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合一滤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50823发布日期:2021-12-12 20:55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多合一滤芯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过滤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多合一滤芯结构。


背景技术:

2.目前,市场上现存的多合一滤芯,其内部水路设计复杂,拼接件多,装配工艺复杂,并或将存在有内部串水可能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多合一滤芯结构。
4.多合一滤芯结构,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反渗透滤芯结构,所述反渗透滤芯结构包括中心管及围绕所述中心管设置的反渗透膜层;所述反渗透滤膜层外周侧设置有前置滤芯组件,所述前置滤芯组件包括第一过滤层;所述壳体内上部设置有上部端盖,下部设置有下部端盖;所述上部端盖下侧设置有上部内接腔及上部外接腔,所述上部外接腔与所述反渗透滤芯滤芯结构的上端安装配合,所述上部外接腔与所述前置滤芯组件的上端安装配合;所述下部端盖上侧设置下部内接腔及下部外接腔,所述下部内接腔与所述反渗透滤芯结构的下端安装配合,所述下部外接腔与所述前置滤芯组件的下端安装配合。
5.进一步地,所述下部端盖对应所述反渗透膜层外周缘形状而延伸设置有围合的下部内挡壁,所述下部端盖对应所述第一过滤层的外周缘形状而延伸设置有围合的下部外挡壁,围合的所述下部内挡壁内侧形成所述下部内接腔,所述下部内挡壁外侧与所述下部外挡壁内侧形成所述下部外接腔。
6.进一步地,所述上部端盖对应所述反渗透膜层外周缘形状而延伸设置有围合的上部内挡壁,所述上部端盖对应所述第一过滤层的外周缘形状而延伸设置有围合的上部外挡壁,围合的所述上部内挡壁内侧形成所述上部内接腔,所述上部内挡壁外侧与所述上部外挡壁内侧形成所述上部外接腔;所述上部内挡壁与所述下部内挡壁、所述上部外挡壁与所述下部外挡壁均对称相向设置。
7.进一步地,所述上部内接腔中设置有用于所述中心管定位穿接的穿接孔。
8.进一步地,所述反渗透膜层外周侧设置为进水侧;所述反渗透膜层下部外侧与所述下部内挡壁内侧之间形成有防水密封。
9.进一步地,所述反渗透膜层外周侧以封膜封闭,且底侧形成为进水侧;所述反渗透膜层的下端与下部周侧均与所述下部内接腔形成间距。
10.进一步地,所述前置滤芯组件还包括于所述第一过滤层与反渗透膜层之间设置的第二过滤层,所述第一过滤层与第二过滤层紧密触接设置,所述第一过滤层与第二过滤层上端配合安装至所述上部外接腔内;所述第一过滤层与第二过滤层下端配合安装至所述下部外接腔内,所述第一过滤层外侧与所述下部外挡壁内侧密封连接。
11.进一步地,所述上部内接腔底部与所述上部外接腔底部位置平齐设置;和/或下部内接腔底部与下部外接腔底部位置平齐设置。
12.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滤芯盖及呈柱状设置的滤芯壳,所述滤芯壳设置有空腔,所述下部端盖设置于所述空腔的下部,所述滤芯壳上侧设置有与所述空腔连通的上开口;所述滤芯盖对应所述上开口设置,当所述滤芯盖装配于所述滤芯壳时,所述滤芯盖下侧触压于所述上部端盖,所述上部端盖将所述反渗透滤芯结构及前置滤芯组件定位压接至该下部端盖位置。
13.进一步地,所述中心管内设置有后置滤芯组件。
14.进一步地,所述中心管内设置有内部上端盖及内部下端盖,所述内部上端盖对应所述中心管的出水端侧位置布置并设置有出水孔;所述内部下端盖对应所述中心管的底部设置;所述内部上端盖下侧于所述出水孔外围形成有内部上接腔,所述内部下端盖上侧设置有内部下接腔,所述后置滤芯组件包括第三过滤层,所述第三过滤层于所述内部上接腔与内部下接腔之间装接设置,所述第三过滤层与所述出水孔之间形成有用于纯水输出的出水流道。
15.进一步地,所述内部上端盖的外周侧位置和/或所述内部下端盖的外周侧位置,设置有与所述中心管内壁过盈配合的防水垫圈。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7.该多合一滤芯结构的设置应用,使滤芯具有内部水路设计简单、拼接件少且装配工艺简单的特点。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多合一滤芯结构的应用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多合一滤芯结构于实施例1中的a局部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多合一滤芯结构于实施例2中的a局部结构示意图。
21.附图标记说明:
22.壳体1、滤芯盖11、进水口111、纯水口112、废水口113、滤芯壳12、空腔121、
23.上部端盖2、上部内接腔21、穿接孔210、上部内挡壁211、上部外接腔22、上部外挡壁221、
24.下部端盖3、下部内接腔31、下部内挡壁311、下部外接腔32、下部外挡壁321、
25.反渗透滤芯结构4、封膜40、中心管41、反渗透膜层42、进水侧421、纯水侧422、废水侧423、胶水43、防水垫圈44、
26.前置滤芯组件5、第一过滤层51、第二过滤层52、
27.后置滤芯组件6、第三过滤层61、内部上端盖62、内部上接腔621、内部下端盖63、内部下接腔631、出水流道64。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目的及其优点更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29.如图1至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多合一滤芯结构,其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包括滤芯盖11及呈柱状设置的滤芯壳12,所述滤芯壳12设置有呈圆柱状空间的空腔121及上侧与所述空腔121连通的上开口,所述滤芯盖11可盖合设置于所述上开口位置而与滤芯壳12进行
组合,以完成了壳体1的装配。
30.所述滤芯盖11上设置有与所述空腔121连通的进水口111、纯水口112及废水口113,所述空腔121内上部将设置有上部端盖2;所述空腔121内底部设置有下部端盖3,所述上部端盖2于下部端盖3之间装接设置有反渗透滤芯结构4及前置滤芯组件5,当所述滤芯盖11装配固定至所述滤芯壳12上时,该滤芯盖11下侧触压设置于所述上部端盖2上侧,以所述上部端盖2将所述反渗透滤芯结构4及前置滤芯组件5定位压接至所述下部端盖3位置,从而完成其中相应过滤结构的装配固定。
31.所述反渗透滤芯结构4包括中心管41及绕所述中心管41设置的反渗透膜层42,所述反渗透膜层42内周侧对应该中心管41而设置为纯水出水的纯水侧422,所述反渗透膜层42的上端侧设置为用于废水输出的废水侧423;所述反渗透膜层42因应滤芯的应用而可选择以其外周侧或下端侧形成为进水侧421。
32.所述前置滤芯组件5包括绕所述反渗透膜层42外周侧设置的第一过滤层51及第二过滤层52,所述第一过滤层51与第二过滤层52紧密触接设置,所述第二过滤层52设置于该第一过滤层51与反渗透膜层42之间,所述反渗透膜层42、第二过滤层52、第一过滤层51绕所述中心管41而同轴设置。
33.所述上部端盖2下侧设置有与该反渗透滤芯结构4上端配合的上部内接腔21及与该前置滤芯组件5上端配合的上部外接腔22;所述下部端盖3上侧设置有与所述反渗透滤芯结构4下端配合的下部内接腔31及与该前置滤芯组件5下端配合的下部外接腔32。
34.具体而言,所述上部端盖2对应所述空腔121上部空间而整体呈圆盘状设置,所述上部端盖2中央位置设置有穿接孔210,所述上部端盖2下侧对应所述反渗透膜层42外周缘形状而延伸设置有围合的上部内挡壁211、对应所述第一过滤层51的外周缘形状而延伸设置有围合的上部外挡壁221,围合的所述上部内挡壁211内侧形成有用于所述反渗透滤芯结构4上端装接的上部内接腔21,以使其中所述反渗透膜层42上部外侧与所述上部内挡壁211内侧位置之间配合装接设置,所述中心管41经所述穿接孔210而穿接至所述上部端盖2上侧;所述上部内挡壁211外侧与所述上部外挡壁221内侧形成有用于所述前置滤芯组件5上端装接的上部外接腔22,以使其中所述第一过滤层51外侧与所述上部外挡壁221内侧配合装接设置,所述第二过滤层52内侧与所述上部内挡壁211外侧配合装接设置;所述上部内接腔21底部与所述上部外接腔22底部位置平齐设置;所述上部端盖2对应所述上部内接腔21位置设置有用于该反渗透膜层42废水侧废水排出的废水位。
35.所述下部端盖3与上部端盖2结构设置形式相近,则所述下部端盖3对应所述空腔121下部空间而整体呈圆盘状设置,所述下部端盖3对应所述反渗透膜层42外周缘形状而延伸设置有围合的下部内挡壁311,所述下部端盖3对应所述第一过滤层51的外周缘形状而延伸设置有围合的下部外挡壁321,围合的所述下部内挡壁311内侧形成有所述下部内接腔31,所述下部内挡壁311外侧与所述下部外挡壁321内侧形成所述下部外接腔32;下部内接腔31底部与下部外接腔32底部位置平齐设置;所述上部内挡壁211与所述下部内挡壁311、所述上部外挡壁221与所述下部外挡壁321均对称相向设置。
36.实施例1:
37.基于所述反渗透膜层42以其下端侧作为进水侧421的应用情况下,则使所述反渗透膜层外周侧以一封膜40包覆而封闭处理;使位于所述下部内接腔31位置的所述反渗透膜
层42其下端与下部周侧均与所述下部内接腔31具有一定间距;所述第一过滤层51及第二过滤层52下部将位于所述下部外接腔32内设置,所述第一过滤层51外侧与所述下部外挡壁321内侧之间通过胶水43黏合以形成有防水密封。
38.则该本实施例1应用中,水源由进水口111输入,于所述空腔121外围顺序沿所述第一过滤层51、第二过滤层52而过滤输入至所述反渗透膜层42外周侧,并沿所述反渗透膜层42外周侧与所述下部内挡壁311之间间距空间而输入至所述反渗透膜层42的下端侧与下部内接腔31底部;在水源压力情况下,水源由该下端的进水侧421对所述反渗透膜层42内作过滤输入。
39.经反渗透膜层42的过滤处理,该水源其废水部分将由该反渗透膜层42上端的废水侧423向废水口113位置流动,以进行废水排出;其纯水部分将由该反渗透膜层42内周位置的纯水侧422在中心管41的引导下而向上侧的纯水口112位置流动,以进行纯水输出。
40.实施例2:
41.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基于所述反渗透膜层42以其外周侧作为进水侧421的应用情况下,使所述反渗透膜层42与所述下部内接腔31之间间隙以胶水43注入黏合形成有防水密封;则水源其经第一过滤层51、第二过滤层52过滤处理后,将直接由该反渗透膜层42外周侧位置输入至该反渗透膜层42内,以作反渗透过滤处理。
42.另外,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该多合一滤芯结构应用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中心管41内的后置滤芯组件6。
43.所述后置滤芯组件6包括第三过滤层61,所述中心管41上部的出水端侧位置设置有内部上端盖62,所述内部上端盖62对应所述中心管41的出水端设置有出水孔;所述中心管41的底部设置有内部下端盖63。
44.基于相同的结构原理,使该内部上端盖62下侧于所述出水孔外围形成有内部上接腔621,所述内部下端盖63上侧设置有内部下接腔631,所述第三过滤层61绕所述中心管41的中心轴设置而定位装接于所述内部上接腔621与内部下接腔631之间;所述第三过滤层61上端与第五装接腔紧密触接,所述第三过滤层61下端与所述内部下接腔631紧密触接,所述第三过滤层61与所述出水孔之间形成有用于纯水输出的出水流道64,以满足该反渗透膜层42纯水侧422输出纯水经所述第三过滤层61过滤后而经中心管41对外作纯水导出的应用需求。
45.所述内部上端盖62的外周侧位置和所述内部下端盖63的外周侧位置均设置有与所述中心管41的内壁位置过盈配合的防水垫圈44,所述后置滤芯组件6整体可经由所述中心管41的下端开口位置作装拆应用并以该防水垫圈44装配所具有摩擦力而满足工作过程中的固定装配应用需求。或当滤芯结构装配完成时,所述内部下端盖63的下侧将抵触至所述下部端盖3的底部位置,以使该下部端盖3对内部下端盖63作相应的支撑应用。
4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原理前提下,依然可以对所述实施例进行修改,而相应修改方案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