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合网格旋流絮凝反应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31309发布日期:2019-03-30 07:58阅读:1020来源:国知局
一种混合网格旋流絮凝反应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给水处理设备和污水处理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合网格旋流絮凝反应池。



背景技术:

我国的净水工艺目前大多停留在以去除悬浮性颗粒为主要目标的传统水处理技术水平。由于建设年代的不同,各水厂的净水工艺和技术水平差异很大,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供水事业的要求,不少水厂面临着更新改造的任务。

就目前处理工艺来看,我国绝大多数水厂采用的是以混凝、沉淀、过滤、消毒为主的常规净水工艺。一些城市由于水源污染的加剧、近年来增设了生物预处理和臭氧、活性炭等深度处理工艺。

就混凝、沉淀而言,目前的流行做法就是将这两种工艺单元组合成一体。药剂和原水经过充分、快速混合后立即进入反应池。在池中,微细胶体逐步凝聚为大的矾花,就可以在沉淀池中较快地沉淀。反应池主要起胶体颗粒的絮凝作用,所以也叫絮凝池。

目前应用的絮凝反应池可以分为水力和机械两类,但以水力絮凝反应为主。如穿孔旋流反应、折板絮凝反应、波形折板絮凝反应、涡旋絮凝反应等多种形式,针对涡旋絮凝反应此种反应形式,此种设备存在水力停留时间长、混合不均匀、占地面积大、絮凝体较小等一系列问题,污水和药剂的混合反应时间长,有时因絮凝速度不够,其效果得不到保证,有时还有积泥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混合网格旋流絮凝反应池,水力停留时间短,且能达到充分混合的效果,并且施工占地面积小、絮凝体凝絮速度快,大大缩短了污水和药剂的混合反应时间;同时也可有效减少药剂用量,降低设施的长期运行费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混合网格旋流絮凝反应池,包括通过隔板分割形成的初级竖井、中间级竖井和末级竖井,初级竖井、中间级竖井和末级竖井通过隔板上设有的过水孔依次贯通,初级竖井由上到下分布有两层方孔网格板,将初级竖井分割为上部的加药混合区、中部的第一混合反应区和底部的第一储泥区,中间级竖井由上到下分布有两层方孔网格板,将中间级竖井分割为上部的第一导流混合区、中部的第二混合反应区和底部的第二储泥区,末级竖井由上到下分布有两层方孔网格板,将末级竖井分割为上部的第二导流混合区、中部的第三混合反应区和底部的第三储泥区;所述的加药混合区设有进水口和加药口,加药混合区内设有串联圆管混合装置,进水口和加药口与串联圆管混合装置的进口连通;第一混合反应区、第二混合反应区和第三混合反应区内分布有与方孔网格板相平行的多个加强方孔网格板;所述的第一储泥区、第二储泥区和第三储泥区内均设有重力式排泥管道装置;所述的第三储泥区上设有出水口。

所述的过水孔分为第一过水孔和第二过水孔,第一过水孔设于第一储泥区和第二储泥区之间的隔板的前部,将初级竖井和中间级竖井连通;第二过水孔设于第一导流混合区和第二导流混合区之间的隔板的后部,将中间级竖井和末级竖井连通。

所述的串联圆管混合装置由五支竖向玻璃钢圆管串联组成,由左向右依次排列,分别为第一玻璃钢圆管、第二玻璃钢圆管、第三玻璃钢圆管、第四玻璃钢圆管和第五玻璃钢圆管,且每相邻两支玻璃钢圆管通过一组上下分布且水平设置的多个连通管连通,每相邻两组连通管之间上下交错分布;第一玻璃钢圆管与进水口和加药口连通,第五玻璃钢圆管上设有排泄口。

所述的一组连通管采用两根连通管上下平行分布。

所述的多个加强方孔网格板采用一个或两个。

所述的方孔网格板和加强方孔网格板均采用聚丙烯网及不锈钢支架组成,且通过牛腿固定;方孔网格板和加强方孔网格板的网孔均采用网孔边长为5cm的方形孔。

所述的进水口处设有调节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在加药混合区内的串联圆管混合装置,将药液与污水相混合,由于串联圆管混合装置在传统管道式混合器的基础上进行了结构上的改进,它不仅能够加速污水和药剂的混合,同时也能够进行亚微观传质,大大提高了药剂的利用率。

混合后,由于受到第一过水孔和第二过水孔的设置位置的影响,水流由于池壁形状的限制变为螺旋流动,同时加强了药剂的混合速度以及絮凝体的形成速度;由图1主视图可以看出,水流是先下、后上、再下的循环模式;水流由俯视图观察,水流是前-后-前的模式。转化为三维立体相结合的方式可以看出,水流形成了一种螺旋流动的方式。在通过方孔网隔板和加强方孔网格板时,产生强烈的惯性效应及对絮凝体的摩擦作用,提高微絮体之间碰撞的几率,能够迅速形成较大的絮凝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串联圆管混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通过隔板1分割形成的初级竖井2、中间级竖井3和末级竖井4,初级竖井2、中间级竖井3和末级竖井4通过隔板1上设有的过水孔依次贯通,初级竖井2由上到下分布有两层方孔网格板5,将初级竖井2分割为上部的加药混合区A、中部的第一混合反应区B和底部的第一储泥区C,中间级竖井3由上到下分布有两层方孔网格板5,将中间级竖井3分割为上部的第一导流混合区F、中部的第二混合反应区E和底部的第二储泥区D,末级竖井4由上到下分布有两层方孔网格板5,将末级竖井4分割为上部的第二导流混合区G、中部的第三混合反应区H和底部的第三储泥区I;所述的加药混合区A设有进水口a和加药口b,加药混合区A内设有串联圆管混合装置,进水口a和加药口b与串联圆管混合装置的进口连通;第一混合反应区B、第二混合反应区E和第三混合反应区H内分布有与方孔网格板5相平行的多个加强方孔网格板6;所述的第一储泥区C、第二储泥区D和第三储泥区I内均设有重力式排泥管道装置7;所述的第三储泥区I上设有出水口c。

所述的过水孔分为第一过水孔8和第二过水孔9,第一过水孔8设于第一储泥区C和第二储泥区D之间的隔板1的前部,将初级竖井2和中间级竖井3连通;第二过水孔9设于第一导流混合区F和第二导流混合区G之间的隔板1的后部,将中间级竖井3和末级竖井4连通。

所述的串联圆管混合装置由五支竖向玻璃钢圆管串联组成,由左向右依次排列,分别为第一玻璃钢圆管去q1、第二玻璃钢圆管q2、第三玻璃钢圆管q3、第四玻璃钢圆管q4和第五玻璃钢圆管q5,且每相邻两支玻璃钢圆管通过一组上下分布且水平设置的多个连通管 p连通,每相邻两组连通管p之间上下交错分布;第一玻璃钢圆管去q1与进水口a和加药口b连通,第五玻璃钢圆管q5上设有排泄口d。

所述的一组连通管p采用两根连通管p上下平行分布。

所述的多个加强方孔网格板6采用一个或两个。所述的方孔网格板5和加强方孔网格板6均采用聚丙烯网及不锈钢支架组成,且通过牛腿10安装;方孔网格板5和加强方孔网格板6的网孔均采用网孔边长为5cm的方形孔。

所述的进水口a处设有调节阀11。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通过两个隔板1分割形成初级竖井2、中间级竖井3和末级竖井4,初级竖井2、中间级竖井3和末级竖井4通过隔板1上设有的过水孔依次贯通,过水孔分为第一过水孔8和第二过水孔9,第一过水孔8设于第一储泥区C和第二储泥区D之间的隔板 1的前部,将初级竖井2和中间级竖井3连通;第二过水孔9设于第一导流混合区F和第二导流混合区G之间的隔板1的后部,将中间级竖井3和末级竖井4连通。

初级竖井2由上到下分布有两层方孔网格板5,将初级竖井2分割为上部的加药混合区A、中部的第一混合反应区B和底部的第一储泥区C。所述的加药混合区A设有进水口a 和加药口b,进水口a处设有调节阀11。加药混合区A内设有串联圆管混合装置,所述的串联圆管混合装置由五支竖向玻璃钢圆管串联组成,由左向右依次排列,分别为第一玻璃钢圆管去q1、第二玻璃钢圆管q2、第三玻璃钢圆管q3、第四玻璃钢圆管q4和第五玻璃钢圆管q5,且每相邻两支玻璃钢圆管通过一组上下分布且水平设置的两个连通管p连通,每相邻两组连通管p之间上下交错分布;第一玻璃钢圆管去q1与进水口a和加药口b连通,第五玻璃钢圆管q5上设有排泄口d。

中间级竖井3由上到下分布有两层方孔网格板5,将中间级竖井3分割为上部的第一导流混合区F、中部的第二混合反应区E和底部的第二储泥区D,末级竖井4由上到下分布有两层方孔网格板5,将末级竖井4分割为上部的第二导流混合区G、中部的第三混合反应区H和底部的第三储泥区I;第一混合反应区B、第二混合反应区E和第三混合反应区H内分布有与方孔网格板5相平行的一个或两个加强方孔网格板6;所述的第一储泥区 C、第二储泥区D和第三储泥区I内均设有重力式排泥管道装置7;所述的第三储泥区I上设有出水口c。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流程是:污水通过进水口a进入串联圆管混合装置,与从加药口b 注入的药液相混合;由于串联圆管混合装置在传统管道式混合器的基础上进行了结构上的改进,它不仅能够加速污水和药剂的混合,同时也能够进行亚微观传质,大大提高了药剂的利用率。

混合后,污水和药剂依次到达第一混合反应区B、第一储泥区C、第二储泥区D、第二混合反应区E、第一导流混合区F、第二导流混合区G、第二混合反应区E和第三储泥区I,由于受到第一过水孔8和第二过水孔9的设置位置的影响,水流由于池壁形状的限制变为螺旋流动,同时加强了药剂的混合速度以及絮凝体的形成速度;由图1主视图可以看出,水流是先下、后上、再下的循环模式;水流由俯视图观察,水流是前-后-前的模式。转化为三维立体相结合的方式可以看出,水流形成了一种螺旋流动的方式。

在通过方孔网隔板1和加强方孔网格板6时,产生强烈的惯性效应及对絮凝体的摩擦作用,提高微絮体之间碰撞的几率,能够迅速形成较大的絮凝体。

最后,反应过程中部分较大絮凝体不能随水流排出设备,所以沉积在底部的储泥区,既可作为储存污泥之用,也可作为排空之用。当需要排空时,通过重力式排泥管道装置7 进行排污处理。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