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户外净水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96887发布日期:2020-01-31 14:15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户外净水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生活净水杯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便携式户外净水杯。



背景技术:

当前我国淡水资源极度稀缺,特别是山区等经济落后地区,饮用水不达标已经危害到人的身体健康。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人类就无法生存,而现有的技术很少有一种可以在户外生活考察或者旅游时,能够将水质净化以达到能够饮用的程度,缓解饮用水资源不足,饮用水难以达标的净水杯。

目前市场上售卖一种家用式净水杯,杯体分为两部分,内部存放未过滤水和滤芯,外部大容器存放已过滤的纯净水。这种净水杯不仅体积大,无密封,不方便外出携带,而且净水杯以水自身重力为压力,通过过滤网,所以当水涌过一半以上时,其过滤速率明显降低。市面上此类具有过滤功效的水杯成本太高,价格昂贵,难以在普通居民中推广。净水装置使用范围窄,只能针对家用自来水进行过滤,无法用于野外泉水或者溪水,无法有效清除病菌,具有残留。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拟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携式户外净水杯。

本实用新型解决所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便携式户外净水杯,其特征在于,该净水杯包括杯底、盛水外杯、饮水内杯、杯盖、紫外灯、电池盒、电池盖、杯盖开关、拉环、过滤筒、橡胶圈、超滤膜、反渗透膜、过滤网、活性炭;主体为两个上下通透的圆柱型套筒,其中较小外径的套筒为饮水内杯,较大外径的套筒为盛水外杯,其中盛水外杯的内径比饮水内杯的外径大3-5mm,饮水内杯的长度比盛水外杯的长度长1-2cm,盛水外杯的底部封闭有直径大于盛水外杯外径的杯底;所述饮水内杯上部设有外螺纹,饮水内杯通过外螺纹旋紧有一杯盖,杯盖上部设有封闭空腔,空腔上安装有紫外消毒组件,紫外消毒组件包括:紫外灯、电池盒、电池盖、杯盖开关;所述饮水内杯的下部设有过滤膜组件,过滤膜组件包括过滤筒、橡胶圈、超滤膜、反渗透膜、过滤网、活性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杯体可选用有机玻璃、尼龙等轻质安全材料制成,整体质量轻,密封性好,方便携带。出行前可无需盛满水携带,减轻是了出行负担。在野外可随时使用,方便快捷。

2.“活塞式”滤水。净水杯有内外两个容器组成,待处理水由杯底进入,通过人工施力进行活塞运动,水通过过滤层进入内容器。该方式有效地将“已处理水”与“未处理水”分离,极大提高了过滤效率,且杯体及过滤层拆装容易,清洗简单,用法灵活。

3.多效过滤,优质滤芯。三重过滤,还原净水本味:第一重,椰壳颗粒活性炭,吸附杂质,除色,除味。第二重,超滤膜,只允许水分子、水中有益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通过。第三重,反渗透膜,对高价离子及复杂单离子的脱盐率超过99%。经过滤芯后,已经可以达可直接饮用的纯净效果。

4.紫外线灯有效处理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水通过滤膜进入内层后,启动紫外线消毒,破坏dna结构,具有无色无味无化学物质遗留的优点,可以杀灭99%的微生物,大约10s左右后即可制出清水。

5.本实用新型净水杯成本低,体积小,易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便携式户外净水杯的整体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便携式户外净水杯的膜组原理示意图;

图中:1-杯底;2-盛水外杯;3-饮水内杯;4-杯盖;5-紫外灯;6-电池盒;7-电池盖;8-杯盖开关;9-拉环;10-过滤筒;11-橡胶圈;12-超滤膜;13-反渗透膜;14-过滤网;15-活性炭。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更加通俗易懂,下文将结合实施例及附图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便携式户外净水杯,包括杯底1、盛水外杯2、饮水内杯3、杯盖4、紫外灯5、电池盒6、电池盖7、杯盖开关8、拉环9、过滤筒10、橡胶圈11、超滤膜12、反渗透膜13、过滤网14、活性炭15;主体为两个上下通透的圆柱型套筒,其中较小外径的套筒为饮水内杯3,较大外径的套筒为盛水外杯2,其中盛水外杯2的内径略大于饮水内杯3的外径,饮水内杯3的长度略长于盛水外杯2的长度,盛水外杯2的底部封闭有直径大于盛水外杯2外径的杯底1;盛水外杯的上部和饮水内杯之间的空隙安装多层密封圈进行密封,密封圈的数量为2~3层,且密封圈可更换;所述饮水内杯3上部设有外螺纹,饮水内杯3通过外螺纹旋紧有一杯盖4,杯盖4上部设有封闭空腔,空腔上安装有紫外消毒组件,紫外消毒组件包括:紫外灯5、电池盒6、电池盖7、杯盖开关8;所述饮水内杯3的下部设有过滤膜组件,过滤膜组件包括过滤筒10、橡胶圈11、超滤膜12、反渗透膜13、过滤网14、活性炭15。

所述紫外消毒组件中,杯盖4上部的空腔的上表面开设有一个电池盒6,电池盒6内可放置两节电池,电池盒6内部设有将两节电池首尾串联的垫片,两节电池首尾串联形成电池组,所述电池槽在电池组的首尾处分别设置一金属垫片,形成正、负极,所述杯盖4在其上部的空腔的上表面设有一孔洞,孔洞内内嵌有一杯盖开关8。电池为可充电电池。

所述紫外消毒组件中,所述杯盖4的下部中心,安装有一紫外灯5,紫外灯5的灯座与杯盖4接触的部分密封处理。

所述紫外灯5的正极和电池盒6的正极之间采用导线连接,电池盒6的的负极、杯盖开关8、紫外灯5的负极采用导线串联。

所述过滤膜组件中,过滤筒10为嵌套固定在饮水内杯3的下端,过滤筒10分别与饮水内杯3和盛水外杯2相通;所述过滤筒10下部设有一凸环(形式为凸环的半径大于过滤筒10的主体内径),凸环内设有环形的开槽,开槽内嵌套有一橡胶圈11,橡胶圈11过盈配合在盛水外杯2内。

所述过滤膜组件中,过滤筒10的内部设有超滤膜12、反渗透膜13,超滤膜12、反渗透膜13的周边采用外包箍圈卡紧在过滤筒10内部,所述超滤膜12位于反渗透膜13的下方。

所述过滤膜组件中,过滤筒10的下方设有两个过滤网,过滤网14的网孔不得大于0.2mm,两个过滤网14平行,之间的间距不的低于3cm,两个过滤网14之间填充有活性炭15。

所述电池盒6上通过铰链设有一电池盖7,电池盒6封口处设有一个凹陷,电池盖7上设有轮廓和凹陷轮廓一致的凸出,电池盒6的凹陷和电池盖7的凸出上设有螺栓孔。

所述杯盖4上设有一拉环9。

所述饮水内杯3的外部涂抹有深色的无害漆层。

本发明中过滤筒的下部敞开,与盛水外杯相通,过滤筒的上部与饮水内杯相通,水通过过滤筒中的过滤网及活性炭后,再经两层滤膜后可以直接进入内杯,上下运动时水先接触滤网,后接触滤膜。在膜的过滤作用下选择性透过。使用本发明水杯在引用时直接通过活塞方式推拉后能快速使得内杯中充水,水量较多时即可打开紫外灯消毒10s以上即可引用,饮水方便快速。

所述拉环9可以穿有拉绳,方便携带,使用时,打开电池盖7在电池盒6内塞入电池,并关上电池盖7,并利用螺栓贯穿电池盖7的凸出上的螺栓孔并旋紧在电池盒6口的凹陷的螺栓孔内,将电池盖7封闭固定;再往盛水外杯2内盛装需要处理的水量,水量不得超过盛水外杯2总容积的五分之四,防止在操作挤压过程中杯内的水溢出,再将饮水内杯3及其下方的所述过滤膜组件置入到盛水外杯2内,橡胶圈11过盈配合在盛水外杯2内,通过橡胶圈11将盛水外杯的上下部分隔离开来,饮水内杯3及其下方的所述过滤膜组件与盛水外杯2组成活塞组件,饮水内杯3下压盛水外杯2内的水流,由于饮水内杯3的下压,盛水外杯2内的水流压强变大,此时超滤膜、反渗透膜,超滤膜以膜两侧的压力差为驱动力,以超滤膜为过滤介质,在一定的压力下,水先接触滤网,后接触滤膜,在膜的过滤作用下选择性透过,即原液(直接取用的户外水)由过滤网14过滤,再由活性炭15吸附异味和吸取大分子杂质后,当原液流过膜表面时,超滤膜表面密布的许多细小的微孔只允许水及小分子物质通过而成为透过液,而原液中体积大于膜表面微孔径的物质则被截留在膜的进液侧,成为浓缩液,因而实现对原液的净化、分离和浓缩的目的;反渗透膜一种以压力差为推动力,从溶液中分离出溶剂的膜分离操作;经过膜的处理,水得到初步净化后直接进入饮水内杯3,此时打开杯盖开关8,杯盖开关8接通紫外灯5和电池盒6的电路,紫外灯5发光利用紫外灯5发出的紫外光线,使菌体蛋白发生光解、变形,菌体的氨基酸、核酸、酶遭到破坏;同时,紫外线通过空气时会使空气中的氧电离产生出臭氧,加强了杀菌作用;这是一种纯物理的杀菌方法,具有简单、便捷、无二次污染及便于操作等优点;此外为了避免紫外线灯对人体造成伤害,在饮水内杯3外侧附加一层深色漆层,保护使用者的安全。

所述超滤膜、反渗透膜、活性炭为本实用新型的直接应用,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省略其具体材质结构和具体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未述及之处适用于现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