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载体生物强化耦合污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65687发布日期:2021-04-30 09:34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一种载体生物强化耦合污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载体生物强化耦合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污水主要有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工业污水成分比较复杂,特别是大量的人工合成化合物进入环境,这类物质主要是氨氮类、硫化物以及含磷化合物,由于这些物质本身结构的复杂性,在短时间内不能被微生物分解利用,传统的废水处理方法用活性污泥培养驯化的微生物已不能有效的对这些微生物加以去除,这些物质长期在环境中积累,给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污染,给人类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在污水池内添加载体有助于提高生物浓度,提高污水处理效率。目前,国内外采用的生物载体主要有:陶瓷、聚苯乙烯球、活性炭、无烟煤、细石英砂、黄沙等,它们存在循环回流能耗大、载体脱模困难等缺点,此外,部分颗粒的粒径小导致流失量很大,需要经常补充,还有的载体例如石英砂,其表面光滑而不易挂膜,因此,如何改善载体强化污水处理,成为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载体生物强化耦合污水处理装置,解决了如何通过载体耦合的方式强化污水处理的技术难题,通过悬浮载体和重介质载体的综合作用,较好的弥补了不同生物载体在强化污水处理中的缺点,改善了污水处理。

一种载体生物强化耦合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生物池以及与所述生物池连接的物化池和沉淀池,所述生物池内设置有悬浮载体,所述物化池和沉淀池之间还设置有载体回收装置,重介质回收装置将重介质载体通入到所述物化池内,所述沉淀池中的污泥随后进入载体回收装置中,经过处理后,将回收后的重介质载体通入物化池内,将不含有载体的部分污泥被排放掉。

所述悬浮载体为mbbr填料,且为pp材质、聚氨酯材质的任意一种。

所述生物池内的悬浮载体密度为1.05-1.10g/cm3,空隙率>90%,悬浮载体的有效比表面积为400-1500m2/m3

所述物化池包括依次连接的载体加载池和絮凝反应池。

所述重介质回收装置中的重介质载体包括磁粉、石英砂的任意一种。

本实用新型专利达成以下显著效果:

(1)本专利将悬浮载体和重介质载体投加到污水池内,不仅通过悬浮载体提高了生物池内的污泥浓度和种类,使得微生物生长在悬浮填料表面,减少了微生物进入至下一单元,同时在悬浮载体表面形成了厌氧、兼氧、好氧等多种微生物生存环境,提高了系统的污染物处理效率。另外,通过重介质投入,使得生物池中悬浮填料脱落的不易沉降的生物膜和重介质有效结合,提高了沉降效率,减少了占底面积和提高了出水效果;

(2)本专利中的设备简单,可控制性强,生产周期短,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专利实施例中污水处理装置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专利实施例中污水处理的流程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1、生物池;2、重介质回收装置;3、物化池;4、载体回收装置;5、泥泵;6、沉淀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更加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参见图1和图2,一种载体生物强化耦合污水处理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生物池1、物化池3和沉淀池6,生物池1内设置有悬浮载体,物化池3和沉淀池之间还设置有载体回收装置4,重介质回收装置将重介质载体通入到物化池3内,沉淀池6中的污泥通过泥泵5进入载体回收装置4中,经过处理后,将回收后的重介质载体通入物化池3内,将不含有载体的部分污泥被排放掉。

物化池和所述载体回收装置之间设置有泥泵5。

所述悬浮载体为mbbr填料,且为pp材质、聚氨酯材质的任意一种。

所述生物池内的悬浮载体密度为1.05-1.10g/cm3,空隙率>90%,悬浮载体的有效比表面积为400-1500m2/m3

悬浮载体上自然生长有好氧异氧菌和硝化细菌,分别完成对原水有机物的去除和对原水部分氨氮的去除,经过悬浮载体的作用,生物池1的出水氨氮氧化率>55%,且出水氨氮<1.2mg/l;随后进入物化池3内。

物化池3包括载体加载池、絮凝反应池,通过向的载体加载池和絮凝反应池分别投加磁粉或石英砂和絮凝剂,使污水中的颗粒态及胶体态有机物凝聚成“核”的絮团,随后进入载体分离装置中,进行载体和污泥的分离。

所述重介质回收装置中的重介质载体包括磁粉、石英砂的任意一种。

生物池1的水力停留时间为3.2-3.6h,泥水混合区污泥浓度为2000~5000mg/l;缺氧处理单元的悬浮载体填充率在25-40%,do<0.35mg/l;生物池1中好氧处理单元的悬浮载体填充率在35-60%,do为3-4.5mg/l;载体加载池的水力停留时间为1.2-3min,絮凝反应池的水力停留时间为1.5-5min。

磁粉的比重4.8~5.2,投加浓度和活性污泥浓度比例1:1,可以提高沉降性,减少二沉池的体积,因为前面用的悬浮载体即mbbr,产生的后续污泥为mbbr悬浮填料上脱落的生物膜,很轻,会导致后面沉降性能很差,二沉池固液分离效果差,和磁粉的结合可以有效提高沉淀效率,减少二沉池面积;

另外,本专利中的悬浮载体是一直设置在生化池内部,重介质载体是需要添加和补充,磁粉加进去沉淀后再排放污泥时,需要磁分离器等进行回收。

本实用新型专利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专利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专利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专利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载体生物强化耦合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生物池、物化池和沉淀池,所述生物池内设置有悬浮载体,所述物化池和沉淀池之间还设置有载体回收装置,所述物化池与重介质回收装置连接;

所述沉淀池和所述载体回收装置之间设置有泥泵,所述物化池、所述沉淀池、所述泥泵和所述载体回收装置形成闭环的循环回流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体生物强化耦合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浮载体为mbbr填料,且为pp材质、聚氨酯材质的任意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载体生物强化耦合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池内的悬浮载体密度为1.05-1.10g/cm3,空隙率>90%,悬浮载体的有效比表面积为400-1500m2/m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载体生物强化耦合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物化池包括依次连接的载体加载池和絮凝反应池。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体生物强化耦合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重介质回收装置中的重介质载体包括磁粉、石英砂的任意一种。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专利提供了一种载体生物强化耦合污水处理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生物池、物化池和沉淀池,生物池内设置有悬浮载体,物化池和沉淀池之间还设置有重介质载体回收装置,重介质载体回收装置将重介质载体通入到所述物化池内。悬浮载体为MBBR填料,且为PP材质、聚氨酯材质的任意一种。重介质载体包括磁粉、石英砂的任意一种。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载体生物强化耦合污水处理装置,可以通过载体耦合的方式强化污水处理,通过悬浮载体和重介质载体的综合作用,较好的弥补了不同生物载体在强化污水处理中的缺点,改善了污水处理。

技术研发人员:霍槐槐;何荣生;尹丽莎;李哲;夏天晨;赵鑫;李福;于淑亭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青岛颐和水务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6.09
技术公布日:2021.04.3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