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70105发布日期:2019-10-14 19:20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水处理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高密度水产养殖方法,大量的残饵和粪便排入水体,会导致养殖池水富营养化,如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不仅恶化养殖水环境,导致鱼、虾、蟹等养殖动物的疾病发生,养殖产品质量和产量下降;养殖尾水排入外河,会对自然水域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目前的养殖尾水多数都会通过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后再排放。现有的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系统主要由沉淀池、曝气池、生物净化池和湿地洁水池组成,存在的问题是这些池子会占用整个养殖池塘面积的10%左右,从而导致养殖区面积相对较小,进而影响到水产养殖的收益。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系统,以减小养殖尾水处理池对养殖池塘面积的占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沉淀池、曝气池、生物净化池和湿地洁水池,所述沉淀池和所述曝气池设置在第一水平面上,所述生物净化池和湿地洁水池设置在第二水平面上,所述第二水平面位于所述第一水平面的上方,所述曝气池内的水在抽水泵的抽吸下送入到所述生物净化池内。

进一步地,所述曝气池由底板和呈环形的第一隔板合围而成,所述沉淀池由底板和呈环形且位于所述第一隔板外侧的第二隔板合围而成,所述沉淀池被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之间的呈环形的第三隔板分割成多个沉淀区域。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隔板的径向方向上,所述第二隔板、多块所述第三隔板和所述第一隔板的高度逐渐降低。

进一步地,所述曝气池的中心处设置有一支撑台,所述支撑台上设置有第一支柱,所述第二隔板的外侧沿周向均匀分布有多根第二支柱,所述第一支撑台和多根所述第二支柱上设置有一用于支承所述生物净化池和所述湿地洁水池的第一支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和所述第三隔板呈圆环形,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二隔板、所述第三隔板和所述第一支柱同轴设置,所述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系统还包括一用于清理所述沉淀池底部污泥的清污装置,所述清污装置包括:

第二支架,沿所述第一隔板的径向方向延伸,其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柱同轴连接、且与所述第一支柱转动配合,另一端被所述第二隔板支撑、且在所述第二隔板上移动;

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支架的所述一端转动;

刮泥板,与所述沉淀区域一一对应地设置在所述沉淀区域的底部;

第三支架,用于将所述刮泥板与所述第二支架连接;

吸污管,沿所述第三支架的延伸方向设置,其下端具有多个吸污口,多个所述吸污口分别位于所述刮泥板的两侧;

排污管,沿所述第二支架的延伸方向设置,其与所述吸污管的上端连通;以及

排污泵,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架的所述另一端,其与所述排污管连通,其排污口位于所述第二隔板的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

第一锥齿轮,同轴套设在所述第一支柱上,其与所述第二支架的所述一端固定连接;

第二锥齿轮,沿纵向被支撑在所述第一支柱上,其与所述第一锥齿轮啮合;

第三锥齿轮,位于所述第一支柱的一侧,其与所述第二锥齿轮啮合;以及

电机,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柱上,其具有输出轴,所述第三锥齿轮套装在所述输出轴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隔板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一排污槽,所述排污泵的排污口对准所述排污槽。

进一步地,所述刮泥板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条刷,所述条刷用于清理附着在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和所述第三隔板上的污泥。

进一步地,所述生物净化池设置在所述曝气池的正上方,所述湿地洁水池围绕所述生物净化池设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系统,通过将生物净化池和湿地洁水池设置在沉淀池和曝气池的上方,从而减小了养殖尾水处理池对养殖池塘面积的占用,提高了养殖户的收益。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清污装置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底板、11-第一隔板、12-第二隔板、13-第三隔板、20-沉淀池、21-沉淀区域、30-曝气池、31-曝气盘、32-罗茨风机、33-支承台、40-第一支架、41-第一支柱、42-第二支柱、50-清污装置、51-第二支架、52-驱动装置、521-第一锥齿轮、522-第二锥齿轮、523-第三锥齿轮、524-电机、53-刮泥板、54-条刷、55-第三支架、56-吸污管、561-吸污口、57-排污管、58-排污泵、60-抽水泵、70-生物净化池、80-湿地洁水池、81-通道、90-排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如图1-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沉淀池20、曝气池30、生物净化池70和湿地洁水池80。沉淀池20和曝气池30设置在第一水平面上,第一水平面通常是地面。生物净化池70和湿地洁水池80被支撑在地面上的一定高度,且优选生物净化池70和湿地洁水池80都位于第二水平面上,因此,第二水平面位于第一水平面的上方。曝气池30内的水在抽水泵60的抽吸下送入到生物净化池70内。由于在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内,沉淀池20、曝气池30、生物净化池70和湿地洁水池80的各自占比通常为45%、5%、10%和40%,因此,沉淀池20和曝气池30的面积之和等于生物净化池70和湿地洁水池80面积之和,这样将沉淀池20和曝气池30与生物净化池70和湿地洁水池80进行分层设置的效果最理想。

在一个实施例中,曝气池30由底板10和呈环形的第一隔板11合围而成,底板10可以是表面平整的地板,沉淀池20由底板10和呈环形且位于第一隔板11外侧的第二隔板12合围而成。沉淀池20被至少一个设置在第一隔板11和第二隔板12之间的呈环形的第三隔板13分割成多个沉淀区域21,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隔板13为两块,相应的,沉淀区域21为三个。通过多个沉淀区域21逐级沉淀,沉淀效果好。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隔板11的径向方向上,且从第二隔板12向第一隔板11方向看,第二隔板12、两块第三隔板13和第一隔板11的高度逐渐降低。由于隔板存在的高度差,水从外向内由一个沉淀区域21向另一个沉淀区域21逐渐自然地流动。同理,生物净化池70和湿地洁水池80也可以采取类似的结构,使得水自然地从生物净化池70流向湿地洁水池80。

除了第二隔板12需要进行加强设计以外,第二隔板12和第一隔板11由于内外两侧都有水的存在,因此不会存在单侧水压过大而造成隔板的倾斜。

进水管的出水口伸入到最外侧的一个沉淀区域21的底部,当最外侧的一个沉淀区域21内蓄满水后,开始逐级地向内侧的沉淀区域21内溢水,最后向曝气池30内溢水。

在一个实施例中,生物净化池70设置在曝气池30的正上方,湿地洁水池80围绕生物净化池70设置。由于沉淀池20、曝气池30、生物净化池70和湿地洁水池80的各自占比的关系,在沉淀池20围绕曝气池30设置的前提下,湿地洁水池80围绕生物净化池70的这种设置方式,布局更合理。

在一个实施例中,湿地洁水池80中设置有一个供抽水泵60的排水管道通过的通道,这样便于将抽水泵60的排水管道引入到生物净化池70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曝气池30的中心处设置有一支撑台33,支撑台33为优选为混凝土结构,支撑台33上设置有第一支柱41,第二隔板12的外侧沿周向均匀分布有多根第二支柱,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支柱的数量为四根,第一支撑台33和四根第二支柱上设置有一用于支承生物净化池70和湿地洁水池80的第一支架40。第一支架40为钢结构,第一支架40包括四根用于将第一支柱41和第二支柱连接的横梁、以及将横梁与相邻的其他横梁、第一支柱41和第二支柱连接的加强支架。通过上述设置,实现了将生物净化池70和湿地洁水池80可靠地支撑在沉淀池20和曝气池30的上方。

曝气池30内设置有曝气盘31,在一个实施例中,曝气盘31设置在曝气池30的底部,曝气盘31上开有多个排气孔,曝气盘31的进气口通过管路与安装在上述支撑台33上的罗茨风机32连通。生物净化池70内养殖有水生植物,湿地洁水池80内养殖有狐尾藻、荷花、螺蛳、鱼类等动植物。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隔板11、第二隔板12和第三隔板13可以是钢板,也可以是通过砖块和水泥堆砌而成。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隔板11、第二隔板12和第三隔板13呈圆环形,第一隔板11、第二隔板12、第三隔板13和第一支柱41同轴设置,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系统还包括一用于清理沉淀池20底部污泥的清污装置50,清污装置50包括第二支架51、驱动装置52、刮泥板53、第三支架55、吸污管56、排污管57和排污泵58。

第二支架51,沿第一隔板11的径向方向延伸,其一端与第一支柱41同轴连接、且与第一支柱41转动配合,另一端被第二隔板12支撑、且在第二隔板12上移动。第二支架51的上述一端被支撑在第一支柱41上,只能绕第一支柱41转动,不能绕第一支柱41的轴向移动。在一个实施例中,优选第二支架51的上述另一端设置在滚轮,第二支架51通过滚轮在第二隔板12上移动,这样移动阻力小。

驱动装置52,用于驱动第二支架51的一端转动。在一个实施例中,驱动装置52包括第一锥齿轮521、第二锥齿轮522、第三锥齿轮523和电机524。第一锥齿轮521同轴套设在第一支柱41上,其与第二支架51的上述一端固定连接,第一锥齿轮521也可以与第一支柱41保持转动配合。第二锥齿轮522沿纵向被支撑在第一支柱41上,其与第一锥齿轮521啮合。第三锥齿轮523,其套装在设置在第一支柱41上的电机524的输出轴上,其位于第一支柱41的一侧,且与第二锥齿轮522啮合。

刮泥板53,与沉淀区域21一一对应地设置在沉淀区域21的底部,至少用于刮除沉淀池20的底部。刮泥板53通过第三支架55安装在第二支架51上。通常刮泥板53的宽度小于或略小于对应的沉淀区域21的宽度。在一个实施例中,刮泥板53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条刷54,条刷54用于清理附着在第一隔板11、第二隔板12和第三隔板13上的污泥。由于水产养殖尾水中的沉淀物不多,因此,污泥主要沉积在沉淀池20的底部,少量的污泥附着在第一隔板11、第二隔板12和第三隔板13上,因此,通过条刷54即可清除,不需要通过刮泥板53的两端来清除,且通过刮泥板53来清除的方式还存在会造成第二支架51的转动阻力增大的问题。

吸污管56,沿第三支架55的延伸方向设置,其下端通过分支多根支管从而形成了多个吸污口561,多个吸污口561分别位于刮泥板53的两侧,刮泥板53的每一侧至少布置有一个上述吸污口561。吸污口561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或者呈扁平状等。

排污管57,沿第二支架51的延伸方向设置,其与吸污管56的上端连通。排污管57设置有一根,且与三根吸污管56连通。

排污泵58,安装在第二支架51的另一端,其与排污管57连通,其排污口位于第二隔板12的外侧。排污泵58启动后将刮泥板53两侧的带污泥的水吸走,并排放到第二隔板12外。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隔板12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一排污槽90,排污泵58的排污口对准排污槽90,排污槽90最终将污泥导向污泥收集井内。

每隔一段时间需要对沉淀池20内的污泥进行处理,处理过程如下:驱动装置52驱动第二支架51缓慢转动一圈或若干圈,第二支架51转动过程中通过第三支架55带动刮泥板53将沉淀池20底部的污泥刮除,刮泥板53与沉淀池20的底部保持一定的间距,这部分间距内的未被刮走的污泥起到润滑的作用,避免刮泥板53的底部的磨损。被刮泥板53移动过程中,带动条刷54将附着在第一隔板11、第二隔板12和第三隔板13上的少量污泥刮除,被刮除的污泥混在沉淀池20底部的水里,这时,已经启动的排污泵58通过吸污管56将这部分污水直接抽走并排到排污槽90内。

由于排污泵58的电源线从第二支架51引入到支撑台33的转动中心处为最佳布置方式,因此,为避免电源线缠绕的问题,电机524在控制器的控制下进行转动,比如在一次清污的过程中,电机524朝一个方向转动一圈或若干圈,然后在下一次清污的过程中,电机524朝反方向转动一圈或若干圈。控制器通常是电控箱,电控箱内至少包含有一台可以联网的微型计算机可以是由单片机或树莓派作为运算单元。在这种情况下,排污泵58、电机524和抽水泵60都与控制器电连接。

本发明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