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南方红壤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849372发布日期:2020-11-06 17:07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生态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南方红壤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法。



背景技术:

生态清洁小流域是水土保持学在小流域治理建设中的应用和实践,是水土保持学的延伸与发展。生态清洁小流域作为传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新发展,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深化与提升。对于不同区域、不同功能定位的小流域,其达到生态清洁小流域的途径和方式,以及需要采取的措施不尽相同,必须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

在典型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同时引入、吸收和转化生态化治理与小型水体修复等先进理念,总结提出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多项技术。在建立生态清洁小流域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按照“生态优先,治污为本,保护生态,促进发展”的原则进行相应的措施布局,根据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理技术措施布设,对于加快推进南方红壤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南方红壤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法,普适性较强,适用范围广,可广泛应用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过程中的不同经济社会状况、不同建设目标和不同自然条件的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南方红壤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部分,

s1、前埂后沟梯壁植草水平台地:在梯田上修筑水平台地、田埂和坎下沟,同时在梯田的梯壁上种植草类;

s2、秸秆覆盖还田耕作:用带状免耕播种机在梯田内的秸秆直立状态下直接播种,并且采用旋耕机或旋播机对秸秆覆盖地进行浅耕地表处理;

s3、植物篱整地种植:在坡面上种植植物篱,每带植物篱两行,株距选择20cm;

s4、雨洪集蓄高效利用:采取坡面水系工程对降雨进行收集、汇流、存储和节水灌溉,达到雨水收集利用目的;

s5、无动力厌氧+人工湿地的污水处理:处理流程为农户污水→窨井或三格式化粪池→预沉池→厌氧池→人工湿地→出水;人工湿地选择耐水、根系发达、多年生、耐寒、具有吸收氮、磷量大、兼顾观赏性、经济性的湿地植物。

优选的,所述s1中水平台地的地面坡度、土层厚度、断面要素设计参考梯田工程的设计,台面净宽一般2.5-5m。

优选的,所述s1中田埂高30cm,顶宽30cm,外坡坡率与梯壁一致。

优选的,所述s1中坎下沟上口宽30-40cm,底宽20-30cm,沟深30cm,梯形断面;沟内每隔5-10m设置横土挡,土挡高15cm。

优选的,所述s1中梯壁植草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沿等高线条带种植,一种是梯壁上播满草,草种选择当地乡土草本。

优选的,所述s3中植物篱品种选择的原则是:生长迅速,根系发达;多年生灌木或草本植物;适应环境,能在当地生存;具有经济价值,可用作粮油果茶菜、饲料绿肥。

优选的,所述s3中植物篱的带间距根据坡耕地的坡度可窄可宽,一般在4-8m范围,缓坡可在8-15m范围,10°的坡面5m较合适。

优选的,所述s4中雨洪集蓄高效利用包括集雨系统、输水系统、蓄水系统和灌溉系统;设计以坡面排灌沟渠工程为骨架,同时考虑其排灌功能的侧重点,根据其主要功能合理布设沿山沟、排洪沟和截水沟,截水沟、排水沟可兼作引水渠;截水沟一般应与排水沟相接,并在连接处前后作好沉沙、防冲设施。

优选的,所述s5中湿地植物为芦苇、香蒲、菖蒲、美人蕉、风车草、水竹、水葱、大米草、鸢尾、蕨草、灯芯草、再力花、水芹、空心菜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湿地植物一般8~10穴/m2,每穴栽2~3株,或者采用行距10cm,蔟距15cm控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是:本发明适用于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综合考虑了水源地保护、水土流失治理、人居环境改善、自然景观提升等主导功能因素。小流域既是地理结构单元,也是基本的经济单元、社会单元,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生态清洁综合开发利用是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发明普适性较强,适用范围广,可广泛应用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过程中的不同经济社会状况、不同建设目标和不同自然条件的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发明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功效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一种南方红壤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部分,

s1、前埂后沟梯壁植草水平台地技术:①基本要素设计:其中,地面坡度、土层厚度、断面要素设计参考梯田工程的设计,台面净宽一般为2.5-5m;②田埂修筑:田埂高30cm左右,顶宽30cm左右,外坡坡率与梯壁一致。③坎下沟:坎下沟上口宽30-40cm,底宽20-30cm,沟深30cm,梯形断面;沟内每隔5-10m设置横土挡,土挡高15cm。④梯壁植草:在梯壁植草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沿等高线条带种植,一种是梯壁上播满草,草种一般选择当地乡土草本如狗牙根等。

s2、秸秆覆盖还田耕作技术:带状免耕覆盖:用带状免耕播种机在秸秆直立状态下直接播种。浅耕覆盖:用旋耕机或旋播机对秸秆覆盖地进行浅耕地表处理。

s3、植物篱整地种植:主要包括植物品种选择和整地种植技术。植物篱品种选择的原则是:生长迅速,根系发达;多年生灌木或草本植物;适应环境,能在当地生存;具有经济价值,可用作粮油果茶菜、饲料绿肥。南方红壤区不同气候区应用较广的植物篱包括:金银花、黄荆、紫穗槐、木槿等;饲用植物篱品种主要有百喜草、皇竹草、苜蓿、黑麦草、白三叶等;固氮植物篱品种主要有紫穗槐、蓑衣草、香根草、胡枝子、银叶藤、黄花菜、茶树等。植物篱整地种植应合理控制植物篱的株距、带间距,一般采用双行植物篱即每带植物篱两行,选择挡土效果最好的20cm株距。植物篱的带间距根据坡耕地的坡度可窄可宽,一般在4-8m范围,缓坡可在8-15m范围,10°的坡面5m较合适。

s4、雨洪集蓄高效利用:雨洪集蓄高效利用技术是指采取坡面水系工程对降雨进行收集、汇流、存储和节水灌溉,达到雨水收集利用目的。其一般由集雨系统、输水系统、蓄水系统和灌溉系统组成。设计以坡面排灌沟渠工程为骨架,同时考虑其排灌功能的侧重点,根据其主要功能合理布设沿山沟、排洪沟和截水沟,截水沟、排水沟可兼作引水渠。其中,截水沟一般应与排水沟相接,并在连接处前后作好沉沙、防冲设施。

s5、无动力厌氧+人工湿地的污水处理:处理流程为农户污水→窨井或三格式化粪池→预沉池→厌氧池→人工湿地→出水,其具体为:农户产生的污水通过窨井或三格式化粪池进行分格沉淀和厌氧消化,然后通过管道流入到预沉池进行预沉淀,经过预沉淀的污水进入到厌氧池中,在厌氧池中污水中的有机物被厌氧细菌分解、代谢、消化,使得污水中的有机物含量大幅减少,同时产生沼气,经过厌氧池后的污水进入到人工湿地内部,给人工湿地内的植物提供养料,多余的水分流出。人工湿地植物选择:湿地植物应因地制宜选择,总体要求要耐水、根系发达、多年生、耐寒,具有吸收氮、磷量大,兼顾观赏性、经济性。目前常用的有芦苇、香蒲、菖蒲、美人蕉、风车草、水竹、水葱、大米草、鸢尾、蕨草、灯芯草、再力花等。水芹、空心菜已试用于湿地,亦显较好效果。栽种方法视植物而定,一般8~10穴/m2,每穴栽2~3株。亦可用行距10cm,蔟距15cm控制。

以上仅就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作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是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发明不仅局限于以上实施例,其具体结构允许有变化。凡在本发明独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所作的各种变化均在本发明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