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肾式潜流净化湿地构造及其净水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1400973发布日期:2020-07-07 14:33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双肾式潜流净化湿地构造,包括用于引入污水的蓄水池和用于排出清水的清水池,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的蓄水池和清水池之间通过湿地主体连通;

所述的湿地主体包括串联的浅处理阶梯区、深处理阶梯区,深处理阶梯区的出水口与生态沟连通至所述的清水池;

所述的浅处理阶梯区和深处理阶梯区都通过堤沿隔绝形成,浅处理阶梯区和深处理阶梯区的相对堤沿隔绝出所述的生态沟,所述的生态沟位于浅处理阶梯区和深处理阶梯之间,蓄水池与浅处理阶梯区接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肾式潜流净化湿地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浅处理阶梯区与深处理阶梯区结构一致且分布成180°翻转对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肾式潜流净化湿地构造,其特征在于:浅处理阶梯区包括潜流区和溢流区;

所述的潜流区由上至下依次为碎石填料层、夯素土层、细沙层、厚火石岩陶粒层;

溢流区由上至下依次为碎石填料层、夯素土层、细沙层、厚火石岩陶粒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肾式潜流净化湿地构造,其特征在于:位于潜流区和溢流区中都生长挺水植物。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肾式潜流净化湿地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潜流区与溢流区之间通过隔水堤隔开,所述的溢流区的竖直高度为所述的潜流区竖直高度的五分之二至二分之一之间任意一个数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双肾式潜流净化湿地构造,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的潜流区的厚火石岩陶粒层中预埋有潜流管,潜流管的末端通过隔水堤穿过至所述的溢流区的厚火石岩陶粒层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双肾式潜流净化湿地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浅处理阶梯区的溢流区通过通水管与深处理阶梯区的潜流区接通,所述的浅处理阶梯区的潜流区、溢流区、深处理阶梯区的潜流区、溢流区之间高度递减。

8.一种双肾式潜流根系净化湿地水处理方法,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一种双肾式潜流净化湿地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污水预处理,将污水引流至所述的蓄水池中,污水入水口位于蓄水池下部,蓄水池中持续曝气,蓄水池铺覆生态水泥,水草泥中设置潜水型植物,并张拉丝网织物,位于丝网织物上悬挂填料,污水停留时常为24h,蓄水池内流量为300~500t/d;

s2.潜流初送水净化,污水自蓄水池中被引流至浅处理阶梯区的潜流区内,潜流区为封闭池体,潜流区中设置挺水型植物,水体整体下渗时间为48h-72h,水体向下渗透,渗透过程中经过碎石填料层、夯素土层、细沙层、厚火石岩陶粒层进入潜流管中流入至浅处理阶梯区的溢流区的底部,并自下而上渐变渗透,位于浅处理阶梯区的溢流区内的净水停留48h,浅处理阶梯区的溢流区内种植伊乐藻、穗花狐尾藻、金鱼藻潜水植物;

s3.阶梯渗水净化,浅处理阶梯区的溢流区通过引水渠引流至低洼处的所述的深处理阶梯区的潜流区中,重复步骤s2;

s4.净水排出,深处理阶梯区的溢流区中的净水排放至生态沟内,生态沟内的净水引流至清水池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双肾式潜流根系净化湿地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态沟内的末端具有向上拱起的弧度,取高于弧顶的液体排入所述的清水池内。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肾式潜流净化湿地构造及其净水方法,一种双肾式潜流根系净化湿地构造,包括用于引入污水的蓄水池和用于排出清水的清水池:位于所述的蓄水池和清水池之间通过湿地主体连通;所述的湿地主体包括串联的浅处理阶梯区、深处理阶梯区,深处理阶梯区的出水口与生态沟连通至所述的清水池;所述的浅处理阶梯区和深处理阶梯区都通过堤沿隔绝形成,浅处理阶梯区和深处理阶梯区的相对堤沿隔绝出所述的生态沟,所述的生态沟位于浅处理阶梯区和深处理阶梯之间,蓄水池与浅处理阶梯区接通。能够利用溶解氧梯度,使好氧区、缺氧区和厌氧区在填料层内共存,还适当增大了系统的水力停留时间,机构科学净化效率高。

技术研发人员:陈新永;李洪波;刘晶;姜甜甜;王靖飞;田在锋;朱静;杨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技术研发日:2019.12.03
技术公布日:2020.07.07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