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水生态过滤种植套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33989发布日期:2020-05-22 16:38阅读:375来源:国知局
一种雨水生态过滤种植套池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雨水处理技术问题,具体涉及一种雨水生态过滤种植套池。



背景技术:

大气降水落到地面后,会有以下三种情况:一部分蒸发变成水蒸气返回(大气大约占降雨量的40%),—部分下渗到土壤补充地下水(在自然植被区,大约占降雨量的50%),其余的降雨随着地形、地势形成地表径流(在自然植被区,大约占降雨量的10%),注入河流,汇入海洋。但是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随着城市地表的硬质化,地表径流可以从10%增加到60%,下渗补充的地下水可能急剧减少,甚至是零。通过海绵城市的定义,—个具有良好的雨水收集利用能力的城市,应该在降雨时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因此,减少地表径流,提高就地下渗是打造海绵城市的重点。

雨水就地下渗的重要性表现为以下4点:一是,把原来被排走的雨水就地蓄滞起来,作为城市水资源的重要来源:二是,减低地下排水渠道的排涝压力,减轻城市洪水灾害的威胁;三是,回补地下水,保持地下水资源,缓解地面沉降以及海水入侵;四是,减少面源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等。城市雨水就地下渗对于城市建设是一个挑战。它除了要增加湿地、湖泊、水系面积,增加下沉式绿地、公园、植被面积,都市农业面积的保护、城市生态廊道的建设也是就地下渗的重要基础设施。这些都是大尺度上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因素。至于雨水花园、透水铺砖、空隙砖停车场、透水沥青公路等都是小尺度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技术、工程、设计。这两个尺度上的海绵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就是让雨水最大限度地就地下渗,或者最大可能地实现对地下水的补充。

对于降落在不透水建筑物屋顶的雨水,现在的处理方式分为两类:如附图10所示,为由排水管自由排放;如附图11所示,为流入种植池或雨水桶用进行收集利用。

流入式种植池相当于一个封闭的容器,通过蒸发或排放至排水链的下一个环节将雨水逐步释放。在种植池内安装一根与种植池等深的排水管,将多余的水导入标准的排水系统或排水链的下一个环节。

该技术是在建筑物的落水管下方的地方,利用预先备好的雨水桶收集和贮存雨水用作不规模的非饮用水功能。使用雨水桶和集雨桶收集雨水加以利用的方法由来已久。利用排水管直接排空至桶内,蓄存的雨水用作绿植灌溉或其他之用。

对于现在城市住宅小区或其他建筑物的落水管,大部分不进行任何处理,直接将雨水从高处通过落水管排放到第一层建筑物外散水地面,一方面雨水直接排放会造成宝贵水资源浪费,不利于雨水资源回收再利用;另一方面排水管附近地面和地基,长期受到雨水的冲刷和浸泡,地表有水渍污渍不美观,也会引起地基及地下室的防潮防渗及安全性等问题。同进,也不符合海绵城市建设中利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关键技术增加雨水回收、减小地表径流的要求。因此,为了有效地收集和利用建筑物落水管中的雨水,避免雨水对地面及地基的冲刷和浸泡,并对周边的环境有较好的点缀和美化作用,现有技术中缺点如下:1.不能有效的避免雨水冲刷。无论建筑物的高度如何,从屋顶汇集的雨水经过建筑物分散安装的落水管排放时,都会由于雨水的动能和势能对出口处的地面或地表产生较大的冲刷力。同时,由于排水管管径一般较大,雨水会携带屋顶的落叶、灰尘、沉积物等一些杂物冲到楼下出口。排水管、种植池或雨水桶的抗冲刷能力都一般或较差。

2.储蓄雨水的能力有限。雨水经过建筑物屋顶的汇集会有较大的水量,如果种植池或雨水桶储蓄能力有限,多余的水量排入市政管网,还是会加大市政管网的排水压力,甚至容易造成城市内涝;同时也会造成淡水资源的浪费。

3.无法实现下一个雨水利用环节的有效链接。如果建筑物周边如果有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人工湿地、蓄水池塘等,排水管、种植池或雨水桶都是雨水利用链条中的一个闭环,无法实现向下一下雨水利用环节的用效链接。

4.景观效果较差。海绵城市的建设就是要形成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利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关键技术,让城市能够有效在下雨时蓄滞、吸纳雨水,并在干旱时利用雨水。排水管、种植池或雨水桶在景观效果都有局限性。

5.不可以有效的重复利用和组合利用。建筑物进行拆除后,流入种植池只能拆除或报废,不能多次重复利用、尺寸也不灵活,不能有效地组合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雨水生态过滤种植套池。

本发明的目的是以下述方式实现的:

一种雨水生态过滤种植套池,包括雨水缓冲扩散器、第一种植池和第二种植池,所述第一种植池与第二种植池之间设有若干个上下交错排列的第三种植池,所述雨水缓冲扩散器固定连接在第一种植池上方的一侧,所述第一种植池的第一过滤口连通第三种植池,所述远离第一种植池的第三种植池通过第三过滤口连通第二种植池。

所述雨水缓冲扩散器包括用于连接水管的连接套管、固定座和扇形套管,所述连接套管下方固定连接固定座,固定座连通扇形套管,所述固定座下端固定连接第一种植池,所述扇形套管底部为弧形面,在扇形套管上端设有卡接的缓冲盖板,扇形套管底部上设有导流凸起带,在扇形套管远离固定座的一端设有拦污格栅。

所述连接套管上还设有用于固定的挂钩。

所述第一种植池包括第一底板、第一侧挡板、第一前挡板和第一后挡板,第一底板前方固定连接第一前挡板,第一底板后方固定连接第一后挡板,第一底板两侧固定连接第一侧挡板,所述第一后挡板上方固定连接雨水缓冲扩散器,所述第一前挡板上方设有第一溢流口,第一前挡板与第一后挡板交接处设有第一过滤口,所述第一过滤口包括第一前透水格栅和第一底透水格栅,所述第一前透水格栅设置在第一前挡板下方,第一底透水格栅设置在第一底板靠近第一前挡板的一端,所述第一前挡板下方还设有第一前格栅盖板,所述第一前格栅盖板与第一前透水格栅配合使用,在第一底板靠近第一前挡板的一侧设有第一底格栅盖板,所述第一底格栅盖板与第一底透水格栅配合使用。

所述第一种植池下方设有用于调节高度的第一支撑立柱。

所述第二种植池包括第二底板、第二侧挡板、第二前挡板和第二后挡板,第二底板前方固定连接第二前挡板,第二底板后方固定连接第二后挡板,第二底板两侧固定连接第二侧挡板,所述第二后挡板上方固定连接雨水缓冲扩散器,所述第二前挡板上方设有第二溢流口,第二前挡板与第二后挡板交接处设有第二过滤口,所述第二过滤口包括第二前透水格栅和第二底透水格栅,所述第二前透水格栅设置在第二前挡板下方,第二底透水格栅设置在第二底板靠近第二前挡板的一端,所述第二前挡板下方还设有第二前格栅盖板,所述第二前格栅盖板与第二前透水格栅配合使用,在第二底板靠近第二前挡板的一侧设有第二底格栅盖板,所述第二底格栅盖板与第二底透水格栅配合使用。

所述第三种植池包括第三底板、第三侧挡板、第三前挡板和第三后挡板,第三底板前方固定连接第三前挡板,第三底板后方固定连接第三后挡板,第三底板两侧固定连接第三侧挡板,所述第三后挡板上方固定连接雨水缓冲扩散器,所述第三前挡板上方设有第三溢流口,第三前挡板与第三后挡板交接处设有第三过滤口,所述第三过滤口包括第三前透水格栅和第三底透水格栅,所述第三前透水格栅设置在第三前挡板下方,第三底透水格栅设置在第三底板靠近第三前挡板的一端,所述第三前挡板下方还设有第三前格栅盖板,所述第三前格栅盖板与第三前透水格栅配合使用,在第三底板靠近第三前挡板的一侧设有第三底格栅盖板,所述第三底格栅盖板与第三底透水格栅配合使用。

所述第三种植池下方设有用于调节高度的第三支撑立柱。

所述第三侧挡板设有与第一支撑柱卡接的第三圆弧卡槽,第二侧挡板设有与第三支撑立柱科技的第二圆弧卡槽。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无论建筑物的高度如何,从屋顶汇集的雨水经过建筑物分散安装的落水管排放时,都会由于雨水的动能和势能对出口处的地面或地表产生较大的冲刷力,同时,由于排水管管径一般较大,雨水会携带屋顶的落叶、灰尘、沉积物等一些杂物冲到楼下出口,本发明的雨水缓冲扩散器,可以有效地避免雨水冲刷地表,对雨水进行有效的扩散和过滤,为下一步雨水的再利用或是汇集起到有效的作用。

2.雨水经过建筑物屋顶的汇集会有较大的水量,不进行储蓄利用就排走,一方面会加大市政管网的排水压力,如果管网的排水能力有限,还容易造成城市内涝;二是会造成淡水资源的浪费,本发明是由多个生态种植池组合而成,可以有效地蓄积、利用雨水资源。

3.建筑物周边如果有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人工湿地、蓄水池塘等,但是离建筑物又有一定的距离,或是对于一些建筑物的屋顶没有雨水排水管的散落降雨,本发明通过多个生态种植池组合的柔性链接,可实现从排水管出口到下一个雨水利用链条的有效连接。

4.海绵城市的建设就是要形成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利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关键技术,让城市能够有效在下雨时蓄滞、吸纳雨水,并在干旱时利用雨水,让雨水资源的利用设施尽量生态化、自然化、美观化。本发明可以使雨水利用的设施周边环境相协调,不仅有实用的雨水缓冲、蓄集、过滤、下渗的作用,而且还有雨水跳跃连接的趣味,并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

5.建筑物进行拆除后,还能移走本发明,并方便在另外一个地点使用。本发明可在不同使用方式进行多个种植池的组合时,种植池所有档板、立柱都以灵活拆卸,不使用时能方便存放、占用空间小、易存储、灵活搭配,同时多次重复利用、组合迅速、尺寸灵活,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雨水缓冲扩散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第一种植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第三种植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第二种植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第一种植池、第二种植池和第三种植池叠落的工作状态图。

图9是第一种植池、第二种植池和第三种植池的展开示意图。

图10是排水管自由排放示意图。

图11是流入种植池或雨水桶结构示意图。

其中,1.连接套管,2.固定座,3.扇形套管,4.拦污格栅,5.缓冲盖板,6.导流凸起带,7.挂钩,8.第一支撑立柱,9.第一侧挡板,10.第一后挡板,12.第一前挡板,13.第一底板,14.第一前透水格栅,15.第一前格栅盖板,16.第一溢流口,17.第一底格栅盖板,18.第一底透水格栅,20.第三后挡板,21.第三侧挡板,210.第三圆弧卡槽,22.第三支撑立柱,23.第三前透水格栅,24.第三前格栅盖板,25.第三底格栅盖板,26.第三前挡板,27.第三溢流口,28.第三底板,29.第三底透水格栅,30.第二后挡板,31.第二侧挡板,32.第二前格栅盖板,33.第二前挡板,34.第二溢流口,35.第二前透水格栅,36.第二支撑立柱,37.第二底格栅盖板,38.第二圆弧卡槽,39.第二底透水格栅,a表示种植区。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1到9所示,一种雨水生态过滤种植套池,包括雨水缓冲扩散器、第一种植池和第二种植池,所述第一种植池与第二种植池之间设有若干个上下交错排列的第三种植池,所述雨水缓冲扩散器固定连接在第一种植池上方的一侧,所述第一种植池的第一过滤口连通第三种植池,所述远离第一种植池的第三种植池通过第三过滤口连通第二种植池。

所述雨水缓冲扩散器包括用于连接水管的连接套管1、固定座2和扇形套管3,所述连接套管1下方固定连接固定座2,固定座2连通扇形套管3,所述固定座2下端固定连接第一种植池,所述扇形套管3底部为弧形面,扇形套管3底部曲线有效地缓冲雨水从建筑物屋顶流下时携带的动能和势能,通过曲线使水流能量消耗,避免冲刷种植土壤和植物,在扇形套管3上端设有卡接的缓冲盖板5,缓冲盖板5可以与扇形套管3拆卸,在使用时间长时,便于清理扇形套管3内的杂物,扇形套管3底部上设有导流凸起带6,在底部设有3条导流凸起带6,水平方向向两边扩散角度为40º,使雨水能尽快地扩散,充满整个种植池,在扇形套管3远离固定座2的一端设有拦污格栅4,用于第一次过滤雨水,将雨水中的杂物过滤,。

所述连接套管1上还设有用于固定的挂钩7。

所述第一种植池包括第一底板13、第一侧挡板9、第一前挡板12和第一后挡板10,第一底板13前方固定连接第一前挡板12,第一底板13后方固定连接第一后挡板10,第一底板13两侧固定连接第一侧挡板9,所述第一后挡板10上方固定连接雨水缓冲扩散器,所述第一前挡板12上方设有第一溢流口16,第一前挡板12与第一后挡板10交接处设有第一过滤口,所述第一过滤口包括第一前透水格栅14和第一底透水格栅18,所述第一前透水格栅14设置在第一前挡板12下方,第一底透水格栅18设置在第一底板13靠近第一前挡板12的一端,所述第一前挡板12下方还设有第一前格栅盖板15,第一格栅盖板与第一前挡板12卡接,所述第一前格栅盖板15与第一前透水格栅14配合使用,在第一底板13靠近第一前挡板12的一侧设有第一底格栅盖板17,所述第一底格栅盖板17与第一底透水格栅18配合使用,第一底格栅盖板17与第一底透水格栅18配合使用。

所述第一种植池下方设有用于调节高度的第一支撑立柱8。

所述第二种植池包括第二底板、第二侧挡板31、第二前挡板33和第二后挡板30,第二底板前方固定连接第二前挡板33,第二底板后方固定连接第二后挡板30,第二底板两侧固定连接第二侧挡板31,所述第二后挡板30上方固定连接雨水缓冲扩散器,所述第二前挡板33上方设有第二溢流口34,第二前挡板33与第二后挡板30交接处设有第二过滤口,所述第二过滤口包括第二前透水格栅35和第二底透水格栅39,所述第二前透水格栅35设置在第二前挡板33下方,第二底透水格栅39设置在第二底板靠近第二前挡板33的一端,所述第二前挡板33下方还设有第二前格栅盖板32,第二格栅盖板与第二前挡板33卡接,所述第二前格栅盖板32与第二前透水格栅35配合使用,在第二底板靠近第二前挡板33的一侧设有第二底格栅盖板37,所述第二底格栅盖板37与第二底透水格栅39配合使用,第二底格栅盖板37与第二底透水格栅39配合使用。第二种植池周侧还设有用于支撑作用的第二支撑立柱36。

所述第三种植池包括第三底板28、第三侧挡板21、第三前挡板26和第三后挡板20,第三底板28前方固定连接第三前挡板26,第三底板28后方固定连接第三后挡板20,第三底板28两侧固定连接第三侧挡板21,所述第三后挡板20上方固定连接雨水缓冲扩散器,所述第三前挡板26上方设有第三溢流口27,第三前挡板26与第三后挡板20交接处设有第三过滤口,所述第三过滤口包括第三前透水格栅23和第三底透水格栅29,所述第三前透水格栅23设置在第三前挡板26下方,第三底透水格栅29设置在第三底板28靠近第三前挡板26的一端,所述第三前挡板26下方还设有第三前格栅盖板24,第三格栅盖板与第三前挡板26卡接,所述第三前格栅盖板24与第三前透水格栅23配合使用,在第三底板28靠近第三前挡板26的一侧设有第三底格栅盖板25,所述第三底格栅盖板25与第三底透水格栅29配合使用,第三底格栅盖板25与第三底透水格栅29配合使用。

所述第三种植池下方设有用于调节高度的第三支撑立柱22。

所述第三侧挡板21设有与第一支撑柱卡接的第三圆弧卡槽210,第二侧挡板31设有与第三支撑立柱22科技的第二圆弧卡槽38,方便多个套池组合使用时有一定的柔性链接转弯角度,两个相邻的第三种植池的第三圆弧卡槽210和第三支撑立柱22相互配合使用。

第一侧挡板9,第二侧挡板31,第三侧挡板21,第一后挡板10,第二后挡板30和第三后挡板20为透明状。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如下:根据住楼雨水管与地面的高度和与绿化地的远近,适当的旋转第三种植池的数量,第一种植池在住楼雨水管的下方,第二种植池放置在绿化地上,雨水缓冲扩散器的连接套管1连接住楼雨水管,将第一种植池、第二种植池和第三种植池组装,在距离第一种植池的第三种植池,第三种植池中第三侧挡板21上的第三圆弧卡槽210与第一支撑立柱8卡接,第三种植池在第一种植池下方,若干第三种植池的高度呈梯形依次递减,相邻的第三种植池均通过第三圆弧卡槽210和第三支撑立柱22卡接,第二种植池在第三种植池下方,在第一种植池、第二种植池和第三种植池内放入蓄水材料和种植材料,蓄水材料可以选择透水性较大的砾石、碎石等,种植材料可以选择腐植土等在,腐殖土上种植物,提高绿化,雨水从住楼雨水管落下通过连接套管1进入雨水缓冲扩散器,雨水通过固定座2进入扇形套管3,通过扇形套管3内的导流凸起带6将雨水扩散,雨水经过拦污格栅4进行第一次过滤,过滤后的雨水落入第一种植池,打开第一种植池的第一过滤口,雨水经过蓄水材料和种植材料从第一过滤口出来进入第三种植池,此时雨水进行第二次过滤,过滤后的雨水落入第三种植池,打开第三种植池的第三过滤口,雨水经过蓄水材料和种植材料从第三过滤口出来进入第二种植池,雨水经过蓄水材料和种植材料从第三过滤口出来进入第二种植池,此时雨水进行第三次过滤,打开第二过滤口,过滤后的雨水再次被过滤,从第二种植池进入绿化地,如果降雨量较大,来不及从底部渗流,雨水蓄量如果超过了顶层种植池的容量,就会沿着溢流口流入到下一个种植池中,本发明可以将第一种植池、第三种植池和第二种植池垂直叠落在一起,在使用时,只需打开第一底格栅盖板17、第二底格栅盖板37和第三底格栅盖板25,此时适用在绿化地与住楼雨水管距离较近的环境下。如果住楼雨水管(排水管)离周边的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蓄水湿地等较远,还可以增加中间层第三种植池的数量。如果特别近,还可以第一种植池、第二种植池和第三种植池不展开,垂直叠摞在一起使用,本发明针对城市建筑小区或建筑群屋顶雨水资源有效利用的一种措施,通过渗、滞、蓄,有效地收集和利用建筑物落水管中的雨水,避免雨水对地面及地基的冲刷和浸泡,并对周边的环境有较好的点缀和美化作用。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整体构思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变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