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清洗机的自动提升翻转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474560发布日期:2021-03-30 20:10阅读:78来源:国知局
一种清洗机的自动提升翻转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清洗机构,属于自动化清洗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清洗机的自动提升翻转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自动化清洗的过程中,当零件表面存在多盲孔的情况时,对孔内的污渍及积屑无法清洗、清除干净,同时,清洗后,清洗液体还无法倾倒出盲孔,导致降低零件的清洗效果。

因此,急需开发一种针对盲孔的清洗机构,以提高零部件的整体清洗效果。

公开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申请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盲孔清洗不到位,清洗后液体无法排出盲孔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盲孔清洗到位,清洗后液体能够排出盲孔的清洗机的自动提升翻转机构。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清洗机的自动提升翻转机构,包括定位装置、转台与转动气缸,所述定位装置的底部与转台的中部相连接,转台的两端分别与左转轴、右转轴的内端相连接,右转轴的外端与下链轮的中部相连接,下链轮的侧围经传送带与上链轮的侧围相连接,传送带上位于上链轮、下链轮之间的部位与转动气缸的转动输出轴相连接,且转动输出轴低于转动气缸中的转动固定座设置。

所述转动输出轴的底端与气横板的顶部相连接,气横板的左端与气竖板的右侧面相连接,气竖板的左侧面与l型板的右端相连接,l型板的左端与传送带相连接。

所述定位装置包括零件定位夹具与零件定位卡盘,所述零件定位卡盘的底部与台底座的顶面相连接,零件定位卡盘的顶部与零件定位夹具相连接。

所述零件定位卡盘通过气动锁紧装置与零件定位夹具相连接。

所述自动提升翻转机构还包括提升框架与升降气缸,所述提升框架的中部与升降气缸中升降输出轴的底端相连接,升降输出轴的顶端与升降固定座的底端相连接,所述提升框架的侧围与转台、转动气缸相连接。

所述升降固定座上近升降输出轴的部位与升降平板的中部相连接,升降平板的两端分别与升降左竖板、升降右竖板的底端垂直连接,升降左竖板的顶端与升降左翼板的内端垂直连接,升降左翼板的外端向外延伸,升降右竖板的顶端与升降右翼板的内端垂直连接,升降右翼板的外端向外延伸。

所述提升框架包括顶支撑板、左支撑板与右支撑板,所述转台包括台底座及与其两端相连接的台左翼板、台右翼板,台底座的中部与定位装置的底部相连接;

所述台左翼板的外侧面与左转轴的内端相连接,左转轴的外端与左轴承的中部插入连接,左轴承的侧部与左支撑板的底部相连接;所述台右翼板的外侧面与右转轴的内端相连接,所述上链轮的中部与上转轴的外端相连接,上转轴的内端穿经右上转孔后与右支撑板的顶部相连接,右支撑板、左支撑板的顶端分别与顶支撑板的两端相连接,顶支撑板的中部与升降气缸中升降输出轴的底端相连接。

所述左支撑板上近其顶端的部位与中承板的左侧边的中部相连接,右支撑板上近其顶端的部位与中承板的右侧边的中部相连接,左侧边的两端与左一梁、左二梁的内侧部相连接,右侧边的两端与右一梁、右二梁的内侧部相连接,左一梁、左二梁、右一梁、右二梁两两相互平行;

所述左一梁的外侧部沿左一竖轨进行上下滑动,左二梁的外侧部沿左二竖轨进行上下滑动,右一梁的外侧部沿右一竖轨进行上下滑动,右二梁的外侧部沿右二竖轨进行上下滑动,且左一竖轨、左二竖轨、右一竖轨、右二竖轨两两相互平行。

所述左侧边、右侧边的端部都与一个平滑片的内端相连接,该平滑片的外端与竖滑片的底端垂直连接,竖滑片的背面与左一梁、左二梁、右一梁或右二梁的内侧部相连接。

所述左一梁、左二梁、右一梁、右二梁的顶端,两两之间通过顶横梁相连接;所述左一梁、左二梁、右一梁、右二梁的底端,两两之间通过底横梁相连接;

所述左一梁、左二梁、右一梁、右二梁、底横梁共同围成一个底框架,该底框架的中部开设有一个底空腔,该底空腔的面积大于转台的底面积;

所述左一梁、左二梁之间的顶横梁的两端各连接有一个左顶滑臂与左一竖轨、左二竖轨进行上下滑动配合,左一梁、左二梁的外侧部上各连接有一个左中滑臂与左一竖轨、左二竖轨进行上下滑动配合;

所述右一梁、右二梁之间的顶横梁的两端各连接有一个右顶滑臂与右一竖轨、右二竖轨进行上下滑动配合,右一梁、右二梁的外侧部上各连接有一个右中滑臂与右一竖轨、右二竖轨进行上下滑动配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一种清洗机的自动提升翻转机构中,包括定位装置、转台与顶支撑板,其中,定位装置用来固定待清洗的零部件,应用时,转动气缸的转动输出轴作纵向伸缩运动,以带动传送带纵向运动,从而带动上链轮、下链轮转动,进而带动右转轴转动,再由右转轴带动转台转动,然后由转台带动其上固定的定位装置、待清洗的零部件一并转动,该种转动不仅能够便于清洗零部件上的盲孔,使零件表面盲孔内污渍及积屑能有效清除干净,而且能够将盲孔内的清洗液体排出,从而提高零部件的清洗效果。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盲孔清洗到位,而且清洗后液体能够排出盲孔。

2、本实用新型一种清洗机的自动提升翻转机构中,顶支撑板的中部与升降气缸中升降输出轴的底端相连接,升降输出轴的顶端与升降固定座的底端相连接,该设计能依次通过升降气缸、顶支撑板驱动转台进行纵向运动,该种运动不仅利于将待清洗的零部件送入清洗液中(如清洗仓)进行清洗,而且便于清洗之后的清洗仓、零部件的相互脱离,从而便于提高零部件上盲孔的清洗效果与排液效果,尤其当与上述转台的转动设计相结合时,效果更佳。因此,本实用新型对盲孔的清洗效果较好。

3、本实用新型一种清洗机的自动提升翻转机构中,无论是转台的转动,还是转台沿纵向的上下移动,其动力来源都为气缸,即转动气缸与升降气缸,而气缸能够通过plc、电磁阀、气路进行自动控制,该种自动控制不仅能够提高控制效率,而且能配合机器人实现零件自动进出清洗仓,自动化程度较高。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清洗效果较好,而且自动性较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升降输出轴与传送带的连接示意图。

图5是图3中转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定位装置1、零件定位夹具11、零件定位卡盘12、转台2、台底座21、台左翼板22、台右翼板23、左转轴24、左轴承241、右转轴25、上转轴26、顶支撑板3、升降气缸31、升降输出轴311、升降固定座312、升降平板32、升降左竖板33、升降右竖板34、升降左翼板35、升降右翼板36、左支撑板4、右支撑板5、右下转孔51、右上转孔52、传送带6、下链轮61、上链轮62、转动气缸63、转动输出轴631、转动固定座632、气横板64、气竖板65、l型板66、中承板7、左侧边71、右侧边72、左一梁73、左一竖轨731、左二梁74、左二竖轨741、右一梁75、右一竖轨751、右二梁76、右二竖轨761、顶横梁8、左顶滑臂81、左中滑臂82、右顶滑臂83、右中滑臂84、底横梁9、底框架91、底空腔92、提升框架1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图5,一种清洗机的自动提升翻转机构,包括定位装置1、转台2与转动气缸63,所述定位装置1的底部与转台2的中部相连接,转台2的两端分别与左转轴24、右转轴25的内端相连接,右转轴25的外端与下链轮61的中部相连接,下链轮61的侧围经传送带6与上链轮62的侧围相连接,传送带6上位于上链轮62、下链轮61之间的部位与转动气缸63的转动输出轴631相连接,且转动输出轴631低于转动气缸63中的转动固定座632设置。

所述转动输出轴631的底端与气横板64的顶部相连接,气横板64的左端与气竖板65的右侧面相连接,气竖板65的左侧面与l型板66的右端相连接,l型板66的左端与传送带6相连接。

所述定位装置1包括零件定位夹具11与零件定位卡盘12,所述零件定位卡盘12的底部与台底座21的顶面相连接,零件定位卡盘12的顶部与零件定位夹具11相连接。

所述零件定位卡盘12通过气动锁紧装置与零件定位夹具11相连接。

所述自动提升翻转机构还包括提升框架10与升降气缸31,所述提升框架10的中部与升降气缸31中升降输出轴311的底端相连接,升降输出轴311的顶端与升降固定座312的底端相连接,所述提升框架10的侧围与转台2、转动气缸63相连接。

所述升降固定座312上近升降输出轴311的部位与升降平板32的中部相连接,升降平板32的两端分别与升降左竖板33、升降右竖板34的底端垂直连接,升降左竖板33的顶端与升降左翼板35的内端垂直连接,升降左翼板35的外端向外延伸,升降右竖板34的顶端与升降右翼板36的内端垂直连接,升降右翼板36的外端向外延伸。

所述提升框架10包括顶支撑板3、左支撑板4与右支撑板5,所述转台2包括台底座21及与其两端相连接的台左翼板22、台右翼板23,台底座21的中部与定位装置1的底部相连接;

所述台左翼板22的外侧面与左转轴24的内端相连接,左转轴24的外端与左轴承241的中部插入连接,左轴承241的侧部与左支撑板4的底部相连接;所述台右翼板23的外侧面与右转轴25的内端相连接,所述上链轮62的中部与上转轴26的外端相连接,上转轴26的内端穿经右上转孔52后与右支撑板5的顶部相连接,右支撑板5、左支撑板4的顶端分别与顶支撑板3的两端相连接,顶支撑板3的中部与升降气缸31中升降输出轴311的底端相连接。

所述左支撑板4上近其顶端的部位与中承板7的左侧边71的中部相连接,右支撑板5上近其顶端的部位与中承板7的右侧边72的中部相连接,左侧边71的两端与左一梁73、左二梁74的内侧部相连接,右侧边72的两端与右一梁75、右二梁76的内侧部相连接,左一梁73、左二梁74、右一梁75、右二梁76两两相互平行;

所述左一梁73的外侧部沿左一竖轨731进行上下滑动,左二梁74的外侧部沿左二竖轨741进行上下滑动,右一梁75的外侧部沿右一竖轨751进行上下滑动,右二梁76的外侧部沿右二竖轨761进行上下滑动,且左一竖轨731、左二竖轨741、右一竖轨751、右二竖轨761两两相互平行。

所述左侧边71、右侧边72的端部都与一个平滑片77的内端相连接,该平滑片77的外端与竖滑片78的底端垂直连接,竖滑片78的背面与左一梁73、左二梁74、右一梁75或右二梁76的内侧部相连接。

所述左一梁73、左二梁74、右一梁75、右二梁76的顶端,两两之间通过顶横梁8相连接;所述左一梁73、左二梁74、右一梁75、右二梁76的底端,两两之间通过底横梁9相连接;

所述左一梁73、左二梁74、右一梁75、右二梁76、底横梁9共同围成一个底框架91,该底框架91的中部开设有一个底空腔92,该底空腔92的面积大于转台2的底面积;

所述左一梁73、左二梁74之间的顶横梁8的两端各连接有一个左顶滑臂81与左一竖轨731、左二竖轨741进行上下滑动配合,左一梁73、左二梁74的外侧部上各连接有一个左中滑臂82与左一竖轨731、左二竖轨741进行上下滑动配合;

所述右一梁75、右二梁76之间的顶横梁8的两端各连接有一个右顶滑臂83与右一竖轨751、右二竖轨761进行上下滑动配合,右一梁75、右二梁76的外侧部上各连接有一个右中滑臂84与右一竖轨751、右二竖轨761进行上下滑动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说明如下: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能实现零件自动翻转、提升的装置,以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零件盲孔内清洗不到位,清洗后液体无法倾倒出盲孔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中的左一梁73、左二梁74、右一梁75、右二梁76、底横梁9分别布置在整个设备的四角,用于配合升降气缸31,以使转台2能稳定的上下运动。

本实用新型中的零件定位夹具11通过气动锁紧装置可自动被零件定位卡盘12锁紧。待清洗的零部件可通过螺栓或虎钳等辅助装置锁紧在零件定位夹具11上,确保零部件在清洗过程中不会脱落。

实施例1:

参见图1—图5,一种清洗机的自动提升翻转机构,包括定位装置1、转台2与顶支撑板3,所述转台2包括台底座21及与其两端相连接的台左翼板22、台右翼板23(优选台左翼板22与台右翼板23相互平行,且台左翼板22、台右翼板23均为上窄下宽的梯型结构),台底座21的中部与定位装置1(优选定位装置1包括零件定位夹具11与零件定位卡盘12,所述零件定位卡盘12的底部与台底座21的顶面相连接,零件定位卡盘12的顶部与零件定位夹具11相连接,进一步优选零件定位卡盘12通过气动锁紧装置与零件定位夹具11相连接)的底部相连接;所述台左翼板22的外侧面与左转轴24的内端相连接,左转轴24的外端与左轴承241的中部插入连接,左轴承241的侧部与左支撑板4的底部相连接;所述台右翼板23的外侧面与右转轴25的内端相连接,右转轴25的外端穿经右下转孔51后与下链轮61的中部相连接,下链轮61的侧围经传送带6与上链轮62的侧围相连接,上链轮62的中部与上转轴26的外端相连接,上转轴26的内端穿经右上转孔52后与右支撑板5的顶部相连接,右支撑板5、左支撑板4的顶端分别与顶支撑板3的两端相连接;所述传送带6上位于上链轮62、下链轮61之间的部位与转动气缸63的转动输出轴631相连接(优选转动输出轴631的底端与气横板64的顶部相连接,气横板64的左端与气竖板65的右侧面相连接,气竖板65的左侧面与l型板66的右端相连接,l型板66的左端与传送带6相连接),且转动输出轴631低于转动气缸63中的转动固定座632设置。

实施例2: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顶支撑板3的中部与升降气缸31中升降输出轴311的底端相连接,升降输出轴311的顶端与升降固定座312的底端相连接(优选升降固定座312上近升降输出轴311的部位与升降平板32的中部相连接,升降平板32的两端分别与升降左竖板33、升降右竖板34的底端垂直连接,升降左竖板33的顶端与升降左翼板35的内端垂直连接,升降左翼板35的外端向外延伸,升降右竖板34的顶端与升降右翼板36的内端垂直连接,升降右翼板36的外端向外延伸)。

实施例3: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左支撑板4上近其顶端的部位与中承板7的左侧边71的中部相连接,右支撑板5上近其顶端的部位与中承板7的右侧边72的中部相连接,左侧边71的两端与左一梁73、左二梁74的内侧部相连接,右侧边72的两端与右一梁75、右二梁76的内侧部相连接,左一梁73、左二梁74、右一梁75、右二梁76两两相互平行;所述左一梁73的外侧部沿左一竖轨731进行上下滑动,左二梁74的外侧部沿左二竖轨741进行上下滑动,右一梁75的外侧部沿右一竖轨751进行上下滑动,右二梁76的外侧部沿右二竖轨761进行上下滑动,且左一竖轨731、左二竖轨741、右一竖轨751、右二竖轨761两两相互平行。

实施例4: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3,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左一梁73、左二梁74、右一梁75、右二梁76的顶端,两两之间通过顶横梁8相连接;所述左一梁73、左二梁74、右一梁75、右二梁76的底端,两两之间通过底横梁9相连接;所述左一梁73、左二梁74、右一梁75、右二梁76、底横梁9共同围成一个底框架91,该底框架91的中部开设有一个底空腔92,该底空腔92的面积大于转台2的底面积;

所述左一梁73、左二梁74之间的顶横梁8的两端各连接有一个左顶滑臂81与左一竖轨731、左二竖轨741进行上下滑动配合,左一梁73、左二梁74的外侧部上各连接有一个左中滑臂82与左一竖轨731、左二竖轨741进行上下滑动配合;所述右一梁75、右二梁76之间的顶横梁8的两端各连接有一个右顶滑臂83与右一竖轨751、右二竖轨761进行上下滑动配合,右一梁75、右二梁76的外侧部上各连接有一个右中滑臂84与右一竖轨751、右二竖轨761进行上下滑动配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以上述实施方式为限,但凡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揭示内容所作的等效修饰或变化,皆应纳入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