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硫铁协同混养反硝化强化低C/N污废水脱氮方法及反应器

文档序号:25543400发布日期:2021-06-18 20:40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硫铁协同混养反硝化强化低c/n污废水脱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低c/n污废水中连续投加硫源电子供体作为进水,与好氧池回流硝化液一并进入设有铁刨花-磁铁矿复合填料的缺氧池中进行处理,在自养反硝化菌作用下发生硫、铁协同自养反硝化过程,同时,低c/n污废水中含有的有机物作为异养反硝化碳源,发生异养反硝化过程;

步骤2):步骤1)处理后的出水进入好氧池中处理,在活性污泥絮体中好氧菌作用下发生硝化过程,进一步分解污水中剩余有机物;

步骤3):步骤2)处理后所得的硝化液一部分回流至缺氧池,另一部分进入竖流式沉淀池中沉淀,沉淀后得到的废水经出水管排出;沉淀后得到的污泥一部分回流至缺氧池,另一部分作为剩余污泥排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硫铁协同混养反硝化强化低c/n污废水脱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的低c/n污废水中的cod/tn为2~2.5;所述的铁刨花-磁铁矿复合填料中包括提供fe0铁源电子供体的铁刨花和提供fe2+铁源电子供体的fe3o4磁铁矿;所述的fe0和fe3o4的质量比为4:1。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硫铁协同混养反硝化强化低c/n污废水脱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的硫源电子供体为硫代硫酸钠;所述的进水中的s/n摩尔比为0.8~1.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硫铁协同混养反硝化强化低c/n污废水脱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缺氧池的溶解氧控制在0.5mg/l以下,水力停留时间控制在1.5~2.5h;所述步骤2)中好氧池的溶解氧控制在2.0~4.0mg/l,水力停留时间控制在5.0~10.0h。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硫铁协同混养反硝化强化低c/n污废水脱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的硝化液的回流比控制在150~250%;所述的污泥的回流比控制在50~100%。

6.一种硫铁协同混养反硝化强化低c/n污废水脱氮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有铁刨花-磁铁矿复合填料(25)和活性污泥絮体一(5)的缺氧池(4),所述缺氧池(4)的一侧设有污废水进水管(1),另一侧设有缺氧池出水管(7),所述的污废水进水管(1)上连接有硫源电子供体投加管(23);

设有活性污泥絮体二(10)的好氧池(9),所述好氧池(9)的一侧与缺氧池出水管(7)连接,另一侧设有硝化液出水管(12),所述的硝化液出水管(12)连接有硝化液回流管(20),所述的硝化液回流管(20)与污废水进水管(1)连通;

设有中心管(16)的竖流式沉淀池(13),所述竖流式沉淀池(13)的一侧分别与硝化液出水管(12)和中心管(16)连通,另一侧设有沉淀池出水管(15),所述竖流式沉淀池(13)的底部设有排泥管(17),所述排泥管(17)分别连接污泥排放管(18)和污泥回流管(21),所述污泥回流管(21)与污废水进水管(1)连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硫铁协同混养反硝化强化低c/n污废水脱氮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铁刨花-磁铁矿复合填料(25)由聚乙烯网袋包裹,每袋重量5~7.5kg,装填密度为20~30kg/m3;所述的缺氧池(4)的内部设有一个或多个不锈钢制的填料框架(3),所述的填料框架(3)内设有用于放置铁刨花-磁铁矿复合填料(25)的不锈钢制隔板(24)。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硫铁协同混养反硝化强化低c/n污废水脱氮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缺氧池(4)的底部设有电动搅拌器(22),所述缺氧池(4)的污废水进水管(1)一侧设有配水渠道一(2),所述缺氧池(4)的缺氧池出水管(7)一侧设有集水渠一(6)。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硫铁协同混养反硝化强化低c/n污废水脱氮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池(9)的底部设有微孔曝气盘(19);所述好氧池(9)与缺氧池出水管(7)连接的一侧设有配水渠道二(8),所述好氧池(9)的硝化液出水管(12)一侧设有集水渠二(11)。

10.如权利要6求所述的硫铁协同混养反硝化强化低c/n污废水脱氮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竖流式沉淀池(13)的沉淀池出水管(15)一侧设有集水渠三(14)。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硫铁协同混养反硝化强化低C/N污废水脱氮方法及反应器。本发明的方法包括:低C/N污废水与好氧池回流硝化液一并在装有铁刨花‑磁铁矿复合填料和活性污泥絮体的缺氧池中处理,在反硝化菌作用下发生S2O32‑、Fe0、Fe2+自养反硝化和异养反硝化脱氮过程;然后进入装有活性污泥絮体的好氧池发生硝化过程,进一步分解污水中剩余有机物,硝化液部分回流至缺氧池;最后进入竖流式沉淀池的中心管,经沉淀后排出,部分沉淀污泥回流至缺氧池,部分沉淀污泥作为剩余污泥排出。本发明可降低AO工艺对进水碳氮比的要求,且无需外加有机碳源,运行费用低、脱氮效率高,能有效降低污泥产量及出水二次污染的风险。

技术研发人员:薛罡;张羽;陈红;王晓暖;何月玲;宋宾学;张承基;于鑫;徐磊;陈钰婷;王铮;曾琳;贾林春;陆晓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东华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1.04.26
技术公布日:2021.06.18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