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式滤池布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75180发布日期:2019-03-22 20:26阅读:370来源:国知局
移动式滤池布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滤池布水系统,特别是指通过动力驱动布水槽水平移动的滤池布水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各地水体环境污染问题层出不穷,很多城市内河水质污染十分严重,水污染及黑臭现象时有发生,对人民的生活形成很大干扰。生物滴滤池是由人工基质(碎石、砂砾、陶粒等)作为生物载体的水处理技术,污水从上方进入,经过滤料层,滤料在基质表层及表面下流动,靠基质的吸附、滤料表面微生物转化等一系列过程降解水中的营养物质。

滤池布水系统是滤池发挥作用的重要组成,常规采用的穿孔管虽然能够实现均匀布水,但穿孔管堵塞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该技术的使用;此外穿孔管多同时采用压力布水,这又增加了系统设备和出现问题的几率。

目前常见的改进方法是采用布水槽加出水堰替代穿孔管,但是滤池上部的布水槽无法密集布置,通常间距大于1米,进而带来了滤池表面布水不均匀,基质利用不充分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动式滤池布水系统,通过在池体顶部设置由纵横布置且顶部开放的若干长槽连通构成的布水槽,并在布水槽的下方安装轨道及行走驱动机构以带动整个布水槽在池顶进行往复直线运动,使水流从所述布水槽的出水堰向下方的填料来回布水,如此反复循环,解决了现有布水槽无法密集布置导致的布水不均匀、基质利用不充分等技术问题,达到可改善滤池布水均匀性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移动式滤池布水系统,包括:池体,底部设有填料;布水槽,设于所述池体的顶部空间中,所述布水槽由纵横布置且顶部开放的若干长槽连通构成,所述长槽包括并排布置的布水槽道以及贯通连接所述布水槽道的进水槽道及二外围槽道,所述进水槽道与所述布水槽道的中段连通,且所述布水槽道的同侧末端之间具有外围槽道连通;所述布水槽道沿其长度方向具有相对的二槽壁,所述二槽壁顶缘分别下凹形成位于所述布水槽道两侧的出水堰;二轨道,位于所述布水槽的外围槽道下方,所述二轨道沿所述外围槽道的延伸方向固设于所述池体的相对二池壁之间;行走驱动机构,包括对应设于所述二外围槽道同侧端部底面上的二主动轮组以及设于所述二外围槽道另一同侧端部底面上的二从动轮组,所述主动轮组及所述从动轮组滑设于所述二轨道上;所述二主动轮组分别与电机动力连接,所述主动轮组被所述电机驱动行走而带动所述从动轮组转动行走;进水管,具有出水管段设于所述进水槽道上方并朝向所述进水槽道输水;令所述布水槽通过所述行走驱动机构驱动在所述池体顶部进行往复直线运动,使水流进入所述布水槽沿所述长槽布水后经所述出水堰向下方的填料均匀布水。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出水堰由沿所述布水槽道的槽壁连续开设的若干三角切构成。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进水管的出水管段与所述进水槽道上下并排地固设于所述池体的池壁顶端上,令所述出水管段位于所述进水槽道的正上方,且深入滤池长度大于下方布水槽的运动距离,以保证进水始终能落入下方运动的布水槽。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进水槽道的槽道宽度大于所述出水管段的管径。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布水槽道之间的间隔距离小于所述布水槽沿进水槽道延伸方向移动的总行程。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布水槽道之间以0.8~1.5m的间隔距离间隔布置。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各所述轨道包括一导轨以及用以安装所述导轨的支撑轨,所述支撑轨的两端固设于所述相对二池壁的壁面上,所述导轨是纵剖面成形为I字形的轨道结构,所述导轨固设于所述支撑轨上。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各所述主动轮组及各所述从动轮组分别包括与所述外围槽道底面固定连接的承托架以及与所述承托架活动组接的行走轮;所述电机通过驱动轴与所述主动轮组的行走轮轴心固接。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行走轮的外周面上内凹形成导槽;所述轨道顶部容置于所述导槽,令所述行走轮与所述轨道匹配咬合地滑设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电机与设于所述池体外部的电控系统电性连接,并受所述电控系统控制以驱动所述主动轮组的行走轮转动。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使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由纵横布置的布水槽道、进水槽道连通构成的布水槽,解决了传统布水槽布置间隙不能太密,导致布水不够均匀的缺点。

(2)本实用新型通过轨道与行走驱动机构的设置,使布水槽能够将布下的水流在池体内进行往复来回,大幅提高布水均匀性。

(3)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布水槽的槽道全部形成顶部开放的结构,只需要定期人工清扫斜向设置的布水板凹槽,即可完成清理工序,避免了传统穿孔管堵塞后难以清理的缺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移动式滤池布水系统的俯视平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1-1剖线位置的布水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2-2剖线位置的布水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移动式滤池布水系统在移动状态①及状态②的俯视平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与部件的对应关系如下:

池体10;填料11;布水槽20;布水槽道21;进水槽道22;出水塸23;外围槽道24;轨道30;导轨31;支撑轨32;行程限位件33;行走驱动机构40;主动轮组401;从动轮组402;承托架41;行走轮42;导槽421;电机43;驱动轴431;进水管50;出水管段51;电控系统60。

具体实施方式

为利于对本实用新型的了解,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动式滤池布水系统,其包括池体10以及设于所述池体10的布水槽20、二轨道30、行走驱动机构40及进水管50。其中:

如图1、图2、图3所示,所述池体10的顶部空间中设有所述布水槽20、所述布水板30及所述动力机构40,所述池体10的底部填设有填料11。

如图1、图2、图3所示,所述布水槽20设于所述池体10的顶部空间中,所述布水槽20由纵横布置且顶部开放的若干长槽连通构成,所述长槽包括并排布置的布水槽道21以及贯通连接所述布水槽道21的进水槽道22,所述布水槽道21沿其长度方向具有相对的二槽壁,其中一槽壁顶缘下凹形成位于所述布水槽道21单侧的出水堰23,所述进水槽道22的一端与输水管24连接。

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出水堰23可以是由沿著布水槽道21的槽壁连续开设的若干三角切构成。

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布水槽20的长槽是由钢板弯折加工焊接形成的凹形长水槽。如图1所示,所述布水槽20的进水槽道22与所述布水槽道21的中段连通,且所述布水槽道21的末端之间具有外围槽道24连通,使所述布水槽20整体形成类似田字或丰字的排列形态,以达到布水均匀的目的。

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各所述轨道30包括一导轨31以及用以安装所述导轨31的支撑轨32,所述支撑轨32的两端固设于所述相对二池壁的壁面上,所述导轨31是纵剖面成形为I字形的轨道结构,所述导轨31固设于所述支撑轨32上。

此外,如图2所示,所述导轨31的两端顶面上还设有行程限位件33,用以限制所述行走驱动机构40在轨道30上的移动行程,避免行走驱动机构40直接与所述池体10内壁碰撞受损,以延长行走驱动机构40的使用寿命。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行走驱动机构40包括对应设于所述二外围槽道24同侧端部底面上的二主动轮组401以及设于所述二外围槽道24另一同侧端部底面上的二从动轮组402,所述主动轮组401及所述从动轮组402滑设于所述二轨道30上;所述二主动轮组401分别与电机43动力连接,所述主动轮组401被所述电机43驱动行走而带动所述从动轮组402转动行走。

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行走驱动机构40包括四组轮组设于所述布水槽20底面的四个角端处;具体地,所述四个轮组设于所述二的外围槽道24的相对两端,其中,定义位于所述二外围槽道24同侧端部的其中二轮组为主动轮组401,位于所述二外围槽道24另一同侧端部的其他二轮组为从动轮组402。所述主动轮组401包括一承托架41以及活动组接于所述承托架41下方的二行走轮42,所述从动轮组402包括一承托架41、活动组接于所述承托架41下方的二行走轮42以及与其中一行走轮42轴心固接的电机43。如图2、图3、图4所示,当布水槽20通过行走驱动机构40设于所述轨道30上时,所述行走轮42可转动地滑设于所述轨道30上;且所述行走驱动机构40通过电机43驱动从动轮组402的行走轮42主动转动,进而传动所述从动轮组402的行走轮42转动,从而实现行走驱动机构40带动整个布水槽20沿轨道30移动。

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所述行走轮42的外周面上内凹形成导槽421;所述轨道30顶部容置于所述导槽421,令所述行走轮42与所述轨道30匹配咬合地滑设连接。

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电机43与设于所述池体10外部的电控系统60电性连接,并受所述电控系统60控制以驱动所述主动轮组401的行走轮42转动。

如图1、图2、图3所示,所述进水管50具有出水管段51设于所述进水槽道22上方并朝向所述进水槽道22输水。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所示,所述进水管50的出水管段51与所述进水槽道22上下并排地固设于所述池体10的池壁顶端上,令所述出水管段51位于所述进水槽道22的正上方。

此外,如图1所示,所述出水管段51对应所述进水槽道22位在布水槽20中间位置的正上方,并伸进池体10范围较长距离(约达到进水槽道22的中段处)。所述进水槽道22的槽道宽度大于所述出水管段51的管径,以保证出水管段51输出的水能在布水槽20往复移动时全部落入所述进水槽道22中;较佳地,所述进水槽道22的宽度大于所述出水管段51的管径5~10cm。

借此,令所述布水槽20通过所述行走驱动机构40驱动在所述池体10顶部进行往复直线运动,使水流进入所述布水槽20沿所述长槽布水后,从所述出水堰23向下方的填料11来回布水,实现填料11表面的均匀布水。

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相邻布水槽道21之间的间隔距离较佳小于整个布水槽20沿进水槽道22延伸方向移动的总行程,以保证布水槽20移动时能使得布水槽道21溢出的水流能均匀分布到全部填料11表面,进一步实现均匀布水的目的。具体地,所述布水槽道21之间以0.8~1.5m的间隔距离间隔布置。

以上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移动式滤池布水系统的具体结构实施态样,以下请再配合参阅图1至图4,说明本实用新型摆动式滤池布水系统的具体应用实施例。

所述应用实施例按图1至图3结构进行布置。如图1所示,所述池体10的长宽设计为6×6m;布水槽20包括5根间距为0.8m的布水槽道21,所述布水槽道21的规格为长5.4m、宽20cm、深20cm,所述布水槽道21中间设有进水槽道22贯通,所述进水槽道22的长4.2m、宽30cm、深20cm,所述布水槽道21的同侧末端之间分别具有1根外围槽道24与布水槽道21垂直相交并连通至所述进水槽道22,所述外围槽道24的规格为长4.2m、宽20cm、深20cm。整个布水槽20构成类字围字形的布水槽道;其中,如图3所示,布水槽20仅于所述5根布水槽道21的相对两侧槽壁顶缘上连续开设布水用的三角堰,以形成布水槽道21的出水塸23。

如图2、图3所示,所述池体10中的填料11表面至池壁顶端距离为1m,在填料11表面上方约80cm处设有2根承托钢梁作为所述轨道30的支撑轨32,所述钢梁上设有水平安装的导轨31,用以和行走驱动机构40的行走轮42咬合。所述行走驱动机构40设置在布水槽20底部的相对两侧并与电控系统60电连接,采用伺服电机(电机43)经减速机将动力输送至行走轮42;本应用实施例中,驱动装置采用变频调速的电机减速机,可实现设定行程的运行和停止。具体地,行走驱动机构40驱动布水槽20水平往复运动的线速度设定为0.5m/min,行走距离控制为1.4m(如图4),且在轨道两端设有行程限位件33,用以限制行走驱动机构40的行走距离,以起到保护行走驱动机构40的作用。

如图1所示,所述进水管50采用单一干管形式,所述进水管50的规格为DN200,并位于池体10顶部的布水槽20中央进水槽道22正上方,所述出水管段51的末端管底高于布水槽20中央进水槽道22的顶部学24cm并伸入至池体10上方约2.1m。

如图4所示,在实际运行时,布水槽20从状态①的位置出发,在行走驱动机构40的带动下,按0.5m/min的速度由进水端水平移动1.4m后抵达状态②的位置时停止,再按0.1m/s的速度反向运动返回初始位置(状态①位置),如此周而复始。在此过程中,由于布水槽20在水平面横向上没有任何移动,中央进水槽道22始终在进水管50的正下方,在水平面横向上没有偏离,使进水管50的出水始终可以落入进水槽道22,再经过水平方向横向布置的布水槽道21的三角堰口(出水塸23)均匀流入池体10;由于围字形布水槽20始终在水平竖向往复运动中,因此从水平横向布置的布水槽道21流出的水就能够流到填料11表面绝大部分,且布水时间基本相等,从而实现布水的均匀性。

以上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