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循环利用的浓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12049发布日期:2020-07-17 15:40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循环利用的浓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浓水处理相关领域,具体是一种可循环利用的浓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浓水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污水和废液,其中含有随水流失的工业生产用料、中间产物和产品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废水的种类和数量迅猛增加,对水体的污染也日趋广泛和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安全,在进行浓水处理时,往往需要分步进行处理。

当进行处理时,由于浓水处理后需要进行转移、沉淀、浓缩处理,完成后进行排放收集,在沉淀过程中沉淀池设置不当会导致沉淀转移效果较差并容易拥堵,使得沉淀池中的废水难以流通至浓缩池中进行浓缩,且浓缩池内清洗较为不便,难以合理引导进外接水进行高速冲刷内壁。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在此提供一种可循环利用的浓水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构造一种可循环利用的浓水处理装置,该装置包括基板、支架、挂置板、净化罐、弯管、组合管、封盖、引管、处理罐、控制箱、辅助箱、电力箱和电机,所述基板顶端焊接固定有支架,所述支架顶端面上支撑设置有净化罐,所述净化罐的数量大于两个,所述挂置板底端锁固安装于基板上,所述挂置板正面上固定安装有电力箱,所述电力箱位于辅助箱左侧,所述弯管密封插接于组合管侧端,所述组合管与净化罐贯通连接,所述封盖底端嵌入安装有引管,所述控制箱背面锁固安装于挂置板上,所述电机与电力箱电连接,所述处理罐底端固定安装于基板上,所述处理罐装设于净化罐右侧,所述处理罐包括壳体、侧引管、拧头、废水调节池、第一泵体、引出管、截止阀、流量计、竖向沉淀池、外泵体、传输管、分散杆、浓缩池、均压座、水平安装板、排出管、第二泵体和第一引管,所述壳体上贯穿安装有侧引管,所述侧引管左侧顶端设有拧头,所述废水调节池紧固于壳体内部顶端,所述废水调节池右侧顶端固定装设有引管,所述第一泵体上分别贯穿安装有引出管、第一引管,所述引出管上装设有截止阀,所述截止阀左侧安装有流量计,所述竖向沉淀池位于废水调节池下方,所述外泵体锁固安装于壳体外侧面,所述外泵体与传输管内部相贯通,所述分散杆左侧嵌入安装于电机上,所述分散杆位于浓缩池内部,所述均压座竖直安装于水平安装板上,所述排出管左侧插接于第二泵体上,所述第二泵体左侧通过管路与浓缩池内部相贯通,所述第二泵体、第一泵体和外泵体均与电力箱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竖向沉淀池包括外壳、竖向转移管、收集槽、开口、引导口、分转移管和底斜集池,所述外壳顶端贯穿设有开口,所述竖向转移管顶端固定插接于收集槽上,所述收集槽中心贯穿有引导口,所述分转移管顶端固定插接于收集槽上,所述底斜集池与外壳为一体化成型结构,所述底斜集池底端与浓缩池内部相贯通,所述底斜集池位于挂置板背侧。

优选的,所述均压座包括弹簧杆、缸体和密封锥板,所述弹簧杆底端固定安装有密封锥板,所述密封锥板沿缸体内壁竖直移动,所述密封锥板位于控制箱背侧。

优选的,所述侧引管包括通口、引管主体和阀体,所述通口贯通于引管主体侧端,所述引管主体上嵌入安装有阀体,所述阀体顶端紧固有拧头,所述引管主体设于净化罐右侧。

优选的,所述均压座共设有两个,并且均压座顶端固定连接于与水平安装板相同结构的板块上。

优选的,所述分散杆上设置有数量大于两个的分散叶,并且分散叶呈等间距设置。

优选的,所述净化罐为中空圆柱体结构,并且净化罐底端通过管道与废水调节池背侧相贯通。

优选的,所述底斜集池为中空锥台结构,并且其内壁均为倾斜设置。

优选的,所述基板为铸铁制成,支撑强度大。

优选的,所述分散杆为铝合金制成,质量轻、硬度大。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可循环利用的浓水处理装置,与同类型设备相比,具有如下改进:

优点: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可循环利用的浓水处理装置,通过优化设置了处理罐,竖向沉淀池中采用竖向转移管、分转移管组合对废水进行分向转移,便于提升转移效果、分向不易堵塞,随后将沉淀处理后的废水通过底斜集池进行转移,底斜集池外侧壁上的弹簧杆与缸体配合保证支撑的稳定性,流至底斜集池内的水向下转移至浓缩池中进行处理,随后可通过第二泵体将处理后的废水从排出管排出,在对浓缩池进行初步清洁时,可通过外泵体将外部清洁剂引入浓缩池中,利用电机带动分散杆转动,使得水冲刷浓缩池内壁进行处理清洁,便于对浓缩池进行清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罐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竖向沉淀池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侧引管结构示意图;

其中:基板-1、支架-2、挂置板-3、净化罐-4、弯管-5、组合管-6、封盖-7、引管-8、处理罐-9、控制箱-10、辅助箱-11、电力箱-12、电机-13、壳体-901、侧引管-902、拧头-903、废水调节池-904、第一泵体-905、引出管-906、截止阀-907、流量计-908、竖向沉淀池-909、外泵体-910、传输管-911、分散杆-912、浓缩池-913、均压座-914、水平安装板-915、排出管-916、第二泵体-917、第一引管-918、外壳-9091、竖向转移管-9092、收集槽-9093、开口-9094、引导口-9095、分转移管-9096、底斜集池-9097、弹簧杆-9141、缸体-9142、密封锥板-9143、通口-9021、引管主体-9022、阀体-902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1-5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可循环利用的浓水处理装置,包括基板1、支架2、挂置板3、净化罐4、弯管5、组合管6、封盖7、引管8、处理罐9、控制箱10、辅助箱11、电力箱12和电机13,基板1顶端焊接固定有支架2,支架2顶端面上支撑设置有净化罐4,净化罐4的数量大于两个,挂置板3底端锁固安装于基板1上,挂置板3正面上固定安装有电力箱12,电力箱12位于辅助箱11左侧,弯管5密封插接于组合管6侧端,组合管6与净化罐4贯通连接,封盖7底端嵌入安装有引管8,控制箱10背面锁固安装于挂置板3上,电机13与电力箱12电连接,处理罐9底端固定安装于基板1上,处理罐9装设于净化罐4右侧,处理罐9包括壳体901、侧引管902、拧头903、废水调节池904、第一泵体905、引出管906、截止阀907、流量计908、竖向沉淀池909、外泵体910、传输管911、分散杆912、浓缩池913、均压座914、水平安装板915、排出管916、第二泵体917和第一引管918,壳体901上贯穿安装有侧引管902,侧引管902左侧顶端设有拧头903,废水调节池904紧固于壳体901内部顶端,废水调节池904右侧顶端固定装设有引管8,第一泵体905上分别贯穿安装有引出管906、第一引管918,引出管906上装设有截止阀907,截止阀907左侧安装有流量计908,竖向沉淀池909位于废水调节池904下方,外泵体910锁固安装于壳体901外侧面,外泵体910与传输管911内部相贯通,分散杆912左侧嵌入安装于电机13上,分散杆912位于浓缩池913内部,均压座914竖直安装于水平安装板915上,排出管916左侧插接于第二泵体917上,第二泵体917左侧通过管路与浓缩池913内部相贯通,第二泵体917、第一泵体905和外泵体910均与电力箱12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竖向沉淀池909包括外壳9091、竖向转移管9092、收集槽9093、开口9094、引导口9095、分转移管9096和底斜集池9097,所述外壳9091顶端贯穿设有开口9094,所述竖向转移管9092顶端固定插接于收集槽9093上,所述收集槽9093中心贯穿有引导口9095,所述分转移管9096顶端固定插接于收集槽9093上,所述底斜集池9097与外壳9091为一体化成型结构,所述底斜集池9097底端与浓缩池913内部相贯通,所述底斜集池9097位于挂置板3背侧。

进一步的,所述均压座914包括弹簧杆9141、缸体9142和密封锥板9143,所述弹簧杆9141底端固定安装有密封锥板9143,所述密封锥板9143沿缸体9142内壁竖直移动,所述密封锥板9143位于控制箱10背侧。

进一步的,所述侧引管902包括通口9021、引管主体9022和阀体9023,所述通口9021贯通于引管主体9022侧端,所述引管主体9022上嵌入安装有阀体9023,所述阀体9023顶端紧固有拧头903,所述引管主体9022设于净化罐4右侧。

进一步的,所述均压座914共设有两个,并且均压座914顶端固定连接于与水平安装板915相同结构的板块上。

进一步的,所述分散杆912上设置有数量大于两个的分散叶,并且分散叶呈等间距设置,便于进行搅拌。

进一步的,所述净化罐4为中空圆柱体结构,并且净化罐4底端通过管道与废水调节池904背侧相贯通,便于使用。

进一步的,所述底斜集池9097为中空锥台结构,并且其内壁均为倾斜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基板1为铸铁制成,支撑强度大。

进一步的,所述分散杆912为铝合金制成,质量轻、硬度大。

根据上表得知,本案中分散杆912为铝合金制成,质量轻、硬度大。

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提供一种可循环利用的浓水处理装置,按照如下方式运行;

第一,经引管8引入外部浓水,而侧引管902为辅助外接通入试剂对浓水进行ph调节;

第二,废水调节池904中的废水经调节后通过开启第一泵体905,利用第一引管918、引出管906将废水引至竖向沉淀池909中,其中,流量计908进行流量计量;

第三,竖向沉淀池909中采用竖向转移管9092、分转移管9096组合对废水进行分向转移,随后将沉淀处理后的废水通过底斜集池9097进行转移,底斜集池9097外侧壁上的弹簧杆9141与缸体9142配合保证支撑的稳定性;

第四,流至底斜集池9097内的水向下转移至浓缩池913中进行处理,随后可通过第二泵体917将处理后的废水从排出管916排出;

第五,在对浓缩池913进行初步清洁时,可通过外泵体910将外部清洁剂引入浓缩池913中,利用电机13带动分散杆912转动,使得水冲刷浓缩池913内壁进行处理清洁。

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提供一种可循环利用的浓水处理装置,通过优化设置了处理罐9,竖向沉淀池909中采用竖向转移管9092、分转移管9096组合对废水进行分向转移,便于提升转移效果、分向不易堵塞,随后将沉淀处理后的废水通过底斜集池9097进行转移,底斜集池9097外侧壁上的弹簧杆9141与缸体9142配合保证支撑的稳定性,流至底斜集池9097内的水向下转移至浓缩池913中进行处理,随后可通过第二泵体917将处理后的废水从排出管916排出,在对浓缩池913进行初步清洁时,可通过外泵体910将外部清洁剂引入浓缩池913中,利用电机13带动分散杆912转动,使得水冲刷浓缩池913内壁进行处理清洁,便于对浓缩池913进行清洁。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并且本实用新型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