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原地区高速铁路弃渣消纳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55128发布日期:2020-12-29 09:58阅读:85来源:国知局
一种平原地区高速铁路弃渣消纳构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平原地区高速铁路弃渣消纳构造。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平原地区高速铁路快速发展,高速铁路指设计开行时速250公里以上(含预留)、初期运营时速200公里以上的客运专线铁路。沿海平原地区经济发达,为节约用地,高速铁路往往以高架桥为主,桥梁比达到95%以上,而桥梁施工中的桩基钻孔、承台开挖均产生大量弃渣,且平面地区高速铁路路基虽然以填方为主,但由于软基分布较广,需要采用cfg桩等地基处理措施,也会形成大量弃渣。上述弃渣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造成水土流失、耕地占用、地质灾害等问题,因此目前均采用设置专门的弃渣场容纳这些弃渣,但弃渣场需要占用用地,并设置相应防护措施,造成工程投资增加;而且将桥梁施工线上的弃渣运送到指定的弃渣场,运输费用较高;同时平原地区多为耕地,由于弃土场受自身条件的制约,其生态恢复难度大、代价高,且恢复后的维持周期难以保证,对环境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需要寻找一种合理处理弃渣的方式。

此外,沿海平原地区环保政策严格,难以就近取土,路基往往面临合格填料匮乏的问题,远运填料将大幅增加工程投资。因此需要寻找一种获取填料的方式,从而避免设置大规模取土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沿海平原地区高速铁路桥梁施工中的桩基钻孔和承台开挖产生的大量弃渣通过统一设置弃渣场来容纳,存在占用用地边界外耕地,占地费用高,且对耕地造成影响,且弃渣运输成本大的问题,提供一种平原地区高速铁路弃渣消纳构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平原地区高速铁路弃渣消纳构造,位于高速铁路桥梁之下,包括沿铁路横向设置的两条排水沟一和沿铁路纵向设置的两条排水沟二,相邻的所述排水沟一和所述排水沟二连接,所述排水沟一和所述排水沟二之间的区域用于消纳填筑体,所述填筑体为弃渣压实体,所述排水沟二远离所述填筑体的一侧设有防护栅栏。

整个所述平原地区高速铁路弃渣消纳构造设置于铁路的用地边界之内,位于高速铁路桥梁之下,所述填筑体为弃渣的压实体,如桩基钻孔和承台开挖产生的弃渣经过晾晒后碾压而成。所述排水沟一和所述排水沟二之间围成的区域用于消纳弃渣,该区域的面积根据实际需要消纳的弃渣体积来确定;所述排水沟二沿铁路纵向设置在所述填筑体两侧,所述排水沟一沿铁路横向设置在所述填筑体两端,用于汇集所述填筑体排出的积水;通过在所述填筑体四周设置的排水沟,能够保证所述填筑体的排水效果,避免所述填筑体因积水问题产生崩塌,避免对桥梁下部的土体造成影响;所述防护栅栏设置在远离所述填筑体的一侧,其可为桥梁两侧的既有防护栅栏,一般设置于用地界0.5m范围内。采用所述平原地区高速铁路弃渣消纳构造来消纳弃渣,能够通过所述排水沟一和所述排水沟二之间的区域消纳弃渣,采用就地消纳弃渣的方式,如将施工承台和桩基产生的弃渣直接在附近所述弃渣消纳构造来消纳,能够避免在平原地区统一建立弃渣场,进而避免了平原地区耕地污染,解决了平原地区修建弃渣场困难的问题,且减少了弃渣运输费用。

优选的,还包括位于相邻两个承台之间的基坑,所述基坑用于消纳填筑体。

所述基坑是指在两个承台之间开挖形成的,相邻两个承台之间是否开挖所述基坑根据地质决定,通过开挖所述基坑时产生的合格土体能够作为附近路基、车站或场坪的填料,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沿海平原地区填料困乏的问题,节约填土运输成本,土体合格是指如:粗粒土、砾类土和砂类土等。且所述基坑用于埋填填筑体,即是用于消纳弃渣,将弃渣填在地下,使所述弃渣消纳构造能够处理更多的弃渣,且使弃渣的处理效果更好;同时消纳的弃渣能够将所述基坑填平,保证取填料后回填。

优选的,所述基坑和所述承台之间的间距为2-3m,所述基坑的深度为1-3m。

避免所述基坑过深或过长对桥梁结构的稳定性造成影响,进而避免对铁路造成影响。

优选的,所述排水沟二能够替换为支挡结构。

所述支挡结构用于支撑和挡住弃渣碾压成的填筑体两侧,当弃渣量较多,且所述填筑体的地面上高度较高时,如高度为两米以上,通过在所述填筑体的两侧沿桥梁纵向设置支挡结构,以便于容纳更多的弃渣,通过所述支挡结构替换所述排水沟二,能够保证填筑体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支挡结构为l型挡墙或挡渣墙。

优选的,所述防护栅栏和相邻的所述支挡结构之间设有装土编织袋,有效避免水土流失,保护了周围环境,同时所述装入编织袋用于吸收从所述防护栅栏上的引流孔中引流出的积水。

优选的,所述填筑体一侧设有检修通道,所述检修通道设于所述排水沟二和所述防护栅栏之间,所述检修通道沿铁路纵向设置。

优选的,所述填筑体的横向中间到两侧的坡度为2%-4%。

采用上述预设计值,能够满足所述填筑体的稳定,同时填筑体上表面能够更好的排除积水。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平原地区高速铁路弃渣消纳构造来消纳弃渣,能够通过所述排水沟一和所述排水沟二之间的区域消纳弃渣,采用就地消纳弃渣的方式,如将施工承台和桩基产生的弃渣直接在附近所述弃渣消纳构造来消纳,能够避免了在平原地区统一建立弃渣场,进而避免了平原地区耕地污染,解决了平原地区修建弃渣场困难的问题,且减少了弃渣运输费用。

2.本实用新型所述平原地区高速铁路弃渣消纳构造还包括位于相邻两个承台之间的基坑,通过开挖所述基坑时产生的合格土体能够作为附近路基、车站或场坪的填料,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沿海平原地区填料困乏的问题,节约填土运输成本,且所述基坑用于消纳填筑体,将弃渣填在地下,使所述弃渣消纳构造能够处理更多的弃渣,且使弃渣的处理效果更好;同时消纳的弃渣能够将所述基坑填平,保证取填料后回填。

3.本实用新型所述平原地区高速铁路弃渣消纳构造的所述排水沟二能够替换为所述支挡结构,所述支挡结构用于支撑和挡住弃渣碾压成的填筑体两侧,当弃渣量较多,且所述填筑体的地面上高度较高时,以便于容纳更多的弃渣,能够保证填筑体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所述平原地区高速铁路弃渣消纳构造的纵向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中所述平原地区高速铁路弃渣消纳构造的横向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2中所述平原地区高速铁路弃渣消纳构造的横向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3中所述平原地区高速铁路弃渣消纳构造的纵向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3中所述平原地区高速铁路弃渣消纳构造的横向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4中所述平原地区高速铁路弃渣消纳构造的横向示意图。

图标:1-基坑;2-桩基;3-承台;4-支挡结构;5-填筑体;6-装土编织袋;7-防护栅栏;8-检修通道;9-用地边界;11-排水沟一;12-排水沟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平原地区高速铁路弃渣消纳构造,参见图1-2,位于高速铁路桥梁之下,包括沿铁路横向设置的两条排水沟一11和沿铁路纵向设置的两条排水沟二12,相邻的所述排水沟一11和所述排水沟二12连接,所述排水沟一11和所述排水沟二12之间的区域用于消纳填筑体5,所述填筑体5为弃渣压实体,所述排水沟二12远离所述填筑体5的一侧设有防护栅栏7。

整个所述平原地区高速铁路弃渣消纳构造设置于铁路的用地边界9之内,所述填筑体5为弃渣压实体,如桩基2钻孔和承台3开挖产生的弃渣经过晾晒后碾压而成。具体的,如图1所示,所述填筑体5沿铁路纵向设置,所述填筑体5的纵向长度根据实际设计情况确定,其纵向跨度跨越了若干个所述承台3,如:纵向跨度跨越20-30个承台3,增加机械碾压的施工效率,所述填筑体5的横向中间到两侧的坡度为2%-4%,采用上述预设计值,能够满足所述填筑体5的稳定,同时填筑体5上表面能够更好的排除积水。

如图1,所述填筑体5的纵向上的两端分别设置了一个排水沟一11,所述排水沟一11沿铁路横向设置,用于从所述填筑体5两端排出所述填筑体5内的积水;如图2,所述填筑体5的横向上的两侧设有排水沟二12,所述排水沟二12沿铁路纵向设置,用于从所述填筑体5两侧排出所述填筑体5内的积水;本实施例中,所述排水沟二12设置的位置根据铁路用地边界9确定,所述排水沟一11和所述排水沟二12之间的区域用于消纳所述填筑体5,该区域的面积根据实际需要消纳的弃渣体积来确定;通过在所述填筑体5四周设置的排水沟,能够保证所述填筑体5的排水效果,避免所述填筑体5因积水问题产生崩塌,对桥梁下部的土体造成影响。

如图2所示,所述排水沟二12远离所述填筑体5的一侧设有防护栅栏7;且所述填筑体5右侧的所述排水沟二12和所述防护栅栏7之间设有检修通道8,所述检修通道8沿铁路纵向设置。

所述的平原地区高速铁路弃渣消纳构造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所述承台基坑施工和桩基2钻孔施工产生的弃渣晒干,然后将晒干的弃渣摊铺在所述填筑体5的范围内,并逐层碾压至所述填筑体5成型;

步骤二:施工所述排水沟一11,以及施工所述排水沟二12;

步骤三:施工所述防护栅栏7;

步骤四:最后在所述填筑体5沿铁路横向的右侧施工检修通道8,所述平原地区高速铁路弃渣消纳构造的施工完成。本实施例中,为了生态和美观,所述填筑体5的表面上还均匀铺设有耕植土,所述耕植土是两个相邻承台3之间的土表层剥离而来,所述耕植土上播撒有草籽。

采用本实施例所述平原地区高速铁路弃渣消纳构造来消纳弃渣,能够通过所述排水沟一11和所述排水沟二12之间的区域消纳弃渣,采用就地消纳弃渣的方式,如将施工承台3和桩基2产生的弃渣直接在附近所述弃渣消纳构造来消纳,能够避免了在平原地区统一建立弃渣场,进而避免了平原地区耕地污染,解决了平原地区修建弃渣场困难的问题,且减少了弃渣运输费用。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平原地区高速铁路弃渣消纳构造,其适合堆砌高度较高的填筑体5,参见图3,其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将实施例1中所述排水沟二12替换成支挡结构4,具体的,在所述填筑体5两侧设置所述支挡结构4,所述支挡结构4沿铁路纵向设置,所述支挡结构4为l型挡墙或挡渣墙;当所述填筑体5的地面上高度较高时,如高度为两米以上,设置所述支挡结构4,用于支撑所述填筑体5,避免填筑体5垮塌,以便于消纳更多的弃渣;且所述防护栅栏7和相邻的所述支挡结构4之间设有装土编织袋6,在铁路右侧,所述检修通道8设置在所述装土编织袋6和所述防护栅栏7之间。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平原地区高速铁路弃渣消纳构造的施工方法,其与实施例1中的施工方法大体一致,其不同之处在于,在所述步骤一之前,还包括步骤:施工所述支挡结构4和所述装土编织袋6;且在所述步骤三中,无需施工所述排水沟二12。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平原地区高速铁路弃渣消纳构造,参见图4和图5,其与实施例1中所述平原地区高速铁路弃渣消纳构造不同之处在于,还包括位于相邻两个承台3之间的基坑1,所述基坑1用于消纳填筑体5。

在相邻两个承台3之间开挖所述基坑1是根据相邻两个承台3之间的地质决定。当弃渣量较大时,所述填筑体5下部设于开挖后的所述基坑1中,所述基坑1的范围为在两个承台3之间预设需要作为填料的开挖范围。通过开挖所述基坑1时产生的合格土体能够作为附近路基、车站或场坪的填料,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沿海平原地区填料困乏的问题,节约填土运输成本,土体合格是指如:粗粒土、砾类土和砂类土等。且所述基坑1用于埋填填筑体5,能够用于消纳部分弃渣,将弃渣填入地下,使所述弃渣消纳构造能够处理更多的弃渣,且使弃渣的处理效果更好;同时消纳的弃渣能够将所述基坑1填平,保证取填料后回填。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坑1和所述承台3之间的间距为2-3m,所述基坑1的深度为1-3m,避免开挖所述基坑1时对承台3的稳定性造成影响,进而避免对铁路造成影响。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平原地区高速铁路弃渣消纳构造的施工方法,其与实施例1中的施工方法大体一致,其不同之处在于,在所述步骤一之前,还包括步骤:开挖所述基坑1。

采用本实施例所述平原地区高速铁路弃渣消纳构来消纳弃渣,开挖所述基坑1时产生的填料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填土问题,节约填土运输成本;开挖后的基坑1能够配合所述排水沟一11和所述排水沟二12之间的区域消纳弃渣,采用就地消纳弃渣的方式,如将施工所述基坑1的相邻承台3和桩基2产生的弃渣直接在所述弃渣消纳构造来消纳,不仅能够使用弃渣回填所述基坑1,还能够避免了在平原地区统一建立弃渣场,进而避免了平原地区耕地污染,解决了平原地区修建弃渣场困难的问题,且减少了弃渣运输费用。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平原地区高速铁路弃渣消纳构造,参见图6,其与实施例3不同之处在于,将实施例2中所述支挡结构4和所述装土编织袋6按实施例2的布置方式替换实施例3中所述排水沟二12。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平原地区高速铁路弃渣消纳构造的施工方法,其与实施例1中的施工方法大体一致,其不同之处在于,在所述步骤一之前,还包括步骤:先开挖所述基坑1,再施工所述支挡结构4和所述装土编织袋6;且在所述步骤三中,无需施工所述排水沟二12。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