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流水质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57610发布日期:2018-07-31 20:24阅读:65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体环境综合治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河流水质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河流水质不断恶化,许多河流由于工厂的排污和日常生活用水的流入而变得浑浊,部分河流出现黑臭现象,水质劣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Ⅴ类水体。

目前,对于这种河流污染治理的现有方法和技术主要有底泥挖掘、曝气法、微生物法等,这些方法虽然对河流水质的改善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却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底泥挖掘投资巨大,虽能一时改善水质,但不能持久;曝气法运行成本高;微生物法不仅投资大,而且还存在着安全性方面的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生活环境越来越重视,因此,河流污染的治理工作也成为重点。因而,寻求一种经济、安全、效果良好且稳定的河流水质净化系统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河流水质净化装置,通过生态石笼和人工湿地的共同作用,实现水质净化过程,易操作、成本低、可以根据水质情况及水量大小来控制入湿地水量,保障水质达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河流水质净化装置,其特点在于:包括自然河流1和建设于自然河流1两侧的生态石笼2,生态石笼2用于净化进入自然河流1的河水。

所述生态石笼2建设于河流入水口3;

所述生态石笼包括碎石4、金属网5、培养基层6和湿生植物7;

自然河流1河岸两侧铺设金属网5,金属网5内填充碎石4,用金属网5包裹碎石4;

所述碎石4的上方铺设培养基层6,培养基层6由无纺布包裹;

所述培养基层6上方栽植湿生植物7。

该装置还包括人工湿地8,人工湿地8与自然河流1连接。进一步地,人工湿地8的一端与自然河流1的上游通过闸坝9连接,人工湿地8的另一端与自然河流1的下游汇合,如果进入自然河流的水流量比较大,可以通过闸坝9来控制进入人工湿地的水流量。

进一步地,所述碎石4的粒径为10~30cm,碎石4的填充高度低于常水位线15~25cm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网5的网孔直径小于最小碎石3的粒径。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网5表面涂有防腐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培养基层6的厚度为10~20cm。

进一步地,所述湿生植物7为芦苇、菖蒲、香蒲、千屈菜、水葱、茭白中的一种或多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河流水质净化装置具有以下效果:

通过生态石笼和人工湿地的共同作用,实现水质净化过程,易操作、成本低、可以根据水质情况及水量大小来控制入湿地水量,保障水质达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河流水质净化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河流水质净化装置生态石笼结构示意图;

图中,1是自然河流;2是生态石笼;3是河流入水口;4是碎石;5是金属网;6是培养基层;7是湿生植物;8是人工湿地;9是闸坝。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河流水质净化装置,该装置包括自然河流1和建设于自然河流1两侧的生态石笼2,生态石笼2用于净化进入自然河流1的河水,将生态石笼2建设于河流入水口3。

如图1所示,该装置还包括人工湿地8,人工湿地8与自然河流1连接,其中,人工湿地8的一端与自然河流1的上游通过闸坝9连接,人工湿地8的另一端与自然河流1的下游汇合,闸坝9用以控制进入人工湿地水体的流量,保障人工湿地净化功能得到有效利用。

如图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河流水质净化装置生态石笼结构示意图。生态石笼包括碎石4、金属网5、培养基层6和湿生植物7。在自然河流1河岸两侧铺设金属网5的表面涂有防腐材料,金属网5内填充粒径为10cm的碎石4,碎石4的填充高度低于常水位线15cm。用金属网5包裹碎石4,金属网5的网孔直径要小于最小碎石3的粒径。

碎石4的上方铺设厚度为10cm的培养基层6,该培养基层6由无纺布包裹,防止培养基的流失。在培养基层6上栽植湿生植物7,湿生植物7可以为芦苇、菖蒲、香蒲、千屈菜、水葱、茭白中的任意一种,具体情况根据使用区域的植物适宜情况进行栽种。

本实用新型人工湿地建设于生态石笼的下游,人工湿地既可为表流人工湿地,也可为潜流人工湿地。其中,潜流人工湿地即可为水平潜流湿地,亦可为垂直潜流湿地。人工湿地的类型及尺寸规格可根据实施区域的场地情况自行设定。

实施例2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河流水质净化装置,该装置包括自然河流1和建设于自然河流1两侧的生态石笼2,生态石笼2用于净化进入自然河流1的河水,将生态石笼2建设于河流入水口3。

如图1所示,该装置还包括人工湿地8,人工湿地8与自然河流1连接,其中,人工湿地8的一端与自然河流1的上游通过闸坝9连接,人工湿地8的另一端与自然河流1的下游汇合,闸坝9用以控制进入人工湿地水体的流量,保障人工湿地净化功能得到有效利用。

如图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河流水质净化装置生态石笼结构示意图。生态石笼包括碎石4、金属网5、培养基层6和湿生植物7。在自然河流1河岸两侧铺设金属网5的表面涂有防腐材料,金属网5内填充粒径为30cm的碎石4,碎石4的填充高度低于常水位线25cm。用金属网5包裹碎石4,金属网5的网孔直径要小于最小碎石3的粒径。

碎石4的上方铺设厚度为20cm的培养基层6,该培养基层6由无纺布包裹,防止培养基的流失。在培养基层6上栽植湿生植物7,湿生植物7可以为芦苇、菖蒲、香蒲、千屈菜、水葱、茭白中的任意一种,具体情况根据使用区域的植物适宜情况进行栽种。

本实用新型人工湿地建设于生态石笼的下游,人工湿地既可为表流人工湿地,也可为潜流人工湿地。其中,潜流人工湿地即可为水平潜流湿地,亦可为垂直潜流湿地。人工湿地的类型及尺寸规格可根据实施区域的场地情况自行设定。

实施例3

在项目实施时,首先在自然河流两侧建设生态石笼,生态石笼建设于自然河流入水口。首先建设石笼:在自然河流1的两侧铺设金属网5,金属网5内填充碎石4,填充的碎石的粒径介于10~30cm之间。

在完成碎石的建设后,在碎石的上方铺设培养基层,培养基层填装于无纺布内,培养基层的厚度通常为10~20cm。

在完成土壤培养基层铺设后,在培养基内栽植湿生植物,通常可选择芦苇、香蒲、菖蒲、千屈菜、水葱、茭白等植物中的一种或几种,具体可根据项目实施区域气候环境而定。

完成上述建设后,在生态石笼下游的自然渠道中开设一条支流,支流顺应地势而建。在支流的下端建设人工湿地,人工湿地的面积及类型可根据项目实施地的水量、水质情况进行确定。若实施地水量小、水质好(Ⅳ类及以上),则可选择表流湿地;若实施地水量大、水质差(劣Ⅴ类及以下),则可选择潜流湿地。

此外,需在湿地支流入水口建设闸坝,用以控制入湿地水体流量,保障湿地净化功能得到有效利用。

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