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状城市河湖滨水湿地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45790发布日期:2019-04-17 05:35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状城市河湖滨水湿地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河道护岸生态景观改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状城市河湖滨水湿地系统。



背景技术:

城市滨水绿带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中重要的生态载体和景观廊道,也是市民重要的户外游憩场地,发挥着重要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目前,很多城市的滨水绿带植物景观的营造往往存在植物种类简单、缺乏空间群落结构、缺乏季相及文化表达,以及生态效益的不足。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滨水驳岸空间复杂,乡土植物及外来适用植物的应用不足,以及植物景观设计的方法缺乏,这些都将严重影响城市滨水绿带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带状城市河湖滨水湿地系统,用于解决因滨水驳岸空间复杂,导致的乡土植物及外来适用植物的应用不足,以及植物景观设计的方法缺乏,城市滨水绿带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差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带状城市河湖滨水湿地系统,包括河流和/或者湖泊形成的水体、第一开敞空间、第二开敞空间、林下空间和密闭空间;

所述第一开敞空间具有坡度较缓且绿地空间较大的第一驳岸,所述第一驳岸临水侧的缓坡草地上种植有草本地被,并形成第一草坪缓坡,第一驳岸的临路侧的绿地上补植有大乔木和草本植被,第一驳岸的临路侧和临水侧之间形成第一廊道;

所述第二开敞空间具有坡度较陡且绿地空间较小的第二驳岸,所述第二驳岸上补植有草花植物,并形成滨水花带,第二驳岸的临路侧的绿地上补植有大乔木和草本植被,第二驳岸的临路侧和临水侧之间形成第二廊道;

所述林下空间具有坡度较缓且绿地空间有限的第三驳岸,所述第三驳岸临水侧的缓坡草地上种植有草本地被,并形成第二草坪缓坡,第二草坪缓坡上补植有小大乔木和/或者草本地被,第三驳岸的临路侧的绿地上补植有大乔木和草本植被,第三驳岸的临路侧和临水侧之间形成第三廊道;

所述密闭空间具有坡度垂直的硬质第四驳岸,所述第四驳岸的平行于水体的绿地上的临路侧补植有大乔木,第四驳岸的平行于水体的绿地上的临水侧补植有大乔木或者补植有攀缘植物,两列大乔木之间或者大乔木与攀缘植物之间形成第四廊道,位于第四驳岸的临水侧的一列大乔木的绿地上补植有灌木地被,位于第四驳岸的临路侧的大乔木的绿地上补植有草本地被,第四驳岸的垂直于滨河的绿地上补植有爬藤植物。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草坪缓坡上补植有第一群落、或者第二群落、或者第三群落或者第四群落,所述第一群落包括由第一廊道朝向所述水体依次补植的枫杨、乌桕、落羽杉和沿阶草,所述第二群落包括由第一廊道朝向所述水体依次补植的水杉、落羽杉、榔榆和沿阶草,所述第三群落包括由第一廊道朝向所述水体依次补植的水杉、云南黄馨、金森女贞、水杉和黄金菊,所述第四群落包括由第一廊道朝向所述水体依次补植的垂柳、棕叶狗尾草和香樟、水杉、乌桕和吉祥草。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草坪缓坡上补植有第一群落时,第一草坪缓坡与所述水体之间通过木芙蓉和水湿生植物过渡,当所述第一草坪缓坡上补植有第二群落时,第一草坪缓坡与所述水体之间通过美人蕉和棕叶狗尾草过渡,当所述第一草坪缓坡上补植有第三群落或者第四群落时,第一草坪缓坡与所述水体之间通过铺设云南黄馨和棕叶狗尾草过渡。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草坪缓坡上补植有第五群落、或者第六群落或者第七群落,所述第五群落包括由第二廊道朝向所述水体依次补植的水杉、落羽杉、梅花和黄花鸢尾,所述第六群落包括由第二廊道朝向所述水体依次补植的香樟、黄山栾树、紫薇、花石榴和沿阶草,所述第七群落包括由第二廊道朝向所述水体依次补植的香樟、榔榆、无患子、日本晚樱、含笑、黄花鸢尾、金边麦冬和马尼拉草。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驳岸的岸底长度大于2.5m,第一驳岸的坡度小于20°;所述第二驳岸的岸底长度小于1.5m,第二驳岸的坡度大于45°,所述第三驳岸的岸底长度小于1.5m。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敞空间的数量为a个,所述第二开敞空间的数量为b个,所述林下空间的数量为c个,所述密闭空间的数量为d个,其中a1个第一开敞空间、b1个第二开敞空间,c1个第三开敞空间和d1个第四开敞空间组合形成春景滨水带;其中a2个第一开敞空间、b2个第二开敞空间,c2个第三开敞空间和d2个第四开敞空间组合形成春景滨水带;其中a3个第一开敞空间、b3个第二开敞空间,c3个第三开敞空间和d3个第四开敞空间组合形成秋景滨水带;其中a4个第一开敞空间、b4个第二开敞空间,c4个第三开敞空间和d4个第四开敞空间组合形成冬景滨水带,其中a、b、c或者d均大于等于1,a1、a2、a3和a4的数量和小于等于a,b1、b2、b3和b4的数量和小于等于b,c1、c2、c3和c4的数量和小于等于c,d1、d2、d3和d4的数量和小于等于d。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春景滨水带的临水侧和/或者临路侧补植有玉兰、垂丝海棠、碧桃、红花檵木、二月兰紫荆、黄金菊香樟、重阳木、乐昌含笑、紫叶李、日本早樱、梨、春鹃、花石榴、紫薇、八仙花和兰花三七中的一种或者几种,所述夏景滨水带的临水侧和/或者临路侧补植有紫薇、八仙花、春鹃、碧桃、梨、日本早樱、花石榴、香樟、木芙蓉、落羽杉、枫杨、乌桕、鸡爪槭、紫薇榔榆、黄山栾树和花石榴;所述秋景滨水带的临水侧和/或者临路侧补植有香樟、木芙蓉、落羽杉、枫杨、乌桕、鸡爪槭、花石榴、紫薇、黄山栾树、枫香和大吴风草中的一种或者几种;所述冬景滨水带的临水侧和/或者临路侧补植有梅花、蜡梅、山茶、美人茶和茶梅中的一种或者几种。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春景滨水带的临水侧和/或者临路侧设有第一廊架;夏景滨水带的临水侧和/或者临路侧设有第二廊架;秋景滨水带的临水侧和/或者临路侧设有第三廊架;冬景滨水带的临水侧和/或者临路侧设有第四廊架。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还包括遥控船,所述遥控船上设有净化箱,所述净化箱内装有鱼苗或者食藻虫,净化箱上设有投加管,所述投加管伸入到水体内,投加管靠近净化箱的一端设有电磁阀门,遥控船上还安装有水质检测单元和水质控制单元,所述水质检测单元用于实时检测所述水体内的水质参数,并将检测到的当前水质传输至所述水质控制单元;所述水质控制单元将所述当前水质与预设水质达标值相比较,当任一项所述当前水质不达标时,所述水质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电磁阀门开启。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投加管包括管骨和管布,所述管骨为多个且由上向下依次设置,并且由上向下管骨的重量渐变增大,同时,位于最下端的管骨上固定设置有配重块,所述管布套装在多个管骨上,管布的侧壁上等间距设有数个投加口,管布的外侧壁上由上向下等间距对称设有数个拉环,所述遥控船上还设有支架和卷绳器,位于最上端的所述管骨与所述支架固定连接,所述卷绳器与拉绳的一端连接,所述拉绳的另一端分叉成两根支绳并对应从两列拉环中穿过,单根拉绳的另一端与其相对应的最下端的拉环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设置水体、第一开敞空间、第二开敞空间、林下空间和密闭空间,充分结合水体形态特征,打造出独特的生态滨水绿廊:(1)以绿为主,实现遮阴:形成大乔木+耐荫地被的自然式群落为骨干;(2)多彩点缀,梳理透景:打造一系列观赏性较强的游览活动节点(3)因地制宜,开合有致:通过植物的搭配构建变化多样的植物空间;(4)季相分明,自然生态:在现状春季景观较突出的基础上,平衡夏秋冬三季景观;(5)主题鲜明,重点突出:营造若干处以植物景观为主题的活动游憩空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带状城市河湖滨水湿地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开敞空间和第二开敞空间在水体上的位置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林下空间在水体上的位置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密闭空间在水体上的位置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开敞空间的主视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开敞空间的主视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林下空间的主视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密闭空间的主视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密闭空间的主视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带状城市河湖滨水湿地系统的季相分布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带状城市河湖滨水湿地系统的主题点分布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遥控船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投加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水质检测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个标记的表示含义如下:

1、水体;2、第一开敞空间;21、第一驳岸;3、第二开敞空间;31、第二驳岸;4、林下空间;41、第三驳岸;5、密闭空间;51、第四驳岸;6、遥控船;61、净化箱;62、投加管;621、管骨;622、管布;623、配重块;624、投加口;625、拉环;63、水质检测单元;64、水质控制单元;65、支架;66、卷绳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1至图14,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带状城市河湖滨水湿地系统,包括河流形成的水体1、第一开敞空间2、第二开敞空间3、林下空间4和密闭空间5;

所述第一开敞空间2具有坡度较缓且绿地空间较大的第一驳岸21,所述第一驳岸21临水侧的缓坡草地上种植有草本地被,并形成第一草坪缓坡,第一驳岸21的临路侧的绿地上补植有大乔木和草本植被,第一驳岸21的临路侧和临水侧之间形成第一廊道;

所述第二开敞空间3具有坡度较陡且绿地空间较小的第二驳岸31,所述第二驳岸31的临水侧补植有草花植物,并形成滨水花带,第二驳岸31的临路侧的绿地上补植有大乔木和草本植被,第二驳岸31的临路侧和临水侧之间形成第二廊道;

所述林下空间4具有坡度较缓且绿地空间有限的第三驳岸41,所述第三驳岸41临水侧的缓坡草地上种植有草本地被,并形成第二草坪缓坡,第二草坪缓坡上补植有小大乔木和/或者草本地被,第三驳岸41的临路侧的绿地上补植有大乔木和草本植被,第三驳岸41的临路侧和临水侧之间形成第三廊道;

所述密闭空间5具有坡度垂直的硬质第四驳岸51,所述第四驳岸51的平行于水体的绿地上的临路侧补植有大乔木,第四驳岸51的平行于水体的绿地上的临水侧补植有大乔木或者补植有攀缘植物,两列大乔木之间或者大乔木与攀缘植物之间形成第四廊道,位于第四驳岸51的临水侧的一列大乔木的绿地上补植有灌木地被,位于第四驳岸51的临路侧的大乔木的绿地上补植有草本地被,第四驳岸51的垂直于滨河的绿地上补植有爬藤植物。

在本发明中,通过设置水体1、第一开敞空间2、第二开敞空间3、林下空间4和密闭空间5,由附图可以看出,本发明中的水体1为河流,并从城镇内穿过,在河流与城镇相接触的地方便形成了本发明中的第一开敞空间2、第二开敞空间3、林下空间4或者密闭空间5,而通过在第一驳岸21上的临水侧种植有草本地被,形成开阔的第一草坪缓坡,使得游人在安全的前提下,步入缓坡,靠近水面,提升整体的滨河亲水性;通过在第二驳岸31的临水侧补植有草花植物,并形成滨水花带,避免有人进入较陡增强安全性。同时,开敞的视觉空间可以让游人尽享沿河两岸的植物景观美景;通过在第三驳岸41临水侧的缓坡草地上种植有草本地被,并形成第二草坪缓坡,避免游人进入陡坡而产生安全隐患,同时游人可以通过小大乔木之间的空隙,欣赏到沿河两侧的植物景观风光,此外,行走于疏林草地空间又可以与小大乔木的花果叶之间产生互动,提升整体的互动性;通过在第四驳岸51的平行于水体1的绿地上补植有两列大乔木,两侧的大大乔木所形成的夹景还可以拉长景深,丰富植物景观效果。此外,垂直的硬质驳岸上也应补植爬藤植物,以减缓硬质驳岸的僵硬化和人工味;也可以在第四驳岸51的临路侧以大乔木列植,配以灌木地被形成屏障,临水侧则用攀缘植物围合,构成密闭空间,游人的视线主要通过廊架间隙观赏河流。

请参阅图2,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草坪缓坡为多个,其中至少一个第一草坪缓坡上补植有第一群落,至少一个第一草坪缓坡上补植有第二群落,至少一个第一草坪缓坡上补植有第三群落,至少一个第一草坪缓坡上补植有第四群落,其中所述第一群落包括由第一廊道朝向所述水体1依次补植的枫杨、乌桕、落羽杉和沿阶草,所述第二群落包括由第一廊道朝向所述水体1依次补植的水杉、落羽杉、榔榆和沿阶草,所述第三群落包括由第一廊道朝向所述水体1依次补植的水杉、云南黄馨、金森女贞、水杉和黄金菊,所述第四群落包括由第一廊道朝向所述水体1依次补植的垂柳、棕叶狗尾草和香樟、水杉、乌桕和吉祥草。

考虑到第一草坪缓坡的绿地空间较大,在选用第一群落时,主要群落结构为枫杨+乌桕+落羽杉—沿阶草,枫杨、乌桕伸展的树冠不仅提供良好的遮阴,还因其挑向水面能形成丰富的桥头视点景观;另外,针对第二群落,主要群落结构为水杉+落羽杉+榔榆—沿阶草,沿路长距离种植杉科植物,春夏给穿行的游人林木葱郁感,配以枝展叶茂的榔榆,秋季从桥头可观赏层林尽染的景致,地被层种植沿阶草起隔离护坡作用,局部点缀香樟、含笑增加绿量;针对第三群落,主要群落为水杉—云南黄馨+金森女贞和水杉—黄金菊,形成杉林夹道的景观,针对第四群落,主要群落为垂柳—棕叶狗尾草和香樟+水杉+乌桕—吉祥草,更具景观变化。

另外,针对第一草坪缓坡上补植有第一群落时,第一草坪缓坡与所述水体1之间通过木芙蓉和水湿生植物过渡,木芙蓉和水湿生植物与第一群落内的植物形成良好的搭配,保证了第一群落上的景色一致性。

针对第一草坪缓坡上补植有第二群落时,第一草坪缓坡与所述水体1之间通过美人蕉和棕叶狗尾草过渡,美人蕉和棕叶狗尾草与第二群落内的植物形成良好的搭配,保证了第一群落上的景色一致性。

针对第一草坪缓坡上补植有第三群落或者第四群落时,为保证宽广水面的深远效果,不在水面种植水湿生植物,只通过铺设云南黄馨、棕叶狗尾草等软化驳岸。

请参阅图3,本实施例中的第二草坪缓坡为多个,其中至少一个第二草坪缓坡上补植有第五群落,至少一个第二草坪缓坡上补植有第六群落,至少一个第三草坪缓坡上补植有第七群落,所述第五群落包括由第二廊道朝向所述水体1依次补植的水杉、落羽杉、梅花和黄花鸢尾,所述第六群落包括由第二廊道朝向所述水体1依次补植的香樟、黄山栾树、紫薇、花石榴和沿阶草,所述第七群落包括由第二廊道朝向所述水体1依次补植的香樟、榔榆、无患子、日本晚樱、含笑、黄花鸢尾、金边麦冬和马尼拉草。

考虑到第二驳岸31的坡度较陡且绿地空间较小,在选用第五群落时,第五群落结构为水杉+落羽杉—梅花—黄花鸢尾,顶层补植高大的水杉与落羽杉形成起伏的天际线变化,中层结合较宽的景观休憩平台,在原有基础上补植梅花,补充冬季景观,在河对岸具有较好的观赏效果,黄花鸢尾起护坡隔离和丰富地被多样性的作用,沿岸种植美人蕉及蒲苇等水湿生植物;在选用第六群落,第六群落结构为香樟+黄山栾树—紫薇+花石榴—沿阶草,上层两类枝展荫浓的大乔木在夏季具有极佳的遮阴效果,中层紫薇和花石榴起到点缀作用,且增加林缘线的变化,以丰富第二驳岸31的观赏视角,地被层的沿阶草能有效解决居民占用绿地的问题;针对第七群落,第七群落的群落构成丰富。上层群落骨架由香樟、榔榆、无患子等枝干广展的大大乔木组成,遮阴面积大,穿插池杉增加树形及天际线的变化,中层作为视觉焦点由春花植物日本晚樱、含笑等组成,下层绿地空间布置黄花鸢尾、金边麦冬和马尼拉草。

请参阅图5至图7,所述第一驳岸21的岸底长度大于2.5m,第一驳岸21的坡度小于20°;所述第二驳岸31的岸底长度小于1.5m,第二驳岸31的坡度大于45°,所述第三驳岸41的岸底长度小于1.5m。

请参阅图2、图3、图4和图10,所述第一开敞空间2的数量为9个,所述第二开敞空间3的数量为1个,所述林下空间4的数量为12个,所述密闭空间5的数量为7个,其中a1个第一开敞空间2、b1个第二开敞空间3,c1个第三开敞空间和d1个第四开敞空间组合形成春景滨水带;其中a2个第一开敞空间2、b2个第二开敞空间3,c2个第三开敞空间和d2个第四开敞空间组合形成春景滨水带;其中a3个第一开敞空间2、b3个第二开敞空间3,c3个第三开敞空间和d3个第四开敞空间组合形成秋景滨水带;其中a4个第一开敞空间2、b4个第二开敞空间3,c4个第三开敞空间和d4个第四开敞空间组合形成冬景滨水带,a1、a2、a3和a4的数量和小于等于9,b1、b2、b3和b4的数量和小于等于1,c1、c2、c3和c4的数量和小于等于12,d1、d2、d3和d4的数量和小于等于7。

在本实施例中,a1、a2、a3和a4均大于等于0,b1、b2、b3和b4均等于0,c1、c2、c3和c4均等于0,d1、d2、d3和d4均等于0,保证了本实施例中的滨水带具有春景滨水带、夏景滨水带、秋景滨水带和冬景滨水带,本实施例将春景滨水带、夏景滨水带、秋景滨水带和冬景滨水带的顺序打乱,对于春景滨水带、夏景滨水带、秋景滨水带和冬景滨水带的具体设置,可以根据河流旁第一开敞空间2、第二开敞空间3、林下空间4和密闭空间5的具体数量进行组合。

请参阅图10,所述春景滨水带的临水侧和/或者临路侧补植有玉兰、垂丝海棠、碧桃、红花檵木、二月兰紫荆、黄金菊香樟、重阳木、乐昌含笑、紫叶李、日本早樱、梨、春鹃、花石榴、紫薇、八仙花和兰花三七中的一种或者几种,所述夏景滨水带的临水侧和/或者临路侧补植有紫薇、八仙花、春鹃、碧桃、梨、日本早樱、花石榴、香樟、木芙蓉、落羽杉、枫杨、乌桕、鸡爪槭、紫薇榔榆、黄山栾树和花石榴;所述秋景滨水带的临水侧和/或者临路侧补植有香樟、木芙蓉、落羽杉、枫杨、乌桕、鸡爪槭、花石榴、紫薇、黄山栾树、枫香和大吴风草中的一种或者几种;所述冬景滨水带的临水侧和/或者临路侧补植有梅花、蜡梅、山茶、美人茶和茶梅中的一种或者几种。

通过在春景滨水带补植春景植物或者春夏植物,使春景滨水带的植物在春天开花,打造春季繁花盛开的景观;通过在夏景滨水带补植夏景植物、春夏植物或者夏秋植物,打造夏季花朵盛开,火热美丽的景观;通过在秋景滨水带补植秋景植物或者夏秋植物,打造秋季怡人氛围;通过在冬景滨水带补植冬景植物,可以打造出冬季寒梅盛开的景观。

请参阅图11,所述春景滨水带的临水侧和/或者临路侧设有第一廊架;夏景滨水带的临水侧和/或者临路侧设有第二廊架;秋景滨水带的临水侧和/或者临路侧设有第三廊架;冬景滨水带的临水侧和/或者临路侧设有第四廊架。

通过设置第一廊架、第二廊架、第三廊架和第四廊架,利用攀缘植物,附着于廊架上,起到遮阴效果的同时,形成壮观的廊架景观。

请参阅图11至图14,还包括遥控船6,所述遥控船6上设有净化箱61,所述净化箱61内装有鱼苗或者食藻虫,净化箱61上设有投加管62,所述投加管62伸入到水体1内,投加管62靠近净化箱61的一端设有电磁阀门,遥控船6上还安装有水质检测单元63和水质控制单元64,所述水质检测单元63用于实时检测所述水体1内的水质参数,并将检测到的当前水质传输至所述水质控制单元64;所述水质控制单元64将所述当前水质与预设水质达标值相比较,当任一项所述当前水质不达标时,所述水质控制单元64控制所述电磁阀门开启。

通过设置遥控船6,人可以在岸边对遥控船6进行远程控制,通过控制遥控船6沿着水体1运动,在遥控船6运动的过程中,水质检测单元63用于实时检测水池本体内的水质参数,这里水体1的混浊度、水体1的透明度、水体1的ph值、水体1的微量有害化学元素含量、水体1的农药含量、水体1中的大肠杆菌数、水体1中的细菌含量。当上述水质参数中的至多一者超出预设水质达标值时,即视为水质不达标,此时即控制电磁阀门开启,使净化箱61内的鱼苗或者食藻虫从投加管62内进入到水体1中,为水体1提供生物群体,以不断改善水质。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用于检测水质参数的水质检测单元63包括机箱以及与所述机箱固定连接的储水箱;其中,所述机箱包括箱体、设置于箱体内的水泵以及与所述水泵电性连接的控制系统;储水箱包括储水箱箱体以及设置于储水箱箱体内的储水袋,所述储水袋与所述水泵的出水口连通,通过水泵采集的水样存储在储水袋中,以避免采用的水样对储水箱造成污染。在采集不同水质的水样时,可以通过更换储水袋来实现对不同水样的分开存储,避免了残存的水样对本次水质采样的影响,提高了采集的水样的质量。遥控船6的底壁或侧壁的适当位置开设容置槽,该水质检测单元63可通过螺栓连接、卡接等形式嵌入该容置槽内。应当理解的是,水质检测单元63能够在水质检测后发出指令到水质控制单元64,并非取决于其硬件结构,而是取决于其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包括设置在储水箱箱壁上的传感器,和根据传感器做出水质判断的单片机。

根据水质参数的类型,水质检测单元63可选用水质传感器,传感器应为与参数性质匹配的类型,例如当水质参数为水体1的混浊度时,由于浑浊度为水样光学性质的一种表达语,是由于水中存在不溶性物质引起的,它使光散射和吸收,而不是直线透过水样。它是反映天然水和饮用水的物理性状的一项指标,用以表示水的清澈或浑浊程度,其与悬浮物的质量浓度、颗粒的大小、形状、折射指数等有关,此时,相应的传感器应为散射式浑浊度仪,当该仪器检测到浑浊度数值时,将其传输给单片机,单片机判断浑浊度超标时,向水质控制单元64发出超标信号。再例如,当水质参数为水体1的ph值时,可以使用ph值检测仪。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中涉及的水质参数检测,只要能够得到水质超标预警即可,具体的参数检测仪器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作赘述。

请参阅图11至图14,所述投加管62包括管骨621和管布622,所述管骨621为多个且由上向下依次设置,并且由上向下管骨621的重量渐变增大,同时,位于最下端的管骨621上固定设置有配重块623,所述管布622套装在多个管骨621上,管布622的侧壁上等间距设有数个投加口624,管布622的外侧壁上由上向下等间距对称设有数个拉环625,所述遥控船6上还设有支架65和卷绳器66,位于最上端的所述管骨621与所述支架65固定连接,所述卷绳器66与拉绳的一端连接,所述拉绳的另一端分叉成两根支绳并对应从两列拉环625中穿过,单根拉绳的另一端与其相对应的最下端的拉环625连接。

为了防止投加管62拖拽水体1中的水草或者垃圾,可以在需要对鱼苗或者食藻虫进行投加时,才将投加管62放入到水体1中。

当遥控船6到达需要进行净化的区域时,通过开启卷绳器66,这里卷绳器66为电动卷绳器,卷绳器66转动使拉绳变长变松,数个管骨621依次向下运动,由于管骨621的重量由上向下渐变增大,使得数个管骨621可以顺利沉入到水体1中,同时使管布622被撑开,形成投加管62。

在通过开启电磁阀门,此时鱼苗或者食藻虫从管布622的下端或者侧端的投加口624进入到水体1内,实现对水体1不同深度的鱼苗或者食藻虫投加,对水体1进行净化,在鱼苗或者食藻虫投加完毕上,卷绳器66翻转,通过拉绳将最下方的管骨621拉起,随着拉绳依次被卷绳器66卷绕,多个管骨621在拉绳的拉动下重叠在一起,并使管布622被折叠,并最终被固定在支架65处。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