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水应急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59582发布日期:2019-04-30 18:55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河道水应急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河道水应急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城市河道是维护城市生态平衡、优化城市景观、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载体,承担着防洪排涝,调节小气候,维护生态平衡,改善城市景观,提供生产生活用水方面的功能。同时,河道还具有一定程度的纳污能力。然而城市化进程过程中,城市经济迅速发展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部分城市河道水体污染严重,破坏了城市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性,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这不仅会破坏水体生态环境,还可能危害到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尤其对于城市重污染河道,水环境中容纳了大量污染物。

底泥是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污染物的“汇”与“源”,底泥对水环境的修复有着重要影响。城市河道长时间污染后,河道的有机负荷重,导致水体大量耗氧,水体中中下层溶解氧严重缺失,作为污染物的“汇”与“源”的底泥就会处于厌氧环境,厌氧微生物发生反应产生氨气、硫化氢及甲烷等气体,附着在底泥的表层中,气体气泡密度小,随着产生的气体较多时,在浮力的作用下,将底泥表层物质撕裂,随气泡一起上浮,在上浮过程中气泡由于气压作用撕裂,最终在水面形成了一块一块的黑色泥斑,发生此种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城市河道的景观。

蓝藻大量出现时,附近水体一般呈蓝色或绿色,水面被厚厚的蓝绿色湖靛所覆盖,被风吹到岸边堆积,不但会发出恶臭味,且含毒素的蓝藻细胞在水体中漂游,当与某些悬浮物络合沉淀,或被养殖对象捕食后随其排泄物沉淀,在鱼池池底富集,对无公害水产品生产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现有的河道治理技术主要采用底泥清淤,沿河截污纳管,水生动植物恢复、曝气复氧等长时间、综合性的措施治理,虽然可以从某些层面上改善河道水环境质量,然而工程过于庞大、治理时间周期长;但由于天气原因如气温突然升高或河道周边突发排污情况、河道可能会发生如蓝绿藻爆发、底泥上翻、水体混浊及水质(氨氮、总磷等)异常超标等突发情况时,倘若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严重影响了河道水质及水体景观,还会经常引起居民投诉,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另外,现有的处理设备存在设备复杂、占地面积大、应急处理不及时或根本没有办法作应急处理、固定投资大及运行成本高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河道水应急处理装置,对恶性突发性河道水体污染事件进行应急、方便、及时、快捷处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河道水应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溶药加药系统,其具有溶药桶,溶药桶具有加药口,溶药桶上设置延伸至溶药桶内的搅拌杆,搅拌杆由搅拌机驱动,搅拌杆上设置搅拌叶轮;

动力系统,其具有发电机组及自吸提升泵,发电机组用于给装置供电;

管道系统,其具有自吸过滤头、进水管道、出水管道、出水调节阀门和水枪头,进水管道入口端设置在溶药桶内,且进水管道入口处设置自吸过滤头,进水管道出口端接于自吸提升泵,出水管道接于自吸提升泵,出水调节阀门和水枪头设置在出水管道上。

进一步:装置集成为集装箱式或者车载式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当城市河道、湖泊或景观水体产生底泥上浮、蓝藻爆发、透明度低、水质异常超标等突发情况时,可作为临时应急处置的方法及装置,处理效果好。

2、本装置构造简单,占地面积小、运行使用方便,可移动性强。特别可适用于电力系统未涉及到的区域。

3、本装置操作方便,能够达到精准施药及精准应急处理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河道水应急处理装置示意图。

图2为杆槽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1搅拌机,12搅拌杆,13搅拌叶片,21溶药桶,22加药口,31发电机组,32自吸提升泵,41自吸过滤头,42进水管道,43出水管道,44出水调节阀门,45水枪头,51水面,52河道;61转轴,62活动杆,63杆槽,64针孔,65限位柱,66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参见图1,河道水应急处理装置包括溶药加药系统,其具有溶药桶,溶药桶具有加药口,溶药桶上设置延伸至溶药桶内的搅拌杆,搅拌杆由搅拌机驱动,搅拌杆上设置搅拌叶轮。

动力系统具有发电机组(柴油或汽油式)及自吸提升泵,发电机组用于给装置供电,例如搅拌机和自吸提升泵。

管道系统具有自吸过滤头、进水管道、出水管道、出水调节阀门和水枪头,进水管道入口端设置在溶药桶内,且进水管道入口处设置自吸过滤头,进水管道出口端接于自吸提升泵,出水管道接于自吸提升泵,出水调节阀门和水枪头设置在出水管道上。

装置集成为集装箱式或者车载式结构。整个装置可置于岸边或置于应急处理船上,使用灵活。

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2到实施例5均使用了本实施例中的装置。

特别的是,参见图2,溶药桶外侧壁上设置杆槽,杆槽内设置活动杆,活动杆左侧通过转轴与杆槽侧壁连接,活动杆右端与杆槽右侧壁之间具有拨出空间,活动杆右侧下部设置限位孔,杆槽下侧壁右侧设置盲孔,盲孔底部设置弹簧,弹簧接于限位柱,限位柱上端与限位孔配合,以将活动杆限位于杆槽内,限位柱上部设置针孔,针孔的内径从外端朝内端逐渐增大。

针杆插入针孔下压限位柱,手伸入拨出空间将活动杆拉出(完全拉出状态活动杆与溶药桶外侧壁基本垂直),通过活动杆可方便的移动溶药桶,闲置时将活动杆压入杆槽,限位柱在弹簧作用下伸入限位孔,将活动杆限位在杆槽内,提高安全性。针孔提高使用的安全性,由于针孔内大外小,便于清洁,防止堵塞。

实施例2:某河流水体发生蓝藻爆发时进行水体治理,首先根据要治理的河道水体的水面面积和水体深度,计算目标水体的水体容量。其次将固体硫酸铜药剂倒入溶药加药桶中,然后取用河道水,开启搅拌机,在溶药加药桶中配置高浓度的硫酸铜饱和溶液。最后待硫酸铜溶解后,开启水泵提升设备,由水枪头喷出的液体均匀投撒到要治理的水体表面每个角落,药物喷射到水体表面后,经均匀扩散下渗,最终药剂的浓度在要治理水体中药物浓度达到1-2mg/L。

投加硫酸铜后,在金属铜离子的作用下,藻类的叶绿体会失去光合作用,最终导致藻类死亡,从而达到应急除藻的目的从而达到杀死蓝藻的目的。

实施例3:某河流河道发生底泥上翻时进行水体治理,使用药剂为聚合氯化铝和硅藻土。首先在溶药加药桶中注满河道水体,开启提升泵,由喷射枪头将水体均匀喷射到上泛底泥水面区域,成团成块的上泛底泥在无数雨滴的重力作用下被打碎,形成无数细小的悬浮颗粒物悬浮在水体中。根据上泛底泥的打碎情况,可多次重复此步工作。然后将混合物硅藻土、聚合氯化铝(PAC),按照质量比1:1的比例溶解在溶药桶内,开启搅拌配置成乳浊液;最后开启污水提升泵,由喷射枪头将乳浊液均匀投撒到底泥上泛区域,药剂(混合物硅藻土、聚合氯化铝)溶解在水体中的浓度保持在100-300mg/L水平。

由于硅藻土、聚合氯化铝都具有很强的吸附性能,被打碎的上翻底泥无数细小颗粒物在硅藻土、聚合氯化铝的吸附作用下迅速聚集,最后在重力作用下下沉到水体底部,从而控制和应对底泥上泛的突发情况应急处理。

硅藻土、聚合氯化铝都具有具有很强的吸附性能,当上翻的底泥经过水枪头喷射的水体打碎成细小颗粒后,被打碎的上翻底泥细小颗粒碰撞在多孔的硅藻土、聚合氯化铝表面上时,细小遇到硅藻土、聚合氯化铝后聚集在一起。由于硅藻土、聚合氯化铝的密度比水大,在重力作用下,上翻的底泥随即沉积到河道及湖泊的底部。

PAC的作用:水中胶体物质的强烈电综合作用;PAC水解后产生的水解产物对水体中的悬浮物具有优良的桥架西服作用;同时PAC对水体中的溶解性物质也具有选择性吸附作用。

硅藻土的吸附作用:硅藻土的点位为负,值大,能有效吸附正电荷,当那些比硅藻土内部空隙还小的颗粒碰撞在多孔硅藻土内部表面上时,被电荷所吸引,同时还存在着粒子间的相互吸引形成链团而粘附在硅藻土上。

实施例4:某河流水质异常即氨氮严重超标时进行水体治理,使用的药剂为粒径200目的沸石粉。首先将粒径为200目的沸石粉添加到溶药桶中,配置成乳浊液;然后开启提升泵,将乳浊液均匀喷撒到要治理的水体表面,沸石粉在水体中的浓度保持在200-500mg/L水平。

沸石粉乳浊液均匀扩散至水体中,由于沸石是由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四面体组成的架状硅酸盐,具有比表面积大,吸附性能好,离子交换能力强,化学性能稳定等特点,对氨氮的去除有着较好的效果。有研究表明沸石粉能够在2min内快速吸附氨氮,沸石粉吸附氨氮具有快速吸附、缓慢平衡的特点。在含有沸石粉乳浊液被均匀喷撒到要治理的水体表面后,沸石粉自然扩散,水体中部分氨氮在短时间被沸石粉吸附,在静置作用下,吸附氨氮后的沸石粉自然下沉,从而水体中部分氨氮被沸石粉吸附而达到去除氨氮的目的。

实施例5:某河流水体透明度低和总磷超标时进行水体治理,使用的药剂为聚合氯化铝(PAC)和聚丙烯酰胺(PAM)。首先根据要治理的河道水体的水面面积和水体深度,计算目标水体的水体容量。其次第一次加药PAC,在溶药桶中配置成质量百分比为10-15%的PAC饱和溶液,开启提升泵,按照PAC在应急处理水体中浓度达到5-10mg/L,投加PAC。然后第二次加药PAM,在溶药桶中配置成高浓度PAM饱和溶液,开启提升泵,按照PAM在应急处理水体中浓度达到0.5-1.0mg/L,投加PAM。

PAC在水体中形成絮凝体,在助凝剂PAM作用下,絮凝体长大到一定体积后即在重力作用下脱离水相沉淀,从而去除水体中的大量悬浮物和总磷,从而达到应急处理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当水体混浊,透明度较低时,具体实施方法和步骤如同河道底泥上翻。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凡是属于本实用新型原理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进行的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