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河湖治理的自然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14365发布日期:2021-04-27 13:36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河湖治理的自然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河湖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河湖治理的自然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2.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然而我国水资源匮乏,是世界十三个最缺水的国家之一,污染严重是造成我国水资源匮乏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农业污染、突发性水污染造成河湖水体的水质严重下降,因此需要对河湖水体进行治理,其中,利用生物填料与水中的微生物进行配合生成生物膜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分解,从而对水体进行自然净化。
3.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存在的问题:
4.现有的自然净化装置,采用尼龙绳等软质材料作为框架,使整个装置浮在水面上,安装和拆卸不便,结构稳定性受水流影响较大,且难以重复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河湖治理的自然净化装置,通过第一装置框架、第一螺接座、第一填料安装架、第一填料笼、吊耳、第二装置框架、第二螺接座、第二填料安装架、第二填料笼、上笼体、下笼体的设置,安装拆卸方便、结构稳定性受水流影响小,并可以重复循环利用。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河湖治理的自然净化装置,包括第一装置框架,所述第一装置框架的前后左右壁的下边沿处均一体成型有第一螺接座,所述第一螺接座的顶壁和底壁之间贯通有第一连接螺孔,所述第一装置框架的前后左右壁均向内贯通有第一固定螺孔,所述第一装置框架通过螺栓贯穿第一固定螺孔与第一填料安装架螺接固定,所述第一填料安装架上安装有若干第一固定杆,所述第一固定杆上固定设有若干第一填料笼,所述第一装置框架的顶部通过连接绳与浮力囊固定,所述浮力囊的顶部固定设有牵引绳连接环,所述第一连接螺孔与第二连接螺孔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螺孔贯通于第二螺接座的顶壁和底壁之间,所述第二螺接座一体成型于第二装置框架的前后左右壁的上下边沿处,所述第二装置框架的前后左右壁均向内贯通有第二固定螺孔,所述第二装置框架通过螺栓贯穿第二固定螺孔与第二填料安装架螺接固定,所述第二填料安装架上安装有第二固定杆,所述第二固定杆上固定设有若干第二填料笼。
7.优选的,所述第一装置框架和第二装置框架的横截面均为正方形,且第一装置框架和第二装置框架的尺寸规格相等。
8.优选的,所述第一填料笼和第二填料笼均包括上笼体和下笼体,所述上笼体的顶部通过扎带与第一固定杆或第二固定杆进行固定,所述上笼体的底部和下笼体的顶部均一体成型有法兰,所述上笼体和下笼体之间通过法兰连接固定,上笼体和下笼体的分离可将
其中的填料取出更换。
9.优选的,所述浮力囊的颜色为橙色,增加本装置的醒目程度,防止船舶与本装置碰撞,并便于落水者的自救。
10.优选的,所述浮力囊的顶部固定设有牵引绳连接环,牵引绳连接环用于连接牵引绳,使用牵引绳可使本装置与河岸或湖岸进行固定。
11.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杆之间的间距、第二固定杆之间的间距均相同,以使第一填料笼和第二填料笼均匀分布。
12.优选的,所述第一装置框架的左右壁均固定设有吊耳,吊耳用于将本装置吊起。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将生物填料填充入第一填料笼和第二填料笼后,将第一填料笼和第二填料笼分别安装在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上,将第一填料安装架和第二填料安装架通过螺栓与第一固定螺孔和第二固定螺孔配合分别安装在第一装置框架和第二装置框架上,即可将第一装置框架通过第一螺接座和位于第二装置框架上部边沿的第二螺接座通过螺栓进行连接固定,从而将第一装置框架和第二装置框架进行固定,根据使用需求,可自由增减第二装置框架的数量,将第一装置框架和第二装置框架安装完毕后,将充满气的浮力囊通过连接绳与第一装置框架的顶部固定,并将牵引绳与牵引绳连接环连接,即可完成本装置的安装,在需要对本装置进行更换时,通过吊耳将本装置吊起从水中移出后,即可将第一装置框架和第二装置框架解除固定,将第一填料安装架和第二填料安装架通过拧下螺栓快速拆下,即可安装新的第一填料安装架和第二填料安装架,安装完毕后将第一装置框架和第二装置框架重新进行组合固定,即可重新将本装置投入水中,方便快捷,同时第一装置框架和第二装置框架均采用pvc材质,结构稳定,不会发生形变,结构稳定性受水流影响小;
15.将牵引绳的另一端与河岸或湖岸固定,通过吊耳将本装置吊起并放置入河水中或湖水中,通过浮力囊的浮力可使本装置不会沉入水底,通过牵引绳的牵引将本装置固定在一定范围内,浮力囊不仅可以起到带动第一装置框架和第二装置框架漂浮在水的上层使其不沉入水底,其颜色为橙色,增加本装置的醒目程度,防止船舶与本装置碰撞,并便于落水者的自救,不慎落水者可爬上浮力囊等待救援;
16.换下的第一填料安装架和第二填料安装架可带回,将各个第一填料笼和第二填料笼取下,通过解除上笼体和下笼体的固定,即可将使用后的生物填料取出进行集中处理,并对第一填料笼和第二填料笼进行清洗,再次装入新的生物填料后,即可再次将第一填料笼和第二填料笼安装在第一填料安装架和第二填料安装架上以备再次使用,实现了装置的重复循环利用,节省成本。
17.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附图说明
18.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轴测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装置框架、第二装置框架及填料笼局部结构示意图;
340上固定设有若干第二填料笼350,第一填料笼150和第二填料笼350用于填充生物填料,第一填料笼150和第二填料笼350中的生物填料与水中的微生物配合在填料的表面形成生物膜,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分解,从而对水体进行净化。
29.具体的,第一装置框架100和第二装置框架300的横截面均为正方形,且第一装置框架100和第二装置框架300的尺寸规格相等。
30.具体的,第一填料笼150和第二填料笼350均包括上笼体410和下笼体 420,上笼体410的顶部通过扎带与第一固定杆140或第二固定杆340进行固定,上笼体410的底部和下笼体420的顶部均一体成型有法兰,上笼体 410和下笼体420之间通过法兰连接固定,上笼体410和下笼体420的分离可将其中的填料取出更换。
31.具体的,浮力囊200的颜色为橙色,增加本装置的醒目程度,防止船舶与本装置碰撞,并便于落水者的自救。
32.具体的,浮力囊200的顶部固定设有牵引绳连接环210,牵引绳连接环 210用于连接牵引绳,使用牵引绳可使本装置与河岸或湖岸进行固定。
33.具体的,第一固定杆140之间的间距、第二固定杆340之间的间距均相同,以使第一填料笼150和第二填料笼350均匀分布。
34.具体的,第一装置框架100的左右壁均固定设有吊耳160,吊耳160用于将本装置吊起。
35.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将生物填料填充入第一填料笼150和第二填料笼350后,将第一填料笼150和第二填料笼350分别安装在第一固定杆140和第二固定杆340上,将第一填料安装架130和第二填料安装架330 通过螺栓与第一固定螺孔120和第二固定螺孔320配合分别安装在第一装置框架100和第二装置框架300上,即可将第一装置框架100通过第一螺接座 110和位于第二装置框架300上部边沿的第二螺接座310通过螺栓进行连接固定,从而将第一装置框架100和第二装置框架300进行固定,根据使用需求,可自由增减第二装置框架300的数量,将第一装置框架100和第二装置框架300安装完毕后,将充满气的浮力囊200通过连接绳与第一装置框架 100的顶部固定,并将牵引绳与牵引绳连接环210连接,即可完成本装置的安装,将牵引绳的另一端与河岸或湖岸固定,通过吊耳160将本装置吊起并放置入河水中或湖水中,通过浮力囊200的浮力可使本装置不会沉入水底,通过牵引绳的牵引将本装置固定在一定范围内,第一填料笼150和第二填料笼350中的生物填料与水中的微生物配合在填料的表面形成生物膜,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分解,从而对水体进行净化,浮力囊200不仅可以起到带动第一装置框架100和第二装置框架300漂浮在水的上层使其不沉入水底,其颜色为橙色,增加本装置的醒目程度,防止船舶与本装置碰撞,并便于落水者的自救,不慎落水者可爬上浮力囊200等待救援,在需要对本装置进行更换时,通过吊耳160将本装置吊起从水中移出后,即可将第一装置框架100 和第二装置框架300解除固定,将第一填料安装架130和第二填料安装架 330通过拧下螺栓快速拆下,即可安装新的第一填料安装架130和第二填料安装架330,安装完毕后将第一装置框架100和第二装置框架300重新进行组合固定,即可重新将本装置投入水中,方便快捷,换下的第一填料安装架 130和第二填料安装架330可带回,将各个第一填料笼150和第二填料笼 350取下,通过解除上笼体410和下笼体420的固定,即可将使用后的生物填料取出进行集中处理,并对第一填料笼150和第二填料笼350进行清洗,再次装入新的生物填料后,即可再次将第一填料笼150
和第二填料笼350安装在第一填料安装架130和第二填料安装架330上以备再次使用,实现了装置的重复循环利用,节省成本。
3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