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塞、过滤芯及净水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143151发布日期:2021-03-02 19:01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滤塞、过滤芯及净水设备的制作方法

[0001]
本申请属于过滤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滤塞、过滤芯及净水设备。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用水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净水设备已逐渐普及应用于家庭和商业场所中。净水设备主要通过其内设有的滤芯来实现对水的过滤。
[0003]
现有技术中,净水设备的滤芯在工作时,能够滤除绝大部分的杂质,使得净水设备净化完成的水达到饮用或使用标准。然而,滤芯内的活性炭颗粒等颗粒物容易在水流的冲击作用下沿滤芯的出水管流出,造成自净水设备流出的水中含有肉眼可见的颗粒物,进而降低净水设备的用户产品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滤塞、过滤芯及净水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净水设备的滤芯内的颗粒物容易沿滤芯的出水管流出,进而降低净水设备的用户产品体验的技术问题。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滤塞,应用于过滤芯内,所述过滤芯内具有沿其轴向延伸的出水管,所述滤塞包括设置于所述出水管内的支架,以及固定于所述支架上的滤体,所述支架具有沿其轴向贯通的贯孔,所述贯孔一端的端部外周与所述出水管的内壁密封,且所述滤体覆盖所述贯孔的另一端。
[0007]
可选地,所述支架包括固定端,以及由所述固定端的一端沿其轴向延伸的连接端,所述贯孔贯通所述固定端和所述连接端,所述固定端外周与所述出水管的内壁密封,所述滤体连接于所述连接端。
[0008]
可选地,所述固定端朝向和/或背向所述出水管内的水流方向的外壁为倾斜壁,且所述固定端朝向和背向所述水流方向的两侧外壁的交汇处形成有与所述出水管的内壁相抵接的弧形部。
[0009]
可选地,所述固定端背向所述水流方向的一侧端面开设有和所述贯孔连通的沉台孔,所述沉台孔的孔径大于所述贯孔的孔径。
[0010]
可选地,所述滤体包括至少两层叠设置的过滤层,各所述过滤层均密封设置于所述连接端背向所述固定端的一侧端面,并均覆盖于所述贯孔,由所述滤体的外层到内层,各所述过滤层的过滤目数依序递增。
[0011]
可选地,各所述过滤层均呈平铺状密封设置于所述连接端背向所述固定端的一侧端面;
[0012]
或者,各所述过滤层均呈中间隆起状密封设置于所述连接端背向所述固定端的一侧端面,且各所述过滤层的隆起方向相对于所述水流方向。
[0013]
可选地,所述支架还包括两支撑肋条,两所述支撑肋条分别设置于所述连接端背
向所述固定端的一侧端面的相对两侧边缘,各所述过滤层均呈尖塔状设置于所述连接端背向所述固定端的一侧端面,两所述支撑肋条分别和处于外层的所述过滤层的相对两侧外壁相连接。
[0014]
可选地,所述滤体包括由外层到内层依序叠设的第一过滤层、第二过滤层和第三过滤层,所述第一过滤层、所述第二过滤层和所述第三过滤层均密封设置于所述连接端背向所述固定端的一侧端面,所述第一过滤层的过滤目数为10目~100目、所述第二过滤层的过滤目数为200目~300目,所述第三过滤层的过滤目数为300目~400目。
[0015]
本申请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塞,应用于过滤芯内,滤塞包括设置于过滤芯的出水管内的支架,以及固定于支架上的滤体。滤塞工作时,出水管内的水液可经由覆盖于支架的贯孔一端的滤体实现过滤,并自支架开设的贯孔沿出水管流出,而由于贯孔一端的端部外周与出水管的内壁密封,这样水流便大部分只能经由滤体通过滤塞。如此,滤体即可对水流中的颗粒杂质进行高效的滤除,从而可有效阻止颗粒杂质经由出水管流出至外界,进而可显著减少经由出水管流出至外界的水液中的颗粒物含量,这样便显著提升了过滤芯的过滤能力,同时也显著改善了具有过滤芯的净水设备的用户产品体验。
[0016]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过滤芯,包括滤芯本体,所述滤芯本体内形成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内设置有上述的滤塞。
[0017]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过滤芯,由于其滤芯本体内的出水管中设置有上述的滤塞,由于上述的滤塞能够实现对出水管内的颗粒杂质的有效过滤,这样便也提升了过滤芯的整体过滤性能。
[0018]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净水设备,包括上述的过滤芯。
[0019]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净水设备,由于包括有上述的过滤芯,而上述过滤芯能够通过其内设置有的滤塞实现对颗粒物的有效过滤而提升其整体过滤性能,如此也显著提升了具有上述过滤芯的净水设备的整体净水性能。
附图说明
[0020]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1]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过滤芯和滤塞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22]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视图;
[0023]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塞的结构示意图一;
[0024]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塞的结构示意图二;
[0025]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塞的结构示意图三;
[0026]
图6为沿图5中b-b线的剖切视图;
[0027]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5所示的滤塞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28]
图8为沿图7中c-c线的剖切视图。
[0029]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0030]
10—滤塞
ꢀꢀꢀꢀꢀꢀꢀꢀꢀꢀꢀꢀꢀꢀ
11—支架
ꢀꢀꢀꢀꢀꢀꢀꢀꢀꢀꢀꢀꢀꢀꢀꢀ
12—滤体
[0031]
13—贯孔
ꢀꢀꢀꢀꢀꢀꢀꢀꢀꢀꢀꢀꢀꢀ
14—固定端
ꢀꢀꢀꢀꢀꢀꢀꢀꢀꢀꢀꢀꢀꢀ
15—连接端
[0032]
16—支撑肋条
ꢀꢀꢀꢀꢀꢀꢀꢀꢀꢀ
17—过水空间
ꢀꢀꢀꢀꢀꢀꢀꢀꢀꢀꢀꢀ
20—过滤芯
[0033]
21—出水管
ꢀꢀꢀꢀꢀꢀꢀꢀꢀꢀꢀꢀ
121—第一过滤层
ꢀꢀꢀꢀꢀꢀꢀꢀꢀ
122—第二过滤层
[0034]
123—第三过滤层
ꢀꢀꢀꢀꢀꢀꢀ
141—倾斜壁
ꢀꢀꢀꢀꢀꢀꢀꢀꢀꢀꢀꢀꢀ
142—弧形部
[0035]
143—沉台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1~8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0037]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0038]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39]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0040]
如图1~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滤塞10、过滤芯20和净水设备,其中,滤塞10应用于过滤芯20内,过滤芯20则应用于净水设备内。其中,过滤芯20内形成有出水管21。具体是,过滤芯20包括滤芯本体,出水管21形成于滤芯本体内。
[0041]
具体地,滤塞10包括有设置于出水管21内的支架11,以及固定于支架11上的滤体12,支架11起到支撑滤体12的作用,滤体12则用于滤除流经出水管21的颗粒杂质。
[0042]
具体地,滤体12沿出水管21轴线方向的投影可至少覆盖于出水管21沿其径向的截面,如此即相当于滤体12的过滤面覆盖于出水管21沿其径向的横截面,这样水流经过出水管21内滤塞10的过滤流出出水管21,而水流中所裹挟的颗粒物则能够被滤塞10的滤体12有效滤除。
[0043]
更具体地,支架11具有沿其轴向贯通的贯孔13,贯孔13一端的端部外周与出水管21的内壁密封,且滤体12覆盖贯孔13的另一端。
[0044]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塞10作进一步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塞10,应用于过滤芯20内,滤塞10包括设置于过滤芯20的出水管21内的支架11,以及固定于支架11上的滤体12。滤塞10工作时,出水管21内的水液可经由覆盖于支架11的贯孔13一端的滤
体12实现过滤,并自贯孔13沿出水管21流出,而由于支架11位于贯孔13一端的端部外周与出水管21的内壁密封,这样水流便大部分只能经由滤体12通过滤塞10。如此,滤体12即可对水流中的颗粒杂质进行高效的滤除,从而可有效阻止颗粒杂质经由出水管21流出至外界,进而可显著减少经由出水管21流出至外界的水液中的颗粒物含量,这样便显著提升了过滤芯20的过滤能力,同时也显著改善了具有过滤芯20的净水设备的用户产品体验。
[0045]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过滤芯20,由于其滤芯本体内的出水管21中设置有上述的滤塞10,由于上述的滤塞10能够实现对出水管21内的颗粒杂质的有效过滤,这样便也提升了过滤芯20的整体过滤性能。
[0046]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净水设备,由于包括有上述的过滤芯20,而上述过滤芯20能够通过其内设置有的滤塞10实现对颗粒物的有效过滤而提升其整体过滤性能,如此也显著提升了具有上述过滤芯20的净水设备的整体净水性能。
[0047]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所示,支架11包括固定端14,以及由固定端14的一端沿其轴向延伸的连接端15,贯孔13贯通固定端14和连接端15,也即贯孔13和出水管21相连通,贯通的两端分别和固定端14以及连接端15相对应。固定端14外周与出水管21的内壁密封,滤体12连接于连接端15。
[0048]
具体地,固定端14外周与出水管21的内壁相抵接,且固定端14外周与出水管21内壁之间的缝隙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滤体12的过滤孔隙的直径。这样即使极少量的水流可通过上述的缝隙,其内裹挟的颗粒杂质也无法通过上述缝隙,从而达到固定端14外周与出水管21的内壁密封的作用。可选地,固定端14外周也可通过防水胶和出水管21的内壁实现密封。
[0049]
可选地,滤体12可通过卡箍连接方式或压接连接方式连接于连接端15。滤体12采用卡箍连接方式和连接端15相连接,可实现滤体12相对于支架11的可拆卸连接,从而便于滤体12的拆换。而通过将滤体12压接于连接端15,这样滤体12可实现和连接端15的稳固连接,从而也提升了和支架11的连接稳定性。
[0050]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5所示,固定端14朝向和/或背向出水管内的水流方向的外壁为倾斜壁141,且固定端14朝向和背向水流方向的两侧外壁的交汇处形成有与出水管的内壁相抵接的弧形部142。
[0051]
具体地,通过将固定端14朝向和/或背向出水管内的水流方向的外壁设计为倾斜壁141,这样当支架朝向或背向水流方向安装于出水管21内时,倾斜壁141的存在一方面可起到安装导向作用,使得支架快速在出水管21中安装到位。另一方面也可起到减小固定端14和出水管21内壁之间的摩擦力的作用,进而使得支架11相对于出水管21的安装和拆换变得容易。
[0052]
而通过使得固定端14朝向和背向水流方向的两侧外壁的交汇处形成有与出水管21的内壁相抵接的弧形部142,那么弧形部142存在便显著增大固定端14外周与出水管21的内壁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固定端14在出水管内的密封性。
[0053]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5和图6所示,固定端14背向水流方向的一侧端面开设有和贯孔连通的沉台孔143。具体地,通过在固定端14背向水流方向的一侧开设沉台孔143,并使得沉台孔143的孔径大于贯孔的孔径,这样一方面具有减重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得自贯孔流出的水液能够通过更大孔径的沉台孔143快速流入出水管,从而提升净水设备的出水效率。
[0054]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滤体12包括至少两层叠设置的过滤层,各过滤层均密封设置于连接端15背向固定端14的一侧端面,并均覆盖于贯孔13,且由滤体12的外层到内层,各过滤层的过滤目数依序递增。
[0055]
具体地,通过使得滤体12包括多层过滤层,并使得各过滤层由滤体12的外层到内层的过滤目数不断增加,这样便实现了滤体12的多级过滤,从而能够实现对不同粒径的颗粒杂质的有效过滤,如此便进一步提升了滤塞10的过滤性能,从而也提升了过滤芯20和净水设备的整体过滤性能和净水效果。
[0056]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各过滤层均呈平铺状密封设置于连接端15背向固定端14的一侧端面。具体地,作为滤体12的第一种构型,各过滤层可平铺状设置于支架11上,这样可在保证各过滤层对颗粒杂质有效过滤的同时,也简化了各过滤层和连接端15的连接难度,从而也能够降低滤塞10的整体制造难度。
[0057]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各过滤层均呈中间隆起状密封设置于连接端15背向固定端14的一侧端面,且各过滤层的隆起方向相对于出水管21的水流方向。具体地,作为滤体12的第二种构型,中间隆起状构型可具体地为弧面构型,而通过使得各过滤层均呈中间隆起状,这样便相当于增加了各过滤层对于出水管21内的水流的过滤面积,从而能够使得各过滤层更为充分地实现对流过其的水流中的颗粒杂质进行过滤,如此便进一步提升了滤塞10的过滤性能。而通过使得各过滤层的隆起方向相对于出水管21的水流方向,这样提升分散水流施加于外层过滤层上的压力,从而提升了滤塞10设置于出水管21内的稳定性。
[0058]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5和图7所示,支架11还包括两支撑肋条16,两支撑肋条16分别设置于连接端15背向固定端14的一侧端面的相对两侧边缘,各过滤层均呈尖塔状设置于连接端15背向固定端14的一侧端面,两支撑肋条16分别和处于外层的过滤层的相对两侧外壁相连接。
[0059]
具体地,作为滤体12的第三种构型,通过使得各过滤层呈尖塔状设置于支撑架13上,这样便更为显著第提升了各过滤层对于水流过滤面积,从而更为显著地提升了滤塞10的过滤性能。而通过使得两支撑肋条16分别和外层过滤层的相对两侧外壁相连接,这样两支撑肋条16即能够对滤体12整体起到稳定支撑作用,从而能够有效维持滤体12整体的尖塔状构型。
[0060]
可选地,连接端15、固定端14和支撑肋条16均可采用塑料件制成,这样可在保证支架11的整体结构强度的同时,也有效控制了支架11的制造成本和自重,从而一方面节省了滤塞10整体的制造成本,另一方面也使得支架11能够稳定设置于出水管21内,避免支架11因其自重过大而自出水管21内掉落。
[0061]
可选地,当滤体12选取第二种或第三种构型时,滤体12内层可设置有支撑件(图未示),支撑件和连接端15相连接,并用于对滤体12进行支撑,使得滤体12在水流的冲击作用下能够维持第二种构型的中间隆起状构型或尖塔构型。同时,从滤塞10的整体轻量化角度考虑,支撑件亦可设计为塑料件。
[0062]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6和图8所示,处于内层的过滤层的内壁围设形成有和贯孔相连通的过水空间17。具体地,经过各过滤层实现过滤的水流通过各过滤层后,即可首先流入到过水空间17内,再经由和过水空间17相连通的贯孔13和沉台孔143流
入到出水管21中,而水流中所裹挟的颗粒杂质则可在各过滤层的层层阻挡下滞留在过滤层上,如此便实现了对出水管21内流动的水流的有效净化。
[0063]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8所示,滤体12包括由外层到内层依序叠设的第一过滤层121、第一过滤层122和第三过滤层123,第一过滤层121、第一过滤层122和第三过滤层123均密封设置于连接端15背向固定端14的一侧端面,第一过滤层121的过滤目数为10目~100目、第一过滤层122的过滤目数为200目~300目,第三过滤层123的过滤目数为300目~400目。
[0064]
具体地,作为滤体12的过滤层的具体设置形式,过滤层的数量可以为三层:第一过滤层121、第一过滤层122和第三过滤层123,而通过将第一过滤层121、第一过滤层122和第三过滤层123的过滤目数分别设定为10目~100目、200目~300目和300目~400目,这样便可依序实现对较大粒径、中等粒径以及较小粒径的颗粒杂质的有效过滤,从而实现滤体12对不同粒径的颗粒杂质的有效过滤功能。同时也有效控制了过滤层的数量,进而也有效控制了滤体12的制造成本。
[0065]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过滤层121为pp(聚丙烯)纤维过滤层,第一过滤层122为活性炭滤层,第三过滤层123为无纺布滤层。具体地,通过将第一过滤层121设计为pp纤维过滤层,这样一方面可实现对较大粒径的颗粒杂质的有效过滤,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控制第一过滤层121的制造成本。而通过将第一过滤层122设计为活性炭滤层,这样活性炭即可对中等粒径以及较小粒径的颗粒杂质实现有效过滤。再通过将第三过滤层123设计为无纺布滤层,这样无纺布滤层即可实现对较小粒径的颗粒杂质实现有效过滤,那么pp纤维过滤层、活性炭滤层和无纺布滤层的结合,便实现了对不同粒径的颗粒杂质的有效过滤,保证了滤体12的整体过滤性能。
[0066]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