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港口含油污水用厌氧-好氧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44048发布日期:2020-02-07 22:21阅读:456来源:国知局
一种港口含油污水用厌氧-好氧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气田井下作业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港口含油污水用厌氧-好氧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水十条)”,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内河和沿海港口的水污染防治,相应的由于近年来国内港口的大规模发展,海上运输和港池内保障带来的大量洗罐水、洗舱水、压载水等含油污水的处理量日趋增大。

港口作为水陆联接、船舶装卸、中转运输的枢纽,对污水的综合治理及资源化利用直接关系到港口环境质量及资源节约型港口建设水平。在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交通运输部科学发展规划纲要部署及相关会议精神的同时,我国各大主要港口陆续建设了配套的污染物处理设施,港口含油污水的处理及设施运行工作也逐步深入。但由于水运港口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港口含油生产污水的复杂性,如具有含油浓度高、水质水量波动大、污染物浓度高且污染物成分复杂等特点,港口含油污水处理及回用技术复杂、难度较大。另外,由于交通运输领域水污染防治方面,大量给水排水工程与中水回用工程的设计规范仍参照城市建筑、小区及市政工程设计规范。而由于港口含油污水特有的水质特征以及区域特性,导致港口含油处理工程中缺乏针对性的设计方法、计算依据、设备设施选型施工安装及运行维护等关键技术要求,出现了关键工艺设施选择不合理、构筑物处理能力与实际需求不匹配、运行管理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极大阻碍了绿色循环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导致一些已建工程出现了难以稳定达标、运行不稳、检修频繁、港口污水处理水平低、回用率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威胁沿海港区海湾的生态环境。建立适合港口含油处理实际工作需求的成套技术与产品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对于含油废水采用生物处理技术是最经济的。采用生物处理工艺处理这类含油量高的废水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提高微生物对该水质的适应能力,并保持较高的代谢活性与生物浓度。因此需要采取物理化学等工艺处理掉大部分石油类,便于后续的生化处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对港口含油废水进行有效的处理的港口含油污水用厌氧-好氧处理系统。

为此,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港口含油污水用厌氧-好氧处理系统,包括斜板隔油池、搅拌反应池、配药箱、第一沉淀池、集泥斗、第一油泥池、第二油泥池、厌氧池、好氧池、第二沉淀池和曝气泵;其中,斜板隔油池、搅拌反应池、第一沉淀池、厌氧池和好氧池和第二沉淀池依次连接且相连通;配药箱通过送液管连通至搅拌反应池内;集泥斗通过管路与第一沉淀池的排泥管连接;第一油泥池和第二油泥池分别设置在斜板隔油池和集泥斗的下方并分别与斜板隔油池和集泥斗的排泥管相连通;曝气泵通过输气管连通至设置于好氧池池底的微孔曝气盘处,且在输气管上设置有阀门。

进一步地,在厌氧池和好氧池之间还设置有一根内回流管,内回流管一端伸入至好氧池的池底、另一端的端口位于厌氧池的液面上方,且在位于好氧池内的内回流管上设置有回流泵,使好氧池内的废水在回流泵的作用下流回至厌氧池中;在内回流管上还设置流量调节阀门。

进一步地,在第二沉淀池底部的排泥端处连接有污泥回流管,且污泥回流管的另一端延伸至厌氧池的液面上方,且在污泥回流管上设置有污泥回流泵;在污泥回流管上且位于污泥回流泵两侧各设置有一个流量调节阀门。

进一步地,在斜板隔油池内设置有潜水泵,潜水泵与斜板隔油池的出水端连通;在搅拌反应池和配药箱之间的输水管上设置有投药泵。

进一步地,在搅拌反应池和厌氧池内均设置有机械搅拌装置。

进一步地,曝气泵、污泥回流泵、潜水泵和投药泵,设置在搅拌反应池和厌氧池内的搅拌装置,以及各流量调节阀门通过plc控制。

进一步地,搅拌反应池的出液端高于第一沉淀池的进液端;好氧池的出液端高于第二沉淀池的进液端;厌氧池的出液端高于好氧池的进液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港口含油污水用厌氧-好氧处理系统提供了一种满足去除污水中种类复杂/处理难度大的要求的处理系统,且该处理系统能够适应水量水质波动较大的港口含有污水,处理能耗低;此外,该处理系统操作简单、易维护,能够被广泛用于港口含油污水厌氧-好氧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已有系统升级改造工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港口含油污水用厌氧-好氧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但下述实施例绝非对本实用新型有任何限制。另外,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相连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

如图1所示,该港口含油污水用厌氧-好氧处理系统包括斜板隔油池1、搅拌反应池2、配药箱3、第一沉淀池4、集泥斗5、第一油泥池6、第二油泥池7、厌氧池8、好氧池9、第二沉淀池10和曝气泵11;其中,斜板隔油池1、搅拌反应池2、第一沉淀池4、厌氧池8和好氧池9和第二沉淀池10通过输水管依次连接;具体地,

斜板隔油池1设置在该处理系统的首端,首先对含有废水进行初步的水油分离处理,使上层废水通过输水管流入搅拌反应池2中,下层分离出的油泥通过排泥管排出;

配药箱3通过送液管连通至搅拌反应池2内;配药箱3内设置有搅拌装置,便于现场需要实时配制絮凝剂;

另外,在斜板隔油池1内设置有一台潜水泵,潜水泵与设置在斜板隔油池1上的出水管连接,将经过斜板隔油池1处理的废水输送至搅拌反应池内,在搅拌反应池2和配药箱3之间的输水管上设置有潜水泵,使斜板隔油池1处理得到的上层废水向搅拌反应池2内的输送速度与配药箱3配制的絮凝剂向搅拌反应池2内的输送速度相匹配;

搅拌反应池2内设置有机械搅拌装置,使斜板隔油池1处理得到的上层废水与絮凝剂充分混合并发生絮凝反应,使得废水里面的油污、小尺寸颗粒物等聚集成大颗粒物质沉降至搅拌反应池2底部;此外,由于搅拌反应池2内的废水一般利用重力作用流入第一沉淀池4内,搅拌反应池2的出液端高于第一沉淀池4的进液端;

第一沉淀池4通过输水管与搅拌反应池2的出液端相连通,使搅拌反应池2内充分发生絮凝反应的混合产物在第一沉淀池4内自然沉降、分层;

集泥斗5通过管路与第一沉淀池4的排泥管连接,使通过自然沉降沉积至第一沉淀池4底部的油泥通过排泥管排放至集泥斗5内;

第一油泥池6设置在斜板隔油池1的下方,其与斜板隔油池1的排泥管相连通,第二油泥池7设置在集泥斗5的下方,其与集泥斗5的排泥管相连通,对斜板隔油池1和集泥斗5内油泥进行统一收集,便于后续定期进行废弃油泥处理;

厌氧池8通过输水管与第一沉淀池4的出水管相连通,使由第一沉淀池4完成内沉降处理的上层废水流入厌氧池8内,利用厌氧池内的厌氧微生物对废水进行厌氧处理;由于第一沉淀池4内的废水一般利用重力作用流入厌氧池8内,第一沉淀池4的出液端高于厌氧池8的进液端;厌氧池8内还设置有机械搅拌装置,厌氧池8内的微生物通过机械搅拌充分与废水混合接触;

好氧池9与厌氧池8之间通过设置在二者之间的输水管或用于分隔好氧池9与厌氧池8的分隔壁顶部的过流堰形成连通,且厌氧池8的出水端高于好氧池9的进水端,使经过厌氧池8处理的废水在重力作用下流入至好氧池9内,利用好氧池内的活性微生物对废水进行进一步有氧处理;好氧池9的池底设有微孔曝气盘,曝气泵11通过输气管连通至好氧池9池底的微孔曝气盘上,通过微孔曝气盘向好氧池内以一定的速度的传输氧气;在输气管上设置有气体流量调节阀门,以控制曝气泵11向好氧池9输送空气的气流速度;曝气泵11除了一方面供给氧气给废水内微生物用于分解污水中有机物所需的氧气,另一方面使好氧池内的活性污泥混合液维持一定的循环流动速度;

第二沉淀池10采用竖式沉淀池,其内设置有隔板,将第二沉淀池10的池底分隔为第一沉淀腔和第二沉淀腔,第一沉淀腔和第二沉淀腔之间通过设置在隔板上部的过流槽相连通,其进水端设置在第一沉淀腔的上部侧壁上,出水端和排泥端分别设置在第二沉淀腔的上部侧壁和底部,使进入第二沉淀池10内的废水经过二次沉降排出;由于好氧池9内的废水一般利用重力作用流入第二沉淀池10内,好氧池9的出液端高于第二沉淀池10的进液端;

在厌氧池8和好氧池9之间还设置有一根内回流管,内回流管一端伸入至好氧池9的池底、另一端的端口位于厌氧池8的液面上方,且在位于好氧池9内的内回流管上设置有回流泵,使好氧池9内的废水在回流泵的作用下流回至厌氧池8中;在内回流管和位于好氧池9和第二沉淀池10之间的输水管上各设置有一个流量调节阀门,使厌氧池-好氧池通过两个流量调节阀门调节回流比在1~1.2之间,使得厌氧池水力停留时间在10~15小时,保证厌氧池有机负荷停留在1.0~2.0kgcod/(m3·d),保证系统稳定运行;

在第二沉淀池10底部的排泥端处连接有污泥回流管,且污泥回流管的另一端延伸至厌氧池8的液面上方,并通过设置在污泥回流管上的污泥回流泵将沉积在第二沉淀池10的第二沉淀腔底部的油污通过污泥回流管回流至厌氧池8内;在污泥回流管上且位于污泥回流泵两侧各设置有一个流量调节阀门,用于调节回流流量。

为了便于操作,曝气泵、污泥回流泵和潜水泵,设置在搅拌反应池2和厌氧池8内的搅拌装置,以及各流量调节阀门均采用手动控制和plc控制两种控制方式实现人工与自动相结合的控制方式。

该港口含油污水用厌氧-好氧处理系统通过依次进行的斜板隔油、混凝沉淀、厌氧-好氧生物处理等操作即可有效的去除污水中的石油类污染物、固体悬浮物、有机污染物等有害物质进行处理,满足去除污水中含油量高、污染物种类复杂、处理难度大的含油污水的要求,且具有适应水量水质波动的特点。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变化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