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地埋式医疗废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36372发布日期:2021-07-20 16:22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一体化地埋式医疗废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一体化地埋式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医疗卫生条件改善需求的不断提高,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而伴随着快速发展而来的是大量的医疗废水由此产生。医疗废水主要是从医院的诊疗室、化验室、病房、洗衣房、x片照相室和手术室等排放的污水,其污水来源及成分十分复杂。医院废水中含有大量的病原细菌、病毒和化学药剂,具有空间污染、急性传染和潜伏性传染的特征。

对于处理出水最终进入二级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综合医院及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小型综合医院,多采用加强处理效果的一级处理。目前所采用的设备多是现场多种工艺的组合,现场制造工序较多,设备结构复杂,占地面积大,安装难度高,施工周期长,设备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一体化地埋式医疗废水处理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采用加强处理效果的一级处理工艺的医疗废水工程,采用多种工艺的组合,现场制造工序较多,设备结构复杂,占地面积大,安装难度高,施工周期长,设备成本高的问题。所述设备集成度高,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安装简易,施工周期短,设备成本低。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体化地埋式医疗废水处理装置,包括主体工艺池,所述主体工艺池通过隔板分割成调节池、混凝池、沉淀池、消毒池、设备间,所述调节池、混凝池、沉淀池、消毒池依次连通。

所述调节池、混凝池、沉淀池、消毒池、设备间的顶部均设有人孔,以方便检修及维护,人孔顶部开有通气孔,以保持与外部空气的流通。

所述调节池包括进水管、提篮格栅、过水管。所述进水管由所述调节池顶部一侧进入内部,出口处设有提篮格栅,所述提篮格栅上沿高于调节池内水位线,通过挂钩固定于调节池内,便于拆装。调节池和混凝池之间的隔板上调节池侧设有过水管,过水管下部为有收水孔的喇叭状收水器,上部伸出水面以上,中下部为过水孔,通入混凝池。所述混凝池内装有曝气管,所述曝气管均布于混凝池的底部,所述曝气管与风机连接。所述混凝池内部装有混凝剂和絮凝剂的加药管出口,混凝剂加药管出口在混凝池下部,絮凝剂加药管出口在混凝池中上部。混凝池两侧开有圆形过水孔,与沉淀池相通。沉淀池与消毒池间的过水管沉淀池一侧有收水管,收水管横向安装,两端封闭,下面开有等间距圆形收水孔;过水管消毒池一侧连接有竖管,下端至消毒池底部,上端在消毒池水面以上,竖管内有消毒剂加药管。所述消毒池上部一侧装有出水管。

所述设备间内,安装有平台,内部装有消毒剂加药设备、混凝剂加药设备、絮凝剂加药设备,风机,电控箱。

在运行时,污水通过进水管进入调节池内,水中的颗粒物杂质被提篮格栅拦截,提篮格栅定期清理更换。污水则进入调节池内进行均质,调节水量。污水通过收水器进入过水管,流入混凝池,依次加入混凝剂和絮凝剂,通过曝气管的搅拌,使药剂和污水充分混合,通过混凝池两侧的过水孔流入沉淀池,使水中的小的絮状物结合形成大的絮状物,进而沉淀在沉淀池底部。沉淀池的上清液通过收水管进入消毒池内的竖管,在管内流动的过程中和消毒剂加药管内的消毒剂充分混合,在消毒池内完成消毒后通过出水管流出主体工艺池,达标排入市政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进一步的处理。本装置所有电气设备均由电气控制系统控制,自动化程度高。设备采用地埋式安装,不占用地面过多的面积,地面只有几个人孔露出。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的采用加强处理效果的一级处理工艺的医疗废水工程,采用现场多种工艺的组合,现场制造工序较多,设备结构复杂,占地面积大,安装难度高,施工周期长,设备成本高的问题,达到了设备集成度高,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安装简易,施工周期短,设备成本低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顶视图。

图中各标号清单为:1、主体工艺池,2、调节池,3、进水管,4、提篮格栅,5、调节池-混凝池过水管,6、混凝池,7、沉淀池,8、沉淀池-消毒池过水管,9、消毒池,10、设备间,11、出水管,12、人孔,13、消毒剂加药设备,14、混凝剂加药设备,15、絮凝剂加药设备,16、风机,17、电控箱,18、曝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2所示,一体化地埋式医疗废水处理装置,包括主体工艺池1,所述主体工艺池1被隔板分成调节池2、混凝池6、沉淀池7、消毒池9、设备间10。所述调节池2、混凝池6、沉淀池7、消毒池9、设备间10的顶部均设有人孔12,以保持与外部空气的流通。

调节池5包括进水管3、提篮格栅4,进水管3由所述调节池2顶部一侧进入内部,出口处设有提篮格栅4,所述提篮格栅4上沿高于调节池5内水位线,通过挂钩固定于调节池2内,便于拆装。调节池2和混凝池6之间的隔板上设有调节池-混凝池过水管5,过水管在调节池一侧为一竖管,竖管下部为有收水孔的喇叭状收水器,上部在水位线以上,竖管中下部位置在隔板上开有过水孔,通入混凝池6。所述混凝池内6装有曝气管18,所述曝气管18均布于混凝池6的底部,所述曝气管18与风机16连接。所述混凝池6内部装有混凝剂和絮凝剂的加药管出口,混凝剂加药管在混凝池6下部,絮凝剂加药管在混凝池6中上部。混凝池6两侧开有圆形过水孔,与沉淀池7相通。沉淀池7与消毒池9间的隔板上安装有沉淀池-消毒池过水管8,该过水管在沉淀池7一侧连接有收水管,收水管横向安装,两端封闭,下面开有等间距圆形收水孔,过水管另一侧连接有竖管,下端至消毒池9底部,上端在消毒池9水位线以上,竖管内有消毒剂加药管。所述消毒池9上部一侧装有出水管11。所述设备间10内,有一平台,内部装有消毒剂加药设备13、混凝剂加药设备14、絮凝剂加药设备15,风机16,电控箱17,所述消毒剂加药设备13、混凝剂加药设备14、絮凝剂加药设备15、风机16均由电气控制系统控制。

在运行时,污水通过进水管3进入调节池2内,水中的颗粒物杂质被提篮格栅4拦截,提篮格栅4定期清理更换。过滤完杂质的污水则进入调节池5内进行均质调节。污水通过调节池-混凝池过水管5流入混凝池6,在混凝池6内依次加入混凝剂和絮凝剂,通过曝气管18排出的空气的搅拌,使药剂和污水充分混合,通过混凝池6两侧的过水孔流入沉淀池7。在混凝剂和絮凝剂的作用下,水中的小的絮状物结合形成大的絮状物,进而沉淀在沉淀池7底部。沉淀池7内的上清液进入沉淀池-消毒池过水管8在消毒池9内的竖管,在管内流动的过程中和消毒剂加药管流出的消毒剂充分混合,在消毒池9内完成消毒后通过出水管11流出主体工艺池1,达标排入市政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进一步的处理。设备采用地埋式安装,不占用地面过多的面积,地面只有几个人孔12露出。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