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一体化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94941发布日期:2018-11-02 20:49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污水一体化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国内外采用的污水处理工艺很多,其中主要分为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两种,我们常见的普通曝气法、氧化沟法、A/B法、A/O法属于前者,生物转盘、接触氧化法属于后者。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是将一沉池、I、II级接触氧化池、二沉池、污泥池集中一体的设备,并在I、II级接触氧化池中进行鼓风曝气,使接触氧化法和活性污泥法有效的结合起来,同时具备两者的优点,并克服两者的缺点,使污水处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污水一体化处理设备,结构简单,成本低,且水处理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污水一体化处理设备,包括:设备壳体,所述设备壳体内自左至右依次安装有格栅室、水解酸化室、一级接触氧化室、二级接触氧化室、沉淀室、清水室,各室之间相互独立,且各室均为封闭室体,其中,所述格栅室的内部左侧设有进水通道,所述进水管连接所述进水通道,所述进水通道右侧固定安装有格栅,所述格栅室的下端连接有第一排污管,所述格栅室与所述水解酸化室之间通过第一导管连接,所述第一导管的一端连接所述格栅室的顶部,另一端连接所述水解酸化室的底部,所述水解酸化室与所述一级接触氧化室之间通过第二导管连接,所述第二导管的一端连接所述水解酸化室的顶部,另一端连接所述一级接触氧化室的底部,所述一级接触氧化室与所述二级接触氧化室之间通过第三导管连接,所述第三导管的一端连接所述一级接触氧化室的顶部,另一端连接所述二级接触氧化室的底部,所述二级接触氧化室与所述沉淀室之间通过第四导管连接,所述第四导管的一端连接所述二级接触氧化室的顶部,另一端连接所述沉淀室的侧端,所述沉淀室的底部连接有第二排污管,所述沉淀室内部安装有斜管,所述沉淀室与所述清水室之间通过第五导管连接,所述第五导管的一端连接所述沉淀室的顶部,另一端连接所述清水室的底部,所述清水室的顶部连接有出水管,所述一级接触氧化室和所述二级接触氧化室的顶部分别安装有曝气器,所述一级接触氧化室和二级接触氧化室的内部分别安装有填料。

进一步,所述格栅的下端与所述进水通道的下端齐平,所述格栅的下端与所述格栅室的底部形成第一沉淀区,所述格栅的上端与格栅室的顶部之间形成第一清水区。

进一步,所述沉淀室的斜管的底部与所述沉淀室的底部之间形成第二沉淀区,所述第二沉淀区为锥形,所述斜管的顶部与所述沉淀室的顶部之间形成第二清水区。

进一步,所述进水管位于格栅室内一端的端口内安装有第一滤网,所述第四导管位于沉淀室内一端的端口内安装有第二滤网。

进一步,所述第一沉淀区和所述第二沉淀区内分别安装有污泥泵。

进一步,所述填料采用新型弹性立体填料。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格栅室内格栅与格栅室的顶部和底部形成第一清水区和第一沉淀区,水从进水管经过进水通道进入格栅室内的底部,水从下向上漫,经过格栅进行初步过滤,滤除比较大的漂浮物,漂浮物从第一排污管排出,滤除后的清水进入第一清水区,经过第一导管进入水解酸化池,格栅室采用这种结构,能够加大水的过滤面积,滤除更加干净;各室之间通过导管自上至下连接,水从各室的顶部出去,从底部进入,不但能够有效防止水回流,而且大大节约了成本,现有技术中都是采用抽水泵等动力设备将水引入其他室体,本实用新型利用水的溢流,依靠水本身的重力流向其他室体;沉淀室内安装斜管,采用斜管沉淀原理,大大增加了过滤面积,增强了过滤效果,且沉淀室斜管底部与沉淀室底部形成第二沉淀区,能够存储一定量的污泥,省去了现有技术中单独设置一个污泥池的工序,大大节约了成本;进水管和第四导管的一端端口分别安装有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能够有效防止污泥进入进水管和第四导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污水一体化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设备壳体;2、格栅室;3、水解酸化室;4、一级接触氧化室;5、二级接触氧化室;6、沉淀室;7、清水室;8、进水管;9、第一导管;10、第二导管;11、第三导管;12、第四导管;13、斜管;14、第五导管;15、出水管;16、进水通道;17、格栅;18、第一排污管;19、第一滤网;20、第二滤网;21、第二排污管;22、曝气器;23、填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图1所示,一种污水一体化处理设备,包括:设备壳体1,所述设备壳体1内自左至右依次安装有格栅17室2、水解酸化室3、一级接触氧化室4、二级接触氧化室5、沉淀室6、清水室7,各室之间相互独立,且各室均为封闭室体,其中,所述格栅17室2的内部左侧设有进水通道16,所述进水管8连接所述进水通道16,所述进水通道16右侧固定安装有格栅17,所述格栅17室2的下端连接有第一排污管18,所述格栅17室2与所述水解酸化室3之间通过第一导管9连接,所述第一导管9的一端连接所述格栅17室2的顶部,另一端连接所述水解酸化室3的底部,水解酸化室3就是对污水处理前进行预处理,将水中的废水进行一定的厌氧发酵,将污水的可生化性提高,这是对污水处理前比较重要的步骤,可以直接影响后期的污水处理的效率和处理时间,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和减少消耗。

所述水解酸化室3与所述一级接触氧化室4之间通过第二导管10连接,所述第二导管10的一端连接所述水解酸化室3的顶部,另一端连接所述一级接触氧化室4的底部,所述一级接触氧化室4与所述二级接触氧化室5之间通过第三导管11连接,所述第三导管11的一端连接所述一级接触氧化室4的顶部,另一端连接所述二级接触氧化室5的底部,采用两级接触氧化室,接触氧化的平均停留时间在6小时以上,水中大部分有机物在此得到降解和净化,好氧菌以填料23为载体,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为食料,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盐类,从而达到净化目的。所述二级接触氧化室5与所述沉淀室6之间通过第四导管12连接,所述第四导管12的一端连接所述二级接触氧化室5的顶部,另一端连接所述沉淀室6的侧端,所述沉淀室6的底部连接有第二排污管21,所述沉淀室6内部安装有斜管13,所述沉淀室6与所述清水室7之间通过第五导管14连接,所述第五导管14的一端连接所述沉淀室6的顶部,另一端连接所述清水室7的底部,所述清水室7的顶部连接有出水管15,所述一级接触氧化室4和所述二级接触氧化室5的顶部分别安装有曝气器22,为好氧菌提供充足的氧气。所述一级接触氧化室4和二级接触氧化室5的内部分别安装有填料23。

进一步,所述格栅17的下端与所述进水通道16的下端齐平,所述格栅17的下端与所述格栅17室2的底部形成第一沉淀区,所述格栅17的上端与格栅17室2的顶部之间形成第一清水区。

进一步,所述沉淀室6的斜管13的底部与所述沉淀室6的底部之间形成第二沉淀区,所述第二沉淀区为锥形,所述斜管13的顶部与所述沉淀室6的顶部之间形成第二清水区。

进一步,所述进水管8位于格栅17室2内一端的端口内安装有第一滤网19,所述第四导管12位于沉淀室6内一端的端口内安装有第二滤网20。

进一步,所述第一沉淀区和所述第二沉淀区内分别安装有污泥泵。

进一步,所述填料23采用新型弹性立体填料23。该填料23表面积比大、使用寿命长、易挂膜、耐腐蚀。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污水一体化处理设备,格栅室内格栅与格栅室的顶部和底部形成第一清水区和第一沉淀区,水从进水管经过进水通道进入格栅室内的底部,水从下向上漫,经过格栅进行初步过滤,滤除比较大的漂浮物,漂浮物从第一排污管排出,滤除后的清水进入第一清水区,经过第一导管进入水解酸化池,格栅室采用这种结构,能够加大水的过滤面积,滤除更加干净;各室之间通过导管自上至下连接,水从各室的顶部出去,从底部进入,不但能够有效防止水回流,而且大大节约了成本,现有技术中都是采用抽水泵等动力设备将水引入其他室体,本实用新型利用水的溢流,依靠水本身的重力流向其他室体;沉淀室内安装斜管,采用斜管沉淀原理,大大增加了过滤面积,增强了过滤效果,且沉淀室斜管底部与沉淀室底部形成第二沉淀区,能够存储一定量的污泥,省去了现有技术中单独设置一个污泥池的工序,大大节约了成本;进水管和第四导管的一端端口分别安装有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能够有效防止污泥进入进水管和第四导管。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