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水质的漂浮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89112发布日期:2019-08-09 21:34阅读:467来源:国知局
生态修复水质的漂浮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态环保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生态修复水质的漂浮装置。



背景技术:

水资源的匮乏以及水环境的污染,导致很多地方用水成本大大提高。如一般城市用水,包含民用水和工业用水,通常采用湖泊或江河等地表水作为水源,再经过一系列的净化处理,通过管道输送至不同应用场所。而对于湖泊或江河地表水,若出现污染的问题,则直接影响大家的正常生活;同时湖泊或江河的地表水中则含有大量的杂物和微生物及大量营养物质,甚至含有有害物质,因此对湖泊和江河的地表水进行水质修复是必需的。

目前,水质修复一般都是采用的较为原生态的方式进行,通过在水体中投撒微生物来消耗水体内的富营养物质,或投撒化学药剂来中和富营养物质,但是这类方式基本都具有局限性,不仅投入成本较大,而且极易损坏原生态的水资源,修复时间也较长,同时也无法彻底根治水环境污染;

因此,随着人们对环境的重视,生态浮床应运而生。它是人工浮岛的一种,针对富营养化的水质,利用生态工学原理,降解水中的COD、氮和磷的含量。它以水生植物为主体,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以高分子材料等为载体和基质,应用物种间共生关系,充分利用水体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从而建立高效人工生态系统,用以削减水体中的污染负荷。但是现有的生态浮床多为采用在漂浮框架内排列若干个能够种植植物的漂浮架,漂浮架为方形浮板,中间设置水生植物生长的种植篓;此结构复杂,受漂浮框架形状和大小限定,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生态修复水质的漂浮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操作方便,适用于各种水面。

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生态修复水质的漂浮装置,包括若干个漂浮篓,每个漂浮篓为六边形结构,相间的三侧边上设有绳型锁扣,另外相间的三侧边上设有锁孔;相邻所述漂浮篓经绳型锁扣与锁孔相互连接而连接;所述漂浮篓包括六个漂浮板和塑料篓,六个所述漂浮板依次首尾连接,所述塑料篓上部固定在六个漂浮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塑料篓底部填充有陶粒和碎石。

进一步地,相邻所述漂浮板为铰接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采用若干个六边形漂浮篓相互铰接式拼接而成,而且漂浮篓自身由六个漂浮板铰接构成,可根据水面形状随意选择漂浮篓的数量进行拼接,整体连接后稳定性好,能达到随波逐流地移动,或增加锚绳牵拉及固定,操作简便,适合于湖泊或江河的水质修复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生态修复水质的漂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漂浮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俯视图;

图示标记:

1-漂浮篓、11-漂浮板、12-塑料篓、13-陶粒和碎石、2-固定绳、3-锁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如图1、2和3所示,一种生态修复水质的漂浮装置,包括若干个漂浮篓1,每个漂浮篓1为六边形结构,相间的三侧边上设有绳型锁扣,如固定绳2,另外相间的三侧边上设有锁孔3;相邻所述漂浮篓经固定绳2与锁孔3相互连接而连接。

采用若干个六边形漂浮篓1进行拼接,形成整个漂浮装置;六边形结构拼接,占地面积小,能种植更多的水培植物;同时每个漂浮篓1可与周围六个其它漂浮篓进行活动连接,且相互之间能自由摆动,既保证了单个漂浮篓的稳定,而又有一定的晃动自由度,因此不易损坏。整个漂浮装置无需额外增设框架,适应不同的水面,根据需要多方位进行延展铺设。

根据使用需要,在平静的水面上直接铺设本漂浮装置,需要移动时,拉拽一个漂浮篓,即可带动整体移动。在流动的水面上铺设,则需要增设固定锚结构,将漂浮装置进行定位。由于各个漂浮篓之间的连接后自由度较高,在起伏不平的水面上,保证了漂浮装置的使用寿命。

漂浮篓1的具体结构,如图2和3所示,包括六个漂浮板11和塑料篓12,六个所述漂浮板11依次首尾连接,所述塑料篓12上部固定在六个漂浮板上。

六个漂浮板11提供足够的浮力,保证种植在塑料篓12内的水生植物不会下沉;塑料篓12的镂空结构,水生植物能大面积接触水,吸收或吸附水中的营养,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在塑料篓12内的底部填充陶粒和碎石13,既保证漂浮篓1的重心稳定,又可提供水生植物的稳定性。陶粒本身还具有吸附肥料和持肥效果,更有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

对于漂浮篓1中,各漂浮板11相互之间为铰接式连接,更增强了漂浮篓1对晃动水面的适应性,对非一体结构的漂浮篓1而言,如六块相同形状的漂浮板拼接的六边形,此结构使得漂浮篓1的使用寿命延长。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