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浮在水面带搅拌功能的负压式臭氧曝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77578发布日期:2019-08-07 02:16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一种浮在水面带搅拌功能的负压式臭氧曝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液混合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浮在水面带搅拌功能的负压式臭氧曝气装置。



背景技术:

臭氧在常温下它是一种有特殊臭味的淡蓝色气体;在常温常压下,稳定性较差,可自行分解为氧气,臭氧具有青草的味道,吸入少量对人体有益,吸入过量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危害;

臭氧具有强氧化性,广泛应用于水体的净化、消毒等领域,常规情况下臭氧在应用过程中,必须通过加压的方式将臭氧通到水体中进行曝气,曝气前需在水体内大量布管及曝气头,成本较高,而且由于臭氧比空气重,在应用过程中会有部分残留于液面,如果达到一定的浓度将会对人体产生毒害造成二次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浮在水面带搅拌功能的负压式臭氧曝气装置,无需进行布管和无需加压装置,且对臭氧进行高效曝气,同时将残留在水体表面的臭氧再次充分利用,避免高浓度臭氧危害人们健康。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浮在水面带搅拌功能的负压式臭氧曝气装置,包括浮力机构和转动机构,所述浮力机构包括救生圈形浮体和气舱盖板,所述救生圈形浮体的上部设置凹形槽,所述气舱盖板匹配设置于所述凹形槽内;

所述救生圈形浮体的下部位于液面以下,且所述救生圈形浮体、所述气舱盖板和液面构成水封气舱;

所述气舱盖板的上部设置进气机构,所述进气机构包括进气管、吸气管和回收吸气管,所述进气管的外壁依次设置所述吸气管和所述回收吸气管,所述进气管的下部贯穿至所述水封气舱内;

所述转动机构包括高速电机、通气传动轴和曝气头,所述高速电机设置于所述气舱盖板上部,且所述高速电机的输出端对应设置于所述水封气舱内;所述通气传动轴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高速电机和所述曝气头,所述通气传动轴的外壁设置进气孔,所述进气孔对应设置于所述水封气舱内;

所述通气传动轴的内部设置通气槽,所述通气槽的上部与所述进气孔贯通设置,所述通气槽的下部与所述曝气头贯通设置;所述曝气头的下部设置阻尼管,所述阻尼管的一端贯穿至所述曝气头内,所述阻尼管的另一端位于液面内。

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回收吸气管的外壁设置流量调节阀。

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凹形槽的上部设置凸起,所述凸起为弧状构件;所述凸起设置有四个,且所述凸起沿所述凹形槽环绕阵列设置。

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通气传动轴为高精度直线金属构件。

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进气孔设置有若干,且所述进气孔沿通气传动轴依次阵列设置。

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回收吸气管的外壁设置吸气口,所述吸气口设置有若干,且所述吸气口沿所述回收吸气管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

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曝气头包括射流舱和叶片,所述叶片设置有若干,且所述叶片在所述射流舱内环绕阵列设置。

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浮在水面带搅拌功能的负压式臭氧曝气装置,包括:浮力机构和转动机构,所述浮力机构包括救生圈形浮体和气舱盖板,所述救生圈形浮体的下部位于液面以下,且所述救生圈形浮体、所述气舱盖板和液面构成水封气舱;所述气舱盖板的上部设置进气机构,所述进气机构包括进气管、吸气管和回收吸气管,所述进气管的下部贯穿至所述水封气舱内;所述转动机构包括高速电机、通气传动轴和曝气头,所述高速电机设置于所述气舱盖板上部,且所述高速电机的输出端对应设置于所述水封气舱内;所述通气传动轴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高速电机和所述曝气头,所述通气传动轴的外壁设置进气孔,所述进气孔对应设置于所述水封气舱内;所述通气传动轴的内部设置通气槽,所述通气槽的上部与所述进气孔贯通设置,所述通气槽的下部与所述曝气头贯通设置;所述曝气头的下部设置阻尼管,所述阻尼管的一端贯穿至所述曝气头内,所述阻尼管的另一端位于液面内;基于以上机构,操作方便且对臭氧进行高效曝气,同时将残留在水体表面的臭氧再次充分利用,保护人们健康,利于推广使用。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回收吸气管的外壁设置流量调节阀;基于以上机构,可调节所述吸气管和所述回收吸气管的进气量比例。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凹形槽的上部设置凸起,所述凸起为弧状构件;且所述凸起沿所述凹形槽环绕阵列设置;基于以上机构,及时将因为下雨等意外渗透到所述气舱盖板与所述救生圈形浮体上表面之间的水排出去,避免腐蚀固定所述气舱盖板,可延长整个装置的使用寿命,提高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通气传动轴为高精度直线金属构件;基于以上机构,防止转动时产生较大的离心力,增加所述高速电机震动和噪音,降低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进气孔设置有若干,且所述进气孔沿通气传动轴依次阵列设置;基于以上机构,根据实际的需求增加不同数量的所述进气孔。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回收吸气管的外壁设置吸气口,所述吸气口设置有若干,且所述吸气口沿所述回收吸气管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基于以上机构,根据实际的需求增加不同数量的所述吸气口。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曝气头包括射流舱和叶片,且所述叶片在所述射流舱内环绕阵列设置;基于以上机构,可以通过射流效应实现负压吸入臭氧,水可以连续稳定的通过所述阻尼管进入射流舱与气体混合形成涡流,气体的直径更小,达到微纳米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浮在水面带搅拌功能的负压式臭氧曝气装置,无需进行布管和无需加压装置,可以对臭氧进行高效曝气,同时将残留的臭氧再次充分利用,避免高浓度臭氧危害人们健康,利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一种浮在水面带搅拌功能的负压式臭氧曝气装置主视图;

图2为一种浮在水面带搅拌功能的负压式臭氧曝气装置俯视图;

图3为浮力机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浮力机构,11、救生圈形浮体,111、凹形槽,112、凸起,12、气舱盖板,2、转动机构,21、高速电机,22、通气传动轴,221、进气孔,222、通气槽,3、水封气舱,4、进气机构,41、进气管,42、吸气管,43、回收吸气管,431、流量调节阀,432、吸气口,5、曝气头,51、射流舱,52、叶片,6、阻尼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浮在水面带搅拌功能的负压式臭氧曝气装置,包括浮力机构1和转动机构2,浮力机构1包括救生圈形浮体11和气舱盖板12,救生圈形浮体11的上部设置凹形槽111,气舱盖板12匹配设置于凹形槽111内;通过气舱盖板12可以使用螺栓直接固定在凹形槽111内,密封效果佳;

救生圈形浮体11的下部位于液面以下,且救生圈形浮体11、气舱盖板12和液面构成水封气舱3;水封气舱3用于存储进入的气体,同时形成密闭的空间,密封效果好,避免气体的泄漏;

凹形槽111的上部设置凸起112,凸起112为弧状构件;凸起112设置有四个,且凸起112沿凹形槽111环绕阵列设置;在恶劣的天气时,比如下雨天,雨水会渗透并腐蚀气舱盖板12,通过设置凸起112实现排水,液体对气舱盖板12造成损坏,延长气舱盖板12使用寿命;

气舱盖板12的上部设置进气机构4,进气机构4包括进气管41、吸气管42和回收吸气管43,进气管41的外壁依次设置吸气管42和回收吸气管43,进气管41的下部贯穿至水封气舱3内;气体沿吸气管42进入水封气舱3内;

回收吸气管43用于将残留在水体表面的臭氧进入水封气舱3内;回收吸气管43的外壁设置吸气口432,吸气口432设置有若干,且吸气口432沿回收吸气管43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根据实际的需求增加不同数量的吸气口432;

回收吸气管43的外壁设置流量调节阀431;可控制吸气管42和回收吸气管43的进气量比例;

转动机构2包括高速电机21、通气传动轴22和曝气头5,高速电机21设置于气舱盖板12上部,且高速电机21的输出端对应设置于水封气舱3内;通气传动轴22的两端分别连接高速电机21和曝气头5,通气传动轴22为高精度直线金属构件;防止转动时产生较大的离心力,增加高速电机21震动和噪音,降低使用寿命;

通气传动轴22的外壁设置进气孔221,进气孔221对应设置于水封气舱3内;进气孔221设置有若干,且进气孔221沿通气传动轴22依次阵列设置;根据实际的需求增加不同数量的进气孔221;

通气传动轴22的内部设置通气槽222,通气槽222的上部与进气孔221贯通设置,通气槽222的下部与曝气头5贯通设置;曝气头5的下部设置阻尼管6,阻尼管6的一端贯穿至曝气头内,阻尼管6的另一端位于液面内;

气体存在于水封气舱3内,通过进气孔221进入通气槽222内,同时气体沿通气槽222进入曝气头5内;

曝气头5包括射流舱51和叶片52,叶片52设置有若干,且叶片52在射流舱51内环绕阵列设置;射流舱51和阻尼管6可以通过射流效应实现负压吸入臭氧;阻尼管6上下口的压差使得水可以连续稳定的进入射流舱51与气体混合形成涡流,使得气体的直径更小,达到微纳米级,提高曝气的效率,上述装置性能稳定可靠且气液混合效率高,同时还可广泛应用于其他纯气体的气液混合,适用范围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