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湖域的生态修复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80195发布日期:2019-03-09 00:10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基于湖域的生态修复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生态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基于湖域的生态修复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及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水域水质污染、湖泊湿地退化、环绕水域的生态斑块的孤立化、物种栖息地流失等现象越来越明显,对整体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鉴于此种情况,通常以水域为首要目标进行治理,以湖泊治理为例,虽然各地对湖泊实行了不同程度不同手段的治理,但现有治理手段及治理标的大多较为单一,取得的治理成效并不理想,因此,迫切需要针对湖域的更为有效的综合治理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基于湖域的生态修复结构,通过充分利用现有湖域、湿地、林地、河流等现有生态要素,打造以湖域本体为基础的,由内、外双圈层绿廊及放射性河流廊道构成的生态修复结构,以形成基于湖域本体的高品质生态空间,以对基于湖域的生态环境进行系统且有效的保护与修复。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湖域的生态修复结构,包括湖域本体、内圈层绿廊、外圈层绿廊和放射性河流廊道。其中:

内圈层绿廊围绕湖域本体布设,包括湖域本体周边的湿地带,以及围绕湖域本体并设置于湿地带外围的林带。

外圈层绿廊设置于内圈层绿廊的外围,包括环绕湖域本体形成的多个生态斑块以及用于将多个生态斑块串联成生态网络的生态廊道,其中,生态廊道包括植被及水体。

放射性河流廊道,包括多条沿以湖域本体为中心的出、入湖域本体的河流而设置的河流廊道,放射性河流廊道贯穿内圈层绿廊和外圈层绿廊且与位于外圈层绿廊外围的城市绿地相连接。

放射性河流廊道包括保育型河流廊道、培育型河流廊道、新增型河流廊道。其中:

保育型河流廊道,为用于连接各生态斑块且生境质量高于第一预置标准的现有河流廊道。

培育型河流廊道,为依托现有河流、生境质量低于第一预置标准且高于第二预置标准的河流廊道;其中,第一预置标准高于第二预置标准。

新增型河流廊道,为根据预置规则筛选的河流廊道,且依托于林地、湿地、农田而设置。

放射性河流廊道包括河床、河漫滩及河漫滩两侧的高地。

内圈层绿廊包括河口段、山林景区段、一般段和城镇段。其中:

河口段,位于每条入湖域本体的河流的入湖口,河口段的宽度不小于200米。

山林景区段,位于临湖的山体、林地和风景区所在区域,山林景区段的宽度不小于200米。

城镇段,位于城镇中的滨湖所在区域,城镇段的宽度不小于50米。

一般段,为结合滨湖的湿地带与林带而形成,用于将河口段、城镇段、山林景区段串联起来,一般段的宽度不小于100米。

生态斑块包括保育型生态斑块及培育型生态斑块。其中:

保育型生态斑块为具有稳定的生态功能的生态斑块。

培育型生态斑块为生态功能低于保育型斑块且具有生态培育价值的生态斑块。

生态廊道中的植被为依托环绕湖域本体的山体、丘陵林地、生态公益林而形成,包括山体林地资源型及平原林地资源型。

生态廊道中的水体类型包括城镇防护型、环湖湿地型、河流廊道型和乡野村田型。其中:

城镇防护型,为依托穿越城镇的水系、道路及其他开敞空间而形成,包括交通防护型、水系防护型和开敞空间型。

环湖湿地型,用于恢复滨湖的湿地带及入湖口周边的湿地带,包括湿地保护型、湿地恢复型及人工净化型。

河流廊道型,为依托城镇外围的河流而形成,包括航道型、非航道型及清水通道型。

乡野村田型,为依托田间的水渠、林网、沟塘而形成,包括田林型、田林沟塘型及田林村庄型。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方案通过充分利用现有湖域、湿地、林地、河流等现有生态要素,打造以湖域本体为基础的,由内、外双圈层绿廊及放射性河流廊道构成的生态修复结构,首先通过内圈层绿廊构建湖域的基本保护防线,再通过外圈层绿廊构建保护湖域的缓冲防线,然后通过放射性河流廊道贯穿内、外圈层绿廊并向外圈层绿廊外围的城市延伸以构建开放式的衔接结构,以此,可形成基于湖域的高品质生态空间,以对基于湖域的生态环境进行系统且有效的保护与修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基于湖域的生态修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有:10.湖域本体;20.内圈层绿廊;30.外圈层绿廊;40.放射性河流廊道;50.生态斑块;60.城市绿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较佳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为一种基于湖域的生态修复结构,包括湖域本体10、内圈层绿廊20、外圈层绿廊30和放射性河流廊道40。

在本实施例中,内圈层绿廊20,为围绕湖域本体10布设,包括湖域本体10周边的湿地带,以及围绕湖域本体10并设置于湿地带外围的林带。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湖域本体周边的湿地带及林带的宽度、质量、连续性和环境状况等因素,环湖岸线可分为以下四类:

优质岸线:沿水岸已形成(或正在实施)100米左右的湿地带或林带,或直接毗邻生态本底良好的山体、林地和风景区的岸线。

良好岸线:沿水岸有基本连续的、宽度不小于50米的湿地带和林带。

一般岸线:沿水岸有一定的湿地带或林带、但连续性及宽度不够宽(比如小于20米等)的地段。

较差岸线:沿水岸的资源较差的湿地带、林带且被厂房等建筑物占据岸线以及尚未退渔还湖的地段。

具体的,内圈层绿廊20,可包括河口段、山林景区段、一般段和城镇段,其中:

河口段,为若干段,位于每条入湖域本体的河流的入湖口,河口段的宽度不小于200米。

山林景区段,为若干段,位于临湖的山体、林地和风景区地区所在区域,山林景区段的宽度不小于200米。

城镇段,为若干段,位于城镇中的滨湖所在区域,城镇段的宽度不小于50米。

一般段,为若干段,为结合滨湖的湿地带与林带而形成,用于将河口段、城镇段、山林景区段串联起来,一般段的宽度不小于100米。

设置上述内圈层绿廊20,可作为保护湖域的基本防线,以重点解决湖域本体周边(主要是滨湖地带)的生态修复及湖域本体的水环境的提升问题。

外圈层绿廊30,设置于内圈层绿廊20的外围,包括环绕湖域本体10形成的多个生态斑块50及用于将多个生态斑块50串联成生态网络的生态廊道。

在本实施例中,在外圈层绿廊30中的生态斑块50可包括保育型生态斑块及培育型生态斑块,其中:

保育型生态斑块,可为具有稳定生态功能的生态斑块。

培育型生态斑块,可为生态功能低于保育型斑块且具有生态培育价值的生态斑块。

比如以太湖为例,其中,保育型斑块,可为在《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中收录的斑块,其生态功能已有定性,按照规划中的一、二级保护区要求严格执行;培育型斑块,可为通过卫星影像解译和gis分析,认为具有生态价值的大型生态斑块,但还需要对其生态功能进行挖掘保护并培育其生态环境以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具体可参考《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中的二级保护区的相关要求。

在外圈层绿廊30中的生态廊道,主要由植被、水体等要素组成。其中,植被中具有生物保护功能的带状植被,通常能够起到促进环境保护和两地间生物因素运动的作用。

生态廊道中的植被主要是依托环绕湖域本体的山体、丘陵林地、生态公益林而形成,可包括山体林地资源型及平原林地资源型。其中,山体林地资源型(以生态公益林为主),其长度(宽幅)不小于1000米,可用于保护水土、涵养水源,且可用于优化树种结构,构建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还可用于保护和改善鸟类、哺乳类等动物的栖息地与迁徙廊道;平原林地资源型(生态公益林与商品林相结合),其长度(宽幅)不小于500米,可用于提高雨水入渗能力,涵养水源,且可用于提高林地质量,营造多层次空间结构,还可为鸟类、小类哺乳类动物的栖息与迁徙创造条件。

在本实施例中,生态廊道中的水体可根据依托的不同资源与所处的地理环境进行分类,具体可包括城镇防护型、环湖湿地型、河流廊道型和乡野村田型,其中:

城镇防护型,为依托穿越城镇的水系、道路及其他开敞空间而形成,包括交通防护型、水系防护型和开敞空间型。其中,交通防护型的道路边界以外不小于30米,可用于保持水土、固结土壤并起到初级雨水过滤的作用,且可用于丰富植物多样性、改善爬行类动物迁徙廊道,同时还可以用于美化环境,提供慢跑、散步等康体运动环境;水系防护型的水系护岸边界以外不小于30米,可用于保持水土、固结土壤、起到初级雨水过滤的作用并可促进护岸工程生态化,且可用于丰富植物多样性、改善小型哺乳类及两栖类动物的栖息地与迁徙廊道,同时还可用于美化环境,提供滨水休闲活动区域;开敞空间型的长度(宽幅)不小于100米,可用于保持水土、固结土壤并起到初级雨水顾虑的作用,且可用于丰富植物多样性、改善小型哺乳类及爬行类动物的栖息与迁徙廊道,同时还可用于美化环境,提供城市公共休闲活动区域。

环湖湿地型,用于恢复滨湖的湿地带及入湖口周边的湿地带,包括湿地保护型、湿地恢复型及人工净化型。其中,湿地保护型的湿地核心区边界以外不小于200米,可用于涵养水源、过滤沉积物,且可用于保育湿地生境、保护和改善水生、两栖类、鸟类等动物的栖息地与迁徙廊道,同时还可用于湿地科研及游憩活动等;湿地恢复型的河床起始向外不小于100米,可用于保持水土、过滤沉积物、面源污染等,且可用于保育与修复湿地生境、改善水生、两栖类、鸟类等动物的栖息地与迁徙廊道,同时还可用于游览、科普及轻度介入的水上活动;人工净化型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过滤沉积物,且可用于修复湿地生境、丰富植物多样性、改善两栖类、鸟类等生物的栖息地与迁徙廊道,同时还可用于湿地游赏、滨水休闲活动等。

河流廊道型,为依托城镇外围的河流而形成,包括航道型、非航道型及清水通道型。其中,航道型的长度(宽幅)不小于50米,可用于保持水土、固结土壤、过滤沉积物、面源污染物、护岸工程生态化,且可用于丰富植物多样性,保护鱼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等动物的栖息地,同时还可用于美化环境、滨水休闲活动等;非航道型的长度(宽幅)不小于50米,可用于保持水土、固结土壤、截留沉积物、面源污染物、护岸工程生态化,且可用于修复湿地生境、丰富植物多样性,改善两栖类、爬行类等动物的栖息环境,同时还可用于美化环境、滨水休闲活动等;清水通道型的长度(宽幅)不小于50米,可用于保持水土、固结土壤、过滤截留沉积物、面源污染物、护岸工程生态化,且可用于修复湿地生境、丰富植物多样性,改善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等动物的栖息地与迁徙廊道,同时还可用于轻度介入的休闲游憩活动等。

乡野村田型,为依托田间的水渠、林网、沟塘而形成,包括田林型、田林沟塘型及田林村庄型。其中,田林型的林地宽度不小于30米,可用于保持水土、恢复土壤活力、过滤截留沉积物、面源污染物,还可用于丰富植物多样性、改善爬行类动物的迁徙廊道;田林沟塘型的林地与沟塘的宽度不小于30米,可用于保持水土、恢复土壤活力、过滤截留沉积物、面源污染物,还可用于丰富植物多样性、改善与保护爬行类、两栖类等动物的栖息地与迁徙廊道;田林村庄型的林地宽度不小于30米,可用于保持水土、恢复土壤活力过滤截留沉积物、面源污染物,还可用于丰富植物多样性,改善与保护爬行类、两栖类等动物的栖息地与迁徙廊道。

设置上述外圈层绿廊,可作为保护湖域本体的缓冲防线,通过对环绕湖域本体的生态资源内进行系统性的连接和结构性的整合,将原来孤岛式的自然形成的生态斑块改造形成高连接、高环通的生态网络,达到生态效能的集合效应和倍增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放射性河流廊道40,可包括多条沿以湖域本体10为中心的出(流出)、入(流入)湖域本体的河流而设置的河流廊道,可呈辐射状布设于湖域本体10的外围。在实际应用中,河流廊道中具体可包括河床、河漫滩及河漫滩两侧的高地,且可贯穿内圈层绿廊20和外圈层绿廊30,同时放射性河流廊道40可用于与位于外圈层绿廊外围的城市绿地60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放射性河流廊道,可具体包括保育型河流廊道、培育型河流廊道、新增型河流廊道,其中:

保育型河流廊道,可为用于连接各生态斑块且生境质量高于第一预置标准的现有河流廊道。

保育型河流廊道作为现有连接各生态斑块的河流廊道,生境质量较好且连续性较强的现状绿廊,需对其进行保育,适度增加其廊道宽度,丰富廊道物种多样性,对内圈层绿廊而言则指优质岸线。

培育型河流廊道,可为依托现有河流、生境质量低于第一预置标准且高于第二预置标准的河流廊道。其中,第一预置标准高于第二预置标准。也就是说,培育型河流廊道的生境质量低于保育型河流廊道的生境质量,需要进一步生态化改造。

以太湖为例,培育型河流廊道为依托现有河流,对环湖绿廊廊网络进行丰富连接的廊道,主要包括出入太湖的河流廊道,需对其进行生态化改造,培育其生态功能,对内圈层绿廊而言包括良好与一般岸线。

新增型河流廊道,为根据预置规则筛选的河流廊道,且依托于林地、湿地、农田而设置,供动植物保护、迁徙和环境净化与保持。

在本实施例中,比如可通过最短阻力模型计算筛选出的廊道,其中,最短阻力模型计算筛选方法具体可为在基于gs和gis软件平台确定生态源地后,采用最短路径分析方法模拟研究潜在的河流廊道,再从中筛选出的符合预置条件的河流廊道。

设置上述放射性河流廊道,可实现湖域本体间接的与城市绿地相连接,从而形成城乡一体的绿色网络。

由此,在上述由内、外双圈层绿廊及放射性河流廊道构成的生态修复结构中,内圈层绿廊的构建旨在沿湖域本体岸线构建连续的、有一定宽度的湿地带、林带,能够对湖域本体的湖、湾、水、渚进行系统性的修复与恢复,重新焕发岸线的生机,并有效拦截进入湖域本体的初期污染,对水质起到一定的保护与改善作用;外圈层绿廊则在可构连湖域本体周边的山、峦、湖、荡,在各绿色斑块之间架起绿色桥梁,为城镇的不断蔓延竖起绿色屏障,为鸟类、鱼类、哺乳类生物创造迁徙、扩散的走廊,大大改善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放射性河流廊道,则可向外围区域放射延伸,实现与位于外圈层绿廊外围的城市绿地系统(以太湖为例,比如可将太湖与外围北部的长江、西部的皖南山区、东部的上海、南部杭州湾等地的绿地系统)进行更好的衔接。

本方案通过充分利用现有湖域、湿地、林地、河流等现有生态要素,打造以湖域本体为基础的,由内、外双圈层绿廊及放射性河流廊道构成的生态修复结构,首先通过内圈层绿廊构建湖域的基本保护防线,再通过外圈层绿廊构建保护湖域本体的缓冲防线,然后通过放射性河流廊道贯穿内、外层圈层绿廊并向外圈层绿廊外围的城市延伸以构建开放式的衔接结构,以此,可形成基于湖域的高品质生态空间,以对基于湖域的生态环境进行系统且有效的保护与修复。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等同变换,这些等同变换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