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动上瓶自动冲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04809发布日期:2021-10-09 13:48阅读:59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动上瓶自动冲洗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医用器材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手动上瓶自动冲洗装置。


背景技术:

2.在人用疫苗原代贴壁细胞转瓶培养工艺中,在接种病毒后,需要对贴壁细胞转瓶使用缓冲溶液进行倒置冲洗,以去除细胞中的牛血清白蛋白含量,使用疫苗成品中的牛血清白蛋白含量不高于50ng/ml,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三部通则3411。
3.现有的倒冲洗装置大多是采用不锈钢管直接对准倒置的贴壁细胞转瓶底进行500ml至800ml/分钟流量的缓冲溶液冲洗5至6分钟,在冲洗过程中需要操作员不停的转动倒置的转瓶,由于转瓶较重,操作人员在进行洗换的工序中进行了大量的体力劳动,容易在操作中产生疲劳而减少转动转瓶的次数从而不利于去除贴壁细胞中的牛血清白蛋白。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减轻工作人员在清洗转瓶工作中的劳动强度,本技术提供一种手动上瓶自动冲洗装置。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手动上瓶自动冲洗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手动上瓶自动冲洗装置,包括支架、冲洗管和旋转喷淋球,所述支架用于支撑转瓶;所述冲洗管的出口端朝上设置,所述旋转喷淋球与所述冲洗管的出口端固定连接。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在冲洗转瓶时,将含有贴壁细胞的转瓶倒置于支架,使转瓶接受旋转喷淋球的自动旋转冲洗;在此过程中,无需对转瓶进行人为的转动,只需要进行冲洗计时,到达冲洗时间后把转抱取下来进行下一步工序操作,整体工作过程操作简便,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劳力强度,有利于减少工作人员因疲劳而减少转动转瓶的次数的情况,使贴壁细胞中的牛血清白蛋白尽可能受到充分的冲洗,使牛血清白蛋白含量更容易符合的标准;另外工作人员的体力劳动强度得到降低后,可减少工作人员身体出汗的情况,从而减少汗液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风险。
8.可选的,所述旋转喷淋球的下方设有集液槽,所述集液槽设有排放管。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旋转喷淋球冲洗转瓶的废液流入集液槽内,再从排放管向外定点排放,便于对废液进行收集处理。
10.可选的,所述集液槽的槽口边缘设有翻边。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集液槽的边缘有利于提高集液槽上部的强度,有利于减少集液槽的上部发生变形的情况。
12.可选的,所述翻边位于所述集液槽的内侧。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翻边设置于集液从的内侧,有利于减少翻边的边缘刮擦工作人员身体的情况。
14.可选的,所述翻边的横截面为弧形,所述翻边的凸面朝上设置。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翻边的横截面设为弧形且凸面向上,使翻边与集液槽的
槽壁之间的连接处过渡更为平滑,使该部位握持时的触感更为柔和,便于搬动转移集液槽;并且弧形的翻边相较于普通的翻边,其结构稳定性更强,不易发生变形。
16.可选的,所述集液槽的侧壁的上开部设有弧形缺口。
17.冲洗转瓶前,需要先将原本容置于转瓶内的液体倒出,转瓶内的液体可倒入集液槽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倾倒转瓶内的液体时,将转瓶向集液槽的一侧翻倒,使转瓶的外周壁与弧形缺口的边缘抵接,使转瓶受到弧形缺口的定位作用,从而使转瓶不易滚动,有利于工作人员稳定地倾倒转瓶中的液体。
18.可选的,所述弧形缺口的边缘设有弧形加强边。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弧形加强边可以与转瓶的外周壁贴合,使转瓶受到进一步定位作用,有利于减少转瓶在倾倒液体时两端发生上下摆动的情况。
20.可选的,所述支架包括多根直杆和环形圈,所述环形圈环绕所述冲洗管的出口端;所述直杆的一端与所述翻边固定连接,所述直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环形圈固定连接。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环形圈通过直杆与集液槽固定连接,使环形圈可以支撑转瓶;直杆与环形圈构成的支架与集液槽上部的翻边连接,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集液槽上部的结构强度,减少集液槽上部变形的情况。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3.1.转瓶放置于支架接受旋转喷淋球自动旋转喷淋冲洗,在此过程中,无需对转瓶进行人为的转动,只需要进行冲洗计时,到达冲洗时间后把转抱取下来进行下一步工序操作,整体工作过程操作简便,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劳力强度;
24.2.通过设置集液槽,使旋转喷淋球冲洗转瓶的废液沿转瓶的瓶壁流入集液槽内,再从集液槽下方的排放管向外定点排放,以便于对废液进行收集处理。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实施例用于体现集液槽内侧结构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说明:1、集液槽;11、翻边;12、弧形缺口;13、弧形加强边;14、排放口;2、支架;21、环形圈;22、直杆;3、冲洗管;4、旋转喷淋球;5、排放管;6、进液管;7、出液管;8、快装卡箍接头;9、转瓶。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结合附图1

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9.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手动上瓶自动冲洗装置。参照图1,手动上瓶自动冲洗装置包括冲洗管3、支架2和集液槽1;冲洗管3的出口端朝上设置,冲洗管3的出口端固设有旋转喷淋球4,集液槽1位于旋转喷淋球4的下方,集液槽1的下部设有排放管5,支架2与集液槽1固定连接,支架2用于支撑倒置的转瓶9;旋转喷淋球4伸入转瓶9内侧对转瓶9的内壁旋转冲洗,冲洗产生的废液沿瓶壁流入集液槽1内经排放管5排出。
30.参照图1,集液槽1为不锈钢材料制成的方形槽,集液槽1的槽口朝上,集液槽1的开口边缘的内侧设有翻边11,翻边11使集液槽1的上部强度得到提升;翻边11的横截面为弧形,翻边11的弧形凸面朝上设置,翻边11与集液槽1的槽壁过渡较为平滑,使翻边11与集液
槽1的槽壁的连接处触感较为柔和,便于搬动时抓取;集液槽1的槽壁上部开设有弧形缺口12,弧形缺口12的半径参照转瓶9外周壁的半径设置,弧形缺口12边缘的内侧设有弧形加强边13,弧形加强边13与翻边11连接。
31.在冲洗转瓶9前,可先将转瓶9内的液体倒入集液槽1内,在倾倒转瓶9内的液体时,转瓶9向集液槽1倾倒,使转瓶9的瓶壁的外周壁与弧形加强边13贴合,使转瓶9受到定位,使转瓶9在倾倒液体的过程中位置较为稳定。
32.参照图1,支架2、冲洗管3和旋转喷淋球4的数量相同,在本实施例中以两个为例,在冲洗转瓶9时,可以对多个转瓶9同时冲洗,以提高冲洗效率。
33.参照图1和图2,冲洗管3和排放管5均为不锈钢管;冲洗管3穿过集液槽1的槽壁,且与集液槽1的槽壁焊接固定,冲洗管3的出口端位于集液槽1的内侧;冲洗管3的进口端与外接的进液管6通过快装卡箍接头8连接;排放管5位于集液槽1的外侧,排放管5的一端与集液槽1的槽壁焊接固定,集液槽1的槽壁开设有与排放管5连通的排放口14,排放口14的下边缘与集液槽1的底壁相切;排放管5远离集液槽1的一端与外接的出液管7通过快装卡箍接头8连接;快装卡箍接头8为现有的标准件,在此不多作叙述。
34.参照图1,支架2包括环形圈21和四根直杆22,直杆22和环形圈21均由不锈钢圆杆制成,环形圈21的径向平面与集液槽1的槽口平面平行,环形圈21环绕冲洗管3的出口端;直杆22的一端与翻边11焊接固定,直杆22的另一端与环形圈21焊接固定。
35.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手动上瓶自动冲洗装置的实施原理为:在冲洗转瓶9前,将含有贴壁细胞的转瓶9倒置于支架2,使转瓶9的瓶口部位穿过支架2的环形圈21,此时冲洗管3的出口端和旋转喷淋球4位于转瓶9的内侧;冲洗转瓶9时,使外接的进液管6接通带有压力的缓冲溶液,使转瓶9接受旋转喷淋球4的自动旋转冲洗,以将贴壁细胞中的牛血清白蛋冲洗下来,冲洗产生的废液沿转瓶9的瓶壁流入集液槽1内,经排放管5和出液管7定点排放后处理。
36.在冲洗过程中,无需对转瓶9进行人为的转动,只需要进行冲洗计时,到达冲洗时间后把转瓶9抱取下来进行下一步工序操作;整体过程操作简便,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劳力强度,使用疫苗成品中的牛血清白蛋白含量更容易符合的标准,减少产品污染的风险。
37.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