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以加注试剂的采样针拭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809516发布日期:2021-02-03 12:24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以加注试剂的采样针拭子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涉及医学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血液分析仪器用采样针拭子。


背景技术:

[0002]
在医学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血液分析仪器,采样针吸取样本后为了达到清洗采样针的要求,通常通过拭子下端进液口注入液体后再通过拭子上端出液口将废液吸走,从而实现采样针的清洗。采样针吸取样本后需要将样本分配到相应检测组件中,再加入试剂进行一定比例的稀释满足测试条件,通常会使用单独注液通道在相关检测组件上方满足试剂加注要求,通常检测组件为两组或两组以上,所以就需要有两组或两组以上注液通道,注液通道唯一作用就是加注试剂,此种结构需要单独的液路及液路控制元件,无疑会产生较高的成本和较为复杂的液路程序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解决现有技术不足,提供控制简单,造价低的一种可以加注试剂的采样针拭子。
[0004]
该发明包括主体、密封环,垫片和o型密封圈,所述垫片和o型密封圈依次安装在密封环上,所述主体与密封环采用螺钉连接固定,密封环与采样针过盈配合,保证拭子上端密封。
[0005]
所述主体设置有进液口和出液口,主体内部设置有贯通的液体通道,主体上端设置有容纳垫片和o型密封圈的凹槽。
[0006]
密封环采用耐腐蚀高分子材料制作,与样本、清洗液及稀释液等试剂不发生反应。
[0007]
密封环材质本身具有自润滑性,采样针与其过盈配合的同时还可以在其内部滑动。
[0008]
密封环中间设置有允许采样针通过的圆柱形孔道,孔道上端与采样针间隙配合,下端与采样针过盈配合,与采样针密封的同时可以尽量减小摩擦。
[0009]
密封环底端外径小于主体液体通道直径。
[0010]
密封环材质本身具有高度耐磨性,采样针可与其往复摩擦数百万次。
[0011] o型密封圈材质为氟橡胶,具有耐腐蚀性。
[0012]
垫片一端设置有倒角。
[0013]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将试剂注液通道设计在采样针拭子上,1)采样针拭子通常安装在采样针组件上,采样针组件会根据需求在多个检测组件上方移动,因此通过本发明只需要设置一组注液通道即可满足多组检测组件试剂加注需求;2)采样针拭子本身设置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满足采样针清洗要求,因此本发明将拭子上方密封,借助拭子本身液体通道单独控制进液口即可让试剂顺着采样针向下方流淌,从而实现试剂加注的目的。本发明在不增加相关试剂加注液路的情况下实现了多组检测组件的试剂加注,大大节省了液路成本,并且对液路程序的控制也有一定简化作用。
附图说明
[0014]
图1、图2为本发明中拭子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5]
附图标记:
[0016]
1-密封环 2-主体 3-o型密封圈 4-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以加注试剂的采样针拭子,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以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
[0018]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以加注试剂的采样针拭子,包括本体2、密封环1、o型密封圈3和垫片4。所述本体2设置有两个液体通道,下部分为进液口,上部分为出液口,本体2中间设置有贯通的液体通道,通常在出液口处施加合理负压,使本体2内液体通道形成负压腔,液体通过进液口进入本体2内部,在负压的作用下通过出液口排除本体2,达到清洗采样针的效果。
[0019]
所述密封环1设置有贯通的圆柱型通道,可容纳采样针通过,密封环1上端与采样针间隙配合,下端与采样针过盈配合,密封环1底部壁厚设置的极薄,目的是使采样针既可以与其过盈配合达到密封效果,又可以尽量减小摩擦力,有利于采样针上下运动顺畅。所述垫片4和o型密封圈3依次安装在密封环下端,然后装入本体2内,密封环1和本体2使用螺钉固定。o型密封圈3通过密封环1和本体2的挤压作用下充满本体1上端凹槽,达到密封本体2和密封环1效果,o型密封圈3本身具有良好的弹性,紧抱密封环1底端,有利于调整密封环1底端与采样针密封效果。
[0020]
如图2所示,当采样针运动到拭子下方时,可以单独控制进液口,液体从进液口流入液,在重力的作用下顺着采样针外壁流入所需检测组件内。
[0021]
本实施例的关键之处在于,拭子通过上端密封环的密封,可以将试剂直接通过拭子加注到所需检测组件内;另外,本实施例又进行了以下合理化设计:采用对密封环结构的合理化设计,密封环上端与采样针间隙配合,下端与采样针过盈配合,密封环底部的壁厚设置的极薄,有利于在尽量减小摩擦力的前提下保证密封环和采样针之间的密封效果,有利于采样针上下运动顺畅。
[0022]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内。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