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32130发布日期:2019-03-30 08:03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饮用水处理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对净水机的要求越来越高,随之,人们对水处理装置的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的水处理装置,通常采用加热杀菌的方法,从而向用户提供热水,但是,在一些情况下尤其在夏季,用户往往不希望饮用热水,而是希望饮用凉水,因此,提供一种既可以向用户提供热水,又可以向用户提供经过杀菌处理后的凉水的水处理装置,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处理装置,该水处理装置既可以向用户提供热水,又可以向用户提供经过杀菌处理后的凉水,满足用户对水温的不同需求。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处理装置,包括水处理模块,所述水处理模块包括外管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外管体外表面的加热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外管体内的杀菌装置以及套设在所述杀菌装置与所述外管体之间的中间管体,所述中间管体与所述外管体之间形成介质流道,所述中间管体与所述杀菌装置之间具有间隙。本实施例的水处理装置,同时具有加热装置和杀菌装置,将杀菌装置设置在加热装置的内部,缩小了整机的体积,减小了整机的占用空间。当用户需要热水时,加热装置工作,从而向用户提供经过加热处理的热水,当用户需要凉水时,杀菌装置工作以对凉水进行杀菌处理,从而向用户提供杀菌处理后的凉水,保证了饮用凉水的健康。中间管体与杀菌装置之间设置间隙,从而,当加热装置工作时,介质流道中的水被加热,中间管体与杀菌装置之间的间隙可以起到一定的隔热作用,降低高温对杀菌装置的损伤,保证杀菌装置的使用寿命,从而保证了水处理装置的使用寿命。可选地,所述中间管体的两端均敞开,所述中间管体与所述杀菌装置之间形成散热通道。这样的结构,间隙构成散热通道,从而,介质流道中的高温热水传递到间隙的热量通过散热通道释放,避免了高温对杀菌装置造成损伤,进一步提高了杀菌装置的使用寿命,进而提高了水处理装置的使用寿命。可选地,所述水处理装置还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水处理模块两端的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所述第一支座上设置有与所述介质流道连通的入水口以及与所述散热通道连通的第一通风口,所述第二支座上设置有与所述介质流道连通的出水口以及与所述散热通道连通的第二通风口。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共同对水处理模块起到了支撑作用,通过分别在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上设置与介质流道连通的入水口和出水口,实现了水处理装置的进水和出水。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的设置使得散热通道与外界连通,外界环境的较低温度的空气穿过第一通风口进入散热通道,并从第二通风口排出,带走了散热通道热量,降低杀菌装置周围的温度,避免了高温对杀菌装置的损伤。可选地,所述第二支座上还设置有与所述介质流道和所述出水口均连通的容纳腔。这种结构,从水处理模块排出的热水可以在容纳腔中汇聚并储存,当用户需要热水时便可以从出水口直接获得热水,避免了等待加热的时间;容纳腔不仅储存了热水,而且热水产生的蒸汽和气泡可以在容纳腔中析出而漂浮在容纳腔的上部,当用户通过出水口获取热水时,高温蒸汽不会从出水口喷出,避免了用户被烫伤,保证了用户的使用安全。可选地,所述第一支座上还设置有与所述外管体相匹配的第一凹槽,所述外管体的朝向所述第一支座的一端嵌设在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二支座上还设置有与所述外管体相匹配的第二凹槽,所述外管体的朝向所述第二支座的一端嵌设在所述第二凹槽内。这种结构,管体的两端分别嵌设在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内,使得水处理模块被夹装在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之间,通过嵌设的装配方式,结构简单,容易装配,提高了装配效率。可选地,所述第一凹槽底壁上设置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内嵌设有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上设置有第一密封槽,所述中间管体的朝向所述第二支座的一端插接在所述第一密封槽内使得所述介质流道和所述散热通道被阻断,所述第一密封件上还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通风口和所述散热通道的第一通孔。第一密封件的设置,将介质流道和散热通道阻断,避免了介质流道内的水泄露到散热通道内,保证了散热通道的散热效果,同时,第一密封件还固定了中间管体的下端,保证了水处理模块的装配稳定性。可选地,所述第二支座包括盖合在所述容纳腔上的端盖,所述端盖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第四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底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第二通孔,所述中间管体的朝向所述第二支座的一端延伸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嵌设在所述第四凹槽内,所述第二通风口位于所述第四凹槽的底壁上。这样的结构,通过将中间管体的上端嵌设在第四凹槽内,固定了中间管体的上端,保证了中间管体的稳定。同时,这样的结构,使得散热通道直接穿过储水区并与第二通风口连通,避免了储水区的水进入散热通道内,而且,由于第二通风口设置在第四凹槽的底壁上且位于散热通道的区域内,中间管体将第二通风口与储水区隔绝开,避免了储水区的水通过第二通风口泄露。可选地,所述第四凹槽和所述中间管体之间设置有用于阻断所述容纳腔和所述散热通道的第二密封件,所述第四凹槽呈朝向水处理模块敞开的喇叭口状;和/或,所述第四凹槽的底壁上设置有朝向所述杀菌装置延伸的定位柱,所述定位柱抵接在所述杀菌装置的朝向所述第二支座的端部。在中间管体插入第四凹槽时,喇叭口状的第四凹槽可以起到导向作用,保证中间管体可以快速地插入第四凹槽内,提高了装配效率。定位柱抵接在杀菌装置的上端,使得杀菌装置的上端被固定,从上部限定了杀菌装置的轴向位置。可选地,所述杀菌装置包括套管和设置在所述套管内的杀菌灯管,所述套管的朝向所述第二支座的一端封闭,所述套管的朝向所述第一支座的一端敞开,所述第一密封件上还设置有定位槽,所述套管的朝向所述第一支座的一端定位在所述定位槽内,所述杀菌灯管朝向所述第一支座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密封件和所述第一支座露出;或者,所述杀菌装置包括杀菌灯管,所述杀菌灯管朝向所述第一支座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密封件和所述第一支座露出。可选地,所述中间管体的两端中的一端敞开,另一端封闭,所述中间管体与所述杀菌装置之间形成隔热带隙。这种结构的水处理装置,也同时兼有加热装置和杀菌装置,进一步缩小了整机的体积,减小了整机的占用空间。隔热带隙可以起到一定的隔热作用,降低高温对杀菌装置的损伤,保证杀菌装置的使用寿命,保证了水处理装置的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水处理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水处理装置的第一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水处理装置的第二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水处理装置的一个剖面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第一密封套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1中第一密封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水处理装置的一个剖面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水处理装置的一个剖面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2—第一支座;3—第二支座;7—杀菌装置;11—外管体;12—中间管体;13—介质流道;14—加热装置;15—散热通道;16—隔热带隙;21—入水口;22—第一片架;23—第一凹槽;24—第一通风口;31—本体;32—端盖;33—容纳腔;34—出水口;35—第二片架;36—第二凹槽;37—定位柱;41—第一外壳;42—第二外壳;51—第一密封套;52—第二密封套;61—第一温度探测装置;71—套管;72—杀菌灯管;73—固定件;74—定位帽;121—管状体;122—外缘棱;141—第一电极;142—第二电极;143—温控开关;221—第一安装孔;231—第三凹槽;232—第一密封件;233—第一凸筋;234—第二凸筋;235—第一密封槽;236—凸块;237—第一通孔;238—定位槽;321—第四凹槽;322—第二密封件;331—储水区;332—溢流区;333—柱体;334—排气孔;335—挡水板;336—溢流通道;337—回水口;351—第二安装孔;361—第二通孔;411—第一翼边;421—第二翼边;511—侧壁;512—底壁;513—凸筋。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下面将通过具体的实施例,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第一实施例: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水处理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水处理装置的第一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水处理装置的第二剖面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图2和图3,本实施例的水处理装置包括水处理模块,水处理模块包括外管体11、杀菌装置7和中间管体12,外管体11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加热装置14,杀菌装置7设置在外管体11内,中间管体12套设在杀菌装置7与外管体11之间。中间管体12与外管体11之间形成介质流道13,从图2和图3可以看出,中间管体12与杀菌装置7之间具有间隙。本实施例的水处理装置,同时具有加热装置14和杀菌装置7,将杀菌装置7设置在加热装置的内部,缩小了整机的体积,减小了整机的占用空间。当用户需要热水时,加热装置14工作,从而向用户提供经过加热处理的热水,当用户需要凉水时,杀菌装置7工作以对凉水进行杀菌处理,从而向用户提供杀菌处理后的凉水,保证了饮用凉水的健康。中间管体12与杀菌装置7之间设置间隙,从而,当加热装置14工作时,介质流道13中的水被加热,中间管体12与杀菌装置7之间的间隙可以起到一定的隔热作用,降低高温对杀菌装置的损伤,保证杀菌装置的使用寿命,从而保证了水处理装置的使用寿命。为了使得间隙起到更好的隔热作用,在本实施例中间隙沿杀菌装置7的周向设置,从而间隙可以沿杀菌装置7的周向隔绝高温热水对杀菌装置带来的损害,提高杀菌装置的使用寿命。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中间管体12的两端均敞开,中间管体12与杀菌装置7之间的间隙构成散热通道15。这样的结构,间隙构成散热通道15,从而,介质流道13中的高温热水传递到间隙的热量通过散热通道15释放,避免了高温对杀菌装置造成损伤,进一步提高了杀菌装置的使用寿命,进而提高了水处理装置的使用寿命。从图1、图2和图3还可以看出,水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一支座2和第二支座3,第一支座2和第二支座3分别设置在水处理模块的两端,在图2和图3中,第一支座2设置在水处理模块的下端,第二支座3设置在水处理模块的上端。第一支座2上设置有入水口21,入水口21与介质流道13连通。第二支座3上设置有出水口34,出水口34与介质流道13连通。第一支座2和第二支座3共同对水处理模块起到了支撑作用,通过分别在第一支座2和第二支座3上设置与介质流道13连通的入水口21和出水口34,实现了水处理装置的进水和出水。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水处理装置的一个剖面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散热通道15内气体的流向,从图4中可以看出,第一支座2上还设置有与散热通道15连通的第一通风口24。第二支座3上还设置有与散热通道15连通的第二通风口38。在图4中,外界环境的较低温度的空气穿过第一通风口24进入散热通道15,并从第二通风口38排出,带走了散热通道15热量,降低杀菌装置7周围的温度,避免了高温对杀菌装置的损伤。图4中示出的散热通道内的空气流向为自第一通风口24流向第二通风口38,容易理解的是,散热通道内的空气也可以自第二通风口流向第一通风口,可以实现同样的技术效果。本实施例的水处理装置还包括壳体,壳体位于第一支座2和第二支座3之间,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壳体包括第一外壳41和第二外壳42,第一外壳41和第二外壳42相对靠接,第一外壳41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一支座2和第二支座3上,第二外壳42的两端也分别固定在第一支座2和第二支座3上,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一支座2上设置有第一片架22,第一片架22朝向第二支座3的方向凸出,第一片架22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221,第二支座3上设置有第二片架35,第二片架35朝向第一支座2的方向凸出,第二片架35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351,第一外壳41设置在第一片架22和第二片架35的右侧,第二外壳42设置在第一片架22和第二片架35的左侧,如图3所示,第一外壳41和第二外壳42的上端均通过第二安装孔351固定,第一外壳41和第二外壳42的下端均通过第一安装孔221固定,从而,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外壳被固定在第一支座2和第二支座3之间。第一外壳41和第二外壳42之间形成容纳水处理模块的空腔。这种结构的壳体,很好地将水处理模块包围起来,保证了水处理装置的使用安全,而且,壳体还对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起到连接支撑作用,使得水处理装置结合为一个整体。从图1中还可以看出,第一外壳4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翼边411,第一翼边411上设置有固定孔,同理,第二外壳42的两侧也分别设置有第二翼边421,第二翼边421上也设置有固定孔,第一翼边411的固定孔与第二翼边421的固定孔一一对应,当第一外壳41和第二外壳42均固定在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之间后,第一翼边411和第二翼边421对应靠接,采用固定螺丝穿过第一翼边和第二翼边上的固定孔将第一翼边和第二翼边固定连接,提高了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的连接稳固性,从而壳体可以为整机提供更好的支撑作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外壳41和第二外壳42均采用钣金工艺制作而成,容易理解的是,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也可以采用其它工艺,如机械加工、注塑等工艺制作。从图2中可以看出,第一支座2设置在水处理模块的下端,第二支座3设置在水处理模块的上端。第二支座3上设置有容纳腔33,容纳腔33与介质流道13和出水口34均连通,介质流道13流出的水进入容纳腔33,当用户需要用水时,用户从出水口34采水使用。在第二支座3上设置与介质流道13连通的容纳腔33以及与容纳腔33连通的出水口34,从而,从水处理模块排出的热水可以在容纳腔33中汇聚并储存,当用户需要热水时便可以从出水口34直接获得热水,避免了等待加热的时间;容纳腔33不仅储存了热水,而且热水产生的蒸汽和气泡可以在容纳腔33中析出而漂浮在容纳腔33的上部,当用户通过出水口34获取热水时,高温蒸汽不会从出水口34喷出,避免了用户被烫伤,保证了用户的使用安全。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图1示出了第二支座3的结构示意图。第二支座3包括本体31和盖合在本体31上端的端盖32。容纳腔33设置在本体31上,端盖32通过超声波焊接在本体31的上端并将容纳腔33封闭。容纳腔33内设置有柱体333,柱体333向上凸出接近容纳腔33顶壁即端盖32,柱体333内设置有排气孔334,排气孔334与外界连通。这样的结构,容纳腔33上部的气体可以通过排气孔334排出,避免了气体在容纳腔上部累积影响介质流道的出水端压力,使得介质流道的水可以顺畅地流入容纳腔中,提高了加热膜组的工作效率。容易理解的是,为了排出容纳腔上部的气体,还可以在容纳腔的顶壁即端盖32上设置排气孔,也可以达到排出容纳腔上部气体的效果。从图2中还可以看出,容纳腔33包括储水区331和溢流区332,储水区331与介质流道连通,出水口34设置在储水区331。储水区331和溢流区332之间设置有挡水板335,挡水板335的上端设置有溢流通道336,溢流通道336将储水区331和溢流区332连通。这种结构的容纳腔,当用户长时间不使用热水或出水口34水流速度过慢,导致储水区331水量过多时,储水区的水可以通过溢流通道336流入溢流区332,缓解了储水区331的储水压力,同时,储水区331上部的水蒸气也可以排入溢流区332中并在溢流区332中冷凝回收。为了保证储水区331的水可以通过溢流通道336而不会从排气孔334排出,柱体333的上端高于溢流通道336的底边缘,从而,当储水区331中的水流过溢流通道336时,由于排气孔334的上端高于溢流通道336的底边缘,避免了水从排气孔334泄露。由于出水口34位于储水区331,所以溢流进入溢流区332中的水无法通过出水口34排出,为了避免造成水资源浪费,溢流区332设置有回水口337,回水口337通过管路与入水口21连通,并且,回水口337与入水口21的连通管路中串联有单向阀(图中未示出),在单向阀的作用下,溢流区332中的水由回水口337朝向入水口21流动。这样的结构,溢流区332的水可以通过管路再次流入入水口21中,进而重新进入加热膜组中进行加热,实现了水的再循环利用,避免了水资源浪费,通过在回水口与入水口21之间设置单向阀,使得水只能由回水口流向入水口,避免了入水口的水回流至溢流区。为了实现水处理模块与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的连接,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支座2上设置有第一凹槽23,第一凹槽与外管体11相匹配,外管体11的朝向第一支座2的一端嵌设在第一凹槽23内。第二支座3上设置有第二凹槽36,第二凹槽36与外管体11相匹配,管体11的朝向第二支座3的一端嵌设在第二凹槽36内。这种结构,管体的两端分别嵌设在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内,使得水处理模块被夹装在第一支座2和第二支座3之间,通过嵌设的装配方式,结构简单,容易装配,提高了装配效率。图5为第一密封套的结构示意图。为了防止管体和第一凹槽之间出现漏水现象,如图2所示,第一凹槽与外管体11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套51。如图5所示,第一密封套51包括周向侧壁511和底壁512。第一密封套51嵌设在第一凹槽23内,外管体11的下端嵌设在第一密封套51内,在第一密封套51的作用下,外管体11的下端与第一凹槽之间形成密封,防止介质流道中的水泄露。为了进一步提高外管体与第一凹槽之间的密封性,第一密封套51的侧壁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上分别设置有周向凸筋513,如图5所示。周向凸筋513可以进一步增大外管体与第一凹槽之间的密封性,而且位于外表面的凸筋可以增大第一密封套与第一凹槽之间的摩擦力,防止第一密封套从第一凹槽内脱落,位于内表面的凸筋可以增大外管体与第一密封套之间的摩擦力,防止管体从第一密封套内脱落,从而增大了第一支座、第一密封套和外管体三者之间的装配牢固性,提高了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稳定性。基于同样的原理,第二凹槽与外管体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套52,第二密封套52的侧壁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上分别设置有周向凸筋。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结构相同,第一密封套和第二密封套的结构相同。第一密封套和第二密封套的材质优选为硅胶。从图2和图3还可以看出,第一凹槽23的底壁上设置有第三凹槽231,第三凹槽231内嵌设有第一密封件232。第一密封件232上设置有第一密封槽235,中间管体12的朝向第二支座的一端插接在第一密封槽235内,使得介质流道13和散热通道15被阻断。第一密封件上还设置有第一通孔237,第一通风口24和散热通道15通过第一通孔237连通,如图4所示。第一密封件232的设置,将介质流道13和散热通道15阻断,避免了介质流道内的水泄露到散热通道内,保证了散热通道的散热效果,同时,第一密封件还固定了中间管体的下端,保证了水处理模块的装配稳定性。从图2中可以看出,入水口21通过第三凹槽231与中间管体12的周向间隙与介质流道13连通,来自入水口21的水冲击到中间管体12的外壁上,沿着中间管体的周向散开,沿介质流道的周向均匀地进入介质流道,从而,中间管体12对进入介质流道内的水起到很好的导流分散作用,增加了水的流动性,使得加热或杀菌更加充分、均匀,提升了加热或杀菌效果。图6为图1中第一密封件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2和图6,第一密封件232包括底壁,沿底壁的外围周向设置有第一凸筋233,第一凸筋233的内部设置有自底壁向上延伸的第二凸筋234,第一凸筋233和第二凸筋234均朝向水处理模块的方向凸出。第一密封槽235形成在第一凸筋233和第二凸筋234之间。第二凸筋234的外周壁上周向间隔设置有凸块236,当中间管体12插入第一密封槽235中时,凸块236抵接中间管体12的内壁,同时,第一凸筋233的内侧壁抵接中间管体12的外壁,将中间管体12固定在第一密封槽235中,由于第一凸筋233的内侧壁与中间管体12的外壁抵接,使得介质流道13和散热通道15被阻断。结合图6和图7可以看出,第一通孔237设置在第一密封件232的底壁上,且位于第一密封槽235内。从图2和图3中可以看出,端盖32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第四凹槽321。第二凹槽36的底壁上设置有第二通孔361,第二通孔361同时位于储水区331的底壁上,因此,第二通孔361与容纳腔的储水区331连通,中间管体12的朝向第二支座的一端延伸穿过第二通孔361并嵌设在第四凹槽321内,第二通风口38位于第四凹槽321的底壁上且位于散热通道15的区域内,同时,介质流道13通过第二通孔361与中间管体12之间的间隙与储水区331连通。这样的结构,通过将中间管体12的上端嵌设在第四凹槽321内,固定了中间管体12的上端,保证了中间管体12的稳定。同时,这样的结构,使得散热通道15直接穿过储水区331并与第二通风口连通,避免了储水区的水进入散热通道15内,而且,由于第二通风口设置在第四凹槽321的底壁上且位于散热通道15的区域内,中间管体12将第二通风口与储水区隔绝开,避免了储水区的水通过第二通风口泄露。在装配过程中,为了保证中间管体12可以顺利进入第四凹槽321,可以将第四凹槽321的侧壁设置成朝向水处理模块敞开的喇叭口状,从而,在将中间管体12插入第四凹槽321时,喇叭口状的侧壁可以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保证中间管体可以快速地插入第四凹槽内,提高了装配效率。为了进一步阻断散热通道15与储水区331,如图2所示,第四凹槽321和中间管体12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件322,第二密封件322阻断储水区331和散热通道15之间的连通,在第二密封件322的作用下,储水区331和散热通道15被彻底隔绝开,储水区331内的水不会进入散热通道15内,保证了散热通道15的散热效果。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密封件的材质为硅胶。从图2中还可以看出,第四凹槽321的底壁上设置有朝向杀菌装置7延伸的定位柱37,定位柱37抵接在杀菌装置7的朝向第二支座的端部。定位柱37抵接在杀菌装置7的上端,使得杀菌装置的上端被固定,从上部限定了杀菌装置的轴向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杀菌装置7包括套管71和杀菌灯管72,杀菌灯管72设置在套管71内。套管71的朝向第二支座的一端封闭,套管71的朝向第一支座2的一端敞开。为了固定套管71,第一密封件232上还设置有定位槽238,定位槽238位于第二凸筋234内,套管71的朝向第一支座的一端定位在定位槽238内。杀菌灯管72的朝向第一支座的一端穿过第一密封件232和第一支座2露出,以便连接电源。这种结构,将杀菌装置7的朝向第一支座的一端固定,从下部限定了杀菌装置的轴向位置,保证了杀菌装置的位置稳定,避免杀菌装置位置移动影响杀菌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杀菌灯管为UV灯管,为了保证UV灯管的紫外光线可以通过套管71射出,套管71的材质为透明材质,优选地,套管71的材质为玻璃。容易理解的是,玻璃材质的套管71容易产生损伤,为了避免定位柱37对套管71的抵接力对套管造成损伤,如图2和图3所示,可以在套管71的封闭端放置弹性定位帽74,定位柱37抵接在弹性定位帽74上。弹性定位帽74不仅可以避免定位柱37与套管之间的抵接力对套管产生损伤,而且弹性定位帽74还可以弥补定位柱37与杀菌装置之间的轴向误差,保证装配效果。弹性定位帽74的材质优选为硅胶。从图1中可以看出,弹性定位帽74的周向间隔设置有支撑块,当弹性定位帽74被放置到套管71的封闭端时,支撑块抵接在中间管体12的内侧壁上。通常,杀菌装置的轴向长度较长,当支撑块抵接在中间管体12的内侧壁上时,支撑块便可以固定杀菌装置与中间管体在上端的相对位置,保证套管71的封闭端与中间管体12的周向间距的均衡性,从而保证了散热通道的均衡性,提高散热通道的散热效果。如图2和图3所示,为了防止杀菌灯管在套管内位置偏移,在套管71的敞开端,且在套管71和杀菌灯管72之间塞接设置固定件73,在固定件73的作用下,套管71和杀菌灯管72的相对位置被固定,避免了杀菌灯管72在套管71内偏移,保证了杀菌灯管72与套管71的周向间距,使得杀菌装置的周向杀菌效果更加均衡。在其它实施例中,杀菌装置可以包括杀菌灯管,杀菌灯管朝向第一支座的一端穿过第一密封件和第一支座露出,定位柱抵接在杀菌灯管朝向第二支座的端部。结合图1和图3还可以看出,外管体11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加热装置14,在本实施例中,加热装置14包括绕设在外管体11外表面上的发热丝,具体地,发热丝均匀绕设在外管体11的外表面上,从而使得加热装置在长度方向上加热更加均匀,提高加热效果。外管体11的材质为不锈钢,不锈钢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加热装置14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不锈钢材质的外管体11快速传递给介质流道中的水,提升了加热速度。为了使得内部介质流道内的水受热均匀,可以在外管体11的外表面包覆导热膜,加热装置14设置在导热膜的外表面上,具体地,发热丝均匀绕设在导热膜15的外表面上,这样,加热丝产生的热量均匀地传递到整个导热膜上,导热膜将热量传递给外管体11,使得外管体11的内壁整体均匀受热,进而使得介质流道内的水均匀受热,提高了加热膜组的加热效果。如图3所示,加热装置14包括第一电极141和第二电极142,第一电极141和第二电极142分别连接到加热电源的两端。为了保证加热装置的安全性能,在本实施例中,加热装置与加热电源之间串联连接有温控开关143。温控开关143固定在壳体上,并且温控开关143的感温面与加热装置14的发热表面之间的距离为2mm~3mm。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41呈环状,套设在发热丝上,并与发热丝的一端电连接,第二电极142也呈环状,套设在发热丝上,与发热丝的另一端电连接。在加热装置与加热电源之间串联连接温控开关143,温控开关固定在壳体上,当加热装置发热表面温度达到预设最大温度时,温控开关143动作断开加热装置与加热电源之间的连接,使得加热装置停止加热,从而可以避免加热装置温度过高带来的风险,保护了整机及用户的安全。将温控开关的感温面与加热装置的发热表面之间的距离设定为2mm~3mm,从而,温控开关的感测温度略低于管体11内表面的温度,保证了介质流道内的水可以正常加热到预设温度。由于温控开关感测温度略低于管体11内表面的温度,从而,就可以避免温控开关在加热装置正常工作状态下产生误动作,保证了加热装置的正常工作。在本实施例中,加热装置与加热电源之间串联连接两个温控开关。可以将两个温控开关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为手动复位,从而,当加热装置出现故障,温控开关断开加热电源后,只有在对整机检修确认正常后,用户手动复位温控开关才能使加热装置恢复加热,避免了加热装置在无人监管状态下自动复位再次带来的风险。从图3中还可以看出,出水口34处设置有第一温度探测装置61,第一温度探测装置61用于探测出水口34处的水温,以便实时监控出水口的水温,并根据出水口水温调整加热装置的工作状态,满足用户对水温的要求。还可以在介质流道13的入口端设置第二温度探测装纸,用于探测介质流道入口端水温,从而根据介质流道入口端水温和出水口的水温差更精确地控制加热装置的工作状况,提高加热膜组的工作效率。在本实施例中,中间管体12的外表面为平滑面,中间管体12的材质为石英。第二实施例: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水处理装置的一个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水处理装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如图7所示,中间管体12的外表面呈螺旋状,使得介质流道也呈螺旋状,中间管体12的外缘与外管体11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沿中间管体12的周向设置。螺旋状的介质流道延长了介质通过水处理模块的路径,延长了介质的加热时间或杀菌时间,提高了加热装置的热效率或杀菌装置的杀菌效率。中间管体12的外缘与外管体11内壁之间具有间隙,从而,在加热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可以从该间隙排出,避免了水处理模块出水端的喷气断流,避免了用户被高温气体烫伤。为了更好地排出加热过程产生的气体,中间管体12的外缘与外管体11内壁之间的间隙为0.2mm~1.5mm。这样设置,不仅避免了喷气断流现象,提升了加热膜组的热效率,而且出口温度均衡,有利于提升控温精度,满足了用户对加热质量的要求。在本实施例中,中间管体12的外缘与外管体11内壁之间的间隙为0.5mm~1mm。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根据需要将中间管体的外缘与外管体内壁之间的间隙设定为0.2mm~1.5mm之间的任意值,例如0.5mm、0.8mm、1mm、1.2mm等。如图7所示,中间管体12包括管状体121以及设置在管状体121外表面上的外缘棱122,外缘棱122呈螺旋状。在本实施例中,外管体11的内径与管状体121的外径之比为1.4~1.7。这样的比值不仅保证了中间管体的结构强度,而且避免了加热功率的浪费,提高了加热效率,保证了出水流量。在具体实施时,可以将外管体11的内径与管状体121的外径之比设定为1.4、1.5、1.6、1.7等介于1.4~1.7之间的任意值。在本实施例中,外缘棱122为单螺旋结构,容易理解的是,在导程相同的状态下,外缘棱也可以设置成双螺旋结构或更多螺旋结构。针对单螺旋结构的外缘棱,一个导程内设置有一个螺旋,针对双螺旋结构的外缘棱,一个导程内设置有两个螺旋。虽然双螺旋结构或多螺旋结构相比于单螺旋结构,增加了加热膜组的介质流道入口数量和出口数量,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热效率,但双螺旋结构或多螺旋结构的加工更加复杂,使得螺旋体的成本增加。为了降低介质流道对通过其间的水的阻力,在本实施例中,中间管体12的齿牙形状(即外缘棱122的横截面形状)呈对称性曲线。这种结构的齿牙,不仅可以降低对水的阻力,而且提高了齿牙的疏水性,使得水流经介质流道时更加通畅。中间管体12的材质为透明材质,优选为石英。采用石英材料制作的中间管体,不仅可以耐受加热时产生的高温,而且由于石英材料透明而不会影响杀菌装置对介质流道内水的杀菌效果。第三实施例: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水处理装置的一个剖面结构示意图。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杀菌装置包括杀菌灯管72,中间管体12的朝向第一支座2的一端敞开,中间管体12的朝向第二支座3的一端封闭,中间管体12与杀菌装置之间形成隔热带隙16,定位柱抵接在中间管体12的封闭端。中间管体12的材质为透明材质,如玻璃等。容易理解的是,在其它实施例中,中间管体的外表面也可以呈螺旋状,从而使得介质流道也呈螺旋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虽然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仅为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及细节上进行任何的修改与变化,在不影响具体应用的前提下,可以对本实用新型揭露的特征相互结合,但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