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净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65239发布日期:2021-09-15 09:08阅读:54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净化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净化器。


背景技术:

2.水体污染作为一种常见的且量非常大的污染源,对环境影响非常大,现在社会也关注到水体污染的处理。受到污染的水体包括生活水体、工业水体两大类。生活水体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是一种富营养水体。富营养水体可以进行物理或者化学或者物化结合等方式进行处理,经过臭氧消毒杀菌处理的富营养水体可以作为水生植物的培育水体使用,既可以净化水体,又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价值。
3.目前的污水与臭氧的混合方式是在密封罐底部设置与高压臭氧连通的曝气盘,并控制污水从罐体底部进入,上部流出,实现臭氧与污水混合。但是现有的技术方案存在污水与臭氧接触时间短,混合效果差,并且臭氧气泡在污水中上浮,产生污染膜。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多功能净化器,可以持续性的对富营养水体进行臭氧消毒杀菌处理,整体集成程度高,体积小,方便转移运输。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6.一种多功能净化器,包括,
7.柜体,设有双开门;
8.背板,设置在柜体内,将柜体内部分为内外两层;
9.敞开柜,设置在柜体的一侧;
10.制氧组件,设置在柜体内;
11.臭氧制备组件,设置在柜体内,与制氧组件并排设置;所述制氧组件的出氧口与制氧组件的进氧口连通;
12.混合组件,设置在敞开柜内,分别与臭氧制备组件的出臭氧口、污水进口、污水出口连通。
13.进一步地,所述制氧组件包括,
14.两个制氧塔,设置在背板上;
15.两个空气压缩机,设置在柜体内,分别与两个制氧塔连通;
16.消音器,设置在背板上;
17.二位四通阀,分别与两个制氧塔、消音器和制氧组件的进氧口连通;
18.所述制氧组件的管路均通过背板遮蔽。
19.进一步地,所述制氧组件还包括废气管,一端与消音器的出气口连通,另一端穿过柜体位于敞开柜内。
20.进一步地,所述臭氧制备组件包括,
21.两个臭氧制备塔,分别设置在背板上,两个臭氧制备塔的底部连通;
22.一个臭氧制备塔的顶部与制氧组件的出氧口连通,另一个臭氧制备塔的顶部与混合组件连通;
23.所述臭氧制备组件的管路均通过背板遮蔽。
24.进一步地,所述混合组件包括,
25.污水进入管,一端穿过敞开柜位于敞开柜内;
26.污水排出管,一端穿过敞开柜位于敞开柜内;
27.混合部,分别与污水进入管、污水排出管以及臭氧制备组件的出臭氧口连通。
28.进一步地,所述混合部包括,
29.引水管,一端与污水进入管连通;
30.喇叭管,较小开口端与引水管的另一端连通;较小开口端分别与臭氧制备组件的出臭氧口、污水进口、污水出口连通;
31.混合管,一端与喇叭管的较大开关端连通,另一端与污水排出管连通。
32.进一步地,所述混合部至少2个。
33.进一步地,所述混合组件分别与臭氧制备组件的出臭氧口、污水进口、污水出口连通管路上还设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上设有排气阀门。
34.进一步地,还包括,
35.冷却进水管,一端位于敞开柜外,另一端穿过敞开柜和柜体分别与制氧组件、臭氧制备组件连通;
36.冷却排水管,一端位于敞开柜外,另一端穿过敞开柜和柜体分别与制氧组件、臭氧制备组件连通,所述冷却排水管上设有排水阀门。
37.进一步地,所述柜体的相对的两个侧面设有若干开孔;所述开孔内设有导流风扇。
38.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优点:
39.通过柜体放置电气化设备,对设备进行保护,也防止人员触电等,也实现了高度集成化,方便转移运输等。将污水与臭氧混合装置设置在敞开柜内,即可以对混合组件进行保护,又方便工作人员对管路进行开闭。
40.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中得到教导。
附图说明
41.本实用新型的附图说明如下:
42.图1为多功能净化器的结构示意图。
43.图2为多功能净化器柜体开启后的结构示意图。
44.图3为多功能净化器柜体开启后隐藏背板的结构示意图。
45.图中:1.柜体;2.背板;3.敞开柜;41.制氧塔;42.空气压缩机;43.消音器;44. 二位四通阀;45.废气管;51.臭氧制备塔;61.污水进入管;62.污水排出管;63.混合部;631.引水管;632.喇叭管;633.混合管;7.冷却进水管;8.冷却排水管;81.排水阀门;9.开孔;10.导流风扇;11.排气管;12.排气阀门;13.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4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47.实施例:
48.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多功能净化器,包括,
49.柜体1,设有双开门;
50.背板2,设置在柜体1内,将柜体1内部分为内外两层;
51.敞开柜3,设置在柜体1的一侧;
52.制氧组件,设置在柜体1内;
53.臭氧制备组件,设置在柜体1内,与制氧组件并排设置;所述制氧组件的出氧口与制氧组件的进氧口连通;
54.混合组件,设置在敞开柜3内,分别与臭氧制备组件的出臭氧口、污水进口、污水出口连通。
55.通过柜体1放置电气化设备,对设备进行保护,也放置人员触电等,也实现了高度集成化,方便转移运输等。将污水与臭氧混合装置设置在敞开柜3内,即可以对混合组件进行保护,又方便工作人员对管路进行开闭。
56.本实施例中,所述制氧组件包括,
57.两个制氧塔41,设置在背板2上;
58.两个空气压缩机42,设置在柜体1内,分别与两个制氧塔41连通;
59.消音器43,设置在背板2上;
60.二位四通阀44,分别与两个制氧塔41、消音器43和制氧组件的进氧口连通;
61.所述制氧组件的管路均通过背板2遮蔽。
62.通过两个制氧塔41与二位四通阀44的结合,可以实现连续不间断制氧,即一个制氧塔41处于制氧状态时,另一个制氧塔41处于排废气阶段,整体而言可以保证一直有高压氧气输出。
63.本实施例中,所述制氧组件还包括废气管45,一端与消音器43的出气口连通,另一端穿过柜体1位于敞开柜3内。
64.通过废气管45将废气排离柜体1,避免空气压缩机42吸入排出的废气,降低制氧效率。
65.本实施例中,所述臭氧制备组件包括,
66.两个臭氧制备塔51,分别设置在背板2上,两个臭氧制备塔51的底部连通;
67.一个臭氧制备塔51的顶部与制氧组件的出氧口连通,另一个臭氧制备塔51的顶部与混合组件连通;
68.所述臭氧制备组件的管路均通过背板2遮蔽。
69.通过将两个臭氧制备塔51串联,使得氧气可以最大化的制备为臭氧,提高臭氧的浓度,进而提高消毒杀菌的效果。
70.本实施例中,所述混合组件包括,
71.污水进入管61,一端穿过敞开柜3位于敞开柜3内;
72.污水排出管62,一端穿过敞开柜3位于敞开柜3内;
73.混合部63,分别与污水进入管61、污水排出管62以及臭氧制备组件的出臭氧口连
通。
74.通过混合部63将臭氧混合进入流动的污水中,使得污水中均匀混合臭氧,这样污水中的病毒细菌可以最大化的被灭杀。
75.本实施例中,所述混合部63包括,
76.引水管631,一端与污水进入管61连通;
77.喇叭管632,较小开口端与引水管631的另一端连通;较小开口端分别与臭氧制备组件的出臭氧口、污水进口、污水出口连通;
78.混合管633,一端与喇叭管632的较大开关端连通,另一端与污水排出管62连通。
79.通过喇叭管632改变污水的流速和压强,从而使得臭氧在污水流速和压强急变的情况下更为均匀和充分的混合到污水中。
80.本实施例中,所述混合部63为三个,这样可以更为充分的将臭氧与污水混合。
81.本实施例中,所述混合组件分别与臭氧制备组件的出臭氧口、污水进口、污水出口连通管路上还设有排气管11,所述排气管11上设有排气阀门12。
82.排气阀门12可以在污水注入前和注入后将臭氧含量不高以及多余臭氧排泄掉,保证灭杀效果以及保护设备。
83.本实施例中,还包括,
84.冷却进水管7,一端位于敞开柜3外,另一端穿过敞开柜3和柜体1分别与制氧组件、臭氧制备组件连通;
85.冷却排水管8,一端位于敞开柜3外,另一端穿过敞开柜3和柜体1分别与制氧组件、臭氧制备组件连通,所述冷却排水管8上设有排水阀门81。
86.设备进行工作时将产生大量的热量,此时通过冷却水对设备进行降温,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设备运行的稳定。
87.本实施例中,所述柜体1的相对的两个侧面设有若干开孔9;所述开孔9内设有导流风扇10。
88.通过导流风扇10既可以对柜体1散热,也可以将外部新鲜的空气注入柜体1 内,被空气压缩机42吸入。
89.本实施例多功能净化器是这样工作的,将污水排入管与污水泵的出水口连通,将污水排出管62与外部管道连通。将冷却进水管7与冷却水泵的出水口连通,冷却水排水管外联。
90.本实施例可以通过控制器13(plc编程控制)结合jss48a(dh48s)系列数显时间继电器对电器进行控制。
91.启动冷却水泵,冷却水在设备中流动;打开排气管11上的排气阀门12,启动空气压缩机42以及二位四通阀44,氧气被制备出来,流入臭氧制备塔51中,初始的低浓度臭氧通过排气阀门12排入大气中,当臭氧浓度稳定后,将排气阀门12关闭。
92.启动污水泵,污水进入引水管631中,再经过喇叭管632与臭氧接触后,进入混合管 633内与臭氧充分接触混合,最后进入污水排出管62排出。这样污水就实现了与臭氧的充分混合,实现了对污水中的细菌和病毒的灭杀。
93.如果冷却水需要更换可以通过排水阀门81将冷却水排出。
94.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
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