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VFL和MBBR填料组合形式的污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772848发布日期:2022-02-08 09:17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一种利用VFL和MBBR填料组合形式的污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一种利用vfl和mbbr填料组合形式的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利用vfl和mbbr填料组合形式的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2.污水中含有大量的可降解的溶解性或胶态分散有机物、含氮化合物、磷酸盐、钾钠及重金属离子、菌类生物群等等。若不加处理或处理程度不足而排入天然水体,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及毒性积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水体中有毒物质经水生动物进入食物链,最终危害人体健康。
3.vfl(垂直流迷宫)工艺是利用传统的“厌氧、缺氧、好氧法”工艺的基础上,将厌氧池和缺氧池设置为垂直流迷宫结构。mbbr填料(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主要为微生物提供适合生长繁殖的场所。
4.现有运行的污水处理设备,污水脱氮除磷效果不佳、污泥排放量较大、能耗高,并且处理污水的适用范围小。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利用vfl和mbbr填料组合形式的污水处理系统,能够高效处理具有复杂物质的污水,适用性广泛,降低工程成本节约运维费用。
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利用vfl和mbbr填料组合形式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厌氧池,所述厌氧池设有第一进水端和第一出水端,所述厌氧池内沿所述第一进水端至所述第一出水端方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一导流板,相邻两所述第一导流板和所述厌氧池的池壁形成第一分格,相邻所述第一分格之间交错设置有第一上流道和第一下流道;缺氧池,所述缺氧池设有第二进水端和第二出水端,所述第二进水端与所述第一出水端连通,所述缺氧池内沿所述第二进水端至所述第二出水端方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二导流板,相邻两所述第二导流板和所述缺氧池的池壁形成第二分格,相邻所述第二分格之间交错设置有第二上流道和第二下流道;好氧池,所述好氧池设有第三进水端和第三出水端,所述第三进水端与所述第二出水端连通,所述好氧池内设有曝气装置和多个mbbr填料,所述第三出水端设有格栅网,以拦截所述mbbr填料;沉淀池,所述沉淀池设有第四进水端和第四出水端,所述第四进水端与所述第三出水端连通,所述沉淀池的底部设有第一回流通道,所述第一回流通道连通至所述第三进水端,所述第四出水端连通至过滤装置;清水池,所述清水池与所述过滤装置的出口连通,所述清水池内设有用于添加消毒药剂的加药装置。
7.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利用vfl和mbbr填料组合形式的污水处理系统,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厌氧池和缺氧池内,水流在各所述分格中向上和向下交替流动,延长了污水流过的路径,使反应时间增长,增大微生物对污水的处理程度;沉淀池至好氧池设置回流,使污泥混合效果好,微生物与污染物反应彻底;好氧池添加mbbr填料,提高反应器内的
生物量及生物种类,从而提高好氧池的生物脱氮除磷效果,并且适应性广泛,可处理具有复杂物质的污水;设有过滤装置和加药装置,能对清水进一步过滤和消毒处理。
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块所述第一导流板,其中一块所述第一导流板的下端与所述厌氧池的池底连接,上端与所述厌氧池的池顶间隔放置,形成第一上流道,另一块所述第一导流板的上端与所述厌氧池的池顶连接,下端与所述厌氧池的池底间隔放置,形成第一下流道,第一上流道和第一下流道交错设置。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块所述第二导流板,其中一块所述第二导流板的下端与所述缺氧池的池底连接,上端与所述缺氧池的池顶间隔放置,形成第二上流道,另一块所述第二导流板的上端与所述缺氧池的池顶连接,下端与所述缺氧池的池底间隔放置,形成第二下流道,第一上流道和第二下流道交错设置。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沉淀池内设有聚泥斗,所述聚泥斗的斗壁由上而下向内缩小,以向下聚集污泥。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沉淀池与所述缺氧池之间设有第二回流通道,水流能通过所述第二回流通道回流至所述缺氧池。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缺氧池与所述第一进水端之间设有第三回流通道,水流能通过所述第三回流通道回流至所述厌氧池。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好氧池与所述厌氧池之间设有第四回流通道,水流能通过所述第四回流通道回流至所述厌氧池。
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出水端与所述第二进水端之间设有第五回流通道。
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好氧池中,mbbr填料占好氧池体积的30%~50%。
16.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7.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
20.附图标记:
21.厌氧池100、缺氧池200、第一导流板210、第一分格220、第二导流板230、第二分格240;
22.好氧池300、曝气装置310、mbbr填料320、沉淀池400、第一回流通道410、聚泥斗420、第二回流通道510、第三回流通道520、第四回流通道530、第五回流通道540、过滤装置550、清水池600。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
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26.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7.参照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利用vfl和mbbr填料组合形式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厌氧池100,厌氧池100设有第一进水端和第一出水端,厌氧池100内沿第一进水端至第一出水端方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一导流板210,相邻两第一导流板210和厌氧池100的池壁形成第一分格220,相邻第一分格220之间交错设置有上流道和下流道;
28.缺氧池200,缺氧池200设有第二进水端和第二出水端,第二进水端与第一出水端连通,缺氧池200内沿第二进水端至第二出水端方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二导流板230,相邻两第二导流板230和缺氧池200的池壁形成第二分格240,相邻第二分格240之间交错设置有上流道和下流道;
29.好氧池300,好氧池300设有第三进水端和第三出水端,第三进水端与第二出水端连通,好氧池300内设有曝气装置310和多个mbbr填料320,第三出水端设有格栅网,以拦截mbbr填料320;
30.沉淀池400,沉淀池400设有第四进水端和第四出水端,第四进水端与第三出水端连通,沉淀池400的底部设有第一回流通道410,第一回流通道410连通至第三进水端,第四出水端连通至过滤装置550;
31.清水池600,清水池600与过滤装置550的出口连通,清水池600内设有用于添加消毒药剂的加药装置。
32.污水通过进水口进入厌氧池100,在厌氧池100和缺氧池200内,污水在各分格220中向上和向下交替流动,延长了流动路径。导流板210之间构成的分格220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上下流式污泥床系统,其中的活性污泥以颗粒化形式或絮状形式存在。水流由导流板210的引导下,上下折流前进,逐个通过分格220内的污泥床层,污水中的有机物能充分与微生物进行作用而分解。
33.在厌氧池100中,反硝化聚磷菌生理活动基于体内phb(一种脂质的碳源类贮藏物)和糖原,反硝化聚磷菌利用硝酸盐氮作为电子受体吸收磷,可以同时进行脱氮除磷。
34.在缺氧池200中,反硝化反应在较长的缺氧流程中进行非常彻底,并充分利用污水中的碳源,其反硝化速率远高于依靠内源呼吸作用进行的反硝化速率。
35.在好氧池300中,设有一定数量的mbbr填料320,提高反应区中的生物量及生物种类,从而提高反应区的处理效率。由于mbbr填料320的密度接近于水,在曝气装置310进行曝气时,mbbr填料320与水呈完全混合状态,附着的微生物生长在气、液、固三相环境中。每个mbbr填料320的内外具有不同的生物种类,内部生长厌氧菌或兼氧菌,外部生长好氧菌,使得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同时进行,从而提高处理效果。mbbr填料320在水中还存在碰撞和剪切作用,使曝气的空气气泡更加细小,增加了氧气溶解利用率。
36.沉淀池400内主要进行活性污泥的沉淀,其中一部分活性污泥还通过第一回流通道410回流至好氧池300,在好氧池300,活性污泥基本处于低负荷的完全混合式反应区,微生物处于活性较低的状态,逐渐进入内源呼吸,污泥部分消解。沉淀池400中的清水经过第四出水端流经过滤装置550,进行精密过滤,提高水质。
37.清水池600用于储存处理好的清水,同时通过加药装置对清水进行消毒灭菌,加药装置向清水中添加投放消毒药剂,例如可使用次氯酸钠。
38.通过设置污泥回流,使反应系统内的活性污泥始终处于流动状态,反应系统内污泥浓度较高,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更佳,污泥通过自身代谢作用,实现污泥减量化。
3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块第一导流板210,其中一块第一导流板210的下端与厌氧池100的池底连接,上端与厌氧池100的池顶间隔放置,形成第一上流道,另一块第一导流板210的上端与厌氧池100的池顶连接,下端与厌氧池100的池底间隔放置,形成第一下流道,第一上流道和第一下流道交错设置。
40.第一导流板210与厌氧池100的池顶和池底交替间隔放置,形成上流道和下流道,使得水流在厌氧池100内上下蜿蜒流动以延长路径。
4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块第二导流板230,其中一块第二导流板230的下端与缺氧池200的池底连接,上端与缺氧池200的池顶间隔放置,形成第二上流道,另一块第二导流板230的上端与缺氧池200的池顶连接,下端与缺氧池200的池底间隔放置,形成第二下流道,第一上流道和第二下流道交错设置。
42.第二导流板230与缺氧池200的池顶和池底交替间隔放置,形成上流道和下流道,使得水流在缺氧池200内上下蜿蜒流动以延长路径。
43.对于第一上流道、第一下流道、第二上流道和第二下流道的设置,还具有其他方法。例如第一导流板210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厌氧池100的池顶和池底连接,在第一导流板210的上部开设通孔以形成第一上流道,在其下部开设通孔以形成第一下流道;第二导流板230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缺氧池200的池顶和池底连接,在第二导流板230的上部开设通孔以形成第二上流道,在其下部开设通孔以形成第二下流道。
4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沉淀池400内设有聚泥斗420,聚泥斗420的斗壁由上而下向内缩小,以向下聚集污泥。
45.形成漏斗状的聚泥斗420对污泥进行导流聚集,提高污泥的排放效率。
4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沉淀池400与缺氧池200之间设有第二回流通道510,水流能通过第二回流通道510回流至缺氧池200。
47.沉淀池400的活性污泥一部分通过第二回流通道510回流至缺氧池200,这部分污泥带有溶解氧,同时由于缺氧池200垂直流结构的特点,水流至缺氧池200的后端时,溶解氧浓度迅速下降,反硝化反应在较长的缺氧流程中进行的非常彻底,并充分利用污水中的碳
源,其反硝化速率远远高于仅依靠内源呼吸作用进行的反硝化速率。
4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缺氧池200与第一进水端之间设有第三回流通道520,水流能通过第三回流通道520回流至厌氧池100。
49.此部分的回流有别于传统的好氧末端至缺氧前端工艺的混合液回流,防止硝酸盐氮进入厌氧池100,从而破坏厌氧池100的厌氧状态影响系统的除磷率。由于缺氧池200向厌氧池100回流的混合液中含有较多的溶解性bod水体中的好氧微生物在一定温度下将水中有机物分解成无机质,这一特定时间内的氧化过程中所需要的溶解氧量,而硝酸盐很少,为厌氧池100内所进行的有机物水解反应提供了优势条件。
5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好氧池300与厌氧池100之间设有第四回流通道530,水流能通过第四回流通道530回流至厌氧池100。
51.好氧池300的一部分污泥通过第四回流通道530回流至厌氧池100,进入厌氧池100后污泥活性被重新激发,有机物去除效果更佳,同时,微生物进过自身代谢实现污泥减量化。
5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出水端与第二进水端之间设有第五回流通道540。
53.混合液能够通过第五回流通道540在缺氧池200内循环反应,能够保证反硝化反应更彻底,脱氮效率更高。
54.第一回流通道410、第二回流通道510、第三回流通道520、第四回流通道530和第五回流通道540均可以采用气提式回流方式,能够有效地节约反应系统的能耗。
5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好氧池300中,mbbr填料320占好氧池300体积的30%~50%。
56.mbbr填料320的投放量占好氧池300体积的30%~50%,最佳为35%。当投放量占好氧池300的体积大于50%时,过多的mbbr填料320在好氧池300内不易流动或流动空间小,造成微生物附着生长的数量少;当投放量占好氧池300的体积小于30%时,受载体数量限制,微生物附着生长后总体数量偏少,对污水的处理效果不佳。
57.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58.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