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流化床生物膜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96718发布日期:2021-10-09 12:43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一种流化床生物膜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具体涉及一种流化床生物膜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污水产量亦不断攀升,污染物种类和浓度也各有增加,a2o工艺的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本身由于活性污泥本身承载微生物数量有限(活性污泥承载微生物量约2

3克/升),处理效率一般。如需提高排水水质标准,则需要更高的活性污泥浓度,或多台设备联接使用,二者皆直接导致基建费用、运行费用、和污泥处置费用的上升。
3.现有a2o工艺一体化设备工艺基本如下:经预处理后的废水首先进入厌氧池,厌氧池中有大量厌氧活性污泥经历:水解阶段;产酸发酵阶段;产氢产乙酸阶段;产甲烷阶段,降解部分有机物,同时厌氧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将大分子有机物水解为小分子易降解有机物,在缺氧池,污水与好氧池回流的硝化液混合,在活性污泥中反硝化细菌作用下将硝态氮转化为氮气从系统中排出,污水由缺氧池进入好氧池,由活性污泥中的好氧微生物继续降解有机物,降低bod,同时硝化细菌将氨氮和有机氮转化为硝态氮,并通过硝化液回流返送至缺氧池进行反硝化脱氮。沉淀池将生化系统排出的活性污泥与水的混合物通过重力沉降进行泥水分离,分离后的上清液排出,沉降的活性污泥污泥部分回流至系统前端的厌氧池继续发挥作用。
4.现有的a2o工艺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1污染物降解效率低,现有设备微生物密度较低(活性污泥微生物承载量约2

5克/l),适宜处理低浓度生活污水。由于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对环境氧含量的不同要求,现有工艺只能设置缺氧池,通过污水在好氧池硝化反应后将硝化液回流至缺氧池进行反硝化的手段进行脱氮处理,相对浪费电力资源,还需要较大池容来满足回流的硝化液体积。 仅有生化系统,在应对工业废水和高浓度废水时需要另建预处理工艺段。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流化床生物膜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
6.为达到以上目的,提供如下方案:一种流化床生物膜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包括加药池、混凝沉淀池、厌流化床、好氧流化床和二沉池,所述加药池的底部与混凝沉淀池的底部连通,所述混凝沉淀池的顶部与厌氧流化床的顶部连通,所述厌氧流化床的底部与好氧流化床的底部连通,所述好氧流化床的上部与二沉池的上部连通,所述混凝沉淀池和二沉池内设有均斜管填料,所述厌氧流化床与好氧流化床内均设有生物处理模块,所述生物处理模块包括上挡板、下挡板和若干pva载体,所述上挡板安装在好氧流化床和厌氧流化床的上部,所述下挡板安装在好氧流化床和厌氧流化床的下部,所述上挡板和下挡板之间填充有pva载体,所述混凝沉淀池的底部设有混凝排污口,所述好氧流化床、厌氧流化床和二沉
池的底部均与排污管连接。
7.进一步,所述加药池内设有若干隔板。
8.进一步,所述厌氧流化床内设有推流装置且推流装置安装在下挡板靠近上挡板的一侧。
9.进一步,所述好氧流化床内设有曝气装置且曝气装置安装在下挡板靠近上挡板的一侧。
10.进一步,所述二沉池远离好氧流化床的一侧设有排水管。
11.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优点在于:本流化床生物膜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通过混凝沉淀池、厌氧流化床、好氧流化床和二沉池,以及生物处理模块的协同作用,能够有效加快污水中污染物的降解效率,适合处理各种浓度的生活污水;同时能够有效处理污水中氮,无需大容积的池子回流硝化液,无需额外兴建处理设备,即可对各种工业废水和高浓度废水进行净化处理。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3.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
14.1.加药池,2.混凝沉淀池,3.斜管填料,4.混凝排污管,5.厌氧流化床,6.上挡板,7.下挡板,8.pva载体,9.推流设备,10.好氧流化床,11.曝气设备,12.二沉池,13.排水管,14.排污管。
具体实施方式
15.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16.如图1所示,一种流化床生物膜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包括加药池1、混凝沉淀池2、厌流化床、好氧流化床10和二沉池12,所述加药池1的底部与混凝沉淀池2的底部连通,所述混凝沉淀池2的顶部与厌氧流化床5的顶部连通,所述厌氧流化床5的底部与好氧流化床10的底部连通,所述好氧流化床10的上部与二沉池12的上部连通,所述混凝沉淀池2和二沉池12内设有均斜管填料3,所述厌氧流化床5与好氧流化床10内均设有生物处理模块,所述生物处理模块包括上挡板6、下挡板7和若干pva载体8,所述上挡板6安装在好氧流化床10和厌氧流化床5的上部,所述下挡板7安装在好氧流化床10和厌氧流化床5的下部,所述上挡板6和下挡板7之间填充有pva载体8,所述混凝沉淀池2的底部设有混凝排污口4,所述好氧流化床10、厌氧流化床5和二沉池12的底部均与排污管14连接。
17.其中,加药池1内用于添加ph调节剂、絮凝剂和助凝剂,混凝沉淀池2和斜管填料3用于沉淀污水经凝絮后的沉淀物,好氧流化床10和厌氧流化床5均用于微生物的处理污水,pva填料用于被微生物进行附着,上挡板6和下挡板7用于限制pva填料的位置,防止pva填料逃逸,二沉池12和斜管填料3协同作用,用于对被好氧流化床10处理完毕的水进行二次沉淀,混凝排污口4用于排出混凝沉淀池2内的沉淀物,排污管14用于排出厌氧流化床5、好氧流化床10和二沉池12内的污泥。
18.如图1所示,所述加药池1内设有若干隔板。
19.其中,各隔板使得加药池1内形成一个较长的通道,使得所添加的药剂能够在加药
池1中与污水充分混合反应。
20.如图1所示,所述厌氧流化床5内设有推流装置且推流装置安装在下挡板7靠近上挡板6的一侧。
21.其中,推流器用于推动厌氧流化床5的污水流动,推流设备9为现有的成熟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22.如图1所示,所述好氧流化床10内设有曝气装置且曝气装置安装在下挡板7靠近上挡板6的一侧。
23.其中,曝气设备11用于将好氧流化床10中的污水进行曝气,曝气设备11为现有的成熟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24.如图1所示,所述二沉池12远离好氧流化床10的一侧设有排水管13。
25.其中,排水管13用于将处理完毕的水排出本装置。
26.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27.本流化床生物膜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设置一个厌氧流化床5和一个好氧流化床10以及一个二沉池12,在配置上与普通脱氮除磷a2o系统相比无需缺氧池辅助脱氮无需硝化液回流。在厌氧流化床5前端设置预处理污水的混凝沉淀池2对污水进行预处理,应对工业废水和高浓度废水时更加实用。具体与现有一体化设备不同点在于:
28.通过在前端设置混凝沉淀池2,实现污水预处理流程集和在一体化设备中,在应对工业废水和高浓度废水时,无需另建预处理工艺段更加便捷实用。其中混凝沉淀池2用斜管调料的结构,利用浅池原理,沉淀效率高,出水颗粒物较少,有效减轻后端生化系统压力,保障生化系统进水稳定;
29.通过在厌氧流化床5和好氧流化床10投加pva载体8,大大扩充了生化系统微生物承载能力,pva载体8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可帮助系统实现总的微生物承载量大大提升;
30.通过外源添加微生物菌剂作为微生物接种手段,外源添加的微生物菌剂活菌含量达,可快速在pva载体8上形成生物膜,从而形成完全无活性污泥的单纯生物膜法系统,bod负荷可达50kg/立方载体
·

31.防逃逸上挡板6和下挡板7可将pva载体8限制在厌氧流化床5和好氧流化床10的空间内,pva载体8密度为1.02g/cm
³
,挂载生物膜后可悬浮在水中,推流设备9和曝气设备11可轻易将其与水混合,且均匀悬浮于水中处于流化状态;
32.借助pva载体8多孔结构在好氧流化床10内外表为好氧环境,中心为缺氧环境的特点,辅助在好氧流化床10内人工投加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可实现pva载体8中心缺氧区有反硝化细菌聚集,外层好氧区有硝化细菌聚集,进而实现在单个池体内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无需缺氧池,无需硝化液回流。节约了空间和动力。
33.相比现有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本流化床生物膜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微生物密度更高。通过向原系统内增加新型pva(聚乙烯醇)特殊发泡生物固化载体,可实现在池容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本装置总的微生物承载能力,pva载体8拥有很大的比表面积和优异的亲水性,在以池容的10%为标准的投加量下,载体bod负荷可达50kg/立方载体
·
天,比相同体积的活性污泥bod负荷大5

10倍,通过少量投加,即可大大增加系统可承载的微生物总量。
34.相比现有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本装置降解效率更高,现有设备微生物来源只能依靠接种污泥中微生物的被动方式,本装置通过主动向原系统内投加环保用微生物菌剂,
可短时间内提高池内微生物数量, pva载体8能有足够的微生物量去承载。从而实现不改变池容的情况下,系统内稳定生长的微生物密度大大提升,系统生化降解污染物的速度提升,整体处理效率的提升使得较小的池容即可处理较大水量的污水。
35.相对于传统活性污泥系统通过硝化液回流至缺氧池的方式脱总氮,本装置由于pva载体8独特的发泡特征,其表面有许多小孔,在好氧池内,其载体表面接触溶解氧较多,为好氧环境,内部中心部位接触溶解氧较少,为缺氧状态,因此可实现在同一生化池内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无需硝化液回流,无需设置缺氧池,大大简化处理流程,提高处理效率。
36.相对于传统活性污泥法一体化设备,本装置内部无活性污泥,生物膜剥落形成的污泥量非常少,从而大大减少生化污泥处理费用,亦无需担心污泥膨胀污泥上浮等等问题。
37.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晓申请日或者优先权日之前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所有的普通技术知识,能够获知该领域中所有的现有技术,并且具有应用该日期之前常规实验手段的能力,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本技术给出的启示下,结合自身能力完善并实施本方案,一些典型的公知结构或者公知方法不应当成为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实施本技术的障碍。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适用性。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