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洗车房污水处理回收自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16380发布日期:2020-05-20 02:33阅读:306来源:国知局
一种洗车房污水处理回收自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洗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洗车房污水处理回收自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销量的上升,伴随而来的就是汽车服务行业、尤其是洗车行业的迅速发展。市面上现有的洗车方式主要有手动洗车、全自动洗车以及自动和手动相结合的方式。

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不论哪种洗车方式,产生的污水都比较多,有的洗车店虽配有污水处理设备,但占地较大,无法大范围推广。因此市面上大多洗车厂的洗车污水仍然直接排放,污染环境的同时造成了水资源的大量浪费。

在无接触式清洗装置中虽然出现了污水自处理循环款式,但其主要是过滤污水中的泥沙等粗颗粒物,并不能去除有机物和清洗剂等物质,因此处理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洗车房污水处理回收自循环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洗车污水处理效果不理想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洗车房污水处理回收自循环系统,包括:

轨道槽,其具有运送车辆的轨道,用于待清洗车辆的传送;

下水槽,其设置于所述轨道槽的下方,且铺设于车辆的清洗段,用于污水向台面下渗流;

沉降槽,其衔接于所述下水槽的出口端,用于污水中颗粒物的沉降;

滤油槽,其衔接于所述沉降槽的出口端,用于清除污水中的油污;

第一过滤墙,其设置于所述滤油槽的出口端,用于污水中颗粒物的初级过滤;

缓冲箱,其通过所述第一过滤墙与所述滤油槽的出口端连通,可对污水进行缓冲;

第二过滤墙,其设置于所述缓冲箱的出口,用于污水中颗粒物的二级过滤;所述缓冲箱的出口通过所述第二过滤墙与水泵房连通;

混凝过滤槽,其入口通过管路连通于所述水泵房,出口连通至清水槽;所述混凝过滤槽用于处理污水中的悬浮物和溶解性有机物;

污水经过所述下水槽、所述沉降槽、所述滤油槽、所述第一过滤墙、所述缓冲箱、所述第二过滤墙、所述水泵房、所述混凝过滤槽处理后得到的清水到达所述清水槽内完成一个污水处理循环。

可选地,所述混凝过滤槽内放置有絮凝剂、助凝剂和活性炭。

可选地,所述缓冲箱包括相连通的第一调节槽和第二调节槽,所述第一调节槽的入口连通于所述滤油槽的出口,所述第一调节槽的出口连通于所述第二调节槽的入口,所述第二调节槽的出口通过所述第二过滤墙与所述水泵房连通。

可选地,所述的洗车房污水处理回收自循环系统还包括台面,所述轨道槽和所述下水槽设置于所述台面上,所述沉降槽、所述第一过滤墙、所述滤油槽、所述缓冲箱和所述第二过滤墙均位于所述台面的下侧。

可选地,所述下水槽的底面具有坡度。

可选地,所述沉降槽的底面具有坡度。

可选地,所述沉降槽内设置有活动格栅。

可选地,所述混凝过滤槽的底部呈漏斗状。

可选地,所述第一过滤墙为粗粒石英砂过滤墙,所述第二过滤墙为细粒石英砂过滤墙。

可选地,所述滤油槽内设置有清油浮漂,所述浮漂内设置有除油剂。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洗车房污水处理回收自循环系统,清洗车辆后的污水经过下水槽进入沉降槽进行沉降,后经滤油槽滤除污水中的油污,再流经第一过滤墙进行初级过滤,再进入缓冲箱对污水均匀化和一致化后流经第二过滤墙进行二级过滤后进入水泵房,水泵房的水再进入混凝过滤槽去除悬浮物和溶解性有机物后到达清水槽内完成一个污水处理循环,与传统洗车污水的处理方式相比,不但能去除污水中的粗颗粒物,还能去除油污,并对污水进行均匀化缓冲处理,使后续的处理过程效果更好;污水中的细颗粒杂质也能被有效去除,防止循环利用时残留杂质对车身造成损伤,最后再通过混凝过滤槽去除悬浮物和溶解性有机物,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处理后得到的清水再用于洗车,实现了车辆清洗污水的自循环再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洗车房污水处理回收自循环系统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实心箭头示出了台面上水流方向,图中空心箭头示出了台面下水流动方向;

图2是图1中a-a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b-b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下水槽;2、轨道槽;3、沉降槽;4、第一过滤墙;5、滤油槽;6、第一调节槽;7、第二调节槽;8、第二过滤墙;9、水泵房;10、储水室;11、车辆进口端;12、车辆出口端;13、台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洗车房污水处理回收自循环系统,包括:

轨道槽2,其具有运送车辆的轨道,用于待清洗车辆的传送;

下水槽1,其设置于轨道槽2的下方,且铺设于车辆的清洗段,用于污水向台面13下渗流;

沉降槽3,其衔接于下水槽1的出口端,用于污水中中、粗颗粒物的沉降;

滤油槽5,其衔接于所述沉降槽3的出口端,用于清除污水中的油污;

第一过滤墙4,其设置于所述滤油槽5的出口端,用于污水中泥,中、细颗粒物和铁锈等的初级过滤;

缓冲箱,其通过所述第一过滤墙4与所述滤油槽5的出口端连通,可对污水进行缓冲;

第二过滤墙8,其设置于缓冲箱的出口,用于污水中泥,中、细颗粒物、铁锈等的二级过滤;缓冲箱的出口通过第二过滤墙8与水泵房9连通;

混凝过滤槽,其入口通过管路连通于水泵房9,出口连通至清水槽;混凝过滤槽用于处理污水中的悬浮物和溶解性有机物;

污水依次经过下水槽1、沉降槽3、滤油槽5、第一过滤墙4、缓冲箱、第二过滤墙8、水泵房9、混凝过滤槽处理后得到的清水到达清水槽内完成一个污水处理循环。

清洗车辆后的污水经过下水槽1进入沉降槽3进行沉降,后经滤油槽5滤除污水中的油污,再流经第一过滤墙4进行初级过滤,再进入缓冲箱对污水均匀化和一致化后流经第二过滤墙8进行二级过滤后进入水泵房9,水泵房9的水再进入混凝过滤槽去除悬浮物和溶解性有机物后到达清水槽内完成一个污水处理循环,与传统洗车污水的处理方式相比,不但能去除污水中的粗颗粒物,还能去除油污,并对污水进行均匀化缓冲处理,使后续的处理过程效果更好;污水中的细颗粒杂质也能被有效去除,防止循环利用时残留杂质对车身造成损伤,最后再通过混凝过滤槽去除悬浮物和溶解性有机物,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处理后得到的清水再用于洗车,实现了车辆清洗污水的自循环再利用,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除下水槽1、沉降槽3、滤油槽5、第一过滤墙4、缓冲箱、第二过滤墙8和水泵房9位于洗车房底部(台面13下)外,混凝过滤槽和清水槽的位置不固定,只要求混凝过滤槽位于洗车房空间最高处,能够进行洗车房外观多样化的美观设计,很好地融入环境,成为城市一道风景线。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混凝过滤槽内放置有絮凝剂、助凝剂和活性炭。

絮凝剂和助凝剂对污水中的悬浮物进行絮凝沉淀,再通过活性炭进行脱色、脱氯和脱臭,并吸附废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污水处理效果更理想。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缓冲箱包括相连通的第一调节槽6和第二调节槽7,第一调节槽6的入口连通于滤油槽5的出口,第一调节槽6的出口连通于第二调节槽7的入口,第二调节槽7的出口通过第二过滤墙8与水泵房9连通。

第一调节槽6中由于不断有污水从滤油槽5流入,而第二调节槽7中污水相对静止,经过两个调节槽后污水混合更均匀,一致性更好,也具有一定的细颗粒物沉淀作用,减少第二过滤墙8的负担,且过滤效果更好。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的洗车房污水处理回收自循环系统还包括台面13,轨道槽2和下水槽1嵌设于台面13中,沉降槽3、第一过滤墙4、滤油槽5、缓冲箱和第二过滤墙8均位于台面13的下侧。

台面13的设置,使区域划分更合理,有效利用空间,占地面积小,有利于推广使用。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下水槽1的底面具有坡度。

下水槽1的底面具有坡度,污水通过重力作用即可实现流转,效率高,且能耗较低。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沉降槽3的底面具有坡度。

沉降槽3的底面具有坡度,污水通过重力作用即可实现流转,效率高,且能耗较低。

为了清洗污水的收集,如图2所示,下水槽1两侧的台面13也向中间倾斜,方便水在重力作用向下流动并渗漏至台面13下的下水槽1内。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沉降槽3内设置有活动格栅。

沉降槽3内设置的活动格栅,用于拦截污水中体积较大的固体物。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混凝过滤槽的底部呈漏斗状。

混凝过滤槽的底部呈漏斗状,便于絮凝沉淀物的排出。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第一过滤墙4为粗粒石英砂过滤墙,第二过滤墙8为细粒石英砂过滤墙。

第一过滤墙4的粗粒石英砂过滤掉污水中的较大颗粒物杂质,第二过滤墙8的细粒石英砂过滤掉污水中的细颗粒杂质。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滤油槽5内设置有清油浮漂,浮漂内设置有除油剂。

通过浮漂内除油剂对污水表面的油污进行清理,除油效果好。

除油剂可采用德国oilex(油力士)产品。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洗车房污水处理回收自循环系统,由洗车房底座里的下水槽1、沉降槽3、粗粒石英砂过滤墙和滤油槽5、调节槽、水泵房9等各个功能区组成,以及洗车机房顶或侧部的混凝过滤槽、清水槽等组成。

洗车房底部尺寸根据各种外观设计确定,但其中的洗车间和保养间底座的尺寸是固定的,它为污水处理的主要空间。底座高35cm,分隔成下水槽1、沉降槽3、二道粗粒石英砂过滤墙和滤油槽5、调节槽、水泵房9组成。

下水槽1为图中bfgc部分,尺寸为5×0.6×(0.15~0.2)m,为上面水平下面cg端比bf端高5cm的契形体,便于快速下水。洗车房地面呈以下水槽1为最低的略倾斜的一顺斜坡面。

沉降槽3为图中abnm部分,尺寸为3.2×1×(0.25~0.3)m,该槽上面水平,位于洗车房车辆进口端11。槽内放高度为5cm的活动格栅,整个槽底距地面高出5~10cm。该槽顶面为三~四块活动盖板,便于清淤。

粗粒石英砂过滤墙和滤油槽5。过滤墙和滤油槽5组合为图中pntr部分,尺寸为0.8×0.4×0.30m。滤油槽5是根据油脂等上浮水面的原理,本发明创新在滤油槽5中部设一浮动清油漂。浮漂内装有德国最新科技“油污终结者”,实现油污的清除。由于家用机动车的油污相对少,因此该浮漂1~2月一换。滤油槽5之后设一道过滤墙,为装满粗粒石英砂或陶粒的过滤装置,清除污水中泥、砂、铁锈等。在滤油槽5和沉降槽3之间设一道闸板,高15cm,平时放下闸板,水从闸板顶过,阻止粗粒泥砂通过。过滤墙和滤油槽5组合上面为一活动盖板,便于清洗和更换浮动清油漂。

调节一槽和调节二槽分别为图中fgwtrp、gvyh部分,尺寸分别为5×2.3×(0.3~0.35)m、2×1.5×(0.33~0.35)m,调节一槽和调节二槽均以gu口为最低处,调节二槽的vy端比gu口高2cm。调节一槽和调节二槽作用为污水缓冲水箱。因为洗车污水主要含有清洁剂、天然车蜡、油脂、粉尘、泥沙、废水流经地面回到水池过程中带来的有机物及地面污物、可能的大量细菌,等等。其中,小型车辆多跑短途,其洗车废水污染物较为单一,主要是泥砂类、洗涤剂类物质和少量的油;大型车辆大多跑远途,车辆上沾染的煤焦油或燃料油较多,且承载的物品也会给车体带来污染,废水污染物较为复杂。因此,不同的机动车清洗所排放的污水的水质以及ph值都有差别,有时还会比较大,从而不能为水处理系统提供一个稳定和优化的操作条件。为此,只有先将污水导入调节池进行均和调节处理,使其水量和水质都比较稳定,不受废水高峰流量或浓度变化的影响,才能为后续加药系统的运行提供条件。同时调节槽又是污水中细颗粒污染物接着沉淀的场所。在调节槽和水泵房9之间安装一道中细粒石英砂或陶粒的过滤器墙,进一步清除污水中残余的泥、砂、铁锈、油污等。在gu口上底座顶面设一活动盖板,便于清洗调节槽。

水泵房9为图中vywz部分,尺寸为2×0.8×(0.35~0.8)m,是底座中最深的位置,有条件时可再向地下延伸0.45m。水泵设有自动启动和人工启动。水泵一次工作的抽水量等于调节槽加水泵房9总计90%的储水量,等于混凝过滤槽的储水量。在水泵上方底座顶面设一活动盖板,便于水泵维护保养。

混凝过滤槽的位置和尺寸根据洗车房的结构确定,但它是位于洗车房的最高的空间,其体积的大小为调节槽加水泵房9总容的90%。它是对污水中以乳化状态、胶体状态以及小颗粒存在的污染物,通过加入絮凝剂和助凝剂,使其形成絮体沉淀,达到去除目的;再加入粉末活性炭,脱色、脱氯、脱臭等气味,将水中的洗涤剂、肥皂等吸附去除,并吸附废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弥补混凝去除溶解性有机物效果不佳的缺点,提高了水质;再在清水中加入次氯酸钠消毒液,进行了一段时间消毒,把水中的大肠杆菌等病菌进行杀灭,保证了出水的安全性,使水的浊度、bod5、cod等达到回用水标淮。混凝过滤槽下方呈漏斗状,位于洗车房内墙面便于排放沉淀污染物的地方。

清水槽的位置和尺寸根据洗车房的结构确定。它是经过过滤后的清水储水池,并从这里加压输送到洗车房各水管和水喷头清洗汽车。清水槽的容积是混凝过滤槽的1~1.2倍。

调节槽、水泵房9、混凝过滤槽和清水槽的水输送控制程序是,当清水槽水位底于最低水位时,自动启动混凝过滤槽向清水槽供水,到达清水槽最高水位线时自动断供;当混凝过滤槽水位底于最低水位时,自动启动水泵房9水泵,从水泵房9和调节槽中向混凝过滤槽输水,到达混凝过滤槽最高水位线时自动断供。形成一键电源启动后,清水槽水-(加压)→洗车房各水管和水喷头先后打开清洗汽车→流入下水槽1→流入粗粒砂泥沉降槽3→流过粗粒石英砂过滤墙→流过滤油槽5→流入调节槽→流过细粒石英砂过滤墙→流入水泵房9-(水泵输送)→混凝过滤槽-(水泵输送或水管)→清水槽-(加压)→洗车房各水管和水喷头清洗汽车的水处理回收全自动自循环系统。

调节槽、水泵房9、混凝过滤槽和清水槽储水总量在20m3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