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纯净水过滤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83033发布日期:2019-09-13 23:23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一种纯净水过滤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纯净水过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纯净水过滤系统。



背景技术:

纯净水过滤器主要就是用来生产纯净水的设备,它一般用在反渗透处理系统的前面预处理阶段,主要用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大颗粒物质,杂质等,起到保护反渗透系统的作用。其工作原理是将污水排入到水泵中,使其在水泵中不断地旋转着,然后利用絮凝加药装置在泵前往循环水中投加絮凝剂,接着用增压泵对水进行加压,倒入水中的絮凝剂经水泵叶轮搅拌后均匀混合将原水中的细小固体颗粒悬浮和胶体物质进行微絮凝反应,变成体积大于5微米的絮体,然后将水通过过滤系统的管道进入过滤器,形成的絮体会因为体积大而被截留在过滤口,而纯净的水则通过过滤器流入水池。

然而传统的纯净水过滤系统在使用过程中,过滤效果较差,而且在过滤之前需要采用絮凝剂进行絮凝,所以过滤网容易产生堵塞,过滤网的使用寿命有限。且由于污水进入水泵中产生絮凝作用,絮凝物会影响水泵的使用寿命,所以对水泵的要求较高。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纯净水过滤系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过滤效果更好,过滤网不易堵塞,且对水泵的要求更低,从而达到减少成本的目的的纯净水过滤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纯净水过滤系统包括:自吸罐体;密封机构,所述密封机构连接于所述自吸罐体;进水管,所述进水管连接于所述自吸罐体的顶面中心处;进液机构,所述进液机构连接于所述进水管,所述进液机构包括进液管及第四电磁阀,所述进液管连接于所述进水管,所述进液管上设有所述第四电磁阀;出水机构,所述出水机构连接于所述自吸罐体的侧壁,所述出水机构包括第一出水管、第一电磁阀、离心泵、第二出水管及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一出水管连接于所述自吸罐体的顶端侧壁,所述第二出水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自吸罐体的底端侧壁,所述第一出水管上设有所述第一电磁阀及所述离心泵,所述第二出水管连接于所述自吸罐体的一端设有所述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二出水管连接于位于所述第一电磁阀和所述离心泵之间的所述第一出水管的侧壁上;过滤网,所述过滤网设于所述第一出水管和所述自吸罐体的连接处;排污机构,所述排污机构连接于所述自吸罐体,所述排污机构包括排污管及第三电磁阀,所述排污管连接于所述自吸罐体的底面中心处,所述排污管上设有所述第三电磁阀;截断机构,所述截断机构连接于所述自吸罐体,所述截断机构包括第一固定壳体、第二固定壳体、密封板、第一转动柱、伺服电机、第二转动柱及扭力弹簧,所述自吸罐体的侧壁上位于所述第二出水管的底部固定套接有所述第一固定壳体,所述第一固定壳体的顶面上设有所述第二固定壳体,所述第一固定壳体内设有贯通至所述自吸罐体的内腔中的所述密封板,所述密封板设有八个,其中一个所述密封板贯入所述第一固定壳体内的一端套接于所述第一转动柱上,所述第一转动柱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伺服电机的转轴上,所述伺服电机安装于所述第二固定壳体内,其余七个所述密封板贯入所述第一固定壳体内的一端套接于所述第二转动柱上,所述第二转动柱与所述第一固定壳体之间通过所述扭力弹簧转动连接;固定支撑机构,所述固定支撑机构连接于所述自吸罐体。

优选的,所述密封机构包括第一堵水塞及第二堵水塞,所述第一堵水塞连接于所述自吸罐体的顶面上的注水口上,所述第二堵水塞连接于所述自吸罐体的顶面上的溢流口上,所述自吸罐体的顶面上位于所述溢流口的四周设有溢流槽。

优选的,所述第一堵水塞和所述第二堵水塞呈大小相等的圆台形结构,且所述第一堵水塞、所述第二堵水塞与所述自吸罐体之间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出水管与所述自吸罐体之间相切连接,且所述过滤网呈圆弧形设于所述自吸罐体的内腔侧壁。

优选的,所述密封板贯入所述自吸罐体的内腔中的一端呈三角形结构,且八个所述密封板呈与所述自吸罐体的圆心同心的阵列式分布。

优选的,所述固定支撑机构包括第一固定圆盘、支撑杆及第二固定圆盘,所述第一固定圆盘固定套接于所述自吸罐体的底端外侧壁,所述支撑杆的顶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圆盘,所述支撑杆的底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圆盘。

优选的,所述第二固定圆盘的半径大于所述第一固定圆盘的半径,所述支撑杆设有三根,且三根所述支撑杆呈正三角形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圆盘和所述第二固定圆盘之间。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纯净水过滤系统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纯净水过滤系统,所述自吸罐体的顶面中心处连接的所述进水管上连接有所述进液机构,可以在向自吸罐体内进入污水的同时,向污水中注入絮凝剂,在污水和絮凝剂混合进入所述自吸罐体内之后,可以利用与所述自吸罐体的内腔侧壁相切连接的所述第一出水管和所述离心泵将所述自吸罐内的水抽出,在抽出过程中,在所述自吸罐体内产生漩涡,有效使污水和絮凝剂混合的同时,使絮凝物沉入所述自吸罐体的内腔底部,同时利用与所述自吸罐体的内腔侧壁相切设置的所述过滤网,可以有效过滤絮凝物的同时,能够防止絮凝物在所述过滤网上堵塞,影响所述过滤网的使用寿命。同时整个污水处理过程采用自吸罐原理,是的污水不会进入到泵体内,不需要采用要求更高的污水泵进行污水的抽取,使用成本更低的所述离心泵即可完成整个净化水的过程,达到有效节能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纯净水过滤系统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自吸罐体和出水机构的俯视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自吸罐体和截断机构的俯视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A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标号:1、自吸罐体,1a、溢流槽,1b、溢流口,1c、注水口,2、密封机构,21、第一堵水塞,22、第二堵水塞,3、进水管,4、截断机构,41、第一固定壳体,42、第二固定壳体,43、密封板,44、第一转动柱,45、伺服电机,46、第二转动柱,47、扭力弹簧,5、出水机构,51、第一出水管,52、第一电磁阀,53、离心泵,54、第二出水管,55、第二电磁阀,6、排污机构,61、排污管,62、第三电磁阀,7、固定支撑机构,71、第一固定圆盘,72、支撑杆,73、第二固定圆盘,8、进液机构,81、进液管,82、第四电磁阀,9、过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纯净水过滤系统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自吸罐体和出水机构的俯视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自吸罐体和截断机构的俯视截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的A部放大示意图。纯净水过滤系统包括:自吸罐体1;密封机构2,所述密封机构2连接于所述自吸罐体1;进水管3,所述进水管3连接于所述自吸罐体1的顶面中心处;进液机构8,所述进液机构8连接于所述进水管3,所述进液机构8包括进液管81及第四电磁阀82,所述进液管81连接于所述进水管3,所述进液管81上设有所述第四电磁阀82;出水机构5,所述出水机构5连接于所述自吸罐体1的侧壁,所述出水机构5包括第一出水管51、第一电磁阀52、离心泵53、第二出水管54及第二电磁阀55,所述第一出水管51连接于所述自吸罐体1的顶端侧壁,所述第二出水管54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自吸罐体1的底端侧壁,所述第一出水管51上设有所述第一电磁阀52及所述离心泵53,所述第二出水管54连接于所述自吸罐体1的一端设有所述第二电磁阀55,所述第二出水管54连接于位于所述第一电磁阀52和所述离心泵53之间的所述第一出水管51的侧壁上;过滤网9,所述过滤网9设于所述第一出水管51和所述自吸罐体1的连接处;排污机构6,所述排污机构6连接于所述自吸罐体1,所述排污机构6包括排污管61及第三电磁阀62,所述排污管61连接于所述自吸罐体1的底面中心处,所述排污管61上设有所述第三电磁阀62;截断机构4,所述截断机构4连接于所述自吸罐体1,所述截断机构4包括第一固定壳体41、第二固定壳体42、密封板43、第一转动柱44、伺服电机45、第二转动柱46及扭力弹簧47,所述自吸罐体1的侧壁上位于所述第二出水管54的底部固定套接有所述第一固定壳体41,所述第一固定壳体41的顶面上设有所述第二固定壳体42,所述第一固定壳体41内设有贯通至所述自吸罐体1的内腔中的所述密封板43,所述密封板43设有八个,其中一个所述密封板43贯入所述第一固定壳体41内的一端套接于所述第一转动柱44上,所述第一转动柱44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伺服电机45的转轴上,所述伺服电机45安装于所述第二固定壳体42内,其余七个所述密封板43贯入所述第一固定壳体41内的一端套接于所述第二转动柱46上,所述第二转动柱46与所述第一固定壳体41之间通过所述扭力弹簧47转动连接;固定支撑机构7,所述固定支撑机构7连接于所述自吸罐体1。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密封机构2包括第一堵水塞21及第二堵水塞22,所述第一堵水塞21连接于所述自吸罐体1的顶面上的注水口1c上,所述第二堵水塞22连接于所述自吸罐体1的顶面上的溢流口1b上,所述自吸罐体1的顶面上位于所述溢流口1b的四周设有溢流槽1a,实现向所述自吸罐体1内注满水之后,可以将所述自吸罐体1密封,使其内腔处于一个稳定压强的状态,一旦所述自吸罐体1内的水被抽走,增内部压强就会较小,从而从所述自吸罐体1的另一端自动吸入污水。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堵水塞21和所述第二堵水塞22呈大小相等的圆台形结构,且所述第一堵水塞21、所述第二堵水塞22与所述自吸罐体1之间螺纹连接,提高连接的稳定性,同时提高所述自吸罐体1和所述第一堵水塞21以及所述第二堵水塞22之间的密封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出水管51与所述自吸罐体1之间相切连接,且所述过滤网9呈圆弧形设于所述自吸罐体1的内腔侧壁,实现在所述自吸罐体1内形成漩涡,使污水和絮凝剂充分混合,同时使絮凝物不易堆集在所述过滤网9的表面上,防止所述过滤网9造成堵塞,影响所述过滤网9的使用寿命。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密封板43贯入所述自吸罐体1的内腔中的一端呈三角形结构,且八个所述密封板43呈与所述自吸罐体1的圆心同心的阵列式分布,实现能够有效使所述自吸罐体1的内腔截断密封。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固定支撑机构7包括第一固定圆盘71、支撑杆72及第二固定圆盘73,所述第一固定圆盘71固定套接于所述自吸罐体1的底端外侧壁,所述支撑杆72的顶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圆盘71,所述支撑杆72的底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圆盘73,实现有效支撑固定所述自吸罐体1。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固定圆盘73的半径大于所述第一固定圆盘71的半径,所述支撑杆72设有三根,且三根所述支撑杆72呈正三角形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圆盘71和所述第二固定圆盘73之间,提高支撑固定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纯净水过滤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

首先将整个设备连接电源,然后打开所述第一堵水塞21和所述第二堵水塞22,经所述自吸罐体1的顶面上的所述注水口1c向所述自吸罐体1内注入纯净水,当自吸罐体1内的纯净水经所述溢流口1b溢出到所述溢流槽1a内的时候,机利用所述第一堵水塞21和所述第二堵水塞22连接所述自吸罐体1,使所述自吸罐体1密封。然后利用控制系统关闭所述第二电磁阀55和所述第三电磁阀62,打开所述第一电磁阀52、所述第二电磁阀55以及所述离心泵53,利用所述离心泵53和所述第一出水管51将所述自吸罐体1内的水体经所述过滤网9过滤之后抽出,同时自吸罐体1内的水体减少,压强减小,会自动经过所述进水管3吸入污水。在所述进水管3吸入污水的同时,利用所述进液管81连接于料泵,向所述进水管3的污水内注入絮凝剂,使污水和絮凝剂的混合物同时进入到所述自吸罐体1内。在污水和絮凝剂进入到所述自吸罐内进行补充的同时,由于所述第一进水管3与所述自吸罐体1的内腔之间相切连接,使得所述自吸罐体1内的污水在经过第一出水管51吸出的过程中,会在所述自吸罐体1的内腔中形成漩涡,使所述自吸罐体1内的污水和絮凝剂充分旋转混匀,充分反应生成絮凝物之后,絮凝物由于漩涡的作用会沉到所述自吸罐体1的内腔底部。同时,在第一出水管51吸出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所述过滤网9有效过滤絮凝物,达到净化水的目的。同时,所述过滤网9的内侧面处于漩涡中,在过滤之后,由于漩涡的不端切向冲刷,可以有效反之絮凝物在所述过滤网9的表面堆集,提高所述过滤网9的使用寿命。当净化完成之后,关闭所述第一电磁阀52和所述第二电磁阀55,并将所述进水管3脱离污水区域。然后打开所述第一堵水塞21和所述第二堵水塞22。使所述自吸罐体1静置沉淀一段时间之后,使絮凝物沉到所述自吸罐体1的内腔底部,然后打开所述伺服电机45,利用所述伺服电机45带动所述第一转动柱44转动,从而带动八个中的一个所述密封板43转动,在所述密封板43转动的时候,会解除转动方向逆方向的所述密封板43的压迫,使转动方向逆方向的密封板43在其连接的所述第二转动柱46上套接的所述扭力弹簧47的作用下,紧密贴合相邻的密封板43转动,并最终八个所述密封板43紧密贴合连接,使所述自吸罐体1的内腔底端截面密封。由于八个所述密封板43呈圆周整列分布,因此八个所述密封板43会由于转动而打开所述自吸罐体1的内腔,使所述自吸罐体1的内腔中的上部纯净水和下部絮凝物分离。然后打开所述第三电磁阀62,使絮凝物的废水物料经所述排污管61流出。然后打开所述第二出水管54和所述离心泵53,使所述自吸罐体1内的纯净出流出。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纯净水过滤系统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纯净水过滤系统,所述自吸罐体1的顶面中心处连接的所述进水管3上连接有所述进液机构8,可以在向自吸罐体1内进入污水的同时,向污水中注入絮凝剂,在污水和絮凝剂混合进入所述自吸罐体1内之后,可以利用与所述自吸罐体1的内腔侧壁相切连接的所述第一出水管51和所述离心泵53将所述自吸罐内的水抽出,在抽出过程中,在所述自吸罐体1内产生漩涡,有效使污水和絮凝剂混合的同时,使絮凝物沉入所述自吸罐体1的内腔底部,同时利用与所述自吸罐体1的内腔侧壁相切设置的所述过滤网9,可以有效过滤絮凝物的同时,能够防止絮凝物在所述过滤网9上堵塞,影响所述过滤网9的使用寿命。同时整个污水处理过程采用自吸罐原理,是的污水不会进入到泵体内,不需要采用要求更高的污水泵进行污水的抽取,使用成本更低的所述离心泵53即可完成整个净化水的过程,达到有效节能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