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堆渣污染区域的生态修复渗滤液收集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03327发布日期:2019-01-22 21:54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用于堆渣污染区域的生态修复渗滤液收集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壤污染及水资源污染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堆渣污染区域的生态修复渗滤液收集池。



背景技术:

垃圾在堆放和填埋过程中由于压实、发酵等生物化学降解作用,同时在降水和地下水的渗流作用下产生了一种高浓度的有机或无机成份的液体,称之为渗滤液;渗滤液水质复杂,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的无机物和有机物;渗滤液中还含有难以生物降解的萘、菲等非氯化芳香族化合物、氯化芳香族化物,磷酸醋,酚类化合物和苯胺类化合物等多种对土壤和地下水资源造成生态污染的物质;目前,一些生活垃圾堆渣区域已经通过建造渗滤液收集池来降低渗滤液对土壤和地下水资源的污染;但现有的渗滤液收集池不能妥善处理收集起来的渗滤液导致堆渣区域的污染问题难以得到有效修复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堆渣污染区域的生态修复渗滤液收集池,解决现有的渗滤液收集池不能妥善处理收集起来的渗滤液导致堆渣区域的污染问题难以得到有效修复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堆渣污染区域的生态修复渗滤液收集池,包括池体、机泵组和收集渠;所述机泵组位于池体上方且与堆渣填埋区的收集渠相连;所述机泵组出口与池体连通;所述池体包括收集池和处理池;所述收集池和处理池并排设置且中间通过粗滤隔板相连通;所述粗滤隔板通过卡槽固定在池体壁上;所述收集池的底部设有集渣室;所述集渣室位于粗滤隔板下方;所述处理池内壁上设有反应墙;所述机泵组出口位于收集池顶部;所述处理池底部设有排液管;

进一步的,所述粗滤隔板包括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靠近收集池一侧的平面上均设有可闭合的矩形齿片;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边缘处均设有加强筋;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隔板上的矩形齿片为下倾斜齿片;所述下倾斜齿片上端边缘通过转轴与第一隔板连接;所述第二隔板上的矩形齿片为上倾斜齿片;所述上倾斜齿片下端边缘通过转轴与第二隔板连接;所述转轴由伺服电机驱动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集渣室上设有室门;所述室门一侧通过铰接与集渣室连接;所述室门另一侧通过螺栓、螺母与集渣室相连接;所述室门边缘处设有一圈密封橡胶圈;

进一步的,所述反应墙从内到外依次包括石灰石层、活性炭填充层和生物质吸附膜层;所述石灰石层为最内层且直接接触处理池中的渗滤液;所述活性炭填充层内均匀填充有活性炭颗粒;所述生物质吸附膜层内均匀铺设若干层生物质吸附膜;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石灰石层的厚度为250-280mm;所述活性炭填充层的厚度为450-480mm所述生物质吸附膜层的厚度为350-380mm。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增加反应墙与渗滤液的有效接触面积,所述石灰石层的内侧壁上设有若干半球面凹槽;所述半球面凹槽直径10-15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至少是如下之一:

1、收集池和处理池将渗滤液收集池的功能分区,即实现了对渗滤液的收集,又对渗滤液采取了妥善的净化处理,即避免了渗滤液流出导致对土壤和地下水资源污染,又对堆渣污染区域的生态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修复作用;

2、反应墙可用于处理渗滤液,削减污染物的同时避免了外加能源的消耗;

3、粗滤板由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组成,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上设有相互交错闭合的矩形齿片,矩形齿片转动时与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分别形成不同敞开角度的孔道,可有效滤过多种尺寸的悬浮物;

4、矩形齿片缓慢转动时,可将一些漂浮的滤渣拍下,落入粗滤板下方的集渣室内;

5、集渣室可收集落下的悬浮滤渣,送出后集中处理,通过室门可定期清洁集渣室;

6、石灰石层内侧壁上的半球面凹槽可增大石灰石层的比表面积,从而增加石灰石层与渗滤液的有效接触面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一隔板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第二隔板结构示意图。

图4为反应墙层结构示意图。

图5为石灰石层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附图中:1.机泵组;2.机泵组出口;3.收集池;4.处理池;5.伺服电机;6.第一隔板;7.第二隔板;8.反应墙;9.排液管;10.集渣室;11.室门;12.粗滤隔板;13.石灰石层;14.活性炭填充层;15.生物质吸附膜层;16.下倾斜齿片;17.上倾斜齿片;18.半球面凹槽;19.收集渠。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堆渣污染区域的生态修复渗滤液收集池,包括池体、机泵组1和收集渠19;所述机泵组1位于池体上方且与堆渣填埋区的收集渠19相连;所述机泵组出口2与池体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包括收集池3和处理池4;所述机泵组出口2位于收集3顶部;所述处理池4底部设有排液管9;所述收集池3和处理池4并排设置且中间通过粗滤隔板12相连通;所述粗滤隔板12通过卡槽固定在池体壁上;所述收集池3的底部设有集渣室10;所述集渣室10位于粗滤隔板12下方;所述处理池4内壁上设有反应墙8;收集池3和处理池4将渗滤液收集池的功能分区,即实现了对渗滤液的收集,又对渗滤液采取了妥善的净化处理,即避免了渗滤液流出导致对土壤和地下水资源污染,又对堆渣污染区域的生态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修复作用。

实施例2:如图1至3所示,一种用于堆渣污染区域的生态修复渗滤液收集池,包括池体、机泵组1和收集渠19;所述机泵组1位于池体上方且与堆渣填埋区的收集渠19相连;所述机泵组出口2与池体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包括收集池3和处理池4;所述机泵组出口2位于收集3顶部;所述处理池4底部设有排液管9;所述收集池3和处理池4并排设置且中间通过粗滤隔板12相连通;所述粗滤隔板12通过卡槽固定在池体壁上;所述收集池3的底部设有集渣室10;所述集渣室10位于粗滤隔板12下方;所述处理池4内壁上设有反应墙8;所述粗滤隔板12包括第一隔板6和第二隔板7;所述第一隔板6和第二隔板7靠近收集池3一侧的平面上均设有可闭合的矩形齿片;所述第一隔板6和第二隔板7边缘处均设有加强筋;矩形齿片缓慢转动时,可将一些漂浮的滤渣拍下,落入粗滤板12下方的集渣室10内。

实施例3:如图1至3所示,所述第一隔板6上的矩形齿片为下倾斜齿片16;所述下倾斜齿片16上端边缘通过转轴与第一隔板6连接;所述第二隔板7上的矩形齿片为上倾斜齿片17;所述上倾斜齿片17下端边缘通过转轴与第二隔板7连接;所述转轴由伺服电机5驱动转动;粗滤板12由第一隔板6和第二隔板7组成,第一隔板6和第二隔板7上设有相互交错闭合的矩形齿片,第一隔板6上的矩形齿片为下倾斜齿片16;第二隔板7上的矩形齿片为上倾斜齿片17;伺服电机5驱动转轴转动时,下倾斜齿片16与上倾斜齿片17相互交错;且与第一隔板6和第二隔板7分别形成不同敞开角度的孔道,可有效滤过多种尺寸的悬浮物。

实施例4:如图1所示,所述集渣室10上设有室门11;所述室门11一侧通过铰接与集渣室10连接;所述室门11另一侧通过螺栓、螺母与集渣室10相连接;所述室门11边缘处设有一圈密封橡胶圈;集渣室10可收集落下的悬浮滤渣,送出后集中处理,通过室门11可定期清洁集渣室。

实施例5:如图4所示,所述反应墙8从内到外依次包括石灰石层13、活性炭填充层14和生物质吸附膜层15;所述石灰石层13为最内层且直接接触处理池4中的渗滤液;所述活性炭填充层14内均匀填充有活性炭颗粒;所述生物质吸附膜层15内均匀铺设若干层生物质吸附膜;反应墙8的多层结构可用于吸附净化处理渗滤液,削减污染物的同时避免了外加能源的消耗。

实施例6:所述石灰石层13的厚度为250-280mm;所述活性炭填充层14的厚度为450-480mm;所述生物质吸附膜层15的厚度为350-380mm;根据堆渣污染区现场的勘测情况,以及考虑资源节约的前提下,石灰石层13的厚度落在250-280mm的范围内最为适宜;活性炭填充层14的厚度落在450-480mm的范围内最为适宜;生物质吸附膜层15的厚度落在350-380mm的范围内最为适宜。

实施例7:如图5所示,所述石灰石层13的内侧壁上设有若干半球面凹槽18;所述半球面凹槽18直径10-15mm;石灰石层13内侧壁上的半球面凹槽18可增大石灰石层13的比表面积,从而增加石灰石层13与渗滤液的有效接触面积。

尽管这里参照本实用新型的多个解释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是,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计出很多其他的修改和实施方式,这些修改和实施方式将落在本申请公开的原则范围和精神之内。更具体地说,在本申请公开、附图和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以对主题组合布局的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多种变型和改进。除了对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的变形和改进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其他的用途也将是明显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