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淤泥后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58789发布日期:2020-10-20 11:38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一种淤泥后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污泥后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淤泥后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污泥处理(sludgetreatment)是指对污泥进行浓缩、调治、脱水、稳定、干化或焚烧等无害化加工过程。传统的污泥处理往往采用卫生填埋、土地利用、焚烧等方式进行,但是上述的污泥处理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随着环保力度的加强和人们对已有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局限性的进一步认识,世界各国都在投入重金研发新技术,争取找到更经济、更合理的污泥处理方案。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一些清淤泥设备,但是这些设备主要是直接将带有污水的淤泥一并进行生物或化学处理,不利于循环利用淤泥资源。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淤泥后处理装置,用于实现对淤泥的生物后处理,不仅可以循环利用,而且实现水、固分离,各取所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淤泥后处理装置,它包括:

淤泥泵,所述淤泥泵一端开设进淤泥口,所述淤泥泵的另外一端连接一软管,所述淤泥泵通过支撑机构架设于需要处理的淤泥池中;

搅拌单元,所述搅拌单元包括搅拌箱本体和搅拌机构,所述搅拌箱本体内部设有空腔,并且设有位于高位的输入口、位于低位的输出口,所述搅拌机构穿设于所述搅拌箱本体内,包括竖向穿入所述空腔的中心的搅拌棒和驱动所述搅拌棒搅拌的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搅拌箱本体外端;

水解沉淀单元,通过管道连通所述输出口,所述水解沉淀单元分别开设输液口和输泥口;

污泥处理单元,与所述输泥口通过管道连通,所述污泥处理单元内置用于处理污泥的活性碳;以及

运输小车,承接所述淤泥处理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机构包括支杆和与所述支杆垂直且用于架设所述淤泥泵的支撑板,所述支杆至少包括3个,每个所述支杆的中心沿长度方向阵列布设多个通孔,所述支撑板边缘开设与所述通孔适配的圆柱端,所述圆柱端插设于所述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搅拌棒沿其长度方向等距设置多个破碎棒,每个所述破碎棒上固定设置破碎齿。

进一步地,所述水解沉淀单元的顶端固定设置ph值检测机构,所述ph值检测机构包括ph值检测模块、ph值调节模块和显示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水解沉淀单元的输液口连通一污水处理池。

进一步地,所述搅拌单元底端固定多个支腿。

进一步地,所述污泥处理单元内还包括污泥处理微生物菌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淤泥后处理装置,克服了以往传统淤泥处理装置液、固不分离的缺陷,采用淤泥泵将淤泥抽至搅拌单元进行大颗粒淤泥/沙石的搅拌,并实现细化过程,采用水解沉淀单元实现固、液分离,并分别对污水、淤泥进行后续处理,采用活性碳吸附淤泥中的有害物质,将得到经过处理的淤泥输送至运输小车运走,以进行后续处理。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淤泥后处理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搅拌单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支杆;2-支撑板;3-淤泥泵;301-进淤泥口;4-软管;5-电机;6-搅拌单元;601-输入口;602-输出口;603-空腔;7-支腿;8-ph值检测机构;9-水解沉淀单元;901-输液口;902-输泥口;10-污水处理池;11-污泥处理单元;12-运输小车;13-搅拌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淤泥后处理装置,包括:淤泥泵3、搅拌单元6、水解沉淀单元9、污泥处理单元11及运输小车12,运输小车12底端布设多个万向轮,所述运输小车12上端固定把手,便于运输人员手推小车。淤泥后处理装置主要用于淤泥的后处理操作。

其中,所述淤泥泵3是淤泥后处理装置的动力来源,用于将淤泥吸送至后续进行处理,所述淤泥泵3的一端开设进淤泥口301,所述进淤泥口301作为淤泥的进入口,开设在所述淤泥泵3的底端,所述淤泥泵3的另外一端连接一软管4,所述淤泥泵3通过支撑机构架设于需要处理的淤泥池中,所述支撑机构包括支杆1和与所述支杆1垂直且用于架设所述淤泥泵3的支撑板2,所述支撑板2开设与所述进淤泥口301适配的通孔,保证待处理淤泥顺利进入淤泥泵3,所述支杆1至少包括3个,每个所述支杆1的中心沿长度方向阵列布设多个通孔,所述支撑板2边缘开设与所述通孔适配的圆柱端,所述圆柱端插设于所述通孔,通过竖向开设的通孔便于将支撑板2的竖直高度进行调节,支杆1至少包括3个,主要是为了保证支撑板2的平衡及稳定,本实施例中,支杆1布设3个,均布环设所述支撑板2周端,并分别通过圆柱端与支杆1固定,根据不同的地形及淤泥处于的位置或是淤泥的深度,来确定支撑板2相对支板1的高度,便于固定于支撑板2上的淤泥泵3相对高度的调节。

搅拌单元6接收从淤泥泵3吸收的带有大颗粒沙石/石块的待处理的淤泥,所述搅拌单元6包括搅拌箱本体和搅拌机构,所述搅拌单元6底端固定多个支腿7。其中,所述搅拌箱本体为箱体结构,所述搅拌箱本体内部设有空腔603,是搅拌过程的发生部位,并且搅拌箱本体侧端还设有位于高位的输入口601、位于低位的输出口602,输入口601用于连通与淤泥泵3相连接的软管4,此处的软管4选用大口径的钢衬塑管道,主要是在保证其耐腐蚀性的基础上,当调节淤泥泵3的高低位置时,不易折断;所述搅拌机构用于将带有大颗粒的沙石/石粒进行搅拌破碎,方便后续处理,所述搅拌机构穿设于所述搅拌箱本体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搅拌机构包括竖向穿入所述空腔603的中心的搅拌棒和驱动所述搅拌棒搅拌的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搅拌箱本体外端,所述搅拌棒沿其长度方向等距设置多个破碎棒,每个所述破碎棒上固定设置破碎齿,增强破碎效果,保证后续得到较为细致的淤泥。

在淤泥进行搅拌、破碎后,即进入水解沉淀单元9,水解沉淀单元9通过管道连通所述输出口602,所述水解沉淀单元9的顶端固定设置ph值检测机构,所述ph值检测机构包括ph值检测模块、ph值调节模块和显示模块,经过搅拌单元6搅拌后,此时处于固液共存的混沌状态,采用ph值检测模块对其进行ph值检测,工作人员通过显示模块查阅,若达不到标准,ph值调节模块进行ph值调节,直至显示模块显示达到要求。之后,静置1h-3h,达到固液分离状态,再进行后续处理。

所述水解沉淀单元分别开设输液口901和输泥口902,所述输液口901用于输送经过水解沉淀过程后的废液,所述水解沉淀单元9的输液口901连通一污水处理池10,具体的,所述输液口901与污水处理池10之间设置一抽水泵,用于将水解沉淀单元9经过沉淀而液、固分离后浮于上方的液体抽至污水处理池10,污水抽至污水处理池10后,工作人员可后续进一步的进行污水处理,其污水处理过程可参阅现有的污水处理方式进行处理,在此不再赘述。

污泥处理单元11与所述输泥口902通过管道连通,输液口901、输泥口902均设置可以控制通断的阀体,所述污泥处理单元11用于进一步处理从输泥口902出来的污泥,所述污泥处理单元11内置用于处理污泥的活性碳,所述污泥处理单元11内还包括污泥处理微生物菌剂,采用活性炭吸附掉污泥处理单元11内淤泥的部分有害物质,在进一步地,采用污泥处理微生物菌剂进行生物处理,污泥处理微生物菌剂主要包括真菌、酵母、霉菌、细菌在内的四大类微生物,无需进行混合菌发酵,将各种菌直接投放在污水中,利用污水中特有的物质及各个菌群间的协同作用,进行自身的繁殖及新陈代谢,最终形成稳定的共生群落的同时,降解、转化有机或无机物质,从而减少污水中n、p等元素,降低污泥生成量,除臭的同时,抑制有害病原菌的生长,并确保微生物群长时间的共生及抗冲击力,成本低,可以大批量生产,直接投放。经过搅拌破碎、水解沉淀及活性炭或微生物处理后,得到干净、便于循环利用的泥土,并运送至运输小车12进行后续处理。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淤泥后处理装置结构,克服了以往传统淤泥处理装置液、固不分离的缺陷,采用淤泥泵将淤泥抽至搅拌单元进行大颗粒淤泥/沙石的搅拌,并实现细化过程,采用水解沉淀单元实现固、液分离,并分别对污水、淤泥进行后续处理,采用活性碳吸附淤泥中的有害物质,采用污泥处理微生物菌剂进行生物处理,除臭的同时,抑制有害病原菌的生长,并确保微生物群长时间的共生及抗冲击力,成本低,可以大批量生产,直接投放。经过搅拌破碎、水解沉淀及活性炭或微生物处理后,得到干净、便于循环利用的泥土。将得到经过处理的淤泥输送至运输小车运走,以进行后续处理。

以上说明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