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63917发布日期:2018-10-13 01:37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污水处理是为使污水达到排水某一水体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并对其进行净化的过程。污水处理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农业,交通、能源、石化、环保、城市景观、医疗、餐饮等各个领域,也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一般一种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体积庞大,不方便安装,在拆卸和维修时更显得力不从心。

经检索,中国专利授权号CN 206408032 U公开了一种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包括:格栅池、过滤池、氧化池、消毒池、污泥池和设备室;过滤池包括碳滤芯、多台潜污泵和液位感应器;潜污泵上均设置有电磁阀;氧化池中填充有填料,底部安装有曝气装置和钢管;消毒池的顶部安装有紫外光消毒装置和温度检测计,底部设置有投药器;设备室安装有消毒装置、风机、清洗装置。

现有的污水处理设备存在以下不足之处:现有的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虽然自动化程度高,不占地面,但体积庞大,不方便安装,在拆卸和维修时更显得力不从心,一旦设备里出现什么大问题,需要跟换大部件,就需要将设备整体挖出,因为一般的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很大,挖出再维修耗时耗力,严重影响工作效率,而且设备内部结构复杂容易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设备结构复杂,安装拆卸不易,维修清洗不方便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内部设有厌氧池、好氧池、沉淀池和消毒池,所述厌氧池、好氧池、沉淀池和消毒池的两侧均装设有第一阀门,每个所述第一阀门上均固定连接有软的管道,每个所述管道的接口均固定连接有铁环,所述铁环上固定连接有橡胶垫,两个所述管道的连接处套有第一套环和第二套环,所述第一套环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两个固定块,所述第二套环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两端插设在两个固定块内,所述第一套环和第二套环内均设有密封垫,所述第一套环和第二套环的上端均设有第二连接块,两个所述第二连接块的内部设有两个螺栓,两个所述螺栓贯穿两个第二连接块均转动连接有螺母,所述厌氧池、好氧池、沉淀池和消毒池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多个第一连接块,每个所述第一连接块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两侧设有第一凹槽,每个所述第一连接块的下端设有相匹配的支撑块,所述支撑块的下端与箱体的内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块的上端设有T型槽,所述支撑块的内部设有空腔,所述空腔的内部设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一端贯穿支撑块延伸至外部并固定连接有旋转盘,所述螺纹杆的另一端插设在空腔的内侧壁中,所述螺纹杆的两端螺纹方向相反并分别套设有两个L型块,所述L型块的上端贯穿支撑块延伸至T型槽内部与第一凹槽相对应。

优选地,所述箱体靠近厌氧池的一端设有进水口,所述箱体靠近消毒池的一端设有出水口,所述进水口与靠近厌氧池的一端管道相连,所述出水口与靠近消毒池一端的管道相连。

优选地,所述厌氧池、好氧池、沉淀池和消毒池的上端均固定连接有拉环。

优选地,所述箱体的上端设有多个通孔,所述通孔内设有排风扇。

优选地,所述箱体的上端设有与厌氧池、好氧池、沉淀池和消毒池相对应的开关门,每个所述开关门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把手。

优选地,所述箱体的下端设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下端贴覆有软垫。

优选地,所述厌氧池、好氧池、沉淀池和消毒池的下端均设有第二阀门,每个所述第二阀门的下端均连接出水管,每个所述出水管的下端共同连接有排污管,所述排污管靠近消毒池的一端与消毒池下的出水管相连,所述排污管的另一端贯穿箱体并延伸至箱体外部。

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通过设置第一套环、第二套环、螺栓、螺母、螺纹杆、L型块、第一凹槽,安装时,将厌氧池、好氧池、沉淀池和消毒池下端的连接杆插入到T型槽内,旋转螺纹杆,使L型板的上端卡进第一凹槽内,使池体和箱体1的内底部连接,将第一套环和第二套环闭合,插入螺栓,旋紧螺母,将厌氧池、好氧池、沉淀池和消毒池连接,再将靠近厌氧池一端的管道与进水口连接,靠近消毒池一端的管道与出水口连接,拆卸时旋转螺纹杆,使L型板脱离第一凹槽,从而使池体脱离箱体内底部,旋转螺母,使第一套环和第二套环分开,使池体与两侧的管道分离,。

2、该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通过设置厌氧池、好氧池、沉淀池、消毒池、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开关门、把手、吊环,使各个池体成为一个个独立模块,且容易和箱体拆卸分离,打开开关门,通过吊环可以将单独的池体从对应的开关门吊离,从而方便池体的维修清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的A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的B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的A部分的部分结构侧视示意图。

图中:1箱体、2厌氧池、3好氧池、4沉淀池、5消毒池、6支撑柱、7开关门、8把手、9排风扇、10第一阀门、11进水口、12出水口、13排污管、14第一套环、15第二套环、16螺栓、17螺母、18连接轴、19固定块、20密封垫、21铁环、22橡胶垫、23第一连接块24支撑块、25螺纹杆、26L型块、27第一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照图1-4,一种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包括箱体1,箱体1的内部设有厌氧池2、好氧池3、沉淀池4和消毒池5,厌氧池2、好氧池3、沉淀池4和消毒池5的两侧均装设有第一阀门10,每个第一阀门10上均固定连接有软的管道,方便池体通过开关门7,每个管道的接口均固定连接有铁环21,铁环21上固定连接有橡胶垫22,提高连接处的密封性,两个管道的连接处套有第一套环14和第二套环15,第一套环14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两个固定块19,第二套环15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连接轴18,连接轴18的两端插设在两个固定块19内,使第一套环14和第二套环15转动连接,第一套环14和第二套环15内均设有密封垫20,进一步增加连接处的密封性,第一套环14和第二套环15的上端均设有第二连接块,两个第二连接块的内部设有两个螺栓16,两个螺栓16贯穿两个第二连接块均转动连接有螺母17,厌氧池2、好氧池3、沉淀池4和消毒池5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多个第一连接块23,每个第一连接块23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连接杆的两侧设有第一凹槽27,每个第一连接块23的下端设有相匹配的支撑块24,支撑块24的下端与箱体1的内底部固定连接,支撑块24的上端设有T型槽,连接杆插设在T型槽内,支撑块24的内部设有空腔,空腔的内部设有螺纹杆25,螺纹杆25的一端贯穿支撑块24延伸至外部并固定连接有旋转盘,螺纹杆25的另一端插设在空腔的内侧壁中,螺纹杆25的两端螺纹方向相反并分别套设有两个L型块26,L型块26的上端贯穿支撑块24延伸至T型槽内部与第一凹槽27相对应,旋转旋转盘,可以使两个L型块26的上端卡进第一凹槽27内。

本实用新型中,箱体1靠近厌氧池2的一端设有进水口11,箱体1靠近消毒池5的一端设有出水口12,进水口11与靠近厌氧池2的一端管道相连,出水口12与靠近消毒池5一端的管道相连,污水从进水口11进入,处理过的污水从出水口12排出,厌氧池2、好氧池3、沉淀池4和消毒池5的上端均固定连接有吊环,方便吊离箱体1,箱体1的上端设有多个通孔,通孔内设有排风扇9,保持箱体1内的空气流通,箱体1的上端设有与厌氧池2、好氧池3、沉淀池4和消毒池5相对应的开关门7,每个开关门7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把手8,可以通过把手8打开开关门7,箱体1的下端设有支撑柱6,支撑柱6的下端贴覆有软垫,减轻安装时箱体1受到的震动,厌氧池2、好氧池3、沉淀池4和消毒池5的下端均设有第二阀门,每个第二阀门的下端均连接出水管,每个出水管的下端共同连接有排污管13,排污管13靠近消毒池5的一端与消毒池5下的出水管相连,排污管13的另一端贯穿箱体1并延伸至箱体1外部,难以处理的污水从排污管13排出。

本实用新型中,将箱体1先放置在安装位置,打开开关门7,通过拉环,将厌氧池2、好氧池3、沉淀池4和消毒池5依次放入到箱体1内,使厌氧池2、好氧池3、沉淀池4和消毒池5的下端的连接杆插设在T型槽内,转动旋转盘,使两个L型块26的上端卡进第一凹槽27内,厌氧池2、好氧池3、沉淀池4和消毒池5固定在箱体1的内底部,通过第一套环14和第二套环15,将厌氧池2、好氧池3、沉淀池4和消毒池5两端的管道依次连接,再将靠近厌氧池2一端的管道与进水口11连接,靠近消毒池5一端的管道与出水口12连接,拆卸时,旋转螺母17,拔出螺栓17,使第一套环14和第二套环15分离,从而使管道分离,再旋转旋螺纹杆25,使L型块26的上端脱离第一凹槽27,打开开关门7,通过拉环,将厌氧池2、好氧池3、沉淀池4和消毒池5吊离箱体1,便于维修清洗。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