含泥量。为了加快固液分离的速度,提高沉降效率,可以在第一沉降池20内设置第一搅拌器201,第一搅拌器201通过电机驱动。

第一沉降池20与生物处理池30通过管道连通且管道上设有第二水泵 202,第二水泵202能够将第一沉降池20内沉降处理后的上层污水输送至生物处理池30内进行处理。生物处理池30内设有微藻和细菌,细菌可以采用鲁氏毛霉菌、芽孢杆菌和嗜硝酸盐假单孢菌等,微藻和细菌能够去除污水中的氮、磷等有机物,以及Co、Mn、Hg、Pb、Cd等重金属离子。为了使生物处理池30中的污水能够与微藻和细菌充分接触,提高处理效率,可以在生物处理池30内设置第三搅拌器301,第三搅拌器301通过电机驱动。

第一沉降池20的底部设有第一排泥口,第一排泥口处设有第一排泥泵 203,当第一沉降池20内的污泥达到一定量时,可以将污泥从第一排泥口排出,由于从第一排泥口排出的污泥中还含有大量的水分,如果直接排出,不仅不方便运输,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需要对污泥进行脱水处理。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一污泥浓缩脱水装置60对从第一排泥口排出的污泥进行脱水处理,第一排泥泵203与第一污泥浓缩脱水装置60通过管道连通,这样,第一排泥泵203就能够将污泥输送至第一污泥浓缩脱水装置 60进行脱水处理,第一污泥浓缩脱水装置60过滤后的污泥含水量较低,可以直接运输,并填埋到指定地点;第一污泥浓缩脱水装置60过滤后的污水如果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本实施方式中,设置第一泥水池601来承接第一污泥浓缩脱水装置60过滤后的污水,第一污泥浓缩脱水装置60的排液口与第一泥水池601通过管道连通。第一泥水池601与生物处理池30通过管道连通且管道上设有第五水泵602,第五水泵602能够将第一泥水池601内的污水输送至生物处理池30内进行处理,以降低污水中的有害成分。

生物处理池30与第二沉降池40通过管道连通且管道上设有第三水泵302,第三水泵302用于将生物处理池30内的处理过的污水输送至第二沉降池40内进行沉降处理,以使固液分离。为了加快固液分离的速度,提高沉降效率,可以在第二沉降池40内设置第二搅拌器401,第二搅拌器401 通过电机驱动。

第二沉降池40内的上层清液如果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会造成水资源浪费,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清液池50来收集第二沉降池40分离出来的上层清液,第二沉降池40与清液池50通过管道连通且管道上设有第四水泵402,第四水泵402用于将第二沉降池40内的上层清液输送至清液池50内,清液池50中的水可以输送到需要用到水的地方,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第二沉降池40的底部设有第二排泥口,第二排泥口处设有第二排泥泵 403,当第二沉降池40内的污泥达到一定量时,可以将污泥从第二排泥口排出,由于从第二排泥口排出的污泥中还含有大量的水分,如果直接排出,不仅不方便运输,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需要对污泥进行脱水处理。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二污泥浓缩脱水装置70对从第二排泥口排出的污泥进行脱水处理,第二排泥泵403与第二污泥浓缩脱水装置70通过管道连通,这样,第二排泥泵403就能够将污泥输送至第二污泥浓缩脱水装置 70进行脱水处理,第二污泥浓缩脱水装置70过滤后的污泥含水量较低,可以直接运输,并填埋到指定地点;第二污泥浓缩脱水装置70过滤后的污水如果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本实施方式中,设置第二泥水池701来承接第二污泥浓缩脱水装置70过滤后的污水,第二污泥浓缩脱水装置70的排液口与第二泥水池701通过管道连通。第二泥水池701与第二沉降池40通过管道连通且管道上设有第六水泵702,第六水泵702能够将第二泥水池701内的污水输送至第二沉降池40内进行二次沉降处理,以降低污水中的含泥量。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污泥浓缩脱水装置60和第二污泥浓缩脱水装置70 可以采用带式压滤机、离心脱水机或板框压滤机来进行污泥脱水处理。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