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埋式生态滤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49289发布日期:2018-10-12 22:57阅读:90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水的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埋式生态滤床。



背景技术:

生态滤床净水系统是由微生态修复技术发展起来的模拟自然湿地的人工生态系统,由人工建造、监督控制,利用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与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相比,生态滤床净水系统无论在地点的选择、负荷量的承载上,还是在可控性和对污水的处理能力上,都大大超过了自然湿地生态系统。

常规的人工湿地系统建设在地面上,占地面积大,如无法与景观融合,视觉上不美观,无法大力推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埋式生态滤床,埋设于停车位或绿化带下方,不占用地面面积。

本发明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地埋式生态滤床,包括设于地平面下方的床体、基质层和防渗层,所述床体包括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基质层填充于所述床体内,所述基质层沿污水流动方向依次划分为第一基质区、第二基质区、第三基质区和第四基质区,所述第一基质区连通进水口,所述第四基质区连通出水口,所述第一基质区填充有瓜子片,所述第二基质区填充有粗砂与瓜子片,所述第三基质区填充有陶粒,所述第四基质区填充有火山岩,所述防渗层用于防止污水从所述床体内流出。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基质区、第二基质区、第三基质区和第四基质区的相邻两个基质区之间设有透水挡墙,所述透水挡墙上布有多个透水孔。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透水孔在所述透水挡墙上规则排布。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设置于所述床体的相对的两个侧壁上,所述进水口靠近所述床体的顶壁设置,所述出水口靠近所述床体的底壁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床体的顶壁是透气顶板,所述透气顶板具有连通所述第一基质区、第二基质区、第三基质区和第四基质区的多个透气孔。

进一步地,所述防渗层位于所述床体的侧壁和底壁上并位于所述基质层与所述床体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床体底部下方设有用于支撑床体的底板。

进一步地,所述防渗层为黄土层、高密度聚乙稀层或土工布层。

进一步地,所述瓜子片的平均直径为1㎝~1.5㎝,所述粗砂的平均直径为0.2㎝~0.4㎝,所述陶粒的平均直径为1㎝~2㎝,所述火山岩的平均直径为2㎝~3㎝。

进一步地,所述基质层还包括有助于降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原生动物。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地埋式生态滤床埋设于停车位或绿化带下方,不占用地面面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地埋式生态滤床的截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透水挡墙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透气顶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地埋式生态滤床净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地埋式生态滤床;11、床体;111、透水挡墙;1110、透水孔;112、透气顶板;1120、透气孔;113、底板;12、防渗层;13、基质层;131、第一基质区;132、第二基质区;133、第三基质区;134、第四基质区;20、蓄水池;21、提升泵;30、清水池;31、供水泵;32、溢流管;40、雨水净化井;50、控制柜;60、第一雨水井;70、沉泥井;80、第二雨水井;90、自来水补水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参见图1,地埋式生态滤床10,包括设于地平面下方的床体11、基质层13和防渗层12,床体11为砖砌墙体,基质层13为透水性基质层,基质层13作用在于为水生植物生长提供所需要的基质,为污水在其中渗流提供良好的水力条件,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长载体,基质层13的基质还可以吸附污染物。基质层13中繁衍大量的微生物、原生动物等,有助于降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一步优化出水水质。本实施例的地埋式生态滤床10埋设于停车位或绿化带下方,不占用地面面积。

床体11包括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和出水口设置于床体11的相对的两个侧壁上,进水口靠近床体11的顶壁设置,出水口靠近床体11的底壁设置。基质层13填充于床体11内,基质层13沿污水流动方向依次划分为第一基质区131、第二基质区132、第三基质区133和第四基质区134,第一基质区131连通进水口,第四基质区134连通出水口。第一基质区131填充有瓜子片,其中,瓜子片的平均直径为1㎝~1.5㎝;第二基质区132填充有粗砂与瓜子片,其中,粗砂的平均直径为0.2㎝~0.4㎝,瓜子片的平均直径为1㎝,第二基质区132中的粗砂与瓜子片的体积比大约为1:1;第三基质区133填充有陶粒,其中,陶粒的平均直径为1㎝~2㎝;第四基质区134填充有火山岩,其中,火山岩的平均直径为2㎝~3㎝。

防渗层12位于床体11的侧壁和底壁上并位于基质层13与床体11之间,用于防止污水从床体11内流出,具体地说,防渗层12主要作用与功能是阻止污水向地下水体的垂直渗透与地表水体侧向渗透,避免污染地下水与地表水。这些对于某些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的工业废水来说十分重要。防渗层12通常主要采用质地粘重的黄土层、高密度聚乙稀(hdpe)层与土工布层等防渗。此外,地埋式生态滤床10底部的沉积污泥层,在厌氧状态下由微生物代谢作用产生的粘稠分泌物和形成的多糖可以形成天然防渗层12。污水流经地埋式生态滤床10时,各种污染物在经过基质吸附、过滤、挥发、蒸腾、沉淀等物理过程,及微生物的转化、氧化分解、还原、吸收等生化过程后,最终从水体中移出,以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地埋式生态滤床10纯生态,不添加化学药剂,无二次污染。

作为优选的实施例,第一基质区131、第二基质区132、第三基质区133和第四基质区134的相邻两个基质区之间设有透水挡墙111,参见图2,透水挡墙111上布有多个透水孔1110,多个透水孔1110在透水挡墙111上规则排布,以便污水依次渗流,透水孔1110的密度、大小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作调整。

参见图3,床体11的顶壁是透气顶板112,透气顶板112为混凝土透气顶板112,配筋双层双向,透气顶板112具有连通第一基质区131、第二基质区132、第三基质区133和第四基质区134的多个透气孔1120,透气孔1120处设有透气管道连通地表,以保证地埋式生态滤床10的净水系统内能进入适量的氧气。

床体11底部下方设有用于支撑床体11的底板113,底板113为混凝土底板113,配筋双层双向,增加地埋式生态滤床10的安全性,保证床体11底部的稳定性。

图1所示的地埋式生态滤床10可以应用于地埋式生态滤床净水系统中。

具体地说,参见图4,地埋式生态滤床净水系统包括地埋式生态滤床10、蓄水池20和清水池30,地埋式生态滤床10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连通蓄水池20的出水口和清水池30的进水口。本实施例的地埋式生态滤床净水系统的地埋式生态滤床10埋设于停车位或绿化带下方,不占用地面面积,滤床顶部设有透气孔1120,透气管道通过透气孔1120连通地表,保证了地埋式生态滤床净水系统内能进入适量的氧气。

作为优选的实施例,地埋式生态滤床净水系统还包括雨水净化井40、提升泵21、供水泵31和与电源相接的控制柜50。控制柜50可以含有变频系统,可以为智能变频控制柜。雨水净化井40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连通蓄水池20的出水口和地埋式生态滤床10的进水口,提升泵21与控制柜50连接以将蓄水池20中的污水提升至雨水净化井40中,蓄水池20内设有两个提升泵21,两个提升泵21相互并联,一用一备。污水由雨水净化井40预处理后由地埋式生态滤床10的进水口流入地埋式生态滤床10,供水泵31与控制柜50连接以将清水池30中的清水供水至用水点,清水池30内设有两个供水泵31,两个供水泵31相互并联,一用一备。地埋式生态滤床净水系统自动运行,无需专人管理,且运行费低,另外,机械设备少,安装维护方便。

较佳地,地埋式生态滤床净水系统还包括第一雨水井60和沉泥井70,以收集屋面、硬质地面的雨水,第一雨水井60的出水口与沉泥井70的进水口连通,沉泥井70的出水口与蓄水池20的进水口连通。

较佳地,地埋式生态滤床净水系统还包括第二雨水井80,蓄水池20设有第一溢流口,第二雨水井80的进水口与第一溢流口连通,当蓄水池20中水位高于设定水位时,溢流至第二雨水井80。雨水净化井40设有第二溢流口,当井中水位高于设定水位时,溢流至最近的雨水井。清水池30设有第三溢流口,第三溢流口与蓄水池20连通,当清水池30中水位高于设定水位时,通过溢流管32溢流至蓄水池20,并设置止回阀,防止蓄水池20中雨水进入清水池30。第二雨水井80的进水口与第一雨水井60的出水口连通,第一雨水井60的雨水能溢流到第二雨水井80中。

较佳地,清水池30上设有自来水补水单元90,清水池30中水量不足时,先启动提升泵21,将蓄水池20的水提升至雨水净化井40,经雨水净化井40预处理过后流入地埋式生态滤床10,经二次处理后,清水自流至清水池30。若蓄水池20水量也不足时,启动自来水补水单元90补水。

综上,地埋式生态滤床相比传统的人工湿地,无地面占地面积,运行成本低,无需专人管理;安装维护方便;不添加化学药剂,无二次污染。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