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业废水循环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660309发布日期:2021-06-29 23:09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一种工业废水循环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工业废水处理领域,更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工业废水循环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2.工业废水包括生产废水、生产污水及冷却水,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废液,其中含有随水流失的工业生产用料、中间产物、副产品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工业废水种类繁多,成分复杂。例如电解盐工业废水中含有汞,重金属冶炼工业废水含铅、镉等各种金属,电镀工业废水中含氰化物和铬等各种重金属,石油炼制工业废水中含酚,农药制造工业废水中含各种农药等。由于工业废水中常含有多种有毒物质,污染环境对人类健康有很大危害,因此要开发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并根据废水中污染物成分和浓度,采取相应的净化措施进行处置后,才可排放。
3.目前化工生产大部分使用循环水,原水经过简单处理后作为循环水补充,锅炉和空调系统换热器在运行中,由于水的温度升高和水体的浓缩,水中的钙、镁离子及其化合物常常会在受热面产生结垢。结垢的厚度与能耗有直接密切关系,垢的厚度越厚能源浪费越大,同时结的垢还加大了对受热面的垢下腐蚀,缩短了整个循环水系统的使用寿命,因此,我们提出一种工业废水循环处理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工业废水循环处理系统。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工业废水循环处理系统,包括水循环模块、一次处理模块和二次处理模块,所述水循环模块包括:多级ao污水处理缸和冷却塔,所述多级ao污水处理缸包括厌氧罐、缺氧罐和好氧罐,所述ao污水处理缸的进水端设置有粉剂添加罐,所述粉剂添加罐用于对进入多级ao污水处理缸的工业废水中添加阻垢缓蚀剂和缓蚀预膜剂,所述冷却塔用于使废水于空气充分交换热量,并且让空气中的氧气充分进入废水中,使废水中的cod降解;
7.一次处理模块包括:初沉池、调节池、厌氧水解酸化池和生物接触氧化池,所述初沉池的进水端与所述水循环模块的出水端连通,所述调节池的进水端与初沉池的出水端连通,所述厌氧水解酸化池的进水端与调节池的出水端连通,所述生物接触氧化池的进水端与厌氧水解酸化池的出水端连通,且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出水端连通于二次处理模块的进水端;
8.所述二次处理模块包括:二沉池、过渡水池、过滤罐、除盐池和超滤除盐器,所述二沉池的进水端连通于所述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出水端,所述过渡水池的进水端与二沉池的出水端连通,所述过滤罐的进水端与过渡水池的出水端连通,所述除盐池的进水端与过滤罐的出水端连通,且除盐池出水端通过回水管为水循环模块提供净化水,所述超滤除盐器设
置在除盐池的出水管上。
9.优选的,所述水循环模块还包括循环水池和换热器,所述循环水池中设置为微生物循环水池,所述循环水池通过其内部的微生物对cod降解进行进一步降解,所述换热器用于让废水热解和催化,废水在换热器内部升温,使废水中的溶解氧含量降低,使废水中的氧气和有机物与废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反应。
10.优选的,所述超滤除盐器包括作为电极一极的中心管和与其同心外壳,所述外壳上设有电极的另一极,在中心管和外壳间设置有交替布置的阴阳离子交换膜,以中心管为中心将上述若干层的阴阳离子交换膜和浓淡水通道内的网隔板以及淡水通道内的阴阳离子交换树脂制成圆柱体,所述的淡水通道分为内、外两个流水通道单元,淡水通道的内、外两个流水通道单元一端平齐,另一端呈阶梯状,且内、外两个流水通道单元的出水端连通于所述回水管。
11.优选的,所述水循环模块前置有混合模块,所述混合模块用于将不同种类的工业废水进行混合,所述混合模块的出水口通过连接管与水循环模块连通,所述粉剂添加罐设置在所述连接管上。
12.优选的,所述混合模块具体设置为筒式污水混合器,所述筒式污水混合器的混合筒内转动安装有主轴,所述主轴上设有螺旋片,所述主轴的底端与电机之间转动连接,所述混合筒的顶端密封且设有污水添加口,所述混合筒的侧壁上设有污水排出口。
13.优选的,所述厌氧水解酸化池和生物接触氧化池内进添加有耐盐菌种,所述耐盐菌种设置为极端耐盐菌种。
14.优选的,所述过滤罐包括砂滤罐和碳滤罐,所述砂滤罐与碳滤罐连通,所述过滤罐的进水口开设于砂滤罐上,且过滤罐的进水口开设于碳滤罐上,废水流入过滤罐时,依次通过砂滤罐和碳滤罐进行过滤。
15.优选的,所述砂滤罐设置以天然石英砂、锰砂和无烟煤粉作为滤料的压力式砂滤罐,所述砂滤罐所采用的石英砂粒径为0.5

1.2mm,且石英砂粒的不平均系数为2。
16.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工业废水循环处理系统,与传统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添加阻垢缓蚀剂,络合或者鳌合重金属附着到管道和换热器管内壁上,重金属不腐蚀管道和换热器管内壁,并且让后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中不含重金属。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发明的工业废水循环处理系统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9.本发明提供了如图1所示的一种工业废水循环处理系统,包括水循环模块、一次处理模块和二次处理模块,水循环模块包括:多级ao污水处理缸和冷却塔,多级ao污水处理缸包括厌氧罐、缺氧罐和好氧罐,ao污水处理缸的进水端设置有粉剂添加罐,粉剂添加罐用于
对进入多级ao污水处理缸的工业废水中添加阻垢缓蚀剂和缓蚀预膜剂,冷却塔用于使废水于空气充分交换热量,并且让空气中的氧气充分进入废水中,使废水中的cod降解,水循环模块还包括循环水池和换热器,循环水池中设置为微生物循环水池,循环水池通过其内部的微生物对cod降解进行进一步降解,换热器用于让废水热解和催化,废水在换热器内部升温,使废水中的溶解氧含量降低,使废水中的氧气和有机物与废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反应,水循环模块前置有混合模块,混合模块用于将不同种类的工业废水进行混合,混合模块的出水口通过连接管与水循环模块连通,粉剂添加罐设置在连接管上,混合模块具体设置为筒式污水混合器,筒式污水混合器的混合筒内转动安装有主轴,主轴上设有螺旋片,主轴的底端与电机之间转动连接,混合筒的顶端密封且设有污水添加口,混合筒的侧壁上设有污水排出口;
20.一次处理模块包括:初沉池、调节池、厌氧水解酸化池和生物接触氧化池,初沉池的进水端与水循环模块的出水端连通,调节池的进水端与初沉池的出水端连通,厌氧水解酸化池的进水端与调节池的出水端连通,生物接触氧化池的进水端与厌氧水解酸化池的出水端连通,且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出水端连通于二次处理模块的进水端,厌氧水解酸化池和生物接触氧化池内进添加有耐盐菌种,耐盐菌种设置为极端耐盐菌种;
21.二次处理模块包括:二沉池、过渡水池、过滤罐、除盐池和超滤除盐器,二沉池的进水端连通于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出水端,过渡水池的进水端与二沉池的出水端连通,过滤罐的进水端与过渡水池的出水端连通,除盐池的进水端与过滤罐的出水端连通,且除盐池出水端通过回水管为水循环模块提供净化水,超滤除盐器设置在除盐池的出水管上,超滤除盐器包括作为电极一极的中心管和与其同心外壳,外壳上设有电极的另一极,在中心管和外壳间设置有交替布置的阴阳离子交换膜,以中心管为中心将上述若干层的阴阳离子交换膜和浓淡水通道内的网隔板以及淡水通道内的阴阳离子交换树脂制成圆柱体,的淡水通道分为内、外两个流水通道单元,淡水通道的内、外两个流水通道单元一端平齐,另一端呈阶梯状,且内、外两个流水通道单元的出水端连通于回水管,过滤罐包括砂滤罐和碳滤罐,砂滤罐与碳滤罐连通,过滤罐的进水口开设于砂滤罐上,且过滤罐的进水口开设于碳滤罐上,废水流入过滤罐时,依次通过砂滤罐和碳滤罐进行过滤,砂滤罐设置以天然石英砂、锰砂和无烟煤粉作为滤料的压力式砂滤罐,砂滤罐所采用的石英砂粒径为0.5

1.2mm,且石英砂粒的不平均系数为2。
22.本发明一种工业废水循环处理系统的废水净化工艺流程为:
23.工厂企业内生产所产生的各种污水混合后,进入到循环冷却系统,并添加多功能阻垢缓蚀剂、加强型缓蚀预膜剂,该缓蚀剂和预膜剂能够络合污水内的重金属离子,络合后附着到管道和换热器内壁上,达到管道和换热器不腐蚀的作用,该缓蚀剂和预膜剂还能去除及防治垢类的产生,达到不结垢的作用;污水在循环冷却系统内蒸发浓缩,其含盐量达到2万

3万mg/l,cod含量达到2000

3000mg/l时将其抽出到初沉池、经沉淀后,进入到调节池内,在调节池内加入氢氧化钠或酸调节ph值到合适数值,将其抽出进入到厌氧水解酸化池和生物接触氧化池内,在这两种池内投加特别驯化的耐盐菌种,去除含盐量、cod、氨氮等污染物后,出水到沉淀池,出水在沉淀池内经沉淀后,出水到过渡水池备用;提升泵从过渡水池抽水送至过滤罐、除盐池后送至超滤除盐器中,超滤除盐器的淡水出水回用到循环水系统或其它生产工序,浓水出水经电渗析进一步浓缩或者蒸发器结晶出固体颗粒,外售或交
由有资质单位进行处理。
24.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工业废水循环处理系统,与传统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添加阻垢缓蚀剂,络合或者鳌合重金属附着到管道和换热器管内壁上,重金属不腐蚀管道和换热器管内壁,并且让后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中不含重金属。
2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