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防渗漏三格化粪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62759发布日期:2019-01-08 22:26阅读:467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防渗漏三格化粪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防渗漏三格化粪池,属于化粪池领域。



背景技术:

化粪池是处理粪便并加以过滤沉淀的设备。其原理是固化物在池底分解,上层的水化物体,进入管道流走,防止了管道堵塞,给固化物体(粪便等垃圾)有充足的时间水解。化粪池(septic tank)指的是将生活污水分格沉淀,及对污泥进行厌氧消化的小型处理构筑物,三格化粪池指的是由三个相互连通的密封粪池组成的化粪池,现有的三格化粪池通常由上壳体与下壳体构成,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通过仅螺钉相连,但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粪液的浸泡,导致长时间使用后上壳体与下壳体连接处易被腐蚀,造成内部液体渗漏,影响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型防渗漏三格化粪池,解决了现有三格化粪池长时间使用后由于液体的浸泡,导致连接处易被腐蚀,造成渗漏的问题。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型防渗漏三格化粪池,包括上壳体与下壳体,所述上壳体一端端面设有进水口,所述上壳体另一端端面设有出水口,所述上壳体顶部分别设有第一清掏口与第二清掏口,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设有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隔板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上壳体底部设有阻挡板,所述上壳体底部横向固定连接上连接板,所述下壳体顶部横向连接下连接板,所述下壳体顶部设有凹槽,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通过螺钉连接。

优选的,所述上连接板上设有上连接孔,所述下连接板上设有下连接孔,所述螺钉穿过上连接孔、下连接孔与螺母相连。

优选的,所述上连接孔上设有上螺纹,所述下连接孔上设有下螺纹,所述螺钉通过螺旋连接上螺纹、下螺纹与螺母相连。

优选的,所述上壳体内壁内壁上分别设有第一上连接槽与第二上连接槽,所述下壳体内壁上设有第一下连接槽与第二下连接槽,所述第一上连接槽、第二上连接槽、第一下连接槽与第二下连接槽均为圆弧形。便于隔板的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清掏口位于第一上连接槽与上壳体端面之间,所述第二清掏口位于第一上连接槽与第二连接槽之间。

优选的,所述第一通孔内部设有第一连接螺纹,所述第二通孔内部设有第二连接螺纹。便于通过螺纹连接过粪管,省去胶水粘连过粪管。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阻挡板与凹槽,实现了对化粪池的密封,并通过设置第一上连接槽、第二上连接槽与第一下连接槽与第二下连接槽,实现了隔板的放置,通过以上技术方案,有效解决了背景技术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上壳体内部示意图;

图3是下壳体内部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内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根据图中所示一种新型防渗漏三格化粪池,包括上壳体1与下壳体2,所述上壳体1一端端面设有进水口3,所述上壳体1另一端端面设有出水口12,所述上壳体1顶部分别设有第一清掏口4与第二清掏口5,所述上壳体1与下壳体2之间设有第一隔板17与第二隔板18,所述第一隔板17上设有第一通孔19,所述第二隔板18上设有第二通孔20,所述上壳体1底部设有阻挡板7,所述上壳体1底部横向固定连接上连接板6,所述下壳体2顶部横向连接下连接板9,所述下壳体2顶部设有凹槽11,所述上壳体1与下壳体2之间通过螺钉连接。

优选的,所述上连接板3上设有上连接孔8,所述下连接板9上设有下连接孔10,螺钉穿过上连接孔、下连接孔与螺母相连。

优选的,所述上连接孔8上设有上螺纹,所述下连接孔9上设有下螺纹,所述螺钉通过螺旋连接上螺纹、下螺纹与螺母相连。

优选的,所述上壳体1内壁内壁上分别设有第一上连接槽13与第二上连接槽14,所述下壳体2内壁上设有第一下连接槽15与第二下连接槽16,所述第一上连接槽13、第二上连接槽14、第一下连接槽15与第二下连接槽16均为圆弧形。便于隔板的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清掏口4位于第一上连接槽13与上壳体1端面之间,所述第二清掏口5位于第一上连接槽13与第二连接槽14之间。

优选的,所述第一通孔19内部设有第一连接螺纹,所述第二通孔20内部设有第二连接螺纹。

具体使用时,将隔板分别放置在第一下连接槽15与第二下连接槽16中,并将上壳体1与下壳体2对其放下,此时阻挡板7与凹槽11相连,隔板上部镶嵌在上连接槽中,并通过螺钉穿过上连接孔8与下连接孔10与螺母相连,此时上壳体1与下壳体2紧密相连,连接完成后,将化粪池通过管道连接相应的设施,并埋入土中即可。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