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污排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55941发布日期:2019-12-31 15:23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一种除污排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污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除污排气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的管道除污装置常用的分为立式直通除污器、卧式直通除污器、卧式角通除污器、y型除污器、旋流式除污器,这些排污装置均存在由于结构设计老化导致的排污效果差的问题,同时无法满足除污排气同时使用的要求,如何解决现有的技术问题并提供一种全新的除污排气设备成了相关技术领域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除污排气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除污排气装置,包括设置在主体上部的进水管,所述主体的侧壁水平设置有出水管,且在出水管的管壁上安装有用于观察主体内腔的窥镜,所述主体的底部设置有排污管,该排污管沿着主体与出水管的水平中轴线布置,且设置在远离出水管的一侧,所述排污管出水端安装有用于加快污水金属沉淀物沉淀的钕铁硼磁铁,所述主体的内腔安装有与排污管同轴设置的滤网,所述主体的内腔设置有以滤网为轴心均布且用于收集滤水气泡的捕泡网。

所述主体包括有上封盖、下封盖和筒体,所述上封盖、下封盖分别密封连接在筒体的上、下两端,所述上封盖的顶部安装有用于排除主体内腔气体的自动排气阀。

所述排污管固定连接在下封盖的底部,且在排污管的出水端外缘部固定连接有用于法兰连接钕铁硼磁铁的法兰盖,所述钕铁硼磁铁设置为直径与法兰盖相同的圆盘结构,且在中心部开设有用于连通排污管内腔并排污的排污口。

所述滤网的顶部与筒体的水平端口齐平设置,所述滤网的底部延伸至排污管的管道内部并与排污管的出水端口齐平设置。

所述捕泡网竖直安装在筒体内,其高度与筒体相同。

所述主体、进水管、排污管和出水管均采用碳钢q235b材质,外表面喷涂有厚度为200~220um的环氧树脂。

所述滤网采用不锈钢304材质,使用8-10目滤网,公称压力为1.6mpa。

所述出水管的外壁两侧对称安装有1个窥镜,且在出水管内安装有冲洗管。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通过一进两出的管道布局方式使得装置在保证高效除污的过程中具备更为优良的排污效果,同时结合内部的捕泡网布局设计,有效的对过水部分进行气泡收集的作用,并通过自动排气阀将气体排出,达到了突出的除污排气效果,且该种除污排气装置的排污管道通过合理的使用钕铁硼磁铁对内部的污水进行杂质吸附,进一步的提高了该装置的使用效率,结构更为简单,易于操作,无需过多的维护,提高了装置本身的使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侧视剖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俯视剖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主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主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剖视图。

图中:1主体、101上封盖、102下封盖、103筒体、2进水管、3排污管、4法兰盖、5排污口、6钕铁硼磁铁、7窥镜、8出水管、9自动排气阀、10冲洗管、11滤网、12捕泡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7所示的一种除污排气装置,包括设置在主体1上部的进水管2,所述主体1的侧壁水平设置有出水管8,且在出水管8的管壁上安装有用于观察主体1内腔的窥镜7,所述主体1的底部设置有排污管3,该排污管3沿着主体1与出水管8的水平中轴线布置,且设置在远离出水管8的一侧,所述排污管3出水端安装有用于加快污水金属沉淀物沉淀的钕铁硼磁铁6,所述主体1的内腔安装有与排污管3同轴设置的滤网11,所述主体1的内腔设置有以滤网11为轴心均布且用于收集滤水气泡的捕泡网12,所述的捕泡网12为现有技术中已有的定型产品,为具有特殊的丝网编织的网格滤芯,该种除污排气装置的过水部尺寸远大于管道部,当水流从管道部流入该装置内部,会大大降低热交换介质(水或者混合液)流速,这时流经的液体中携带的微小气泡便会被该种捕泡网12的网格滤芯捕捉到,这些气泡混合在一起后上升到该装置的顶部,并从所设置的自动排气阀9将气体排出。

该种除污排气装置包含有两种实施结构;

实施例一:

如图1-4所示,所述的一种除污排气装置,包括设置在主体1上部的进水管2,所述主体1包括有上封盖101、下封盖102和筒体103,所述上封盖101、下封盖102分别密封连接在筒体103的上、下两端,所述上封盖101的顶部安装有用于排除主体1内腔气体的自动排气阀9,所述进水管2安装在上封盖101的顶部,且位于自动排气阀9的一侧,所述主体1的侧壁水平设置有出水管8,且在出水管8的管壁上安装有用于观察主体1内腔的窥镜7,所述主体1的底部设置有排污管3,该排污管3沿着主体1与出水管8的水平中轴线布置,且设置在远离出水管8的一侧,所述排污管3出水端安装有用于加快污水金属沉淀物沉淀的钕铁硼磁铁6,所述主体1的内腔安装有与排污管3同轴设置的滤网11,且所述的进水管2同样与滤网11同轴设置,该种设置可以保证水流在通过进水管2进入滤网11时更为通畅,保证了装置的流通性;所述主体1的内腔设置有以滤网11为轴心均布且用于收集滤水气泡的捕泡网12。

进一步的,所述排污管3固定连接在下封盖102的底部,且在排污管3的出水端外缘部固定连接有用于法兰连接钕铁硼磁铁6的法兰盖4,所述钕铁硼磁铁6设置为直径与法兰盖4相同的圆盘结构,且在中心部开设有用于连通排污管3内腔并排污的排污口5,钕铁硼磁铁6的设置可以有效的利用磁吸力加快水中的杂质分离。

进一步的,所述滤网11的顶部与筒体103的水平端口齐平设置,所述滤网11的底部延伸至排污管3的管道内部并与排污管3的出水端口齐平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捕泡网12竖直安装在筒体103内,其高度与筒体103相同,该种高度设置可以使得捕泡网12在过水时能有效的对所有液体进行过滤捕捉,提高使用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主体1、进水管2、排污管3和出水管8均采用碳钢q235b材质,外表面喷涂有厚度为200~220um的环氧树脂。

进一步的,所述滤网11采用不锈钢304材质,使用8-10目滤网11,公称压力为1.6mpa。

进一步的,所述出水管8的外壁两侧对称安装有1个窥镜7,且在出水管8内安装有冲洗管10。

实施例二:

如图5-7所示,所述的一种除污排气装置,包括设置在主体1上部的进水管2,所述主体1包括有上封盖101、下封盖102和筒体103,所述上封盖101、下封盖102分别密封连接在筒体103的上、下两端,所述上封盖101的顶部安装有用于排除主体1内腔气体的自动排气阀9,所述进水管2安装在筒体103的一侧,该种进水管2的管道设计可适用于多种管道的管形安装要求;所述主体1的侧壁水平设置有出水管8,且在出水管8的管壁上安装有用于观察主体1内腔的窥镜7,所述主体1的底部设置有排污管3,该排污管3沿着主体1与出水管8的水平中轴线布置,且设置在远离出水管8的一侧,所述排污管3出水端安装有用于加快污水金属沉淀物沉淀的钕铁硼磁铁6,所述主体1的内腔安装有与排污管3同轴设置的滤网11;所述主体1的内腔设置有以滤网11为轴心均布且用于收集滤水气泡的捕泡网12。

进一步的,所述排污管3固定连接在下封盖102的底部,且在排污管3的出水端外缘部固定连接有用于法兰连接钕铁硼磁铁6的法兰盖4,所述钕铁硼磁铁6设置为直径与法兰盖4相同的圆盘结构,且在中心部开设有用于连通排污管3内腔并排污的排污口5,钕铁硼磁铁6的设置可以有效的利用磁吸力加快水中的杂质分离。

进一步的,所述滤网11的顶部与筒体103的水平端口齐平设置,所述滤网11的底部延伸至排污管3的管道内部并与排污管3的出水端口齐平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捕泡网12竖直安装在筒体103内,其高度与筒体103相同,该种高度设置可以使得捕泡网12在过水时能有效的对所有液体进行过滤捕捉,提高使用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主体1、进水管2、排污管3和出水管8均采用碳钢q235b材质,外表面喷涂有厚度为200~220um的环氧树脂。

进一步的,所述滤网11采用不锈钢304材质,使用8-10目滤网11,公称压力为1.6mpa。

进一步的,所述出水管8的外壁两侧对称安装有1个窥镜7,且在出水管8内安装有冲洗管10。

如上所述的两种实施例内部结构均相同,仅仅对进水管2的安装位置有发生改变,可有利于不同管道的安装。同时所述采用的进水管2分别连通的出水管8和排污管3,可以有效使得结构采用一进二出,减少了弯头的使用量,使得投资成本更少,同时将除污和排气两种功能集为一体,减小了装置的使用空间,更利于多种安装环境的使用,并结合内部的排污管3及滤网11的排布方式,有效的提高了装置内部的杂质分离效率,该种除污排气装置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进水管2通入液体,液体在经过滤网11的过滤后会进入到捕泡网12内,通过捕泡网12的收集,将原有在液体内的气体收集至主体1的上部,并通过自动排气阀9排出气体,同时在过水过程中,底部的排污管3安装有钕铁硼磁铁6可以加快液体内金属杂质的分离,当使用一段时间后,可通过拆除底部安装的法兰盖4将钕铁硼磁铁6卸除,并排出位于排污管3内的金属杂质。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